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论《推销员之死》的双重结构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瑟·米勒的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因充斥着各类冲突而极富戏剧张力,然而,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则是局部或似是而非的,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此种戏剧结构实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隐藏了双重结构,并借此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主题。
  【关键词】:冲突;双重结构;主题;《推销员之死》
  一、引言
  阿瑟·米勒 (Arthur Miller,1915-2005)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三大剧作家。其中,擅长于描写人物间各类冲突的阿瑟·米勒尤为注重戏剧作品所应产生的社会功用及道德影响。阿瑟·米勒意欲通过对各类冲突及人物对冲突所作出反应的描写,来进一步揭露及阐释戏剧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层涵义。此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戏剧结构在其创作于1949年的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剧中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际局部或似是而非的冲突的描写,阿瑟·米勒想借以表达的实则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实则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
  然而,纵观国内外,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抑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原型批评还是后现代视角,学者们都或多或少对剧作中作者所着力刻画的各类冲突产生了误读或忽视,这就导致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学者黄注意到作品中所隐含的边缘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间的冲突,然而,其却对人物间的冲突进行了误读,尤其是围绕主人公威利一家所产生的冲突实际上是威利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基于此,本文将透过对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各类局部或似是而非的冲突的描写,着力分析此部作品中所隐藏的深层冲突及深层结构,并借此揭露作者所意欲传达的深层主题。
  二、表层冲突——对冲突的误读和忽视
  存在于威利与比夫,琳达与比夫以及威利与商业公司之间的冲突在剧作中表现得尤为激烈和突出,其进一步推动和激化了剧情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戏剧张力。
  (一)威利与比夫间的冲突
  威利与比夫间的冲突往往被视为《推销员之死》的情节主线,其大致可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比夫重返家中,此时,比夫的一事无成引起了父亲威利的不满与责备。威利怒言到:“三十四岁还没个着落儿,真丢人”;“比夫是个懒汉”。他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比夫安于当一个一星期只挣三十五块钱的牧场工人。面对父亲的责备与不满,比夫则向哈比抱怨到:“为什么爹老是笑话我?凡是我说什么话,他脸上总带着嘲笑的味儿。我没法接近他”。第二阶段则回溯到了比夫的青少年时期。当比夫数学考试失败时,他急于寻求父亲威利的安慰与帮助。然而,此时比夫却亲眼目睹了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原本无助、恐慌、几近绝望的比夫此时变得更加愤怒和绝望了。他怒吼到:“您这假正经!您这装模作样的假正经!您这假正经”! 此后,比夫返回家中,烧掉了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印有弗吉尼亚大学字样的运动鞋。事实上,这样的举动无疑标志着威利在比夫心中高大形象的毁灭以及父子间亲密关系的结束。而第三阶段则是以威利一家计划重振旗鼓為开端,然而,他们的“伟大事业”最终却以威利的失业、比夫计划的失利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失望的比夫打算再次离家,而此时,双方之间的冲突变得更加激烈。“要是你离开这个家,但愿你烂死在地狱里”,威利怒吼到。此时,比夫也反驳到:“好吧,假正经!那就摊开来谈吧......没有人会来可怜您,听到吗?没有人可怜”!此外,比夫还进一步将自己的毫无长进归咎为是因为父亲净对他吹牛,吹得他神气活现,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二)琳达与比夫间的冲突
  相较于威利与比夫间的冲突,发生在琳达与比夫间的冲突则显得和缓许多,然而,此类冲突也是不容忽视的。 看到威利与比夫间的冲突,琳达对比夫劝说到:“乖儿子,要是你一点都不体谅他,那你对我就一点也体谅不了啦。”  与此同时,琳达斩钉截铁地声称到:
  “我决不让任何人嫌弃他,使他矮人三分,愁眉苦脸。你趁早拿定主意,宝贝,这可一点商量余地也没有。你要么认他是爸爸,对他尊重,要么别再上门”。
  此外,当比夫将威利与查理作比较时,琳达斥责到:“那你就认查利做你爸吧,比夫。你办不到吧,是不是”?并且,当琳达得知比夫和哈比将威利独自留在饭馆时,她怒斥到:“你们两个都滚出来!再也别回来!我不准你们再来折磨他。你们真是一对畜生”!
  (三)威利与商业公司间的冲突
  威利与商业公司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与由霍华德所经营的商业公司以及由查理所经营的商业公司之间。威利为瓦格纳商业公司工作了三十多年,替他们的商标打下了新天下,然而,当其央求霍华德为其更换岗位,只求一星期能拿六十五块钱回家之时,霍华德无情地拒绝道:“这儿就是没适合你的空差使。”继而,威利降低了自己的要求,“霍华德,我家吃用只要五十块一星期就行了。”可霍华德仍报以冷漠的态度,“可我往哪儿安插你呢,老兄?石头里可榨不出油来。” 不难发现,在霍华德眼里,威利一家的生计还不如其手中摆弄着的价值一百块零五毛的录音机。此时,二者之间的冲突达到白热化的阶段,怒火中烧的威利怒吼道:“我在这商号里耗了三十四年啦,霍华德,可如今我连保险费也付不起,你不能吃了桔子扔掉皮——人可不是水果!”,面对威利的步步紧逼,霍华德却无动于衷。最终,无可奈何且接近奔溃的威利只求自己能继续到波士顿工作!然而,此时,身为白人主流社会代言人的霍华德最终暴露了自身残酷无情的本质,解雇了竭尽为公司奋斗终生的威利。
  其次,威利与查理之间的冲突却更显微妙,因为尽管来自不同的阶层,二者在生活中却是较为要好的朋友。当他们一起打扑克牌时,他们经常相互争吵,威利甚至会利用查理不会使用工具这一弱点来嘲讽他,这使得查理夺门而出。然而,再了解到威利被解雇之时,查理想要通过为威利提供岗位来帮助他。他说到:“我给你一份工作。你一星期能挣五十块钱。我不会派你去跑外”。然而,威利却吼到:“我不要你的臭工作。 你这大笨蛋,如果你再对我说这话,瞧我不揍死你!我才不在乎你财势多大呢”。   三、深层冲突——冲突的本质
  然而,殊不知以上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则是局部或似是而非的,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
  (一)威利对比夫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引导
  威利与比夫之间看似紧张、激烈的冲突实则是威利对比夫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循循善诱,威利逐步地引导比夫来打破白人主流社会下的种种隔离与歧视。面对比夫的一事无成,威利实则是更为伤心的。他对比夫的恶言相向其实正如哈比所言:“他只是想要你争气罢了”。威利始终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比夫这么一个招人疼的年轻人居然会没辙了。而且是这么一个卖力干活的人。因此,不难发现,威利与比夫之间的冲突实则是似是而非的,威利只是不愿看到比夫在牧场浑浑噩噩的生活,这不是他们犹太社区的传统,他要他的儿子们知道自家的祖先是什么人。比夫的爷爷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是个心很野的人。他发明的一个小玩艺儿,一星期里挣的钱就比你这种人一辈子里挣的还要多。 此外,比夫的大伯,本亦是如此,17岁便走进了丛林,21岁时就靠自己的闯荡与拼搏创造了奇迹。因此,威利渴望比夫能够超越白人主流社会独占鳌头的隔离与歧视,继承自己犹太社区的优良传统,为自己的理想而战,并且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威利实则只是想以此来激励比夫振作起来,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为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努力拼搏。
  (二)琳达对比夫反抗白人主流社会的引导
  拨开琳达与比夫之间冲突的迷雾,不难发现,琳达之所以一再与维护自己的儿子争吵实则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位了解威利的人,她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威利,维护着威利的自尊,帮其守护着他渴望超越来自于白人主流社会的偏见与隔离的梦想。这也是为何威利把琳达称作自己的命根子和主心骨。正如哈比所言,琳達是一位有性格,有反抗意志的母亲!她一直在为实现丈夫伟大理想的途中推波助澜。为了让比夫理解并帮助自己的父亲,琳达试图告知比夫威利三十多年来在商业公司所遭受的悲惨经历。“到今年三月他就为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十六年啦,替他们的商标打开新天下,如今,人老了,他们竟不给他薪金。”琳达悲痛地说到。如今的威利,在自己对保险公司的利益消失殆尽之时却遭到了来自于以霍华德为代表的白人主流社会的排挤与隔离。因此,琳达时时维护着自己丈夫的权益并激励和教育比夫和哈比一定得关心和帮助威利,要为他们自身应得的权益而努力,可不能让他象条老狗似的给扔进坟墓。
  (三)威利与白人主流社会的冲突
  此外,发生在威利与以霍华德和查理为代表的商业公司之间的冲突实则却依然是犹太社区与白人主流社会间的尔争吾夺。首先,就霍华德而言,其无疑是白人主流社会的代言人,他自私、冷酷、无情,丝毫不在意别人的付出与情感。因此,当威利对其进行央求时,其嘲讽地说到:“和我们?”似乎于他而言,为公司呕心沥血几十年的威利从来就不曾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威利一家的生活远不如他手上摆弄着的价值一百块零五毛的录音机。而此时,威利的控诉也远不只是针对霍华德一人,反而是对整个白人主流社会伪善、冷酷本质的无情披露和鞭挞。威利声称,在美国商业文化日益繁盛的今天,“讲人品,讲尊重,讲交情,讲知恩报德”的过去早已一去不复返。“到如今,样样都按死规矩办事,也没机会再谈什么交情啦。” 在整个白人主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则就是以利益为导向,吃了桔子扔掉皮。
  另一方面,虽是作为威利的朋友,查理的价值观也难掩白人主流社会的气息。他无法理解为何威利宁愿执拗于在霍华德的保险公司争得一席之地,也不愿来为他工作。因为他永远也无法体会自己应得利益被盘剥的无奈与愤怒,更无法理解作为犹太社区缩影的威利一家不愿一辈子受人操控的决心与骨气。相反,身处白人主流社会的查理却如同霍华德一般深谙商业运行之道。他声称:“商业就是商业,只要一点薪金的人是没有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围绕着阿瑟·米勒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中所充斥着的各类冲突,阿瑟·米勒对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冲突进行了独到、精辟的叙写,具体阐释了这些冲突的局部性和似是而非的特质,由此揭露出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这一实质。而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实则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此种戏剧结构实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隐藏了双重结构,并借此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主题,透过这一双重结构,我们得以观看背后白人主流社会与犹太社区之间的冲突内涵。 从中可以发现,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借助围绕着诺曼一家的冲突,书写了根深蒂固的白人主流社会与犹太社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Miller,Arthur. Death of a Salesman [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2000.
  [2]黄鸣,2014,《推销员之死》中边缘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J】。郑州大学学报,(5): 129-131。
其他文献
【摘要】:赋是中国所独有的古典而雕琢的文学体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成就,因其文体特征的独特性,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策略探究便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赋”的文体特征,以及因此造成的翻译困难。据此,借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说”,对《采莲赋》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从而探究“赋”的翻译策略。最后对“赋”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译者的要求。  【关键词】:赋;翻译策略;三美说  我国
期刊
【摘要】:风声是自由,勇敢的化身,倾听风雨声是倾听自我的呼声。  【关键词】:风声;雨声  喜欢听风声雨声的人应该有吧,或许不喜欢的人会更多,我,只是无所谓的,不过有时不经意,听了些去,便随意做些感想。  风雨吗,本是无声的,只是打在了地面上,打进了水塘里,打搅了人的心绪,才有了那些所谓的诗情。但这样的以为未免太雕琢,失却了自然感,也许撇开了那些定义,才会看得真切。  且说风声。不是晚风划过芦荡时
期刊
【摘要】: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一方面记叙着人生的苦难,一方面又展现着“温情的受难”。本文从重复叙事与苦难人生的关系以及“血”的意象来分析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进而探索生命意识的内涵。  【关键词】:生命意识;重复;生存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用许三观展示着这样一种人,用代表着“自身生命本身的力量”的“血”来应对生存的挑战,来完成对苦难的超越,来实现自我救赎,然而在默默的承受的过程中也
期刊
【摘要】:贾谊其人,世称贾生、贾长沙,乃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其政论作品如《过秦论》、《陈政事疏》等,评论时政,朴实峻拔,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而其辞赋如《吊屈原赋》、《鵩鸟赋》等则清丽流畅,开汉代骚体赋先河,形成近似楚辞风格的赋体。贾谊存世作品不多,且政论辞赋成就皆十分突出,本文便着眼于贾谊的散文与辞赋,将二者进行比较,更为清晰的讨论贾谊其人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贾谊;政论;辞赋
期刊
【摘要】:周紫芝是两宋交替之际的一位重要文人,他既工诗,亦善词,文学成就相当突出,但因时人对其品质道德的争议,致使其作品很少受人们关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甚少。周紫芝的作品中反映出了普遍而又特殊的个体生命意识,本文主要从他的主要词集《竹坡词》出发,结合本人的生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潮流以及文坛情况来解读。  【关键词】:周紫芝;竹坡词;个体生命意识  周紫芝,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少隐,号竹坡
期刊
【Abstract】: Emily Dickinson is a famous poet, who was parallel with Walt Whitman. She wrote more than eighteen hundred poems all her life, among which over six hundred poems concerning about death the
期刊
人如果可以永远像照片上那么活着,该有多好?  只想看到你的笑脸,努力的做一个滑稽的小丑,却发现并未令你笑,而自己早已热泪盈眶。努力的避免成为一只刺猬,而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刺得遍体鳞伤。  大树为什么那般坚强?细细的树干哪能保护庞杂的枝条?是什么给了它如此强大的力量?竟然厚重的积雪也为它流下羞愧的泪水……  或许不是不愿折腰,而是不能折腰,因为如果它倒下,一切都就爬不起来了。  不知从哪里射来的一
期刊
【摘要】:如果生命是由死入生,那经历痛苦就成了必然,涅槃的代价就是身心俱疲,连带着精神的缺失将你带入另一个没有希望却始终追寻安逸的天堂。人常说痛感,是生命的本能;精神痛苦,更是人的文化本能。当真正的地狱重现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敢于正视这个地狱,敢于穿越这个地狱,敢于摧毁这个地狱,之后再去选择不一样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神曲》;地狱;痛苦;重生  每一句诗歌都是一个寓言,体现着每个作者对于现世
期刊
【摘要】: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具有质朴自然,意境高远,风格精炼独特。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及哲学家,他的诗作富含哲理,致力于将现实与想象完美融合,并广泛地运用象征的手法及出其不意的意象,其诗歌通常难以理解,深奥奇特。  本文的内容主要对比研究陶渊明的《饮酒》之五及史蒂文斯的《十三种观察黑鸟的方式》。华莱士与陶渊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歌在一定程度
期刊
【摘要】:三国时代魏国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核心论点是“声无哀乐”,即音声与哀乐互不相关,这与其后唐太宗李世民散见于各唐书中的“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太宗论乐》)的音乐美学观点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都在封建社会中表现出对儒家传统音乐思想的明显抵抗性,但是二者由于时代不同、政治身份地位有别等诸多因素而使此美学观点同源而殊途,如在对功利意识、音乐本体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并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