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0一八年腊月三十,城乡到处一派喜庆忙碌的景象,太阳也显得格外温暖。我和爱人早早地起床,从县城出发到继母居住的胡家营去过年。自从2007年父亲结了这个后妈之后,每年春节我们都去那里过年。父亲在哪家就在哪,况且父亲八十多岁了,还能与他一起过得了几个年呢?
我算了一下,今年是父亲在胡家营过的第十一个年了。因为每年过年时,天气都不凑光,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回老家的路有一段还是泥巴路,车子进不去。今年冬天,雪下得早,融化得也早,地面很干燥,因此,我之前就和父亲、妹妹商量,今年三十中午在胡家营团年后,下午让老爹也回老家再和姐姐们一家团个年,我们就只有姊妹三个,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还没在老家团过年呢!父亲听了我的提议后,高兴地像个孩子,边忙说:好畦,好畦!回去团年,回去团年!毕竟,那里有他太多的回忆。
下午一点多,我和妹夫两辆车载着两家人回到了石桩河村姐姐家中。姊妹三人中,姐姐在老家种田,妹妹在县城安家,我在单位上班。1981年农村分田到户时,父亲刚刚落实政策回到教育上工作,姐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我和妹妹都还在读书,家里缺劳力,就让姐姐在家招了上门女婿。姐夫是姨娘的孩子,算是近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勤快人,家里家外、田里山上,干活非常麻利,从来不知道累,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跳蚤”。在这个勤劳的姐夫的经营下,家里也盖起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前坡井包上給老辈子烧纸钱,接他们回家过年,给他们送亮(蜡烛),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回来后全家总动员,忙着团年饭,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一家十二个人终于在一起团年了,这是在母亲去世十四年之后,全家人又这么齐全地在一起吃团年饭。席间父亲难得地高兴,从不喝酒的他主动要求酉、斗了一小口白酒,我们三代人也轮流给他敬酒,他来者不拒,咂一口表示一下意思。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后,电视上的春晚节目也快开始了,父亲看到快十二点时先睡了,要是在平时,他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床,今天算是晚的了。姐姐怕他冷,就多给他盖了床毛毯,我们几个打牌打到十二点多,也散场了。姐姐安排我和父亲在一楼睡一床,方便父亲起夜。
我上床的时候,父亲已经睡着了。因为只有一床盖的被子,我要从父亲的脚头钻进被窝,虽然我十分小心,但还是弄醒了他。他主动把侧着的身子向旁边挪了挪,等我身体完全钻进去之后,也侧着身子睡下。他向北我向南,我们身子都弯曲着,我的双腿并着靠在他的后背上,他的双腿并着靠在我的后背上,他从被窝中伸出右手把我脚头的被子掖了又掖,防止冷风窜进来,我也把他的脚头的被子压了又压。睡在父亲焐热的被筒里,十分地惬意和温暖。也许是过年太兴奋了,一时睡不着,就想起了很多往事。
时间过的真快呀,一眨眼我也是五十翻关的人了,我有多少年没和父亲同床睡觉了?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我有三段与父亲同床的回忆:第一段是从我出生到三岁,因为年纪太小已没有太多的印象了;第二段是我十二岁那年,到镇上读五年级,再到读初中,父亲当时在镇上工作,又有了五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第三段是师范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直到我结婚的前一年,由于学校住房紧张,我又与父亲同吃同住了五年。算起来,我共有十三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别人还真没享受过这个待遇呢!结婚后到现在,没有与父亲同床睡觉已整整二十六年了,父亲的被窝还是这么温暖!
父亲是个苦命的人,虽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三岁时我爷爷就去世了,是老太爷和奶奶拉扯大的。因家庭出身是地主,在土地改革时,家里的房子被没收,分给贫下中农住,家产也被分了,全家人只带着几件换洗衣服被赶到偏远的山沟里,住在集体烧窑时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住了好几年,后来才回到老家借住在亲戚家里。家庭一无所有,导致父亲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家。我母亲当时只有十八岁,还是大队里的一枝花,她不顾社会的舆论、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非常感动。他在写的自画像中写道:“五官一只眼(一只眼睛视力差),身材三条弯(驼背);年龄大一轮,财产无瓦片;成份是地主,担心受批判;因为嫁了我,家庭受牵连;中农升地主,房屋兑了现;见人低一等,感情未改变;有人劝离婚,我愿她不愿;就是去讨饭,终身无怨言。”听父亲说起他们的爱情故事,真是好感人!
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姥爷姥姥就把他们家的房子让出两间给父母一家住。姥爷姥姥当时是中农出身,盖了三间正屋、两间厢房、一间铺栅,父母一家就借住在两间厢房里,当时正在搞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因我母亲和出身地主的父亲结了婚,也被划为地主成份,工作队又把两间厢房没收了。父母只好转到我姥姥家的铺栅里,我就出生在这间屋子不足十平方米的寝室里,一家三口在这里生活了七年。这间小小的斗室里留下了我幼时多少嬉戏打闹的场景?又给艰难岁月中的父母带来多少生活的希望?我不得而知。
一九七九年秋,我从村小学考到镇上的重点小学读五年级,在此之前,父亲已在镇上砖瓦厂上班,不久又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在李庙中学工作,我也在这所学校读初中,这样又有了第二次和父亲同床的机会了,虽然住的只是一个通间的土木结构宿舍,开始还住了两个教师,中间用本板隔了起来,但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了,可以在教师食堂打饭、打开水,班上其他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只能一年四季在学生食堂吃包谷糊,夏天里玉米糁长虫了也还在吃,吃的菜是自己家里带来的淹菜,天气热的时候,发霉了也还要坚持吃,住的是集体宿舍,三四十人一大间,用木头搭的架子,每人上学时从家里带一米五长、半米宽的几块木板做床板。我虽说能在教师食堂吃,但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我星期天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回家,背个花背篓,把家里做的馍馍、玉米糁和炒菜背到学校,第一个星期先吃家里带来的馍和菜,第二个星期才到食堂打饭。赶上农忙季节,放星期时父亲和我早上五点多天没亮就起床,趁月亮步行二三十里回家割麦子或砍包谷。父母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长大以后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当公家人。
我算了一下,今年是父亲在胡家营过的第十一个年了。因为每年过年时,天气都不凑光,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回老家的路有一段还是泥巴路,车子进不去。今年冬天,雪下得早,融化得也早,地面很干燥,因此,我之前就和父亲、妹妹商量,今年三十中午在胡家营团年后,下午让老爹也回老家再和姐姐们一家团个年,我们就只有姊妹三个,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还没在老家团过年呢!父亲听了我的提议后,高兴地像个孩子,边忙说:好畦,好畦!回去团年,回去团年!毕竟,那里有他太多的回忆。
下午一点多,我和妹夫两辆车载着两家人回到了石桩河村姐姐家中。姊妹三人中,姐姐在老家种田,妹妹在县城安家,我在单位上班。1981年农村分田到户时,父亲刚刚落实政策回到教育上工作,姐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我和妹妹都还在读书,家里缺劳力,就让姐姐在家招了上门女婿。姐夫是姨娘的孩子,算是近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勤快人,家里家外、田里山上,干活非常麻利,从来不知道累,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跳蚤”。在这个勤劳的姐夫的经营下,家里也盖起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前坡井包上給老辈子烧纸钱,接他们回家过年,给他们送亮(蜡烛),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回来后全家总动员,忙着团年饭,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一家十二个人终于在一起团年了,这是在母亲去世十四年之后,全家人又这么齐全地在一起吃团年饭。席间父亲难得地高兴,从不喝酒的他主动要求酉、斗了一小口白酒,我们三代人也轮流给他敬酒,他来者不拒,咂一口表示一下意思。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后,电视上的春晚节目也快开始了,父亲看到快十二点时先睡了,要是在平时,他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床,今天算是晚的了。姐姐怕他冷,就多给他盖了床毛毯,我们几个打牌打到十二点多,也散场了。姐姐安排我和父亲在一楼睡一床,方便父亲起夜。
我上床的时候,父亲已经睡着了。因为只有一床盖的被子,我要从父亲的脚头钻进被窝,虽然我十分小心,但还是弄醒了他。他主动把侧着的身子向旁边挪了挪,等我身体完全钻进去之后,也侧着身子睡下。他向北我向南,我们身子都弯曲着,我的双腿并着靠在他的后背上,他的双腿并着靠在我的后背上,他从被窝中伸出右手把我脚头的被子掖了又掖,防止冷风窜进来,我也把他的脚头的被子压了又压。睡在父亲焐热的被筒里,十分地惬意和温暖。也许是过年太兴奋了,一时睡不着,就想起了很多往事。
时间过的真快呀,一眨眼我也是五十翻关的人了,我有多少年没和父亲同床睡觉了?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我有三段与父亲同床的回忆:第一段是从我出生到三岁,因为年纪太小已没有太多的印象了;第二段是我十二岁那年,到镇上读五年级,再到读初中,父亲当时在镇上工作,又有了五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第三段是师范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直到我结婚的前一年,由于学校住房紧张,我又与父亲同吃同住了五年。算起来,我共有十三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别人还真没享受过这个待遇呢!结婚后到现在,没有与父亲同床睡觉已整整二十六年了,父亲的被窝还是这么温暖!
父亲是个苦命的人,虽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三岁时我爷爷就去世了,是老太爷和奶奶拉扯大的。因家庭出身是地主,在土地改革时,家里的房子被没收,分给贫下中农住,家产也被分了,全家人只带着几件换洗衣服被赶到偏远的山沟里,住在集体烧窑时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住了好几年,后来才回到老家借住在亲戚家里。家庭一无所有,导致父亲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家。我母亲当时只有十八岁,还是大队里的一枝花,她不顾社会的舆论、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非常感动。他在写的自画像中写道:“五官一只眼(一只眼睛视力差),身材三条弯(驼背);年龄大一轮,财产无瓦片;成份是地主,担心受批判;因为嫁了我,家庭受牵连;中农升地主,房屋兑了现;见人低一等,感情未改变;有人劝离婚,我愿她不愿;就是去讨饭,终身无怨言。”听父亲说起他们的爱情故事,真是好感人!
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姥爷姥姥就把他们家的房子让出两间给父母一家住。姥爷姥姥当时是中农出身,盖了三间正屋、两间厢房、一间铺栅,父母一家就借住在两间厢房里,当时正在搞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因我母亲和出身地主的父亲结了婚,也被划为地主成份,工作队又把两间厢房没收了。父母只好转到我姥姥家的铺栅里,我就出生在这间屋子不足十平方米的寝室里,一家三口在这里生活了七年。这间小小的斗室里留下了我幼时多少嬉戏打闹的场景?又给艰难岁月中的父母带来多少生活的希望?我不得而知。
一九七九年秋,我从村小学考到镇上的重点小学读五年级,在此之前,父亲已在镇上砖瓦厂上班,不久又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在李庙中学工作,我也在这所学校读初中,这样又有了第二次和父亲同床的机会了,虽然住的只是一个通间的土木结构宿舍,开始还住了两个教师,中间用本板隔了起来,但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了,可以在教师食堂打饭、打开水,班上其他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只能一年四季在学生食堂吃包谷糊,夏天里玉米糁长虫了也还在吃,吃的菜是自己家里带来的淹菜,天气热的时候,发霉了也还要坚持吃,住的是集体宿舍,三四十人一大间,用木头搭的架子,每人上学时从家里带一米五长、半米宽的几块木板做床板。我虽说能在教师食堂吃,但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我星期天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回家,背个花背篓,把家里做的馍馍、玉米糁和炒菜背到学校,第一个星期先吃家里带来的馍和菜,第二个星期才到食堂打饭。赶上农忙季节,放星期时父亲和我早上五点多天没亮就起床,趁月亮步行二三十里回家割麦子或砍包谷。父母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长大以后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当公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