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是人类向往已久的梦想。教育均衡是教育民主化、平等化进程中的新理念,而学生学业质量的均衡是教育结果高位均衡的标志。本研究以2010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的省级差异报告①为基础,将2010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学生学业质量情况与2006年、2008年的情况对比,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②相比,总结我省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化方面的成绩,并进一步查找、分析地域間、县区间、校际、学生间学业质量差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化推进建议。
一、学生学业质量差异水平现状
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情况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优秀率、达标率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全省学生学业质量表现出来的均衡化方面的成绩——不同地区(城市、县镇、农村)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差别,但不明显;城乡间学业成绩差异(指的是城乡之间学生平均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各抽测学科均低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
但是,全省学生学业质量表现出来的差异情况并不乐观,表现为在某些学科多个层面(学生间、学校间、区县间)差异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全省学生学业质量均衡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1)不同地域(苏南、苏中、苏北)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明显差异,苏南与苏中无差异,苏北与苏南、苏中有明显的差异;(2)不同性质(公办、民办)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明显差异,民办学校明显好于公办学校;(3)不同性别(男、女)学生学业质量在三年级没有明显的差异,八年级语言类学科女生明显好于男生,但在(自然)科学学科上,男生的优秀率明显好于女生;(4)从区县、学校、学生三个不同层面,对各学科学业质量差异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三年级语文及八年级英语、科学区县间学业成绩差异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学校间学业成绩差异③三年级及八年级语文、英语、科学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八年级数学、英语、科学校间学业成绩差异均高于全国常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④八年级科学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与全国常模持平。⑤总的来讲,江苏省学生学业质量均衡化方面有许多的成绩可以总结提高,也需要关注问题,加强分析和研究。
二、影响因素及分析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十分复杂,除了跟学生自身特征因素有关,还和学生所处的学校、区县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学校和区县层面的背景信息和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项目结合全省各区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参加测试学校的特征,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用三水平模型将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分解为区县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三部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显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基层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参考。以下对各区县、学校及学生自身特征对差异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区县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区县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显著,特别体现在三年级语文、八年级英语、科学学科,其区县差异水平都高于全国同类地区。从调查数据来看,区县间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教师学历、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最重要的几个指标。
我省地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我省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的影响。而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主要来自于前期某些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本,加强督导评估,考查各地市是否按时有序推进县区间教学质量均衡,着力缩小地域、县区学业质量差异。
(二)学校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所在地区和学校性质对学生学业成绩学校间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我省各学校学业成绩差异显著,除三年级数学外,其余各科差异都高于同类地区差异。校间差异特别显著的学科,即高于全国常模的有八年级数学、英语和科学。学校教师的队伍状况对学生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本科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比例等因素。
我省校际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从调查数据来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如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另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如教师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等。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问卷结果显示,三年级教师有32%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2008年30%),有3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2008年31%);八年级教师有31%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2008年31%),有3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2008年31%)。三年级教师中有36%经常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2008年32%),有31%的教师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2008年28%);八年级教师中有31%经常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2008年28%),有31%的教师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2008年27%)。以上数据显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所变化,在教学管理方式、教师教育培训等方面还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学校间学业质量的差异除了质量抽测结果中显示的师资质量差异影响以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应当在于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因此,要推进不同性质学校间的质量均衡,必须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三)学生自身学习基本情况的差异分析
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三年级学生,睡眠时间9小时以上、每周课外补课时间在3-6小时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作用;八年级学生能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对学习成绩有正相关作用;课外补课时间整体上对学业成绩影响非常显著,但是补课时间过长,反而与成绩有负作用,可能缺少消化吸收时间。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师生关系、内部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各科成绩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外部学习动机与学习压力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这两年来在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三年级学生中内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58%(2008年56%),外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32%(2008年33%);八年级学生中内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42%(2008年43%),外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32%(2008年32%)。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6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核心内容——“五严”禁令下发之后,各项规定均有所成效,2010年比2008年各项指标如学生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补课时间等均略有改善,但各地仍有进一步规范办学的推进空间,以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在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方面,课程开全开足等也有明显好转。
从学生的睡眠时间、作业时间、补课时间、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习自信心等方面来讲,都与学校教学管理有关,与学校是否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办事有关。学业质量的高位均衡,要求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使教育回归到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规范办学是提升质量内涵的前提和基础。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三、均衡化推进的成绩与措施
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情况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优秀率、达标率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2010年所测六门学科城乡间的成绩差异均小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可见前期我省在推进城乡均衡化方面的工作措施是卓有成效的。由2010年教师问卷结果显示,2006年~2010年五年间我省在师资学历方面提升十分明显,大专学历占比明显降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明显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喜欢比率上升。
(一)成绩的取得跟前一阶段均衡化工作重点是分不开的
在前一时期,我省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在政策上重点指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县域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我省前几年抓均衡所确定的一个范围,以资源配置为重点的均衡发展。包含的内容有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素质的均衡、学校管理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等等。前一个阶段,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又是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做起的,并不要求所有的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均衡。这些年,我省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一系列工程。⑥随着每一项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2010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明确了1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涉及48个县(市、区),目的在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成绩的取得检验了当前的推进策略是扎实有效的
1.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目标明确。为实现我省提出的“高位优质均衡”,谋划在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在新时期我省教育均衡推进过程中仍然不能回避差异性发展目标。目前,全省已经有77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对照有关标准,这些县(市、区)已经达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江苏根据自身的特点,率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目标,并郑重承诺,到2015年底76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实现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一个历史性跨越。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
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完善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机制,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
许多地区努力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了共享共建机制。对农村教学质量薄弱学校的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推行了县域内刚性的联校办学、联校走教、教育发展协作区、委托式管理等多种模式。通过互派干部的挂职任职、从教师的定期交流任职、从不同学校间学生的互访交流学习、学校的合作管理提高以及教学科研合作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六个方面,促进县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教学质量的一体化。
在以上城乡一体化政策推动之下,教育教学管理都可以相互借鉴到好的经验。一是教学管理资源的共享,这里面有教学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包括管理队伍等等,在教学管理团队、人员植入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教学思想的植入、教学管理手段方式的植入;二是在教师资源共享上,通过强弱结对帮扶,有内容规定、有时间规定、有一系列活动的规定;三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在教师的交流方面,对制度的执行力上做出新的设计和创新,且要持续关注交流配套政策的跟进,以确保切实能通过交流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有且要追求优,需要加强跟进式研究配套政策。
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新政出台之后,也形成了一些新问题,我省采取了及时的完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如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借鉴美国的“更高视野计划”,提供一些特殊的心理辅导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加强对这些儿童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帮助其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总之,我们以完善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为保障,拓展对弱势地区及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形式,尤其是要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文化补偿,帮助他们在根本上摆脱贫困文化的束缚和限制,更好地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学业质量提升机制,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各校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我省全面推进规范办学,在以下三方面下足了功夫。第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其现代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第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五严”禁令。要求学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规定,控制家庭作业量;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违规组织学生上课,严禁中小学校与非学历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学科类竞赛和培训活动。所有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都要求上墙、上网公示,家长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询到相关信息,一旦孩子反映的和公示的不相符,就可以举报投诉。对于违规者,按规定在各类评比考核中一票否决。力度之大,全国仅有。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均衡的重要抓手。以全方位评价及教学过程性评价取代以往单一的升学率标尺,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建立完善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校从升学水平竞争向办学水平、育人水平竞争转变;对于学生,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新体系。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致力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和外部动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方面做出了有效尝试。比如:提倡学校采取“选班制”,根据对学生学习内部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调查,开设非常高效班、非常自主班、动机提升班等,供学生自主选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
四、学业质量均衡化进一步推进的建议
(一)缩小学业质量的地区差异及措施
我省学业水平差异最为显著的方面体现在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性质的差异。教师学历、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縮小差异。
缩小地区间教学质量差异水平,需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深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应当完善制度安排,鼓励各地在缩小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学校差异水平改革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动脑筋。确立试点单位,做得好的就给予经费和项目支持,以此鼓励做得好的单位。在省里开展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在评选的标准上强调地域在推进同一地市内县(市、区)间、学校间、学生间学业质量均衡工作的创新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可推广性。在评选的程序上实行行政和专家的结合。组织专家团队经常下基层,提供经费和研究课题,加强对薄弱区县、薄弱学校的指导。行政人员与专家一起共同研究推动工作。在推动策略上,设计民意调查、实地调研、专家建议、行政落实等步骤。
为进一步缩小苏北与苏南师资质量的差异,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不改变原来的体制的情况下,条件成熟时要在全省范围统一招考录用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用;二是创新留人机制,鼓励名特优教师在苏北地区工作;三是今后应当设立特别的奖励制度,包括津贴、荣誉制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等,将全省一百多个县(市、区)分批推进改革,每一批确定20个左右的县(市、区)为省级试点单位,省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确定路线和时间表。实行奖惩联动,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工作进度快的地方,安排新项目优先考虑,对工作进度滞后的暂停或调减项目资金;四是把大量的资金和重点放在苏北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上,启动交流计划,依托江苏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援助苏北教学行动计划,如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巡回教学,纳入名特教师考核机制,其中必须有一条就是对薄弱地区学校的支持情况。在名师与薄弱地区教师交流上的“四定”:定向、定期、定目标、定内容,必须要辅导多少次,不仅有论文、有课,还有备课、评价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要定得细,交流要有实效。
(二)缩小校际差异的政策及建议
在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实施的教育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到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在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学业质量的差距。校际差异的缩小,既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配置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也要改革招生入学制度,均衡配置生源,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学校间均衡发展的关键。
当前教学过程的公平问题受到的关注还比较少,比如说快慢班的问题、比如说班级的资源配置问题、比如说分好生差生的问题。班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应该引起足夠的重视。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结果的公平,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一定要发生改变。对生源均衡加强督导、加强评估,在巩固机会公平的同时,要进一关注过程公平问题,从根本上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异。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要能协调解决产生的相应问题,如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还要积极探索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在这些外力帮助之外,更需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创建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另外,为尽快解决薄弱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如由我省教育质量监测部门对区县、校际间学业质量差异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等作跟踪评价指导,利用“教学新时空”等新教研活动组织平台打破传统学校间、县区间的界限,拓展教学的时空界限。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地域间、县区间、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三)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改进策略
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可以有所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也同样会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新型质量观指导下才能在根本上削弱不同学生学业质量差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缩小因缺乏课程领导力、因不规范办学等教学管理水平缺陷造成的学生差异。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差异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差异的发展目标来彻底解决他们学业质量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学业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缩小学生之间的质量差异。另外,要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改善学校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及学习自信心。事实上,三次抽测结果显示,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效果是有所体现的,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如:2010年校长问卷中校长自评认为有较强的教学领导力的比例在上升,中学校长认为教学领导力较弱的比例明显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决定教师福利待遇权方面比例明显提高。中小学校长对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认可度在明显提高。中小学校长认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度较大的比例在提高。但是,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三年级教师有32%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有3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八年级教师有31%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有3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无论是人类的普遍平等,还是教育平等,无论是起点的公平还是过程与结果的公平,似乎距离我们都十分遥远,但只有努力,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接近目标。同时,教育均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实现教育均衡没有终点。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改进工作,为把教育均衡不断推向新水平而不懈努力。
注释:
①“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2010年5月形成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学业成绩差异及影响因素”报告。
②同类地区指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和山东;2009年10月,项目组在全国31个省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范围内,对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数学和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进行了抽样测试,形成了全国常模。
③指的是各学校之间学生平均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
④指参测学生学业成绩标准差的大小。
⑤详见:刘坚.江苏学业水平差异分析,PPT,2010.5。
⑥2007年5月9日,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王斌泰同志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倪娟,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一、学生学业质量差异水平现状
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情况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优秀率、达标率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全省学生学业质量表现出来的均衡化方面的成绩——不同地区(城市、县镇、农村)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差别,但不明显;城乡间学业成绩差异(指的是城乡之间学生平均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各抽测学科均低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
但是,全省学生学业质量表现出来的差异情况并不乐观,表现为在某些学科多个层面(学生间、学校间、区县间)差异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全省学生学业质量均衡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1)不同地域(苏南、苏中、苏北)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明显差异,苏南与苏中无差异,苏北与苏南、苏中有明显的差异;(2)不同性质(公办、民办)学校学生学业质量有明显差异,民办学校明显好于公办学校;(3)不同性别(男、女)学生学业质量在三年级没有明显的差异,八年级语言类学科女生明显好于男生,但在(自然)科学学科上,男生的优秀率明显好于女生;(4)从区县、学校、学生三个不同层面,对各学科学业质量差异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三年级语文及八年级英语、科学区县间学业成绩差异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学校间学业成绩差异③三年级及八年级语文、英语、科学均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八年级数学、英语、科学校间学业成绩差异均高于全国常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④八年级科学高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与全国常模持平。⑤总的来讲,江苏省学生学业质量均衡化方面有许多的成绩可以总结提高,也需要关注问题,加强分析和研究。
二、影响因素及分析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十分复杂,除了跟学生自身特征因素有关,还和学生所处的学校、区县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更深层地了解学生、学校和区县层面的背景信息和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项目结合全省各区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参加测试学校的特征,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用三水平模型将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分解为区县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三部分),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显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基层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参考。以下对各区县、学校及学生自身特征对差异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区县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区县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显著,特别体现在三年级语文、八年级英语、科学学科,其区县差异水平都高于全国同类地区。从调查数据来看,区县间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教师学历、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最重要的几个指标。
我省地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我省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差异的影响。而不同性质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主要来自于前期某些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本,加强督导评估,考查各地市是否按时有序推进县区间教学质量均衡,着力缩小地域、县区学业质量差异。
(二)学校间学生学业成绩差异分析
所在地区和学校性质对学生学业成绩学校间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我省各学校学业成绩差异显著,除三年级数学外,其余各科差异都高于同类地区差异。校间差异特别显著的学科,即高于全国常模的有八年级数学、英语和科学。学校教师的队伍状况对学生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本科及以上教师所占比例、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的比例等因素。
我省校际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从调查数据来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如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另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如教师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等。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问卷结果显示,三年级教师有32%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2008年30%),有3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2008年31%);八年级教师有31%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2008年31%),有3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2008年31%)。三年级教师中有36%经常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2008年32%),有31%的教师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2008年28%);八年级教师中有31%经常参加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2008年28%),有31%的教师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2008年27%)。以上数据显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所变化,在教学管理方式、教师教育培训等方面还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学校间学业质量的差异除了质量抽测结果中显示的师资质量差异影响以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应当在于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因此,要推进不同性质学校间的质量均衡,必须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三)学生自身学习基本情况的差异分析
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学业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三年级学生,睡眠时间9小时以上、每周课外补课时间在3-6小时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作用;八年级学生能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对学习成绩有正相关作用;课外补课时间整体上对学业成绩影响非常显著,但是补课时间过长,反而与成绩有负作用,可能缺少消化吸收时间。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师生关系、内部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各科成绩均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外部学习动机与学习压力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这两年来在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三年级学生中内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58%(2008年56%),外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32%(2008年33%);八年级学生中内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42%(2008年43%),外部学习动机较强的比例为32%(2008年32%)。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6月30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核心内容——“五严”禁令下发之后,各项规定均有所成效,2010年比2008年各项指标如学生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补课时间等均略有改善,但各地仍有进一步规范办学的推进空间,以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在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方面,课程开全开足等也有明显好转。
从学生的睡眠时间、作业时间、补课时间、师生关系、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习自信心等方面来讲,都与学校教学管理有关,与学校是否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办事有关。学业质量的高位均衡,要求实现内涵发展。必须使教育回归到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规范办学是提升质量内涵的前提和基础。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三、均衡化推进的成绩与措施
江苏学生学业质量总体情况与同类地区、全国常模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优秀率、达标率明显高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2010年所测六门学科城乡间的成绩差异均小于同类地区和全国常模。可见前期我省在推进城乡均衡化方面的工作措施是卓有成效的。由2010年教师问卷结果显示,2006年~2010年五年间我省在师资学历方面提升十分明显,大专学历占比明显降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明显提高。教师对职业的喜欢比率上升。
(一)成绩的取得跟前一阶段均衡化工作重点是分不开的
在前一时期,我省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在政策上重点指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县域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我省前几年抓均衡所确定的一个范围,以资源配置为重点的均衡发展。包含的内容有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素质的均衡、学校管理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等等。前一个阶段,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又是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做起的,并不要求所有的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均衡。这些年,我省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项配套”等一系列工程。⑥随着每一项工程扎实有效推进,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2010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的通知》,明确了1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涉及48个县(市、区),目的在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成绩的取得检验了当前的推进策略是扎实有效的
1.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目标明确。为实现我省提出的“高位优质均衡”,谋划在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在新时期我省教育均衡推进过程中仍然不能回避差异性发展目标。目前,全省已经有77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对照有关标准,这些县(市、区)已经达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江苏根据自身的特点,率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目标,并郑重承诺,到2015年底76个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其中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实现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前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是一个历史性跨越。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
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完善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机制,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
许多地区努力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了共享共建机制。对农村教学质量薄弱学校的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推行了县域内刚性的联校办学、联校走教、教育发展协作区、委托式管理等多种模式。通过互派干部的挂职任职、从教师的定期交流任职、从不同学校间学生的互访交流学习、学校的合作管理提高以及教学科研合作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六个方面,促进县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教学质量的一体化。
在以上城乡一体化政策推动之下,教育教学管理都可以相互借鉴到好的经验。一是教学管理资源的共享,这里面有教学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包括管理队伍等等,在教学管理团队、人员植入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教学思想的植入、教学管理手段方式的植入;二是在教师资源共享上,通过强弱结对帮扶,有内容规定、有时间规定、有一系列活动的规定;三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在教师的交流方面,对制度的执行力上做出新的设计和创新,且要持续关注交流配套政策的跟进,以确保切实能通过交流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有且要追求优,需要加强跟进式研究配套政策。
另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新政出台之后,也形成了一些新问题,我省采取了及时的完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如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借鉴美国的“更高视野计划”,提供一些特殊的心理辅导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加强对这些儿童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帮助其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总之,我们以完善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为保障,拓展对弱势地区及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形式,尤其是要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文化补偿,帮助他们在根本上摆脱贫困文化的束缚和限制,更好地被主流文化所接受。
3.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学业质量提升机制,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各校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我省全面推进规范办学,在以下三方面下足了功夫。第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其现代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第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重申和明确“五严”禁令。要求学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规定,控制家庭作业量;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违规组织学生上课,严禁中小学校与非学历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学科类竞赛和培训活动。所有学校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都要求上墙、上网公示,家长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询到相关信息,一旦孩子反映的和公示的不相符,就可以举报投诉。对于违规者,按规定在各类评比考核中一票否决。力度之大,全国仅有。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进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均衡的重要抓手。以全方位评价及教学过程性评价取代以往单一的升学率标尺,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建立完善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校从升学水平竞争向办学水平、育人水平竞争转变;对于学生,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价新体系。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在致力于激发学生内部动机,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和外部动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方面做出了有效尝试。比如:提倡学校采取“选班制”,根据对学生学习内部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调查,开设非常高效班、非常自主班、动机提升班等,供学生自主选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
四、学业质量均衡化进一步推进的建议
(一)缩小学业质量的地区差异及措施
我省学业水平差异最为显著的方面体现在学校所在地区和学校性质的差异。教师学历、图书量、建网学校的比例以及计算机量等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縮小差异。
缩小地区间教学质量差异水平,需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了深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应当完善制度安排,鼓励各地在缩小不同地域、不同性质学校差异水平改革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动脑筋。确立试点单位,做得好的就给予经费和项目支持,以此鼓励做得好的单位。在省里开展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在评选的标准上强调地域在推进同一地市内县(市、区)间、学校间、学生间学业质量均衡工作的创新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可推广性。在评选的程序上实行行政和专家的结合。组织专家团队经常下基层,提供经费和研究课题,加强对薄弱区县、薄弱学校的指导。行政人员与专家一起共同研究推动工作。在推动策略上,设计民意调查、实地调研、专家建议、行政落实等步骤。
为进一步缩小苏北与苏南师资质量的差异,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不改变原来的体制的情况下,条件成熟时要在全省范围统一招考录用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用;二是创新留人机制,鼓励名特优教师在苏北地区工作;三是今后应当设立特别的奖励制度,包括津贴、荣誉制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等,将全省一百多个县(市、区)分批推进改革,每一批确定20个左右的县(市、区)为省级试点单位,省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确定路线和时间表。实行奖惩联动,对于推动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工作进度快的地方,安排新项目优先考虑,对工作进度滞后的暂停或调减项目资金;四是把大量的资金和重点放在苏北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上,启动交流计划,依托江苏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援助苏北教学行动计划,如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巡回教学,纳入名特教师考核机制,其中必须有一条就是对薄弱地区学校的支持情况。在名师与薄弱地区教师交流上的“四定”:定向、定期、定目标、定内容,必须要辅导多少次,不仅有论文、有课,还有备课、评价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要定得细,交流要有实效。
(二)缩小校际差异的政策及建议
在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实施的教育公平原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到学校和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原则,不仅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包括在接受高质量教育上的机会均等。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学业质量的差距。校际差异的缩小,既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配置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也要改革招生入学制度,均衡配置生源,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学校间均衡发展的关键。
当前教学过程的公平问题受到的关注还比较少,比如说快慢班的问题、比如说班级的资源配置问题、比如说分好生差生的问题。班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应该引起足夠的重视。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结果的公平,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一定要发生改变。对生源均衡加强督导、加强评估,在巩固机会公平的同时,要进一关注过程公平问题,从根本上缩小校际间学业质量差异。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要能协调解决产生的相应问题,如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还要积极探索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在这些外力帮助之外,更需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创建教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另外,为尽快解决薄弱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如由我省教育质量监测部门对区县、校际间学业质量差异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等作跟踪评价指导,利用“教学新时空”等新教研活动组织平台打破传统学校间、县区间的界限,拓展教学的时空界限。借助新媒体技术,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地域间、县区间、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三)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改进策略
学生自身学习状况的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可以有所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也同样会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补偿教育政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新型质量观指导下才能在根本上削弱不同学生学业质量差异。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缩小因缺乏课程领导力、因不规范办学等教学管理水平缺陷造成的学生差异。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讲,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讲,解决差异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差异的发展目标来彻底解决他们学业质量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学业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缩小学生之间的质量差异。另外,要提高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改善学校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及学习自信心。事实上,三次抽测结果显示,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效果是有所体现的,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如:2010年校长问卷中校长自评认为有较强的教学领导力的比例在上升,中学校长认为教学领导力较弱的比例明显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决定教师福利待遇权方面比例明显提高。中小学校长对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的认可度在明显提高。中小学校长认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度较大的比例在提高。但是,在学校管理方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革,三年级教师有32%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有33%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八年级教师有31%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适于自身发展,有32%的教师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无论是人类的普遍平等,还是教育平等,无论是起点的公平还是过程与结果的公平,似乎距离我们都十分遥远,但只有努力,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接近目标。同时,教育均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实现教育均衡没有终点。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改进工作,为把教育均衡不断推向新水平而不懈努力。
注释:
①“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2010年5月形成的“江苏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学业成绩差异及影响因素”报告。
②同类地区指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和山东;2009年10月,项目组在全国31个省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范围内,对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数学和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进行了抽样测试,形成了全国常模。
③指的是各学校之间学生平均学业成绩差异的大小。
④指参测学生学业成绩标准差的大小。
⑤详见:刘坚.江苏学业水平差异分析,PPT,2010.5。
⑥2007年5月9日,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王斌泰同志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
(倪娟,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