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數学教学;合作学习;有效性;凝聚力;提高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面对的大多是大班额班级,每班约55-60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教案预设、教学方法选择、又要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很大。那么,如何做好小组成员的优化搭配,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凝聚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十分重要。
一、合作小组成员组合方式的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过多种尝试,通过不断完善有效的合作小组组建方式提高小组间的凝聚力。
1.按班级前后座位方式组合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往往都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但是不同学科组建合作小组的方式却各有迥异,如有的老师会把学习优秀的同学和后进生合理搭配,形成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这样能适应语文和数学等科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时间一长,就暴露出很多不和谐的问题。其一,就近组合,学生接触时间久后相互间变得相当熟悉,共同话题越来越多,结果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以至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其二,小组成员流动性大,其他科任老师会因各自课堂的需要而随意进行调换位置,不利于小组长的有效管理。
2.根据能力互补的方式组合
学生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认真分析各自在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按照具有的不同智能潜质的同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四人合作小组,然后进行分工,给予适当的定位,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定期轮换角色。这样组合的小组实现成员能力互补,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他们愿意承担,能够较好完成任务,容易取得活动成效。按此方式组建小组尤其适用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都比较积极主动,小组合作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
按智能差异方式组建小组,也可以挫伤一些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不强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小组拒绝与这样的孩子同组学习,觉得他们的坏习惯会影响小组的合作和获得较高的评价。面对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我先试着把他们安排在有班干部的小组里,想通过班干部的模范作用来带动他们,可有的班干部也有抵触,于是我急中生智,就让他们和老师组成一个探究组,没想到这却遭来同学羡慕的眼光,他们也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在后续的学习探究中,我积极鼓励,使他们进步更快,让其它同学改变了看法,愿意他们融入其中。
3.根据自愿和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组合
加德纳还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五、六年级的学生个性凸显,很有主见,如果仅仅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组建小组,交流时他们之间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又常常固执己见,总形成不了共识,难以归纳结论,影响学习质量。只有小组之间有了凝聚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又采用根据自愿和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组合小组的办法,在组建分组活动小组前,先让孩子们明确一组有几位同学组成,再告诉他们可以自愿选择小组成员,允许同学略加思考,然后自由组合小组,在此基础上各自分工并确定组长。这种在自愿基础上组合小组的好处是,各位组长会想尽办法挖掘本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小组内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样组内就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
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与维护
分组活动小组的成员的确定,仅是小组凝聚力形成的第一步,要使得每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必须依靠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给予浇灌和养护。
1.建立评价机制使目标具体化
目标是一个人进步的方向,而评价机制是通向目标的阶梯和动力。要想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使小组的凝聚力达到最佳,提高小组教学的有效性。我的方法是建立评价机制使目标具体化,以评价推进小组的凝聚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采取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数学课探究之星的办法,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期末总评的重要依据,并于期末给予奖励。奖励以鼓励为主,进步为重,创新为先。比如评选探究之星的关注点是看其创新性,只要这个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创新活动中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小组创新成果出自己的一份力,就授予数学课探究之星等称号。最佳小组的评选,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和课后完成作业情况综合评定,看其课堂上是否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参与交流、有效合作等。对于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每节课给予现场加分,第二节课的积分从第一节得分的基础上累积,以此类推,再按单元学习情况评出前五名的为最佳合作小组。第二单元各组又从100分的基本分重新累积,整册学完后,通过对比各组各个单元的得分情况,评定出本学期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
这样做是比较辛苦的,需要培养帮手,既要让孩子帮助记录每节课成绩,又要于上科学课前把各组的成绩写在黑板上,但是对小组成员间很有约束作用;使小组成员目标一致,不断有新目标,不断有任务驱动,不断取得成效,学生很有成就感,感到成就来源于小组的合作,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于是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乐趣。
2.动态管理合作小组成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建立合作小组以后,并非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老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具体的合作状况给予密切的关注,进行动态管理。如时常有个别学生会做小动作,我就及时调整他的位置,让他坐在组长旁边,由组长给予帮助和督促;有学生操作活动中过于霸道,不与大家共同合作,我就先进行协调,如果还无法解决,就必须进行小组间成员的调换,调换人选可以征求本组内成员的意见后再进行,调整后老师要再进行关注,了解学生的具体感受。动态管理的方法能化解学生因过于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倦怠,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增加成员的凝聚力,使全体同学始终处于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有效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面对的大多是大班额班级,每班约55-60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教案预设、教学方法选择、又要组织教学活动,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难度很大。那么,如何做好小组成员的优化搭配,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凝聚力,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十分重要。
一、合作小组成员组合方式的探索
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过多种尝试,通过不断完善有效的合作小组组建方式提高小组间的凝聚力。
1.按班级前后座位方式组合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往往都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但是不同学科组建合作小组的方式却各有迥异,如有的老师会把学习优秀的同学和后进生合理搭配,形成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这样能适应语文和数学等科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时间一长,就暴露出很多不和谐的问题。其一,就近组合,学生接触时间久后相互间变得相当熟悉,共同话题越来越多,结果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以至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其二,小组成员流动性大,其他科任老师会因各自课堂的需要而随意进行调换位置,不利于小组长的有效管理。
2.根据能力互补的方式组合
学生个体的智能存在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认真分析各自在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按照具有的不同智能潜质的同学进行有机的组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四人合作小组,然后进行分工,给予适当的定位,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定期轮换角色。这样组合的小组实现成员能力互补,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他们愿意承担,能够较好完成任务,容易取得活动成效。按此方式组建小组尤其适用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都比较积极主动,小组合作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
按智能差异方式组建小组,也可以挫伤一些学习习惯不好、能力不强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小组拒绝与这样的孩子同组学习,觉得他们的坏习惯会影响小组的合作和获得较高的评价。面对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我先试着把他们安排在有班干部的小组里,想通过班干部的模范作用来带动他们,可有的班干部也有抵触,于是我急中生智,就让他们和老师组成一个探究组,没想到这却遭来同学羡慕的眼光,他们也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在后续的学习探究中,我积极鼓励,使他们进步更快,让其它同学改变了看法,愿意他们融入其中。
3.根据自愿和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组合
加德纳还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五、六年级的学生个性凸显,很有主见,如果仅仅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组建小组,交流时他们之间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又常常固执己见,总形成不了共识,难以归纳结论,影响学习质量。只有小组之间有了凝聚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又采用根据自愿和能力相结合的方式组合小组的办法,在组建分组活动小组前,先让孩子们明确一组有几位同学组成,再告诉他们可以自愿选择小组成员,允许同学略加思考,然后自由组合小组,在此基础上各自分工并确定组长。这种在自愿基础上组合小组的好处是,各位组长会想尽办法挖掘本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小组内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样组内就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
二、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与维护
分组活动小组的成员的确定,仅是小组凝聚力形成的第一步,要使得每个小组的合作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必须依靠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给予浇灌和养护。
1.建立评价机制使目标具体化
目标是一个人进步的方向,而评价机制是通向目标的阶梯和动力。要想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使小组的凝聚力达到最佳,提高小组教学的有效性。我的方法是建立评价机制使目标具体化,以评价推进小组的凝聚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采取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数学课探究之星的办法,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期末总评的重要依据,并于期末给予奖励。奖励以鼓励为主,进步为重,创新为先。比如评选探究之星的关注点是看其创新性,只要这个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创新活动中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小组创新成果出自己的一份力,就授予数学课探究之星等称号。最佳小组的评选,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上表现和课后完成作业情况综合评定,看其课堂上是否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参与交流、有效合作等。对于同学们的表现情况每节课给予现场加分,第二节课的积分从第一节得分的基础上累积,以此类推,再按单元学习情况评出前五名的为最佳合作小组。第二单元各组又从100分的基本分重新累积,整册学完后,通过对比各组各个单元的得分情况,评定出本学期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
这样做是比较辛苦的,需要培养帮手,既要让孩子帮助记录每节课成绩,又要于上科学课前把各组的成绩写在黑板上,但是对小组成员间很有约束作用;使小组成员目标一致,不断有新目标,不断有任务驱动,不断取得成效,学生很有成就感,感到成就来源于小组的合作,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于是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乐趣。
2.动态管理合作小组成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建立合作小组以后,并非自生自灭、放任自流,老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中具体的合作状况给予密切的关注,进行动态管理。如时常有个别学生会做小动作,我就及时调整他的位置,让他坐在组长旁边,由组长给予帮助和督促;有学生操作活动中过于霸道,不与大家共同合作,我就先进行协调,如果还无法解决,就必须进行小组间成员的调换,调换人选可以征求本组内成员的意见后再进行,调整后老师要再进行关注,了解学生的具体感受。动态管理的方法能化解学生因过于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倦怠,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消除不利因素,增加成员的凝聚力,使全体同学始终处于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有效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