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其中,校对环节对保证图书质量,具有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解决校对工作定位问题是提高校对工作水平和编校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讨论、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定位 价值 素质
多出好书,多出精品,是党和人民对出版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是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那么,如何出好书,多出精品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把优秀的选题变为现实的优秀图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出版工作各个环节同心戮力,协作完成。其中,校对环节对保证图书质量,具有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关于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问题,此前一些书已有所论: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窃以为,在新的形势下,对校对工作定位问题,似有必要再加以商讨,并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版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过去一些按部就班的方式已有很大改变;出版社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队伍结构调整,机构重新设置,充实图书生产第一线人员,压缩非生产人员等措施。这些改革内容与校对工作和校对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对新形势下出版工作改革实际和校对工作的性质、作用以及校对人员素质、工作实绩等的综合考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对工作不仅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而且始终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同样创造价值。只要有图书生产,校对工作就不应削弱,而应不断加强和提高。
定位,即把事物放在适当的位置并做出评价,编辑制定选题,要确定读者定位,以研究和解决出版、发行等有关问题。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是为更正确地认识校对工作,以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校对工作适应新形势下出版工作需要。可以说,解决校对工作定位问题是提高校对工作水平和编校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讨论、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
一、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创造了价值
1.图书属于特殊商品,就在于它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它的特殊性,但就他的其他属性而言,又和一般商品具有共同性。首先,不论任何商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靠的是质优。“质量是生命”,尤其适用于图书。在各种图书订货会上,那些取得很高订货码洋的出版社靠的是什么,首先是好书,其次才是促销策略和手段。
图书是具有精神产品属性的特殊商品,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语言文字没有问题,才能实现图书的使用价值。由此,一般将图书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即是图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其他如装帧形式、设计水平、印装质量等则属于外在质量考核的内容。图书生产从确定选题到出书,需经多个环节才能完成。其中,编辑和校对直接从事书稿内在质量提高的工作,校对人员的劳动对象为书稿,他们的劳动成果完全体现在提高了图书的内在质量上。图书选题、编校质量俱佳才能成为优秀图书,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校对工作功不可没,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对也同样创造了价值。
2.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表现在校对的职责和功能上。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一职责,校对的功能有二:“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任务,“校是非”是对校对的更高要求。从理论上说,原稿中的“是非”问题应在编辑审稿、加工中解决,是编辑工作的分内之事,但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境况下,一些书稿急于发排,往往在文字上、技术上遗留不少问题,需要校对人员发现并提请编辑处理。实践证明,一部书稿完美得无“是非”可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部分编辑工作便转移到校对环节,校对工作也行使一部分编辑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校对确实发现并提出大量的原稿“是非”问题,使之得以解决,提高了图书质量。如果没有校对的“校是非”,可以预料,将有相当的图书质量不合格,甚至成为“废品”。
校对的功能表现在消灭排版和原稿差错上,和编辑同样都是在提高图书这一特殊商品的质量,因此,说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是符合实际的。
3.校对费用是图书生产的相对固定成本。图书的成本主要有:纸张费、印刷费、稿费、编校经费和分摊的管理费。其中,校对费与校对次数、校对字数成正比例关系,与印数无关,与其他费用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有的费用弹性很大,因此姑且称之为相对固定成本。有的费用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如通过对印厂的安排、印制工艺和装帧形式的确定、印质材料的选择、印制工价的复核等,都可以使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校对费则不然,因为“规定的校次不得任意减少”,为保证图书质量,校对费的支出是必要的,不应指望通过降低校对费来降低成本。相反,重要的书稿还应增加校次,难度较大的书稿还要提高校对单价聘请专家校对,因此要相应增加费用。当然,从理论上讲,凡是成本费用都应尽力降低,如果说要降低校对费用的话,那么,只有通过提高每个校次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再人为增加校次来解决。
根据校对费构成图书成本的情况,可以看出校对费的支付完全属于生产性开支,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
二、准确定位、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
无论是从实施精品战略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提高校对队伍整体素质极为必要,如此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而要做到这样,则必须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领导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加强编辑工作的同时,给校对工作以应有的重视。出版社的校对人员不仅应有相应的数量,而且应有较高的质量。这都需要领导上予以考虑,作出决策,同时给予必要的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为他们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2.制定有利于稳定、提高校对队伍的政策。出版社应根据本社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政策为导向,使校对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并促进其素质提高。既然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那么在制定经济分配政策时就应予以充分考虑。对在一定时期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质量优秀的校对员除了发校对费外,还应予以奖励;对避免造成损失的校对员还应视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
除上述两条对稳定校对队伍、提高校对队伍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外,作为校对自身,还要加强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对校对工作的准确定位,在出版部门各个方面的共同下,校对工作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多出书、出好书的精品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定位 价值 素质
多出好书,多出精品,是党和人民对出版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是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那么,如何出好书,多出精品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把优秀的选题变为现实的优秀图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出版工作各个环节同心戮力,协作完成。其中,校对环节对保证图书质量,具有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关于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问题,此前一些书已有所论: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窃以为,在新的形势下,对校对工作定位问题,似有必要再加以商讨,并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版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过去一些按部就班的方式已有很大改变;出版社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队伍结构调整,机构重新设置,充实图书生产第一线人员,压缩非生产人员等措施。这些改革内容与校对工作和校对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对新形势下出版工作改革实际和校对工作的性质、作用以及校对人员素质、工作实绩等的综合考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对工作不仅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而且始终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同样创造价值。只要有图书生产,校对工作就不应削弱,而应不断加强和提高。
定位,即把事物放在适当的位置并做出评价,编辑制定选题,要确定读者定位,以研究和解决出版、发行等有关问题。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是为更正确地认识校对工作,以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使校对工作适应新形势下出版工作需要。可以说,解决校对工作定位问题是提高校对工作水平和编校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讨论、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实际意义。
一、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创造了价值
1.图书属于特殊商品,就在于它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它的特殊性,但就他的其他属性而言,又和一般商品具有共同性。首先,不论任何商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靠的是质优。“质量是生命”,尤其适用于图书。在各种图书订货会上,那些取得很高订货码洋的出版社靠的是什么,首先是好书,其次才是促销策略和手段。
图书是具有精神产品属性的特殊商品,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语言文字没有问题,才能实现图书的使用价值。由此,一般将图书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内在质量即是图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其他如装帧形式、设计水平、印装质量等则属于外在质量考核的内容。图书生产从确定选题到出书,需经多个环节才能完成。其中,编辑和校对直接从事书稿内在质量提高的工作,校对人员的劳动对象为书稿,他们的劳动成果完全体现在提高了图书的内在质量上。图书选题、编校质量俱佳才能成为优秀图书,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校对工作功不可没,在这个意义上说,校对也同样创造了价值。
2.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表现在校对的职责和功能上。校对的职责是: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一职责,校对的功能有二:“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任务,“校是非”是对校对的更高要求。从理论上说,原稿中的“是非”问题应在编辑审稿、加工中解决,是编辑工作的分内之事,但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境况下,一些书稿急于发排,往往在文字上、技术上遗留不少问题,需要校对人员发现并提请编辑处理。实践证明,一部书稿完美得无“是非”可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部分编辑工作便转移到校对环节,校对工作也行使一部分编辑职能。在实际工作中,校对确实发现并提出大量的原稿“是非”问题,使之得以解决,提高了图书质量。如果没有校对的“校是非”,可以预料,将有相当的图书质量不合格,甚至成为“废品”。
校对的功能表现在消灭排版和原稿差错上,和编辑同样都是在提高图书这一特殊商品的质量,因此,说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是符合实际的。
3.校对费用是图书生产的相对固定成本。图书的成本主要有:纸张费、印刷费、稿费、编校经费和分摊的管理费。其中,校对费与校对次数、校对字数成正比例关系,与印数无关,与其他费用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有的费用弹性很大,因此姑且称之为相对固定成本。有的费用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如通过对印厂的安排、印制工艺和装帧形式的确定、印质材料的选择、印制工价的复核等,都可以使成本大幅度降低。而校对费则不然,因为“规定的校次不得任意减少”,为保证图书质量,校对费的支出是必要的,不应指望通过降低校对费来降低成本。相反,重要的书稿还应增加校次,难度较大的书稿还要提高校对单价聘请专家校对,因此要相应增加费用。当然,从理论上讲,凡是成本费用都应尽力降低,如果说要降低校对费用的话,那么,只有通过提高每个校次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再人为增加校次来解决。
根据校对费构成图书成本的情况,可以看出校对费的支付完全属于生产性开支,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
二、准确定位、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
无论是从实施精品战略的需要出发,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提高校对队伍整体素质极为必要,如此才能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而要做到这样,则必须对校对工作予以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领导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加强编辑工作的同时,给校对工作以应有的重视。出版社的校对人员不仅应有相应的数量,而且应有较高的质量。这都需要领导上予以考虑,作出决策,同时给予必要的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为他们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和较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
2.制定有利于稳定、提高校对队伍的政策。出版社应根据本社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政策为导向,使校对队伍保持相对稳定,并促进其素质提高。既然校对工作处于图书生产第一线,那么在制定经济分配政策时就应予以充分考虑。对在一定时期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质量优秀的校对员除了发校对费外,还应予以奖励;对避免造成损失的校对员还应视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
除上述两条对稳定校对队伍、提高校对队伍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外,作为校对自身,还要加强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等等。
我们相信,通过对校对工作的准确定位,在出版部门各个方面的共同下,校对工作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实现多出书、出好书的精品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