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1 课题研究背景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提出是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酝酿出来的。因为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更好地使数学教学活动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为此我们学校在2008年3月提出此课题,并作为学校校本课题进行研究。
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个性、人格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学生适应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反思研究: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设计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研究方案。
(2)案例分析研究:不断修改不同的实验案例设计,总结编写实验案例的方法,经验等。
在三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课题实验老师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4 课题案例研究
我們在研究教研课题“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中,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如赖金平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用学生感兴趣的具有科学性的“嫦娥奔月”问题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探索新知识,再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制本班班干在教室的座位的位置。同是一个课题,而李海斌老师却能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上好了这个内容,李老师先设计学生找位置的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在生活问题情境中学会数学知识。曾雪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课后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境界,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通过研讨,我们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活灵活现的、丰富多彩的、触手可及的。
5 实验的效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显出如下的优越性:
(1)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能力,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地提高。
(3)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密切了师生间的感情。
(4)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6 实验的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雪秋老师的案例《比的意义》和《体积和体积单位》在2008、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案例《合理安排时间》在2010年6月获全区案例评比一等奖;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获2009年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2009年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李海斌老师的案例《利息》和《圆柱的体积》在2008、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案例《植树问题》在2010年6月获全区案例评比一等奖。吴敏老师的案例《相遇问题》在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7 实验反思
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反思下一步的发展中,该如何更深入研究。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建立在先是的生活中。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研促进教改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尽量把校本教研做得更实、更好。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7(C)-0000-00
1 课题研究背景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提出是在新课程改革、探索中酝酿出来的。因为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了更好地使数学教学活动能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为此我们学校在2008年3月提出此课题,并作为学校校本课题进行研究。
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让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个性、人格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学生适应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反思研究: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设计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研究方案。
(2)案例分析研究:不断修改不同的实验案例设计,总结编写实验案例的方法,经验等。
在三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课题实验老师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4 课题案例研究
我們在研究教研课题“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中,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如赖金平老师上的“确定位置”,用学生感兴趣的具有科学性的“嫦娥奔月”问题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探索新知识,再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制本班班干在教室的座位的位置。同是一个课题,而李海斌老师却能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上好了这个内容,李老师先设计学生找位置的一个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然后在生活问题情境中学会数学知识。曾雪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利用课后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境界,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通过研讨,我们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数学不是空洞、枯燥、乏味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活灵活现的、丰富多彩的、触手可及的。
5 实验的效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显出如下的优越性:
(1)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能力,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地提高。
(3)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密切了师生间的感情。
(4)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6 实验的成果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雪秋老师的案例《比的意义》和《体积和体积单位》在2008、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案例《合理安排时间》在2010年6月获全区案例评比一等奖;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获2009年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2009年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李海斌老师的案例《利息》和《圆柱的体积》在2008、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案例《植树问题》在2010年6月获全区案例评比一等奖。吴敏老师的案例《相遇问题》在2009年南宁市小学案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7 实验反思
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反思下一步的发展中,该如何更深入研究。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建立在先是的生活中。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研促进教改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尽量把校本教研做得更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