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在音乐活动中的巧妙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班级常规的适应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融入集体的第一步,但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并不少,而幼儿由于年龄、阅历、经验的限制,教师简单的常规说教让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班幼儿强行记忆是不太可行的。因此本文提出利用音乐作为手段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体验和音乐欣赏中记住常规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 音乐 常规养成 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98-03
  当前小班幼儿的常规习惯不容乐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交际关系的突然变化,每天的生活中有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不能随心所欲而要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然而,面对新环境,许多幼儿不同程度会出现不适应的焦虑情绪甚至恐惧感,典型的表现是爱哭闹、不吃饭、不合群、行为散漫等,这对教师来说是管理上的一个挑战。幼儿要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就必须学习幼儿园的班级常规,而幼儿的一日常规并不少,让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班幼儿强行记忆是不太可行的。如何帮助幼儿顺利渡过这一阶段尽快学会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一、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传统做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導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对其在学习、生活上能够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具有的重要意义。反思我们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手段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忽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简单甚至暴力的灌输常规,使得幼儿始终无法把常规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1、单一说教
  在实施幼儿常规教育的过程中,都是以教师的反复说教为主。教师不断的对幼儿们提出各种要求,要求幼儿们遵守纪律,并反复提醒督促,如要排队就餐、上厕所,不能插队;要先洗手,再吃饭;游戏结束要记得整理;午睡时要安安静静,不影响其他人……幼儿们都在教师的威严和督促下被动的去遵从,去执行,一旦没有教师的提醒,幼儿的行为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可见幼儿没有把幼儿园的常规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家长的抱怨:“为什么小孩在幼儿园里会乖乖自己吃饭,回到家就要家人追着喂饭,甚至不肯吃饭呢?”“为什么在幼儿园里会自己整理玩具,整理书包,在家时都是一团乱且不会整理了?”
  2、机械训练
  很多教师还固守着传统常规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和实施方法都过于刻板、机械,而忽略了考虑幼儿的个性需要。如课间时,教师为了维持好班级秩序,总会组织幼儿们分组去完成喝水、上厕所的任务,即使不想上厕所、喝水的幼儿也会在教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和其他幼儿一起完成,然后完成任务后就要求幼儿们趴桌子上休息。再比如课堂上,教师总会喊类似:“一二三、静下来”这样的口号,让幼儿安静下来,这样的常规训练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使班级的秩序井然,课堂安静。但这种简单划一的机械训练也违背了《指南》、《纲要》要求的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忽视了幼儿的个人意愿,抹杀了让幼儿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
  3、消极评价
  为了肯定和鼓励遵守常规的幼儿,教师总会大力表扬,并对其表现的更为友善,而对违反常规的幼儿,教师或者批评或者限制其不良行为,让其乖乖坐着不许参加游戏活动以示惩罚。而幼儿又是特别在意教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因此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避免被批评而不得不遵守。吃饭快的可以获得教师的表扬,于是幼儿们就狼吞虎咽的把饭吃完了,或者有的本来能吃一碗饭的,却只要求吃半碗饭;绘本阅读课上安静的看书的可以获得教师的表扬,于是有的幼儿就算有什么疑惑想问也不问了;游戏结束后能主动把玩具收拾起来放回原处的可以获得表扬,于是为了少收拾一些,幼儿们在游戏时就总是只玩个别的简单玩具……可见,教师的消极评价使得幼儿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而不得不一味的遵守常规,说明幼儿的习惯不是养成了常规,而是好好表现为博得教师的表扬。
  可见,传统的单一说教、机械训练、消极评价式的常规教育不仅教育效果不佳,无法让幼儿把常规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发展需要而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有效的常规培养方法,以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兴趣所需,使幼儿能自觉学习常规并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个教学环节间教育目标的渗透,这既是《指南》对教师的要求,也符合幼儿的需要。既然小班幼儿的记忆并不能支持他们不停地进行常规记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教育形式,比如音乐。固定的音乐活动能够让幼儿更熟悉。教师将幼儿喜欢的音乐与常规结合在一起,能够迅速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使幼儿从听觉、歌唱、念谣等多方面获得与音乐相关的体验,在音乐中让幼儿轻松记住常规,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当教师发现某一环节的音乐不能再激起幼儿的歌唱欲望或者律动行为时,教师再在原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更换或改变。巩固常规行为依靠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更能够激起幼儿的成就感、熟悉感,从而帮助幼儿获得自信的表现。
  因此本文以音乐在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合理运用的实践作为手段,研究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策略。
  三、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教育的实践尝试
  将音乐与常规教育进行融合不是随便给幼儿一段音乐,让幼儿听到音乐就遵守相应的常规,也不是一蹴而就地引导并要求幼儿完成活动,而是需要教师用心进行音乐设计,以巧用节奏、创编歌曲、合理运用纯音乐等方式,巧妙地将音乐渗透到一日常规教育中去,使幼儿在愉悦的音乐体验伴随规范的常规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1、寓常规于歌词,让幼儿边唱边做
  “学唱歌”在幼儿眼中是一种本领,有简单旋律的歌唱活动是幼儿很喜欢并乐于模仿的。教师将歌唱与生活常规结合在一起,既能够让幼儿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又使原来死板的常规教育也逐渐开始灵动起来,这种氛围的营造对幼儿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自己简单地创编一些常规歌曲;或者使用幼儿比较喜欢的歌曲中的旋律填入与常规有关的歌词,引导幼儿学唱,并边唱边做,获得行为的内化与巩固。如:小班幼儿去洗手时,常出现玩水,久久不离开的现象,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引导幼儿使用歌唱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将幼儿熟悉的《两只老虎》歌词做了改编:“打开龙头,洗洗小手,搓搓搓,搓搓搓,轻轻打上肥皂,我们再搓一搓(重复歌唱),冲干净,冲干净”引导幼儿边洗手边唱歌。幼儿在游戏后,时常会忘记或没有意识收整玩具,教师将《小兔子乖乖》做了改编:“小朋友乖乖,游戏结束了,我们一起,将玩具整理,把它放回篮子里,放到柜子上,下次再来玩”,在幼儿游戏结束时教师会带领幼儿唱这首熟悉旋律,简单的歌词将洗手和收玩具的过程简单地呈现了出来,幼儿在一边歌唱、一边洗手和收玩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歌词的认知,同时也形成了对常规的了解。
  在幼儿园中进行的歌唱、歌词创编等,并不需要唯美的歌词,只需要教师使用幼儿能够了解的语言融入其中,让幼儿易于理解、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践出来,就是最适合幼儿的创编方式了。
  2、巧用节奏念谣,让幼儿在玩中学
  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感知,教師在小班教育教学中,利用节奏帮助幼儿获得的常规习惯时,可以将语言与节奏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幼儿在感受节奏的同时熟悉到与常规相关的语言,并在重复念诵、实际行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常规认知。
  在引导幼儿排队时,为了让幼儿能够不推不挤,我设计了简单的语言节奏念谣:“小小蚂蚁走走走|一个一个排好队|你先我后|不着急|准备好了就出发|”,当准备出去玩或需要排队时,我就会对幼儿说:“小小蚂蚁排队啦”,听到教师的这句话,幼儿即开始跟着从头念谣,同时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一边念一边踏脚走过来排队。经过了几次游戏的训练,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这个语言节奏念谣,在节奏的控制下,幼儿行走的脚步也就相对没有一拥而上那么快了。而对于小班幼儿经常尿裤子,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到不会脱、提裤子是其中原因之一,于是设计了念谣:“大小便不羞羞|小朋友能做好|两只小手抓裤腰|向下一拉到膝盖”当遇到有类似情况时,教师就一边示范一边念给幼儿听,经过多次跟念幼儿在如厕时都能够根据念谣完成相应动作。
  念谣与常规的结合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游戏,游戏的引领让幼儿更主动地配合着教师学习常规,这是打好基础的第一步。教师需要注意,在小班的节奏语言中,教师不能使用过于复杂的节奏,最好使用固定节拍中的四拍节奏引导幼儿,让幼儿在进行语言节奏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3、音乐融入提示,展现常规教育自然性
  除了让幼儿自己进行节奏念谣、歌唱,教师还可以直接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音乐,使幼儿在进行活动时获得音乐提示。很多幼儿园在午餐开饭前,使用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幼儿安静坐好,等待吃饭。教师可跳出这个框框,将音乐播放的方式运用到更多的常规培养行为中,使用设备播放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以此加强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如:在上厕所时,教师播放《火车轰隆隆》的音乐,提示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不争不着急;在玩玩具结束时,教师播放起《玩具兵进行曲》,让幼儿能够主动地收拾玩具,进入下一个活动;在放学回家前,需要幼儿自己将物品收拾到自己的书包里时,教师可播放《放学歌》,还可以与幼儿先做《放学歌》的律动,再进行物品的收拾,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在音乐的播放中,幼儿不仅仅获得了对音乐美的欣赏,也在一次次的重复行为中获得了常规习惯的内化,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常规教育的成效阐述
  1、幼儿常规养成的成果描述
  经过一段时间音乐与活动的匹配,幼儿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下,行为习惯也开始变得规范起来。小班幼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和集体生活,遵守幼儿园的行为规范,养成了幼儿园统一的作息、用餐习惯,并主动帮教师维持班级纪律和活动秩序。在个人事务上,可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独立完成用筷子吃饭,穿脱衣服鞋子,自行上厕所,收拾书包玩具等。在文明礼仪上,做到见到老师问好,同伴间谦让友好,对待父母懂得感恩。总之,用音乐串联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小班幼儿常规的养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后期的调整和优化
  新时代的教师乐于求新求变,但是对班级中使用的常规音乐来说,则不应当时时变化,因为小班幼儿的记忆并不能支持他们不停地进行规则记忆,巩固的行为依靠熟悉的方式,因而固定的音乐活动能够让在熟悉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的发展。当教师发现某一环节的音乐不能再激起幼儿的歌唱欲望或者律动行为时,教师再在原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更换或改变。如:从开学开始,教师就引导幼儿使用简单的歌曲旋律熟悉上课时发教具的动作:“小腰挺直头抬起,小脚并拢小手放膝盖。”当幼儿完成这个动作,教师的教具就发到幼儿手上,此时幼儿就可以自由地玩教具了。在教师唱了几次以后,幼儿就能够跟着一起唱了,他们在做的时候也特别自信地边唱边做,而集体的行为,则给了幼儿更多的归属感。
  教师在帮助幼儿使用音乐进行了常规认知以后,还需要帮助幼儿进行强化记忆。引导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同时进行规则音乐活动,比如教学活动中、游戏过程中渗透,让幼儿对强调规则的音乐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的规则意识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获得巩固。如:不管在教学中,生活中还是游戏中,只要是遇到需要排队的时候,教师都按照在平时生活中的样子,对幼儿说“小小蚂蚁排队啦”,让幼儿能够时时了解排队的常规。帮助幼儿迁移,也就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运用机会,有了多次运用,才能增强记忆并形成内化。
  结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开始。面对小班的幼儿,强行要求幼儿遵守常规肯定是不可取的,使用具有趣味性的、幼儿能力所及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才是可行的。在常规学习中,音乐的加入能够让幼儿在具有游戏性的节奏、旋律中获取自主性的行为,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形成行为习惯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帮助幼儿获得常规培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敏.浅谈音乐在一日生活常规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2016(29):00047-00047
  [2]张雪梅.浅谈运用音乐活动对小班新生进行常规习惯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6):106-106
其他文献
介绍了朔黄铁路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从实现铁路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养护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实施设备状态检修的4个步骤。在此基础上,对铁路设备从周期检修向状态检修
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0年8月应用OURXGD型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各类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功能性神经疾病等43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临床经验.现将临床应用的结果报告如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lsufficiency,VB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它的发病机制中除有短暂血流动力学障碍外,部分病例还可能有潜在的腔隙性微梗死和持续的
我院从1998年11月至2000年6月,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86例,总有效率达93%.现分析报告如下.
介绍了下承式无风撑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钢管拱肋分三节吊装架设方案选定,并详细介绍了各部施工具体方法及部分方法改进和效果。
[目的]分析使用开放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4年12月,对38例43足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开放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
期刊
【摘 要】 培养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中高考中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
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共收治101例帕金森病(PD),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位术,近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PD病人共101例,均已确诊,术前经系统抗帕金森病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