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适应这种新形式,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视角,看待这次课改实验,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氛围和谐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平等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主动参与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教师要适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要标新立异;要抛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牵着鼻子”,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学生的做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中断学生,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应该让学生回答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产生畏惧心理,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现教学氛围的和谐化教师还要把“爱”带进课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地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里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所以教育者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精心设疑,引起“思”趣。“思维自疑问开始”,如果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教材和学生,了解学生何处可能有疑,何处需要教师设疑,使疑之所在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努力吃透教材,明白哪些内容可设疑,哪些问题需设疑,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一般要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大气环流的内容较复杂,可设计以下提问,轻松地解决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個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类似的设问有很多,如在讲完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后,可以设问,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和现在相反,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又如何。通过类似的设问,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马上对相关知识感兴趣,并能热烈讨论起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三、教学内容图表化和开放化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非常多,包括了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及图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在讲“季风形成”原理时,让学生读“亚洲1月、7月冬夏季风图”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图”。通过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得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差异。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因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应精选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新课程中有关“地球上的水”的知识中,课后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把南极地区的冰山运至西亚,以缓解当地淡水资源缺乏问题。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使教材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会感到教材的空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地理信息素养的人,就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证明: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列地理活动方式:(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等;(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等;(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等);(5)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小结结构化
“归纳总结,建构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否则学了再多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教学成绩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都会注意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细致揭示,因为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引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小结时,应注重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梳理,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一、教学氛围和谐化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平等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主动参与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见解,教师要适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要标新立异;要抛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牵着鼻子”,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学生的做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中断学生,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应该让学生回答完,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产生畏惧心理,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现教学氛围的和谐化教师还要把“爱”带进课堂。老师只有热爱学生,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地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里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所以教育者要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精心设疑,引起“思”趣。“思维自疑问开始”,如果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教材和学生,了解学生何处可能有疑,何处需要教师设疑,使疑之所在符合学生实际。另一方面要努力吃透教材,明白哪些内容可设疑,哪些问题需设疑,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一般要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大气环流的内容较复杂,可设计以下提问,轻松地解决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個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类似的设问有很多,如在讲完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后,可以设问,如果地球自转的方向和现在相反,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又如何。通过类似的设问,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马上对相关知识感兴趣,并能热烈讨论起来,使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三、教学内容图表化和开放化
充分运用图式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重视图式教学,创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图表非常多,包括了实物实地照片、模式图、结构图、过程图、示意图、分布图、剖面图及图表。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在讲“季风形成”原理时,让学生读“亚洲1月、7月冬夏季风图”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图”。通过对图中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得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差异。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多种形式的图式教学,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提高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局面。第三,通过读图、拼图等,可以锻炼、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它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因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应精选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地理学习中“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全球变化形势,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鼓励并组织学生调查、搜集、处理来自生活实践、新闻媒体、书籍网络等方面的地理信息,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新课程中有关“地球上的水”的知识中,课后活动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把南极地区的冰山运至西亚,以缓解当地淡水资源缺乏问题。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使教材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会感到教材的空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地理信息素养的人,就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实践证明: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自主的地理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列地理活动方式:(1)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等;(2)地理实践活动:如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等;(3)社会调查活动:如环境状况调查、资源调查等;(4)地理体验活动,包括直接体验(如郊游、参观)和间接体验(如观看录像、电影等);(5)合作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根据认知水平与能力、性格等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预习、自学、互相提问、答辩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小结结构化
“归纳总结,建构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系统化,增强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从而使学生深入浅出、由多到少、由繁到简地掌握知识。否则学了再多的知识也是零散的。教学成绩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都会注意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细致揭示,因为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引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小结时,应注重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梳理,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