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動都更已經成為世界各大都市關注的議題,放眼外地,有哪些國家地區可供澳門借鑑的?
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解釋,其實,都市更新很多地區都有各自的實踨經驗。比如,內地城市早已採用都市更新的概念做城市建設規劃,包括生態環璄保護、舊城區重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等方面,推動城區建設。另外,臺灣的社區營造也相當有經驗,尤其在引進專業人士參與,讓本地居民參與,提供意見,優化美化社區特色,配合產業發展,甚至帶動當地觀光旅遊發展等方面,很值得澳門借鑑。
總之,有利澳門發展的經驗,我們都可去借鑑,比如,學習台灣引進專業人士參與規劃,並透過當地管道收集民意,了解居民的需求、地方特色、人文文化,等等。當然,有些他地經驗未必適合澳門,但或可經過改良再加以吸收,比如建築工程技術、文物保護方法、優化基建設施等等。
都市更新委員會陸惠德委員坦言,環顧周邊地區和國家,任何一個地方都比澳門做得好。新加坡做得很成功,內地的上海、廣州、佛山、中山、珠海等地方均各有特色,即使如台灣的台中市若干年前的城市重劃工程也頗有新意;唯有澳門毫無魄力和決斷力。舊區重整到都市更新研究討論了十多年,至今還沒真正開始出發。除了法律上的制約,作為幾任工務方面主管司長都不重視市民大眾的福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一年中政府決定確立都市更新置換房和暫住房制度以及批准成立都市更新公司都是由於崔特首的親自過問和指示,否則肯定至今還是一事無成。
其實,這麼多年澳門工業生產早已式微,各個街區林立的工業大廈外墻破舊,政府如果認為一下拆建工程複雜浩大,完全可以以行政法規形式確立活化原則,將本澳工廈全部更改為工貿大廈,但問題就是卡在消防怎麼改,土地用途怎麼變,政府完全跟不上時代節拍,有時候反而拖後腿。很多時候,事在人為,惟城市發展如此前怕虎後怕狼,那究竟對不對得起廣大市民用公帑每個月付給主管官員這麼高的薪金呢?在我看來,為官不作為與貪官的危害性一樣大,希望下屆政府能撥亂反正,迎難而上,把都市更新錯過的時間追回來。
澳門建築師協會梁頌衍主席提到,都市更新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台灣、日本、國內、香港各地都做了很多,當中有很多成功、失敗的個案,值得我們借鑑,然而,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情況。在經過多年的實踐及試驗,社區得以改造善,城市持續更新發展。
勿用置疑,澳門城市發展比較部分地區較為落後,不論學術、技術、管理水平,都有進步的空間。近年特區遇到很多過去從未出現的挑戰,如:交通、水浸、規劃、防災、都更,等等。未來,社會需要有一個宏觀的政策,前瞻的框架,並成立專門的小組,做好城市建設的責任。而政府在積極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怎樣借鑑學習他地的經驗,並融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至為關鍵。
群力智庫中心秦昶理事强調,都更已經成為世界各大都市關注的議題,澳門亦不例外,由十多年前的舊區重建到近年都市更新的提出,從來都是本澳一大社會關注熱點。
未來都市更新以哪種模式推行?我個人不贊成香港市建局一隻火柴式的樓宇重建模式,不過,本澳可借鑑香港重建程序,以及對小業主的保障機制。
總結而言,建議政府參考內地城市片區收購重建模式,當然,內地收地模式在過去的實踐中出現各種收樓糾紛,澳門若推行要引以為鑑。此外,除了公司本身要有一套科學監管機制,優惠的稅務令重建成本降低,還要有肯承擔風險的魄力。
很多政府部門最忌諱來自坊間的批評官商勾結的聲音,一聽到批評就洗手不做,或者抱著依法施政的宗旨不放,被法律綁手綁腳,而不去做出突破,例如,跟據12/92/m和43/97/m號法令,特區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有權執行土地征收。然而,善豐花園和龍天天橋卻未有引用該條文,維護公共利益,助小業主展開重建家園。可以相信,未來都市更新、舊區重建會出現更多個案出現,都更公司負責人有否勇氣去承擔更大的責任,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鑑於目前的都市更新進展,建議以馬黑祐三、四十年舊樓為試點展開重建,從中可了解未來都更究竟需要哪些法律配套支持。
澳門立法會議員宋碧琪解釋,其實,都市更新很多地區都有各自的實踨經驗。比如,內地城市早已採用都市更新的概念做城市建設規劃,包括生態環璄保護、舊城區重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等方面,推動城區建設。另外,臺灣的社區營造也相當有經驗,尤其在引進專業人士參與,讓本地居民參與,提供意見,優化美化社區特色,配合產業發展,甚至帶動當地觀光旅遊發展等方面,很值得澳門借鑑。
總之,有利澳門發展的經驗,我們都可去借鑑,比如,學習台灣引進專業人士參與規劃,並透過當地管道收集民意,了解居民的需求、地方特色、人文文化,等等。當然,有些他地經驗未必適合澳門,但或可經過改良再加以吸收,比如建築工程技術、文物保護方法、優化基建設施等等。
都市更新委員會陸惠德委員坦言,環顧周邊地區和國家,任何一個地方都比澳門做得好。新加坡做得很成功,內地的上海、廣州、佛山、中山、珠海等地方均各有特色,即使如台灣的台中市若干年前的城市重劃工程也頗有新意;唯有澳門毫無魄力和決斷力。舊區重整到都市更新研究討論了十多年,至今還沒真正開始出發。除了法律上的制約,作為幾任工務方面主管司長都不重視市民大眾的福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一年中政府決定確立都市更新置換房和暫住房制度以及批准成立都市更新公司都是由於崔特首的親自過問和指示,否則肯定至今還是一事無成。
其實,這麼多年澳門工業生產早已式微,各個街區林立的工業大廈外墻破舊,政府如果認為一下拆建工程複雜浩大,完全可以以行政法規形式確立活化原則,將本澳工廈全部更改為工貿大廈,但問題就是卡在消防怎麼改,土地用途怎麼變,政府完全跟不上時代節拍,有時候反而拖後腿。很多時候,事在人為,惟城市發展如此前怕虎後怕狼,那究竟對不對得起廣大市民用公帑每個月付給主管官員這麼高的薪金呢?在我看來,為官不作為與貪官的危害性一樣大,希望下屆政府能撥亂反正,迎難而上,把都市更新錯過的時間追回來。
澳門建築師協會梁頌衍主席提到,都市更新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台灣、日本、國內、香港各地都做了很多,當中有很多成功、失敗的個案,值得我們借鑑,然而,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情況。在經過多年的實踐及試驗,社區得以改造善,城市持續更新發展。
勿用置疑,澳門城市發展比較部分地區較為落後,不論學術、技術、管理水平,都有進步的空間。近年特區遇到很多過去從未出現的挑戰,如:交通、水浸、規劃、防災、都更,等等。未來,社會需要有一個宏觀的政策,前瞻的框架,並成立專門的小組,做好城市建設的責任。而政府在積極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怎樣借鑑學習他地的經驗,並融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至為關鍵。
群力智庫中心秦昶理事强調,都更已經成為世界各大都市關注的議題,澳門亦不例外,由十多年前的舊區重建到近年都市更新的提出,從來都是本澳一大社會關注熱點。
未來都市更新以哪種模式推行?我個人不贊成香港市建局一隻火柴式的樓宇重建模式,不過,本澳可借鑑香港重建程序,以及對小業主的保障機制。
總結而言,建議政府參考內地城市片區收購重建模式,當然,內地收地模式在過去的實踐中出現各種收樓糾紛,澳門若推行要引以為鑑。此外,除了公司本身要有一套科學監管機制,優惠的稅務令重建成本降低,還要有肯承擔風險的魄力。
很多政府部門最忌諱來自坊間的批評官商勾結的聲音,一聽到批評就洗手不做,或者抱著依法施政的宗旨不放,被法律綁手綁腳,而不去做出突破,例如,跟據12/92/m和43/97/m號法令,特區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有權執行土地征收。然而,善豐花園和龍天天橋卻未有引用該條文,維護公共利益,助小業主展開重建家園。可以相信,未來都市更新、舊區重建會出現更多個案出現,都更公司負責人有否勇氣去承擔更大的責任,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鑑於目前的都市更新進展,建議以馬黑祐三、四十年舊樓為試點展開重建,從中可了解未來都更究竟需要哪些法律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