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先生有一种颇为形象的说法,说成语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致文化的“现钞”。固然,成语作为历经千年淘洗才积淀而成的言简意丰的特殊固定短语,极大地丰富和润饰了我们的民族语言。但语言从来就是生命脉搏的跃动,从来就不是僵死的、板滞的,成语自然也是如此。在充分探知其意义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胆地、创造性地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有时甚至可以完全颠覆它的本义,进而取得独具风味的修辞效果。
一、“望文生义”的妙处
我们先来拾取大师笔下的例子 。
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的词典义是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鲁迅先生特意取其表面义,看似附会,细细品咂,千般酸苦。
如此得心应手地驾驭成语的不只有大师,我们再看这样的几个例子:
你怎么长着长着就戛然而止了?(《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
啤酒瓶对着啤酒瓶碰杯时,要瓶颈对着瓶颈,叫“刎颈之交”。(《小说月报》2007年第11期)
那个街角的小贩,我喜欢买他的菜,每一次我都会中奖似地抱着一大袋绿肥红瘦回家。(《散文百家》 2008年第8期)
这种故意为之的“望文生义”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种新奇的陌生的美扑面而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俯拾即是。几代单传的同事得了个如花的女儿,感叹曰:“宝贝儿,你可真是我的‘绝代佳人’啊!”其间的喜悦与无奈被他演绎得多么精彩!这些氤氲着浓郁的生活芳香的句子,虽撇开了原成语的经典内涵,但新鲜又风趣地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为汉语的幽默表达拓出了一条迷人的小径。
还要一提的是,有些成语的词典义恰恰是由最初的某些人的“望文生义”而来。像我们熟悉的“逃之夭夭”,它原本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形容桃花盛开的美态,但后来却被戏剧般地演绎成了“逃之夭夭”( 逃跑得无影无踪),其含义与本义完全是“风马牛”的事情了。还有 “兴高采烈”、“呆若木鸡”、“出尔反尔”等常见成语的用法也都已脱离原意;而“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空穴来风”等普通人误用成习的成语也“积非成是”,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让好多专家学者“眼前一黑”。既然全民皆错,为何词典就不能改变模样?有人打趣地说,下面该轮到“差强人意”、“惨淡经营”、“曾几何时”等词闪亮转型了吧。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是无法阻挡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在“越轨”中发展起来的。
二、古人画的“龙”,我们试着来点个“睛”
先来看《广州日报》上的一段评论。
拂去“见义勇为”上面令人血脉贲张的光芒,我们由衷地感到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成本过于高昂……我们呼唤见义“智”为,呼唤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正义。
好个“见义智为”!虽与原成语只有一字不同,但其含义却更深刻,其导向也更人性。“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才是大智慧。区区一字的改变,却是画龙点睛式的改变,让这个成语一下子焕发出了夺目的理性的光彩。
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成语仿词,由“先发制人”派生出的“后发制人”,由“因材施教”衍生出的“因财施教”,由“法网恢恢”戏谑出的“情网恢恢”等等,或耐人寻味或风趣幽默,让人耳目一新。孔庆东教授的热销书《口号万岁》里竟然全用这些仿词做书中板块的标题,全书分为“万兽无缰篇”,“指马为鹿篇”,“评头踩足篇”, “点金成石篇”,“小生常谈篇”,“正打歪着篇”,“牛鬼舍身篇”,连附录里的“跋”都名之曰“孔郎才尽”,其文之诙谐灵动,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种成语仿造流行在广告词中。让我们来听听时下商家的吆喝。卖帽子的,“以‘帽’取人”;卖衣服的,“‘衣’‘衣’不舍”;卖烧酒的,“天‘尝’‘帝’‘酒’”;卖口香糖的,“一‘箭’钟情”;卖打印机的,“百闻不如一‘键’”;卖痔疮药的,“有‘痔’不在年高”;卖胃药的,“一步到‘胃’”,“无‘胃’不至”;卖化妆品的,“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最有创意的要属房地产商,让我们“‘房’不胜‘房’”了。
从商家的角度考虑,如此移花接木,有时也确实起到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广告效果。但因广告有着惊人的传播效力,为了小学生清澈的眼眸,这种随心所欲的编造大概还是少一些为好。
三、适当的“插足”是必要的
在充分了解成语来源、遵循其内在语法结构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胆地在原成语的语素间进行“插足”,使其整体结构放松,有时甚至可以放松到已没有原成语的形迹,这样既保留了原成语的意蕴,又洗去了原成语的艰涩,可以营造出一个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的语流空间。来看以下的例子:
1.不只“任劳”,还得“任怨”。(“任劳任怨”,一个辛苦的主妇不无优雅的牢骚)
2.你我之间只不过隔着五十步,你何必取笑我呢?(“五十步笑百步”,听者需得熟读《孟子》,否则言者讥讽的苦心算是白费了)
3.我给你们送去的是温暖,收获的只是月亮和星星。(“披星戴月”,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的傍晚,给我们家安装空调的师傅曾做如此朴素而又如此诗意的表白)
4.是贵州打来的,让我再坐船回去。(“黔驴技穷”,我校一吕姓同事,人昵之为“老驴”。一日“老驴”接完电话,表情严肃,众人忙问端详,“老驴”一本正经地宣此言)
余秋雨先生有言:“写天可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想如此自如灵活地驾驭成语的一个必须的前提是:用心记下成语背后美丽的神话、睿智的寓言、生动的典故和深邃的哲思。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一切语言的使用都应以能够鲜活生动地进行交流为目的。对于成语,我们也不要再把她当一个古典的美女养在深闺里了,我们战战兢兢、竭尽心力地护守,只能黯淡她的容颜,窒息她的生气;掀起她的盖头来,把她还原成那个花枝摇曳的小姑娘吧,让她明媚地笑着,开心地跳着,在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的生活舞台上尽展她的美丽与魅力。
(作者单位:沛县职业教育中心)
一、“望文生义”的妙处
我们先来拾取大师笔下的例子 。
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的词典义是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鲁迅先生特意取其表面义,看似附会,细细品咂,千般酸苦。
如此得心应手地驾驭成语的不只有大师,我们再看这样的几个例子:
你怎么长着长着就戛然而止了?(《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
啤酒瓶对着啤酒瓶碰杯时,要瓶颈对着瓶颈,叫“刎颈之交”。(《小说月报》2007年第11期)
那个街角的小贩,我喜欢买他的菜,每一次我都会中奖似地抱着一大袋绿肥红瘦回家。(《散文百家》 2008年第8期)
这种故意为之的“望文生义”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种新奇的陌生的美扑面而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俯拾即是。几代单传的同事得了个如花的女儿,感叹曰:“宝贝儿,你可真是我的‘绝代佳人’啊!”其间的喜悦与无奈被他演绎得多么精彩!这些氤氲着浓郁的生活芳香的句子,虽撇开了原成语的经典内涵,但新鲜又风趣地传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为汉语的幽默表达拓出了一条迷人的小径。
还要一提的是,有些成语的词典义恰恰是由最初的某些人的“望文生义”而来。像我们熟悉的“逃之夭夭”,它原本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形容桃花盛开的美态,但后来却被戏剧般地演绎成了“逃之夭夭”( 逃跑得无影无踪),其含义与本义完全是“风马牛”的事情了。还有 “兴高采烈”、“呆若木鸡”、“出尔反尔”等常见成语的用法也都已脱离原意;而“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空穴来风”等普通人误用成习的成语也“积非成是”,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让好多专家学者“眼前一黑”。既然全民皆错,为何词典就不能改变模样?有人打趣地说,下面该轮到“差强人意”、“惨淡经营”、“曾几何时”等词闪亮转型了吧。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是无法阻挡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在“越轨”中发展起来的。
二、古人画的“龙”,我们试着来点个“睛”
先来看《广州日报》上的一段评论。
拂去“见义勇为”上面令人血脉贲张的光芒,我们由衷地感到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成本过于高昂……我们呼唤见义“智”为,呼唤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正义。
好个“见义智为”!虽与原成语只有一字不同,但其含义却更深刻,其导向也更人性。“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才是大智慧。区区一字的改变,却是画龙点睛式的改变,让这个成语一下子焕发出了夺目的理性的光彩。
我们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这样的成语仿词,由“先发制人”派生出的“后发制人”,由“因材施教”衍生出的“因财施教”,由“法网恢恢”戏谑出的“情网恢恢”等等,或耐人寻味或风趣幽默,让人耳目一新。孔庆东教授的热销书《口号万岁》里竟然全用这些仿词做书中板块的标题,全书分为“万兽无缰篇”,“指马为鹿篇”,“评头踩足篇”, “点金成石篇”,“小生常谈篇”,“正打歪着篇”,“牛鬼舍身篇”,连附录里的“跋”都名之曰“孔郎才尽”,其文之诙谐灵动,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种成语仿造流行在广告词中。让我们来听听时下商家的吆喝。卖帽子的,“以‘帽’取人”;卖衣服的,“‘衣’‘衣’不舍”;卖烧酒的,“天‘尝’‘帝’‘酒’”;卖口香糖的,“一‘箭’钟情”;卖打印机的,“百闻不如一‘键’”;卖痔疮药的,“有‘痔’不在年高”;卖胃药的,“一步到‘胃’”,“无‘胃’不至”;卖化妆品的,“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最有创意的要属房地产商,让我们“‘房’不胜‘房’”了。
从商家的角度考虑,如此移花接木,有时也确实起到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广告效果。但因广告有着惊人的传播效力,为了小学生清澈的眼眸,这种随心所欲的编造大概还是少一些为好。
三、适当的“插足”是必要的
在充分了解成语来源、遵循其内在语法结构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大胆地在原成语的语素间进行“插足”,使其整体结构放松,有时甚至可以放松到已没有原成语的形迹,这样既保留了原成语的意蕴,又洗去了原成语的艰涩,可以营造出一个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的语流空间。来看以下的例子:
1.不只“任劳”,还得“任怨”。(“任劳任怨”,一个辛苦的主妇不无优雅的牢骚)
2.你我之间只不过隔着五十步,你何必取笑我呢?(“五十步笑百步”,听者需得熟读《孟子》,否则言者讥讽的苦心算是白费了)
3.我给你们送去的是温暖,收获的只是月亮和星星。(“披星戴月”,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的傍晚,给我们家安装空调的师傅曾做如此朴素而又如此诗意的表白)
4.是贵州打来的,让我再坐船回去。(“黔驴技穷”,我校一吕姓同事,人昵之为“老驴”。一日“老驴”接完电话,表情严肃,众人忙问端详,“老驴”一本正经地宣此言)
余秋雨先生有言:“写天可取其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想如此自如灵活地驾驭成语的一个必须的前提是:用心记下成语背后美丽的神话、睿智的寓言、生动的典故和深邃的哲思。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一切语言的使用都应以能够鲜活生动地进行交流为目的。对于成语,我们也不要再把她当一个古典的美女养在深闺里了,我们战战兢兢、竭尽心力地护守,只能黯淡她的容颜,窒息她的生气;掀起她的盖头来,把她还原成那个花枝摇曳的小姑娘吧,让她明媚地笑着,开心地跳着,在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的生活舞台上尽展她的美丽与魅力。
(作者单位:沛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