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同床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0一八年腊月三十,城乡到处一派喜庆忙碌的景象,太阳也显得格外温暖。我和爱人早早地起床,从县城出发到继母居住的胡家营去过年。自从2007年父亲结了这个后妈之后,每年春节我们都去那里过年。父亲在哪家就在哪,况且父亲八十多岁了,还能与他一起过得了几个年呢?
  我算了一下,今年是父亲在胡家营过的第十一个年了。因为每年过年时,天气都不凑光,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回老家的路有一段还是泥巴路,车子进不去。今年冬天,雪下得早,融化得也早,地面很干燥,因此,我之前就和父亲、妹妹商量,今年三十中午在胡家营团年后,下午让老爹也回老家再和姐姐们一家团个年,我们就只有姊妹三个,自从母亲去世以后,他还没在老家团过年呢!父亲听了我的提议后,高兴地像个孩子,边忙说:好畦,好畦!回去团年,回去团年!毕竟,那里有他太多的回忆。
  下午一点多,我和妹夫两辆车载着两家人回到了石桩河村姐姐家中。姊妹三人中,姐姐在老家种田,妹妹在县城安家,我在单位上班。1981年农村分田到户时,父亲刚刚落实政策回到教育上工作,姐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我和妹妹都还在读书,家里缺劳力,就让姐姐在家招了上门女婿。姐夫是姨娘的孩子,算是近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勤快人,家里家外、田里山上,干活非常麻利,从来不知道累,乡亲们给他起了个外号“跳蚤”。在这个勤劳的姐夫的经营下,家里也盖起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前坡井包上給老辈子烧纸钱,接他们回家过年,给他们送亮(蜡烛),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回来后全家总动员,忙着团年饭,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一家十二个人终于在一起团年了,这是在母亲去世十四年之后,全家人又这么齐全地在一起吃团年饭。席间父亲难得地高兴,从不喝酒的他主动要求酉、斗了一小口白酒,我们三代人也轮流给他敬酒,他来者不拒,咂一口表示一下意思。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饭后,电视上的春晚节目也快开始了,父亲看到快十二点时先睡了,要是在平时,他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床,今天算是晚的了。姐姐怕他冷,就多给他盖了床毛毯,我们几个打牌打到十二点多,也散场了。姐姐安排我和父亲在一楼睡一床,方便父亲起夜。
  我上床的时候,父亲已经睡着了。因为只有一床盖的被子,我要从父亲的脚头钻进被窝,虽然我十分小心,但还是弄醒了他。他主动把侧着的身子向旁边挪了挪,等我身体完全钻进去之后,也侧着身子睡下。他向北我向南,我们身子都弯曲着,我的双腿并着靠在他的后背上,他的双腿并着靠在我的后背上,他从被窝中伸出右手把我脚头的被子掖了又掖,防止冷风窜进来,我也把他的脚头的被子压了又压。睡在父亲焐热的被筒里,十分地惬意和温暖。也许是过年太兴奋了,一时睡不着,就想起了很多往事。
  时间过的真快呀,一眨眼我也是五十翻关的人了,我有多少年没和父亲同床睡觉了?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我有三段与父亲同床的回忆:第一段是从我出生到三岁,因为年纪太小已没有太多的印象了;第二段是我十二岁那年,到镇上读五年级,再到读初中,父亲当时在镇上工作,又有了五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第三段是师范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直到我结婚的前一年,由于学校住房紧张,我又与父亲同吃同住了五年。算起来,我共有十三年与父亲同床的经历,别人还真没享受过这个待遇呢!结婚后到现在,没有与父亲同床睡觉已整整二十六年了,父亲的被窝还是这么温暖!
  父亲是个苦命的人,虽然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三岁时我爷爷就去世了,是老太爷和奶奶拉扯大的。因家庭出身是地主,在土地改革时,家里的房子被没收,分给贫下中农住,家产也被分了,全家人只带着几件换洗衣服被赶到偏远的山沟里,住在集体烧窑时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住了好几年,后来才回到老家借住在亲戚家里。家庭一无所有,导致父亲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家。我母亲当时只有十八岁,还是大队里的一枝花,她不顾社会的舆论、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非常感动。他在写的自画像中写道:“五官一只眼(一只眼睛视力差),身材三条弯(驼背);年龄大一轮,财产无瓦片;成份是地主,担心受批判;因为嫁了我,家庭受牵连;中农升地主,房屋兑了现;见人低一等,感情未改变;有人劝离婚,我愿她不愿;就是去讨饭,终身无怨言。”听父亲说起他们的爱情故事,真是好感人!
  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姥爷姥姥就把他们家的房子让出两间给父母一家住。姥爷姥姥当时是中农出身,盖了三间正屋、两间厢房、一间铺栅,父母一家就借住在两间厢房里,当时正在搞社会主义教育(简称社教),因我母亲和出身地主的父亲结了婚,也被划为地主成份,工作队又把两间厢房没收了。父母只好转到我姥姥家的铺栅里,我就出生在这间屋子不足十平方米的寝室里,一家三口在这里生活了七年。这间小小的斗室里留下了我幼时多少嬉戏打闹的场景?又给艰难岁月中的父母带来多少生活的希望?我不得而知。
  一九七九年秋,我从村小学考到镇上的重点小学读五年级,在此之前,父亲已在镇上砖瓦厂上班,不久又落实政策恢复公职,在李庙中学工作,我也在这所学校读初中,这样又有了第二次和父亲同床的机会了,虽然住的只是一个通间的土木结构宿舍,开始还住了两个教师,中间用本板隔了起来,但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女了,可以在教师食堂打饭、打开水,班上其他同学都很羡慕我,他们只能一年四季在学生食堂吃包谷糊,夏天里玉米糁长虫了也还在吃,吃的菜是自己家里带来的淹菜,天气热的时候,发霉了也还要坚持吃,住的是集体宿舍,三四十人一大间,用木头搭的架子,每人上学时从家里带一米五长、半米宽的几块木板做床板。我虽说能在教师食堂吃,但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我星期天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回家,背个花背篓,把家里做的馍馍、玉米糁和炒菜背到学校,第一个星期先吃家里带来的馍和菜,第二个星期才到食堂打饭。赶上农忙季节,放星期时父亲和我早上五点多天没亮就起床,趁月亮步行二三十里回家割麦子或砍包谷。父母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长大以后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当公家人。
其他文献
关键词:要眇宜修 《声声慢》 参差错落 幽微细腻  “要眇宜修”原出于《楚辞·九歌》中的《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后用于概括词的审美特质,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可“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并由此提出了“境界”说。  在前人的基础上,叶嘉莹对“要眇宜修”进
关键词:古风歌词 古意反思性判断力 时间性 死亡叙事  随着最初作为“亚文化”产品的古风歌曲不断出圈,关于“古风”的讨论日益复杂,无论如何,这个在各大音乐平台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音乐部类已然不可忽视。笔者认为用时间范畴的“古”解读“古风”尚不能描述它的核心内涵,而通过“古意”这一范畴进行描述则能较好地把握古风歌词的审美特征。  一.分析进路下对古风歌词“古意”的尝试描述  与历史上的经典音乐风格相比
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同时也是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此深感焦虑,为了学生
关键词:盛唐 “风骨”理论 诗学观 审美特征  自魏晋风骨以来,初唐时期至盛唐时期,“风骨”诗学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魏征对齐梁诗风的纠正,为“风骨”声律论的提出做出了铺垫;之后是“初唐四杰”发出“风骨”先声,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刚健之美;最重要的是陈子昂,他标举了唐诗“风骨”的明确方向,高举“兴寄”和“风骨”两条创作原则。由于国力的空前强盛,到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