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总体格局中,体育文化的德育隐性要素随处可见,并以其特有的魅力与德育的课堂教育相得益彰,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它立德树人的功能在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体育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指德育为先,通过教书育人和立师德、做师表,把德育教育融合到各学科;树人,是指育人目标,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其实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要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遵循,使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就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是无德智也。”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历史告诉我们,国民身体素质低下,往往会使一个国家选择保守而非进取型决策。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校园调查:八成以上的师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女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低于男生;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比较集中地出现弱化,而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必将是精神疾病逐步上升。这种“生活方式病”,也在困扰着当代的青少年。
千百年来,在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下,有许许多多的人认为:“智育与体育是对立的”,更有“重智轻体”之说。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着智育的水平和智育的生命。回归体育本源,体育与德育、智育三者之间的内涵应该处于并列的关系。在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定义上,有其共性。但体育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或从属于德育教育。一般说来,德育是直接说理,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而体育教育是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在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与竞赛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文化修养,达到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体育为本,立德树人
一流的独立学院,应该有一流的体育。为了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教学指导、研究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从根本上、从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统筹推进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为此,珠海学院加大推进内涵式发展力度,配强配齐体育师资队伍(现有在岗在编体育教师27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中级以上职称占91%,近五年来公开发表体育教学、科研论文论著80余篇部),共开设五大体育学科门类、19项大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1.体育教学在落实德育中立德树人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道德思想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体育贯穿、渗透德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的阳光特性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融入和渗透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是活动的课堂,这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在体育课堂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主观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可以把德育本身的培养教育目标与体育学科所涵盖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这点上来说,体育教学的确为我们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体育蕴含的立德树人功能也就愈发凸显。
2.体育教材在渗透德育中立德树人
体育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要素,是德育的载体,也是德育的隐形教材。德育教育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机智、沉着、果敢的自控能力和创新审美意识;各种球类和集体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睿智灵敏的应变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各种比赛项目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和竞争意识的养成,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引导学生加强组织纪律约束,履行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观念等。此外,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的喜悦和集体荣誉感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会给失利者指明: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具备不怕挫折、不甘失败、奋发有为、敢于求胜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凡此种种,可以说,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在不断地渗透和实现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个性的培养、开发与塑造。 3.体育竞赛在贯彻德育中立德树人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追求成功的原动力。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例如,珠海学院体育代表团在第二届珠海市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田径第一、团体总分第一、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四项桂冠;在广东省大学生锦标赛中获得冠军一项,季军三项的优良成绩。这无疑是对团队和个性自信心理的磨练和体验,对培育、感染、鼓励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起到推进作用,更会为他们树立“校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4.体育教师在为人师表中立德树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为人师表,立教圆梦,就是说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言行对青年学生的示范熏陶作用,应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首先为人榜样,做人楷模,为学生树立良好德行。道理很简单:“师者,为人之表率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高校体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学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是高校体育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必备条件。
体育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激励和发挥人格感召的力量渗透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因为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大脑,反馈于教学情境中,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而言,能发挥良好的课堂德育效应。如教师谦虚和蔼、精神抖擞、动作准确规范、为人师表,就会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形象至关重要,形象是旗帜,形象是力量。学生喜欢且模仿心目中的榜样,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已被许多教育实践所证实。教师不仅要用榜样的作用给学生做示范,还要用自己的人格美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谦虚、谨慎、友爱、真诚、机智、果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极大地吸引力。这时,德育的教育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的情感积淀下,自觉地被感染、被教育、被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心理需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品德影响、感染和教化,会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取得最佳效果。
体育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情感活动。比如,在南京青奥会上,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会极大地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德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学校体育的存在,主要是教育功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知识转换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实施手段、学习氛围和质量提高的幅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体育教学还是大学生自身,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的存在决定着比赛的存在。优良的作风、高昂的士气、钢铁般的意志、不被任何对手所压服的豪气,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资本。在赛场上,任何比赛都是实力的对抗,许多对抗又发生在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在这时,虽然还有技术、战术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最起作用的因素是士气的无畏和拼搏的精神。而这种品质与境界的具备,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几年来,珠海学院体育教学团队遵照学院领导关于“打基础、练内功、长本事”的指示要求,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爱岗敬业、勤奋自强、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坚持“健康第一”原则,依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每学年学生整体健康指数都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院体育代表团在参加广东省和珠海市的省市级大学生体育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共获奖杯、奖牌、奖旗100余枚。
三、结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极为繁重,离不开强大的精神信念作为引领和支撑,它寄希望于当代青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崇高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而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精神感召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育人机制,促进青年学生从核心价值观中获取珍贵的人生教益,于汲取中求索,于求索中践行,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带动青年学生高举信仰旗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这是高校的根本责任与使命。
高校的体育教学拓宽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了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思想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大学生人格的群体塑造,又为其个性的显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与空间,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4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略论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功能”的阶段性成果。
大学体育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指德育为先,通过教书育人和立师德、做师表,把德育教育融合到各学科;树人,是指育人目标,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其实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要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遵循,使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就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是无德智也。”体质不强,何谈栋梁?历史告诉我们,国民身体素质低下,往往会使一个国家选择保守而非进取型决策。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校园调查:八成以上的师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女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低于男生;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上肢力量和平衡能力比较集中地出现弱化,而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必将是精神疾病逐步上升。这种“生活方式病”,也在困扰着当代的青少年。
千百年来,在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下,有许许多多的人认为:“智育与体育是对立的”,更有“重智轻体”之说。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着智育的水平和智育的生命。回归体育本源,体育与德育、智育三者之间的内涵应该处于并列的关系。在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定义上,有其共性。但体育教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或从属于德育教育。一般说来,德育是直接说理,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而体育教育是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在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与竞赛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培养文化修养,达到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二、体育为本,立德树人
一流的独立学院,应该有一流的体育。为了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教学指导、研究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从根本上、从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统筹推进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为此,珠海学院加大推进内涵式发展力度,配强配齐体育师资队伍(现有在岗在编体育教师27人,具有硕士学位及中级以上职称占91%,近五年来公开发表体育教学、科研论文论著80余篇部),共开设五大体育学科门类、19项大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1.体育教学在落实德育中立德树人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道德思想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体育贯穿、渗透德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的阳光特性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融入和渗透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与重要环节。体育教学是活动的课堂,这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在体育课堂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主观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可以把德育本身的培养教育目标与体育学科所涵盖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这点上来说,体育教学的确为我们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体育蕴含的立德树人功能也就愈发凸显。
2.体育教材在渗透德育中立德树人
体育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要素,是德育的载体,也是德育的隐形教材。德育教育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随处可见。例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机智、沉着、果敢的自控能力和创新审美意识;各种球类和集体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睿智灵敏的应变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各种比赛项目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和竞争意识的养成,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引导学生加强组织纪律约束,履行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观念等。此外,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的喜悦和集体荣誉感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会给失利者指明: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具备不怕挫折、不甘失败、奋发有为、敢于求胜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凡此种种,可以说,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在不断地渗透和实现着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个性的培养、开发与塑造。 3.体育竞赛在贯彻德育中立德树人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追求成功的原动力。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例如,珠海学院体育代表团在第二届珠海市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田径第一、团体总分第一、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组织奖四项桂冠;在广东省大学生锦标赛中获得冠军一项,季军三项的优良成绩。这无疑是对团队和个性自信心理的磨练和体验,对培育、感染、鼓励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起到推进作用,更会为他们树立“校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4.体育教师在为人师表中立德树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为人师表,立教圆梦,就是说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言行对青年学生的示范熏陶作用,应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带动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首先为人榜样,做人楷模,为学生树立良好德行。道理很简单:“师者,为人之表率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高校体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素养是高校体育教学落实德育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是高校体育教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必备条件。
体育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激励和发挥人格感召的力量渗透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去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因为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大脑,反馈于教学情境中,会给学生心理留下深刻印象。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而言,能发挥良好的课堂德育效应。如教师谦虚和蔼、精神抖擞、动作准确规范、为人师表,就会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形象至关重要,形象是旗帜,形象是力量。学生喜欢且模仿心目中的榜样,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已被许多教育实践所证实。教师不仅要用榜样的作用给学生做示范,还要用自己的人格美去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谦虚、谨慎、友爱、真诚、机智、果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极大地吸引力。这时,德育的教育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的情感积淀下,自觉地被感染、被教育、被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心理需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品德影响、感染和教化,会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取得最佳效果。
体育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情感活动。比如,在南京青奥会上,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会极大地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德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学校体育的存在,主要是教育功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教学能力是知识转换过程的评价,体现在实施手段、学习氛围和质量提高的幅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体育教学还是大学生自身,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的存在决定着比赛的存在。优良的作风、高昂的士气、钢铁般的意志、不被任何对手所压服的豪气,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资本。在赛场上,任何比赛都是实力的对抗,许多对抗又发生在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在这时,虽然还有技术、战术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最起作用的因素是士气的无畏和拼搏的精神。而这种品质与境界的具备,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几年来,珠海学院体育教学团队遵照学院领导关于“打基础、练内功、长本事”的指示要求,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爱岗敬业、勤奋自强、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坚持“健康第一”原则,依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每学年学生整体健康指数都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院体育代表团在参加广东省和珠海市的省市级大学生体育竞赛中,不断取得佳绩,共获奖杯、奖牌、奖旗100余枚。
三、结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极为繁重,离不开强大的精神信念作为引领和支撑,它寄希望于当代青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崇高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因而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精神感召作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扭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育人机制,促进青年学生从核心价值观中获取珍贵的人生教益,于汲取中求索,于求索中践行,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带动青年学生高举信仰旗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这是高校的根本责任与使命。
高校的体育教学拓宽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了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思想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大学生人格的群体塑造,又为其个性的显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与空间,这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4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略论大学体育立德树人的内涵与功能”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