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门艺术”,格林斯潘曾经这样描述他的工作。这句话暗含了货币政策并不完全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或科学规则来制定的或调控的,而更可能是模糊的,出乎意料(surprise)的,唯有如此,货币政策才能起到调控效果。
这一理念实际上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理念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
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似乎有点这种味道,一方面坚持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强调保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结果令市场无从预期。
货币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科学原则和共识出现。美联储理事Mishkin曾总结为如下九条原则:1、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2、价格稳定具有极大的收益;3、在失业与通胀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4、预期在通胀的决定中和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扮演关键角色;5、在高通胀时期,实际利率需要提高,例如泰勒规则;6、货币政策受困于时间不一致问题;7、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的效率;8、对一个强的名义锚的承诺对于取得好的货币政策结果非常重要;9、金融摩擦在商业周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推行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即是对货币经济学这些科学原则的体现。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追求多个目标,既要关注通胀,又要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问题,还要推动金融改革。之所以如此,中国货币当局认为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过程中,资源类商品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会对货币价格和数量带来额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币值的不稳定,所以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同时,中国转轨与新兴的特征使得经济增长和就业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特征使得维持汇率稳定也成为中央银行的一个目标。可以预见,如此多的目标必将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多目标的权衡也将导致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无法预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将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智慧,需要更大的“艺术”成分。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政策当局应该简化政策目标,提高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性。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它解决的是短期问题,不是长期问题。作为短期问题,它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的,而在长期,投资会导致资本存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属于长期问题,货币政策解决的是短期问题,经济增长自然不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也说明货币政策不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在1995年以前,我国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直到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才确立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以后,无论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还是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均明显下降,经济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应该将经济增长直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应该把长期问题短期化。货币政策的目标菜单中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赶超时期,人们都想更快发展经济,加上市场机制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如果把经济增长列入货币政策目标,则人们很容易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方面,过多地上马基建项目,不利于币值的稳定。
这一理念实际上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派理念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
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似乎有点这种味道,一方面坚持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强调保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结果令市场无从预期。
货币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科学原则和共识出现。美联储理事Mishkin曾总结为如下九条原则:1、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2、价格稳定具有极大的收益;3、在失业与通胀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4、预期在通胀的决定中和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扮演关键角色;5、在高通胀时期,实际利率需要提高,例如泰勒规则;6、货币政策受困于时间不一致问题;7、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助于改善货币政策的效率;8、对一个强的名义锚的承诺对于取得好的货币政策结果非常重要;9、金融摩擦在商业周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推行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即是对货币经济学这些科学原则的体现。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追求多个目标,既要关注通胀,又要考虑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就业等问题,还要推动金融改革。之所以如此,中国货币当局认为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过程中,资源类商品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会对货币价格和数量带来额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币值的不稳定,所以不宜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
同时,中国转轨与新兴的特征使得经济增长和就业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特征使得维持汇率稳定也成为中央银行的一个目标。可以预见,如此多的目标必将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多目标的权衡也将导致市场对于货币政策无法预期,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将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智慧,需要更大的“艺术”成分。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政策当局应该简化政策目标,提高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性。货币政策作为一种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它解决的是短期问题,不是长期问题。作为短期问题,它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的,而在长期,投资会导致资本存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属于长期问题,货币政策解决的是短期问题,经济增长自然不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也说明货币政策不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在1995年以前,我国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直到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才确立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以后,无论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还是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均明显下降,经济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应该将经济增长直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应该把长期问题短期化。货币政策的目标菜单中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
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赶超时期,人们都想更快发展经济,加上市场机制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如果把经济增长列入货币政策目标,则人们很容易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方面,过多地上马基建项目,不利于币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