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峻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外文艺》杂志主编,《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影视评论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行吟韩国》,出版学术著作《电影的论说》《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现代中韩辞典》《一天看中国》等。
摘要:制片厂制度和电影“明星制度”的确立,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涌现出一批耀眼的电影明星,多次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的获得,使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斯宾塞·屈赛、费雯·丽、贾利·古柏、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等人成为“超级影后”或“超级影帝”,他们以精彩纷呈的演技和超凡脱俗的美貌或潇洒帅气的外表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明星
1927年10月23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影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阿兰·克劳斯兰德)的首映及1928年7月6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即“‘百分之百的有声’(借用当时的说法)影片”[2] 《纽约之光》(The Lights of New York, 布赖恩·福伊)的推出,迎来美国有声电影的新时代。短短的一年之内,拍出的绝大多数故事片都是有声片——“生产了300多部有声影片”[3] 。尽管坚持己见大力反对有声片的查利·卓别林于此之后仍拍出成功的喜剧默片《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和《摩登时代》(The Modern Times,1936),然有声电影的出现,仍极大刺激了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意儿”。加之恰在此时(1929年前后),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给人们心头笼上厚厚的阴影,不少观众把电影当做逃避现实、解脱自我的理想所在。电影观众遂急剧增多,众多的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环球公司、福斯公司(福斯公司与二十世纪公司1935年合并成二十世纪福斯公司)、联美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米高梅公司、雷电华公司等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为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观赏需求,各大制片公司按照既定配方和规格源源不断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同时推出一个个耀眼的明星,确立了电影“明星制度”,并使之“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4]。“好莱坞”(Holly wood)这个代指美国电影的洛杉矶郊外小镇被称为“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
在此过程中,美国电影界以L·B·梅耶等36位巨擘发起成立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1927年5月11日成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表彰电影从业人员在制片和开发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学院设立“学院奖”(The Academy Awards),即“奥斯卡奖”(Oscars),每年颁发一次,设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男主角、最佳导演等十余个奖项(后来发展成二十余个奖项),规定必须是在洛杉矶地区的商业影院公映一周以上的影片才可参加评选。从1928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第一次授奖至今(截止于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已颁奖82次。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最高的电影荣誉奖,也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电影奖之一。鉴于评奖分提名和投票两个阶段,且获奖者由几千余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集体投票产生,因而得奖甚为不易。大半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电影从业人员为获奥斯卡金像奖而疲于奔命、脑汁绞尽,然获奖者还是有限得很。
在奥斯卡金像奖所设奖项中,最佳女主角奖是颇受大众瞩目的奖项。因为好莱坞“是一个女演员垄断的世界”(费雯·丽语)。获该奖的女演员被誉为“影后”。除最佳女主角奖外,颇受众人瞩目的便是最佳男主角奖。获奖的男演员被誉为“影帝”。对一个电影女演员来说,封后一次已实为大幸。然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封后两次乃至更多的超级影后亦有十位——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费雯·丽、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伊丽莎白·泰勒、简·方达、萨莉·菲尔德、朱迪·福斯特。同样,对一个电影男演员来说,称帝亦极为不易。但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称帝两次的超级影帝也有五位——斯宾塞·屈赛、贾利·古柏、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
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费雯·丽、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斯宾塞·屈赛、贾利·古柏等人以精彩纷呈的演技和超凡脱俗的美貌或潇洒帅气的外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作出了莫大贡献,赢得了千千万万影迷的爱戴和景仰,在世界电影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
一、迅速闪亮的路易丝·赖纳
奥地利籍美国电影女演员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1912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颇具艺术传统的家庭。她在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演出的影片并不很多,但她却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显示了非凡的表演才华。
赖纳童年时代便在奥地利舞台上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为柏林马克斯·莱因哈特主持的剧团中极为出色的女演员。在德国、奥地利出演几部影片后,她于1935年来到好莱坞,与米高梅影片公司签约。1936年,她主演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堪称30年代最长(片长3小时)、最壮丽(场面浩大,布景豪华)的一部歌舞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罗伯特·Z·莱昂纳德),饰“轻歌舞之王”——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飞歌舞团的经理人弗洛伦斯·齐格飞(威廉·鲍威尔饰)的第一个妻子安娜·海尔德。其逼真动人的演技和富于异国情调的美貌赢得好莱坞和广大观众的一致首肯,被认为是直逼葛丽泰·嘉宝(以美貌、神秘著称的瑞典籍好莱坞电影女演员)的明星,因而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令人称赞不已的是,赖纳又在次年因主演西德尼·弗兰克林导演的改编自帕尔·S·巴克获普立策文学奖的小说,描写一个中国故事的影片《大地》(又译《东方的面貌》,The Good Earth)而蝉联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片中,她成功塑造了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村妇女阿兰——这位生有两男一女的农妇与丈夫王龙(保罗·茂尼饰)一起奋力搏斗,战胜虫灾,然却积劳成疾而离开人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让人由衷而生同情、怜悯和崇高之心。赖纳主演的重要影片还有《艺术家恋史》(1935)、《皇帝的燭台》(1937)、《大城市》(1937)、《玩偶妻子》(1938)、《伟大的圆舞曲》(又译《翠堤春晓》,1938)、《戏剧学校》(1938)等。
令人遗憾的是,赖纳这颗耀眼的明星在影坛闪亮三年(1936—1938)之后,便迅速跌落,几年后即告别影坛。然尽管如此,赖纳还是以不瘟不火、适势到位、内刚外柔的表演风格在自己主演的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她们甚至是不同种族的),赢得万千观众的充分赞誉。
对赖纳的息影,影坛在惋惜之余,便有人将此归罪于米高梅影片公司,指责其后来给她派演的角色不当,难以展示其个性与风格;也有人将此归罪于她当时的丈夫——电影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兹,说他在赖纳接演角色的问题上乱出主意,没有选择适合她自己的角色。1940年,赖纳与奥德兹离异。与一出版商再婚后,移居伦敦,过着与演出无涉较为家庭式的私人生活。
二、自强不息的蓓蒂·戴维斯
美国电影女演员蓓蒂·戴维斯(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1989年于西班牙塞瓦蒂斯安国际电影节之后返美途经巴黎时病逝。在一生半個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她主演了数十部影片,十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危险的人》(1935)、《吉萨蓓尔》(1938)、《黑色胜利》(1939)、《信》(1940)、《小狐狸》(1941)、《当代游行家》(又译《扬帆》,1942)、《斯古芬顿先生》(1944)、《众口一声》(又译《彗星美人》,1950)、《明星》(1952)、《小珍妮的遭遇》(1962),两次摘取影后桂冠。对此,她曾这样解释,那是因自己比别人更为坚强。
蓓蒂·戴维斯
戴维斯原名鲁思·伊丽莎白·戴维斯。纽约市约翰·默里·安德森戏剧学校毕业后登上百老汇舞台。1930年演完《团结的南方》一剧后初试镜头未果。几经挫折后,终于1931年走上银幕。然因并非十分漂亮,开初很不顺利,直至次年才因《我是上帝》(1932)一片的表演引起人们注意。1934年她饰演《人性枷锁》的女主人公——性格开朗奔放的伦敦下等酒店女招待梅尔蒂获得成功,被破例提名为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非原定候选人。接着她又出色地主演了《危险的人》(又译《女人,女人》,Dangerous,阿尔弗莱德·E·格林,1935),饰一位堕落后又重返舞台的百老汇女演员乔伊丝·海斯,其表演不以博取观众的爱或憎恶为目的,而是期望观众理解,为角色注入感人肺腑的力量。由于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失意女演员的形象,她首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登上后座。自此,戴维斯跻身好莱坞明星行列,影响日巨。三年后,她在威廉·惠勒导演的《吉萨蓓尔》(又译《红衫泪痕》,Jezeble,1938)中出演女主角——美国南方新奥尔良一位富有的被宠坏的美貌女歌手朱莉·马斯顿获巨大成功,因而再度封后。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高度称赞她在该片中的表演:“《吉萨蓓尔》(1938年摄制)这部影片有蓓蒂·戴维丝完美的演出,重现了1860年前后美国南部瘟疫流行的惨况。”[5]此后,戴维斯进入事业的全盛时期,主演了《辛辛监狱两万年》(1933)、《不洁的女人》(又译《艳窟啼痕》,1937)、《老处女》(1939)、《守望莱茵河》(1943)、《骗局》(1946)、《森林那边》(1949)、《邦尼·奥黑尔》(1971)、《林中看守人》(1980)等名作,并多年蝉联全美十大卖座女星之列。
戴维斯擅长扮演胆大而野心勃勃、孤傲不羁的女性,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天真胆大的少女、放荡的淫妇、刁钻的泼妇等,从而大胆突破了好莱坞标准的表演模式,塑造了众多富有现实感和幽默感的人物。她投入、杰出的表演及其自然、富于个性的风格,使自己独具魅力。之所以如此,她这样总结:我经过“反复磨练”,演技才达到娴熟和自然的境地。正因这样,她为千百万影迷所青睐。尤其对女性观众,她更具特殊的魅力。
随着年华逝去,戴维斯历经了变卖衣物以维持生活的黯淡时期。从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电影大公司不约而同地给其白眼。然出人意料的是,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演的《锦囊妙计》(1961)、《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等影片奇迹般打响,甚为卖座。她因此声名又震,生活亦趋佳境。她因而不胜感慨:“立身电影行当,你必须有信心。干这行久了,我已变得坚定不移而且野心勃勃。”
恰值声名又隆之际,戴维斯不幸患了乳癌。手术后又因中风而半身偏瘫。但她没被病魔所折服,并以无限的乐观和坚强与默片时代老牌女明星丽琳·吉许合演了描写两个孤独老处女的影片《八月的鲸》(1986),且独自领衔主演了影片《凶狠的继母》(1988)。1989年,她继自传《孤独的生活》(1962)之后出版了第二本自传性专著《这些与那些》,倾吐了一个电影女演员平凡而美好的人生历程。同年六月,她荣获“第六届全美电影终身成就奖”。
在病危卧床的时光里,戴维斯阅读着几万封观众的来信直至生命的终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感动地说:“没有观众,就没有蓓蒂的一生。观众是我的上帝。上帝,我的目的达到了。”
三、常青不老的凯瑟琳·赫本
美国电影女演员凯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在六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中,曾十二次被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早晨的荣誉》(1933)、《艾丽丝·亚当斯》(1935)、《费城故事》(又译《旧欢新宠》,1940)、《风云人物》(又译《小姑居处》,1942)、《非洲皇后》(1951)、《夏季》(1955)、《造雨者》(1956)、《匆匆去夏》(1959)、《长日漫漫入夜行》(1962)、《猜猜谁来赴晚宴》(1967)、《冬天的狮子》(1968)、《金色池塘》(1981),史无前例地四次封后,这使她无可争议地居于奥斯卡超级影后之首。
赫本1909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市一医生家庭。1924年至1928年就读布林莫尔学院期间,她多次参加戏剧演出。毕业后,她登上巴尔的摩戏剧舞台,不久成为百老汇名角。1932年她成功演出《勇士的丈夫》一剧后,步入影坛,并在首部由乔治·顾柯执导的《离婚起诉书》(1932)中出色地扮演一个神经错乱者的女儿一炮而红。随后,她在影片《早晨的荣誉》(又译《惊才绝艳》,Morning Glory,洛维尔·谢尔曼,1933)中扮演一个立志奋斗成名的年轻女演员伊娃·洛夫莱斯,表演亲切、敏感、热情,极富青春活力,展示出年轻人不顾一切的追求及其对自身才能狂热的自信,因而获更大成功。可以说,在这部古老神话般的影片里,赫本将剧中少女从一个冒冒失失的乡下人到一个与从前迥然不同的杰出人物的变化演得栩栩如生。她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此后,她主演了多部影片。1942年,赫本开始与好莱坞著名男演员斯宾塞·屈赛合作,自首部影片《风云人物》(1942)后连续演出《火焰守护人》(1942)、《联邦一日》(1948)、《巴特与迈克》(1952)等片。而她和屈赛合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即“一部以反对种族歧视为题材的影片”[6]《猜猜谁来赴晚宴》(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斯坦利·克莱默,1967)则因二人精彩地扮演了一对在女儿嫁给黑人问题上思想矛盾的父母马特·德莱顿和克丽斯蒂娜·德莱顿而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赫本因成功塑造了一个通情达理的白人母亲形象(表现内心不安的滞痴的眼神和无言的呆坐及陪丈夫外出散心时对其充分体谅的表情、心绪等)而再度封后。1968年,她同样在安东尼·哈威执导的关于英国12世纪强权政治的影片《冬天的狮子》(The Lion in Winter)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王后埃莉诺·阿奎泰因而第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更令人惊奇的是,13年后,年高72岁的赫本又因在反映老人问题的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马克·赖德尔,1981)中完美生动地饰演了退休老教授诺曼·塞那(享利·方达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老妻埃塞尔·塞娜——其性格开朗,语言诙谐;面对死亡,既不惧怕,也不自我怜悯;心甘情愿让迷惘惶惑的丈夫担当婚姻生活中的主角,设法使他感觉不到寂寞和恐惧——而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四次获奥斯卡该项奖的人。此外,她还主演了《小妇人》(1933)、《烈性女子》(1934)、《西尔维亚·斯卡利特》(1936)、《抚育婴儿》(1938)、《后台小饭馆》(又译《银坛莺燕》,1943)、《暗流》(1946)、《草海》(1947)、《夏洛特的疯女人》(1969)等重要影片。
赫本饰演了各种性格的女性角色,表演具有惊人的个性,且富有一种独特的幽默风格。由于精湛的演技和塑造多种性格的能力,她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为千百万影迷所倾倒。年逾古稀的赫本仍坚持拍片。1985年她亲自制片和主演了喜剧片《最后的解決》,饰一孤寡无依的老妇人格雷丝·奎格莱,获得好评。一家美国报纸称赞道:“仅从赫本为拍此片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就可断定76岁高龄的赫本精力旺盛,事业心之强烈。谁也不会向她提出何时退休的问题。”1994年,她又拍摄了最近的一部影片《爱情》。为此,有人誉称她为好莱坞的“常青树”,一个不陶醉于昔日荣誉而锐意进取、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的人。2003年6月29日,享年96岁的赫本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
四、孤傲独立的斯宾塞·屈赛
美国电影演员斯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1900年4月15日生于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一个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1967年6月10日,这位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电影事业的影坛巨星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人世。在一生三十余年的从影生涯中,演出影片六十余部,九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旧金山》(1936)、《船长的勇气》(1937)、《孤儿乐园》(1938)、《岳父大人》(1950)、《在布莱克罗克的倒霉日子》(1955)、《老人与海》(1958)、《一脉相承》(1960)、《纽伦堡审判》(1961)、《猜猜谁来赴晚宴》(1967),两次蝉联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以孤傲独立(性格倔强、难于合作)闻名的好莱坞“超级影帝”。
屈赛1921年在里彭学院学习期间便在学院戏剧表演中显露出才华。1922年进入纽约美国戏剧学院学习,并开始在百老汇舞台上饰演角色。1930年他主演百老汇舞台剧《最后的里程》,获较大成功,遂引起好莱坞著名导演约翰·福特的注意,并因其举荐而登上银幕。然因他短粗的体型、凸凹不平的面孔使他只能扮演歹徒、恶棍之类的角色。直到1936年,他主演W·S·范戴克导演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饰片中精力充沛、男性魅力十足的美国牧师,才获得普遍赞誉,并首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屈赛也因之成为好莱坞当红影星。次年,他主演影片《船长的勇气》(又译《怒海余生》,Captains Courageous,维克多·弗莱明,1937),饰聪明颖悟、勇敢无私的葡萄牙渔民曼诺尔,以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具体丰富的形体动作将这一角色塑造得真实感人,令人钦佩,从而获得该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登上影帝宝座。1938年,屈赛在诺尔曼·陶罗格导演的一部传记体影片《孤儿乐园》(又译《男孩城》Boys' Town)中饰演身体强壮、心地善良、性格爽直的弗拉纳根神父——建立了一个失足少年的小天地“孤儿乐园”,这里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人人受到平等的待遇——将这一不畏艰辛、极富自我牺牲精神的神父形象塑造得令人信服和景仰,遂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蝉联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美国学院史上第一位连续两年获奥斯卡该项奖的男演员。屈赛主演的重要影片还有《受到诽谤的女人》(1936)、《他们给了他一枝枪》(1937)、《大城市》(1937)、《时装模特儿》(1938)、《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又译《化身博士》,1940)、《穷乡僻壤》(1942)、《火焰看护人》(1942)、《联邦一州》(1948)、《我的儿子爱德华》(1949)、《马莱亚》(1950)、《帕特和迈克》(1952)、《被折断的长矛》(1954)、《山峦》(1956)、《最后的欢呼》(1958)、《疯狂的世界》(1963)等。
屈赛擅长扮演坚韧、顽强、正直、富有幽默感的“硬汉”角色。他打破了相貌不扬对角色的限制,在俊男靓女走俏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成功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他表演幽默自然、少言多行,富于男性魅力。为此,他赢得“演员中的演员”的美誉。
屈赛是电影史上少有的对表演事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明星。自1930年从影到1967年辞世的37年间,他在通过扮演牧师或主人公的朋友等角色确立自我影坛地位后,便一直孤傲地屹立于美国影坛,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1967年,67岁高龄的屈赛抱病与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一起出演《猜猜谁来赴晚宴》,仍一丝不苟地扮演了白人父亲一角。然影片拍完十天后,屈赛这位为美国乃至世界影坛瞩目的“超级明星”便被病魔夺取了生命,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和千千万万钟爱他的电影观众。1971年,加森·卡宁撰写并出版了《屈赛与赫本》一书,表达了对屈赛这位影坛巨星的怀念和景仰。
五、令人入迷的费雯·丽
当1967年7月8日英国电影女演员费雯·丽(Vivien Leigh)离开人世时,当晚伦敦所有剧院都熄灭舞台脚灯一分钟,演员和观众一起默哀,悼念这位曾经璀璨的明星。费雯·丽1913年11月5日生于印度大吉岭附近的一个英国家庭。在一生不足三十年的从影岁月里,她主演的影片不超过二十部,然其中就有两部(《飘》《魂断蓝桥》)可列为世界最著名的影片之中,且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
费雯·丽原名费雯·玛丽·哈特莱。她在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参加过戏剧演出。1934年,她正式进入影坛,演出《向上》。与丈夫劳伦斯·奥立弗合演《英伦战火》(1937)后随其到好莱坞,被邀饰演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关于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南方的故事改编的、片长三个半小时的豪华历史巨片《飘》(又译《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维克多·弗莱明,1939)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她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研究人物的外形、表情和内心世界,既赋予其鲜明的个性,又尽力展示其精神衰败的过程:对个人爱情、富有与地位的疯狂追逐反使内心增长冷酷的情感。由于她善于捕捉人物的细微情感及其精彩超人的演技,郝思嘉的形象被活生生置于观众面前,受到了热烈赞赏。乔治·萨杜尔也不得不承认:影片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它的演员克拉克·盖博,费雯·丽和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德”[7]。她由此捧回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39年12月15日,该片首映时,美国亚特兰大数十万市民排着长龙,争睹其迷人的风采。1940年,费雯·丽在《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茂文·勒鲁瓦)一片中饰一芭蕾舞演员后沦为妓女的玛拉又颇为成功,尽管她因想让自己的丈夫奥立弗代替罗勃特·泰勒出演男主人公英军上尉巴罗宁未遂而不喜欢此片,然该片客观上大大巩固了她的明星地位。从此,费雯·丽成为轰动型的女星。1951年她出演以美国新奥尔良为背景,改编自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话剧的影片《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伊利亚·卡赞)的女主人公布兰奇·杜·博依斯,她以深刻的心理体验和高超的演技,把布兰奇这个昔日富贵美丽今已破落早衰但又不肯正视自我生活的神经质女人塑造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入迷,佳评如潮。费雯·丽也让人瞩目,被誉为“好莱坞一流明星”,因而第二次登上奥斯卡后座。亦因在片中的表演,英国电影学院、纽约电影评论学会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费雯·丽另外主演的影片还有《留英外史》(1938)、《二十一天》(又译《鸳鸯劫》,1938)、《汉密尔顿夫人》(又译《忠魂鹃血》,1941)、《璇宫艳后》(1945)、《安娜·卡列尼娜》(1948)、《愚人船》(1965)等。
费雯·丽以演多情女子著称,表演真实,感情真挚,气质迷人,具有强烈的情感魅力。因而她饰演的形象能长时间为观众欣赏、玩味,历久不衰。
费雯·丽虽去世多年,但仍在观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989年12月15日《飄》首映50周年纪念日之时,亚特兰大市民仍举办许多庆祝活动来追思怀念这位一代影坛巨星,热情不减当年。然而不只是亚特兰大市民,几乎全球观众对她都难以忘怀。日本此时还特别出版发行一本特刊专辑以庆祝。费雯·丽若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九泉了!
六、英雄俊伟的贾利·古柏
美国电影演员贾利·古柏(Gary Cooper)1901年生于蒙大拿州海伦娜一法官家庭。1961年5月31日拍完《第六年的疑案》后不久因患癌症去世。在一生三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他演出近百部影片,五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第兹先生进城》(1936)、《约克中士》(1941)、《美国人的荣誉》(又译《国族之光》,1942)、《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1943)、《正午》(1952),两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为万千观众所喜爱,甚而成为他们崇拜的英雄偶像。
古柏原名弗兰克·古柏,格林尼尔学院毕业后,做过导游,画过漫画。1925年,他来到好莱坞,登上银幕,然只是在一些西部片中担任临时演员。直到次年才得以主演《芭芭拉·沃思的胜利》一片。1936年,古柏在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曾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执导的《第兹先生进城》(又译《富贵浮云》,Mr Deeds Goes to Town)中饰演纯朴善良的喜欢吹土巴号的青年朗非罗·第兹,获得了较大成功。
用导演的话说:“如果说谁应该获奖的话,那么古柏和里斯金是当之无愧的”(罗伯特·里斯金为本片编剧)。他扮演的第兹虽然“憨直得有些令人发笑”,但却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自豪感的人。古柏因在片中的出色表演而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却因此走上好莱坞红星之路。1941年,古柏主演《约克中士》(又译《神枪手》,Sergeant York,霍华德·霍克斯),饰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提升为中士的阿尔文·约克——曾单枪匹马俘虏一个营的德国兵。因将这一淳朴忠实、足智多谋、勇敢善战的军人形象塑造得英雄可敬,他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甚至成为当时美国人心目中崇拜的军人偶像,并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纽约电影评论奖。十一年后,古柏又在“心理”西部片的开创之作,美国电影史上四部西部片经典之一——其他三部为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译《驿车》,1939)、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1948)、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又译《沙恩》,1953)——被弗兰克·毕佛称之为“寓言故事片”[8]的《正午》(又译《龙城歼霸战》,High Noon,弗莱德·齐纳曼,1952)中,成功饰演了西部草原海德莱镇为正义而战的警长威尔·东恩——无人帮助的警长孤身击毙四名歹徒后与新婚妻子艾米(格雷丝·凯利饰)一同离去,将这位言语不多、行动敏捷、胆识过人的西部孤胆英雄塑造得个性突出、血肉丰满。古柏则因之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古柏演出的重要影片还有《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1932)、《今天我们活着》(1933)、《从今以后》(1934)、《一个孟加拉骑兵的故事》(又译《战地英魂》,1935)、《牛郎与女士》(1938)、《西部人》(又译《草莽英雄》,1940)、《西北骑警队》(1940)、《会见约翰·窦》(1941)、《瓦塞尔大夫的故事》(1944)、《琼斯来了》(1945)、《不可征服的人》(1947)、《辉煌的一页》(1950)、《明星的上升》(1951)、《重返乐园》(1953)、《午恋》(1957)、《绞刑树》(1959)、《玛丽·迪尔号遇难记》(1959)等。
古柏由于高大英俊、说话简洁有力、脸上常挂着羞涩的微笑,从而形成以迟缓的形体动作、略带拘谨的面部表情、言少而又具威严感等为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因而极擅扮演西部片中的英雄(惩恶扬善的警长、劫富济贫的侠士等)。也正因古柏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爱憎分明、坚决果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他受到美国乃至世界观众的喜爱,甚而成为世界各地观众心目中的重行轻言、有着强健体魄的美国人的象征。
古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1960年4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因其难忘的银幕形象和世界公认他个人对电影事业所作的贡献”,授予他奥斯卡特别荣誉奖,然此时的古柏已卧病在床。他最好的朋友、著名电影演员詹姆斯·斯图尔特受委托代他接受了这尊金像。
七、一帆风顺的英格丽·褒曼
瑞典籍美国电影女演员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年8月29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83年8月29日逝世于伦敦寓所。其一生五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一帆风顺,成就斐然,六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1943)、《煤气灯下》(1944)、《圣·玛丽的钟声》(1945)、《圣女贞德》(1948)、《真假公主》(1956)、《秋天奏鸣曲》 (美/挪,1978),两次登上后座,一次捧取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一如她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所说:“她一直是那么了不起,不管作为演员,还是作为一个人,她都是天才。”
褒曼自小对戏剧、舞蹈有浓厚的兴趣。1939年她考入直属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女子艺术学校,学戏剧、电影表演和舞蹈。时隔不到一年,她便跃身成为瑞典影坛新星,先后在《修道士桥的问题》(1934)、《妇女面部》(1938)等片中饰演角色。1939年她应邀赴美在好莱坞影片《插曲》中出演一位年轻女钢琴家获得成功,声誉鹤起。然使她跻身好莱坞明星行列的还是《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Casablanca,迈克尔·寇蒂斯,1943)一片。其中她扮演美丽、忧伤又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女主公依尔莎,甚为出色。尽管未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其表演则赢得了万千洋溢罗曼蒂克的心。1944年,褒曼主演的根据帕特里克·汉密尔顿的心理悬念剧《天使街》改编的《煤气灯下》(Caslight,乔治·顾克),把维多利亚时代美丽的少女宝拉惊恐、怀疑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神灵活现,塑造得极为成功,从而首度封后。50 年代,褒曼为探索爱情和事业上的新境,一度离开丈夫和好莱坞,渡洋赴意大利与著名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罗西里尼结合,演了一些影片,如《欧洲51年》(1952)、《意大利游记》(1954)、《艾伦娜和他的男人们》(1956)等。1956年,褒曼重返好莱坞主演《真假公主》(又译《阿娜丝塔茜娅》,Anastasia,阿纳托尔·利特瓦克),饰被人选中的假充的沙皇之女阿娜丝塔茜娅。这一患健忘症的避难者形象被其塑造得真实而有深度,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使千千万万观众为之激动。她因此再次封后。褒曼还演出了重要影片《天堂的愤怒》(1941)、《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又译《化身博士》,1941)、《爱德华大夫》(又译《神魂颠倒》,1945)、《声名狼藉》(又译《美人计》,1946)、《凯旋门》(1948)、《摩竭星下》(又译《历劫佳人》,英,1949)、《轻率的举动》(英/意,1958)、《再次告别》(美/法,1961)、《访问》(德/法/意/美,1964)、《时间问题》(美/意,1976)等。
褒曼长于扮演真诚、忠实、理想的女性角色,表演自然、细腻、流畅,富于极强的想象力。因为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美好形象,她在广大观众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誉。
褒曼晚年不幸身患癌症,但她一边勇敢地与病魔斗争,一边仍坚持参加电视连续剧的演出,并出版自传。对死,她看得很淡。用伊莎贝拉·罗塞里尼的话说:“在死神面前,妈妈始终泰然处之,镇定自若。”褒曼用行动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被广大观众世代缅怀、景仰。
八、善良贤淑的奥丽维娅·德·哈维兰
美国著名的女影星琼·芳登的姐姐奥丽维娅·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并不逊色于妹妹。在三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她演出了近五十部影片,四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芳华虚度》(1941)、《风流种子》(1946)、《蛇穴》(1948)、《女继承人》(1949),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两次获纽约影评人奖。
哈维兰1916年7月1日生于日本东京,父母离异后随母亲和妹妹移居美国。1933年,哈维兰在大学校园演出舞台剧《仲夏夜之梦》时,为著名德国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看中,被邀于同名影片中饰演女主人公赫米亚获得成功,从而成为初涉银海的新星。此后她与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签约,演出了多部影片。1939年,她在影片《飘》(又译《乱世佳人》)中饰演身体纤弱、温柔贤惠、令人同情的南方少女梅兰妮赢得好评,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从而进入好莱坞红星行列。两年后因在《芳华虚度》(又译《阻止黎明》,1941)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女教师而被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则大大巩固了她的这一地位。1946年,哈维兰在米切尔·莱森导演的影片《风流种子》(又译《各得其所》,To Each His Own)中出演一个不曾出嫁的母亲,一改过去天真少妇的形象,以精湛的演技将这一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令人同情。由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子之情的温馨,她受到观众的一致喝彩,并因之捧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三年后,她在威廉·惠勒执导的影片《女继承人》(又译《断肠花》,The Heiress,1949)中扮演一个被人追求又被无情抛弃的富豪独生之女凯瑟琳·斯洛珀。她以高超的演技(警觉的表情、机敏的眼神等)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个相貌平平、胆怯害羞的女主人公塑造得悲恻感人,使人难以忘怀——沉浸于幻想,她全神贯注,爱得发狂;面对长期轻视自己的父亲,她刻薄、狠毒;对待那个口是心非的求婚者莫里斯·汤森(蒙哥马利·克里夫特饰)七年后再次登门时,她像猫逮耗子似地捉弄他。正因如此,哈维兰再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哈维兰演出的重要影片还有《安东尼·阿德弗斯》(又译《风流世家》,1936)、《轻骑兵出击》(又译《英烈传》,1936)、《侠盗罗宾汉》(1938)、《道奇城》(1939)、《姊妹花》(1945)、《并非生人》(1955)、《花中的人》(1964)、《冒险家》(1970)等。
哈维兰娇弱、美丽,具有较高的表演天赋。她擅长塑造温柔、恬静、善良、勇敢的女性形象,表演投入、真实,令人愉快和信服,因而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为众多影迷所拥戴。
1960年,哈维兰出版了半自传性著作《每个法国人有一个》。晚年,她依然注意保持形体的美,常参加体育锻炼。虽已年事七十有多,但看起来仍很丰满,富有魅力,隐约还有《乱世佳人》中那个美丽的梅兰妮的影子。后来,她参加拍摄由安东尼·安诸斯和简·西蒙主演的描写温莎公爵的系列片,饰公爵的姨母,仍受到不少好评。在出演影片《第五个步兵》(1979)之后,哈维兰基本退出影坛,后移居巴黎,过着深居简出的平静生活。
注释:
[1][3][8] [美]弗兰克·毕佛:《电影术语词典》,童锦荣、黄庆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第257页、第273页。
[2][4][5][7]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第248页、第300页、第310页。
[6] [德]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第三卷(下),郑再新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节选自峻冰《电影的论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本版发表时略有改动)
摘要:制片厂制度和电影“明星制度”的确立,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涌现出一批耀眼的电影明星,多次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的获得,使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斯宾塞·屈赛、费雯·丽、贾利·古柏、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等人成为“超级影后”或“超级影帝”,他们以精彩纷呈的演技和超凡脱俗的美貌或潇洒帅气的外表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明星
1927年10月23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影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阿兰·克劳斯兰德)的首映及1928年7月6日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即“‘百分之百的有声’(借用当时的说法)影片”[2] 《纽约之光》(The Lights of New York, 布赖恩·福伊)的推出,迎来美国有声电影的新时代。短短的一年之内,拍出的绝大多数故事片都是有声片——“生产了300多部有声影片”[3] 。尽管坚持己见大力反对有声片的查利·卓别林于此之后仍拍出成功的喜剧默片《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和《摩登时代》(The Modern Times,1936),然有声电影的出现,仍极大刺激了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意儿”。加之恰在此时(1929年前后),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给人们心头笼上厚厚的阴影,不少观众把电影当做逃避现实、解脱自我的理想所在。电影观众遂急剧增多,众多的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环球公司、福斯公司(福斯公司与二十世纪公司1935年合并成二十世纪福斯公司)、联美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米高梅公司、雷电华公司等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为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观赏需求,各大制片公司按照既定配方和规格源源不断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同时推出一个个耀眼的明星,确立了电影“明星制度”,并使之“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4]。“好莱坞”(Holly wood)这个代指美国电影的洛杉矶郊外小镇被称为“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
在此过程中,美国电影界以L·B·梅耶等36位巨擘发起成立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1927年5月11日成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表彰电影从业人员在制片和开发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学院设立“学院奖”(The Academy Awards),即“奥斯卡奖”(Oscars),每年颁发一次,设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男主角、最佳导演等十余个奖项(后来发展成二十余个奖项),规定必须是在洛杉矶地区的商业影院公映一周以上的影片才可参加评选。从1928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第一次授奖至今(截止于2010年),奥斯卡金像奖已颁奖82次。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最高的电影荣誉奖,也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电影奖之一。鉴于评奖分提名和投票两个阶段,且获奖者由几千余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会员集体投票产生,因而得奖甚为不易。大半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电影从业人员为获奥斯卡金像奖而疲于奔命、脑汁绞尽,然获奖者还是有限得很。
在奥斯卡金像奖所设奖项中,最佳女主角奖是颇受大众瞩目的奖项。因为好莱坞“是一个女演员垄断的世界”(费雯·丽语)。获该奖的女演员被誉为“影后”。除最佳女主角奖外,颇受众人瞩目的便是最佳男主角奖。获奖的男演员被誉为“影帝”。对一个电影女演员来说,封后一次已实为大幸。然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封后两次乃至更多的超级影后亦有十位——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费雯·丽、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伊丽莎白·泰勒、简·方达、萨莉·菲尔德、朱迪·福斯特。同样,对一个电影男演员来说,称帝亦极为不易。但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称帝两次的超级影帝也有五位——斯宾塞·屈赛、贾利·古柏、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
路易丝·赖纳、蓓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费雯·丽、英格丽·褒曼、奥丽维娅·德·哈维兰、斯宾塞·屈赛、贾利·古柏等人以精彩纷呈的演技和超凡脱俗的美貌或潇洒帅气的外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焕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为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作出了莫大贡献,赢得了千千万万影迷的爱戴和景仰,在世界电影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
一、迅速闪亮的路易丝·赖纳
奥地利籍美国电影女演员路易丝·赖纳(Luise Rainer)1912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颇具艺术传统的家庭。她在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演出的影片并不很多,但她却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显示了非凡的表演才华。
赖纳童年时代便在奥地利舞台上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为柏林马克斯·莱因哈特主持的剧团中极为出色的女演员。在德国、奥地利出演几部影片后,她于1935年来到好莱坞,与米高梅影片公司签约。1936年,她主演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堪称30年代最长(片长3小时)、最壮丽(场面浩大,布景豪华)的一部歌舞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罗伯特·Z·莱昂纳德),饰“轻歌舞之王”——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飞歌舞团的经理人弗洛伦斯·齐格飞(威廉·鲍威尔饰)的第一个妻子安娜·海尔德。其逼真动人的演技和富于异国情调的美貌赢得好莱坞和广大观众的一致首肯,被认为是直逼葛丽泰·嘉宝(以美貌、神秘著称的瑞典籍好莱坞电影女演员)的明星,因而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令人称赞不已的是,赖纳又在次年因主演西德尼·弗兰克林导演的改编自帕尔·S·巴克获普立策文学奖的小说,描写一个中国故事的影片《大地》(又译《东方的面貌》,The Good Earth)而蝉联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片中,她成功塑造了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中国农村妇女阿兰——这位生有两男一女的农妇与丈夫王龙(保罗·茂尼饰)一起奋力搏斗,战胜虫灾,然却积劳成疾而离开人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让人由衷而生同情、怜悯和崇高之心。赖纳主演的重要影片还有《艺术家恋史》(1935)、《皇帝的燭台》(1937)、《大城市》(1937)、《玩偶妻子》(1938)、《伟大的圆舞曲》(又译《翠堤春晓》,1938)、《戏剧学校》(1938)等。
令人遗憾的是,赖纳这颗耀眼的明星在影坛闪亮三年(1936—1938)之后,便迅速跌落,几年后即告别影坛。然尽管如此,赖纳还是以不瘟不火、适势到位、内刚外柔的表演风格在自己主演的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她们甚至是不同种族的),赢得万千观众的充分赞誉。
对赖纳的息影,影坛在惋惜之余,便有人将此归罪于米高梅影片公司,指责其后来给她派演的角色不当,难以展示其个性与风格;也有人将此归罪于她当时的丈夫——电影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兹,说他在赖纳接演角色的问题上乱出主意,没有选择适合她自己的角色。1940年,赖纳与奥德兹离异。与一出版商再婚后,移居伦敦,过着与演出无涉较为家庭式的私人生活。
二、自强不息的蓓蒂·戴维斯
美国电影女演员蓓蒂·戴维斯(Bette Davis)1908年4月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1989年于西班牙塞瓦蒂斯安国际电影节之后返美途经巴黎时病逝。在一生半個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她主演了数十部影片,十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危险的人》(1935)、《吉萨蓓尔》(1938)、《黑色胜利》(1939)、《信》(1940)、《小狐狸》(1941)、《当代游行家》(又译《扬帆》,1942)、《斯古芬顿先生》(1944)、《众口一声》(又译《彗星美人》,1950)、《明星》(1952)、《小珍妮的遭遇》(1962),两次摘取影后桂冠。对此,她曾这样解释,那是因自己比别人更为坚强。
蓓蒂·戴维斯
戴维斯原名鲁思·伊丽莎白·戴维斯。纽约市约翰·默里·安德森戏剧学校毕业后登上百老汇舞台。1930年演完《团结的南方》一剧后初试镜头未果。几经挫折后,终于1931年走上银幕。然因并非十分漂亮,开初很不顺利,直至次年才因《我是上帝》(1932)一片的表演引起人们注意。1934年她饰演《人性枷锁》的女主人公——性格开朗奔放的伦敦下等酒店女招待梅尔蒂获得成功,被破例提名为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非原定候选人。接着她又出色地主演了《危险的人》(又译《女人,女人》,Dangerous,阿尔弗莱德·E·格林,1935),饰一位堕落后又重返舞台的百老汇女演员乔伊丝·海斯,其表演不以博取观众的爱或憎恶为目的,而是期望观众理解,为角色注入感人肺腑的力量。由于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失意女演员的形象,她首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登上后座。自此,戴维斯跻身好莱坞明星行列,影响日巨。三年后,她在威廉·惠勒导演的《吉萨蓓尔》(又译《红衫泪痕》,Jezeble,1938)中出演女主角——美国南方新奥尔良一位富有的被宠坏的美貌女歌手朱莉·马斯顿获巨大成功,因而再度封后。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高度称赞她在该片中的表演:“《吉萨蓓尔》(1938年摄制)这部影片有蓓蒂·戴维丝完美的演出,重现了1860年前后美国南部瘟疫流行的惨况。”[5]此后,戴维斯进入事业的全盛时期,主演了《辛辛监狱两万年》(1933)、《不洁的女人》(又译《艳窟啼痕》,1937)、《老处女》(1939)、《守望莱茵河》(1943)、《骗局》(1946)、《森林那边》(1949)、《邦尼·奥黑尔》(1971)、《林中看守人》(1980)等名作,并多年蝉联全美十大卖座女星之列。
戴维斯擅长扮演胆大而野心勃勃、孤傲不羁的女性,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天真胆大的少女、放荡的淫妇、刁钻的泼妇等,从而大胆突破了好莱坞标准的表演模式,塑造了众多富有现实感和幽默感的人物。她投入、杰出的表演及其自然、富于个性的风格,使自己独具魅力。之所以如此,她这样总结:我经过“反复磨练”,演技才达到娴熟和自然的境地。正因这样,她为千百万影迷所青睐。尤其对女性观众,她更具特殊的魅力。
随着年华逝去,戴维斯历经了变卖衣物以维持生活的黯淡时期。从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电影大公司不约而同地给其白眼。然出人意料的是,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演的《锦囊妙计》(1961)、《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等影片奇迹般打响,甚为卖座。她因此声名又震,生活亦趋佳境。她因而不胜感慨:“立身电影行当,你必须有信心。干这行久了,我已变得坚定不移而且野心勃勃。”
恰值声名又隆之际,戴维斯不幸患了乳癌。手术后又因中风而半身偏瘫。但她没被病魔所折服,并以无限的乐观和坚强与默片时代老牌女明星丽琳·吉许合演了描写两个孤独老处女的影片《八月的鲸》(1986),且独自领衔主演了影片《凶狠的继母》(1988)。1989年,她继自传《孤独的生活》(1962)之后出版了第二本自传性专著《这些与那些》,倾吐了一个电影女演员平凡而美好的人生历程。同年六月,她荣获“第六届全美电影终身成就奖”。
在病危卧床的时光里,戴维斯阅读着几万封观众的来信直至生命的终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感动地说:“没有观众,就没有蓓蒂的一生。观众是我的上帝。上帝,我的目的达到了。”
三、常青不老的凯瑟琳·赫本
美国电影女演员凯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在六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中,曾十二次被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早晨的荣誉》(1933)、《艾丽丝·亚当斯》(1935)、《费城故事》(又译《旧欢新宠》,1940)、《风云人物》(又译《小姑居处》,1942)、《非洲皇后》(1951)、《夏季》(1955)、《造雨者》(1956)、《匆匆去夏》(1959)、《长日漫漫入夜行》(1962)、《猜猜谁来赴晚宴》(1967)、《冬天的狮子》(1968)、《金色池塘》(1981),史无前例地四次封后,这使她无可争议地居于奥斯卡超级影后之首。
赫本1909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市一医生家庭。1924年至1928年就读布林莫尔学院期间,她多次参加戏剧演出。毕业后,她登上巴尔的摩戏剧舞台,不久成为百老汇名角。1932年她成功演出《勇士的丈夫》一剧后,步入影坛,并在首部由乔治·顾柯执导的《离婚起诉书》(1932)中出色地扮演一个神经错乱者的女儿一炮而红。随后,她在影片《早晨的荣誉》(又译《惊才绝艳》,Morning Glory,洛维尔·谢尔曼,1933)中扮演一个立志奋斗成名的年轻女演员伊娃·洛夫莱斯,表演亲切、敏感、热情,极富青春活力,展示出年轻人不顾一切的追求及其对自身才能狂热的自信,因而获更大成功。可以说,在这部古老神话般的影片里,赫本将剧中少女从一个冒冒失失的乡下人到一个与从前迥然不同的杰出人物的变化演得栩栩如生。她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此后,她主演了多部影片。1942年,赫本开始与好莱坞著名男演员斯宾塞·屈赛合作,自首部影片《风云人物》(1942)后连续演出《火焰守护人》(1942)、《联邦一日》(1948)、《巴特与迈克》(1952)等片。而她和屈赛合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即“一部以反对种族歧视为题材的影片”[6]《猜猜谁来赴晚宴》(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斯坦利·克莱默,1967)则因二人精彩地扮演了一对在女儿嫁给黑人问题上思想矛盾的父母马特·德莱顿和克丽斯蒂娜·德莱顿而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赫本因成功塑造了一个通情达理的白人母亲形象(表现内心不安的滞痴的眼神和无言的呆坐及陪丈夫外出散心时对其充分体谅的表情、心绪等)而再度封后。1968年,她同样在安东尼·哈威执导的关于英国12世纪强权政治的影片《冬天的狮子》(The Lion in Winter)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王后埃莉诺·阿奎泰因而第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更令人惊奇的是,13年后,年高72岁的赫本又因在反映老人问题的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马克·赖德尔,1981)中完美生动地饰演了退休老教授诺曼·塞那(享利·方达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老妻埃塞尔·塞娜——其性格开朗,语言诙谐;面对死亡,既不惧怕,也不自我怜悯;心甘情愿让迷惘惶惑的丈夫担当婚姻生活中的主角,设法使他感觉不到寂寞和恐惧——而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四次获奥斯卡该项奖的人。此外,她还主演了《小妇人》(1933)、《烈性女子》(1934)、《西尔维亚·斯卡利特》(1936)、《抚育婴儿》(1938)、《后台小饭馆》(又译《银坛莺燕》,1943)、《暗流》(1946)、《草海》(1947)、《夏洛特的疯女人》(1969)等重要影片。
赫本饰演了各种性格的女性角色,表演具有惊人的个性,且富有一种独特的幽默风格。由于精湛的演技和塑造多种性格的能力,她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为千百万影迷所倾倒。年逾古稀的赫本仍坚持拍片。1985年她亲自制片和主演了喜剧片《最后的解決》,饰一孤寡无依的老妇人格雷丝·奎格莱,获得好评。一家美国报纸称赞道:“仅从赫本为拍此片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就可断定76岁高龄的赫本精力旺盛,事业心之强烈。谁也不会向她提出何时退休的问题。”1994年,她又拍摄了最近的一部影片《爱情》。为此,有人誉称她为好莱坞的“常青树”,一个不陶醉于昔日荣誉而锐意进取、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的人。2003年6月29日,享年96岁的赫本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
四、孤傲独立的斯宾塞·屈赛
美国电影演员斯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1900年4月15日生于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一个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1967年6月10日,这位将毕生精力都贡献给电影事业的影坛巨星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人世。在一生三十余年的从影生涯中,演出影片六十余部,九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旧金山》(1936)、《船长的勇气》(1937)、《孤儿乐园》(1938)、《岳父大人》(1950)、《在布莱克罗克的倒霉日子》(1955)、《老人与海》(1958)、《一脉相承》(1960)、《纽伦堡审判》(1961)、《猜猜谁来赴晚宴》(1967),两次蝉联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以孤傲独立(性格倔强、难于合作)闻名的好莱坞“超级影帝”。
屈赛1921年在里彭学院学习期间便在学院戏剧表演中显露出才华。1922年进入纽约美国戏剧学院学习,并开始在百老汇舞台上饰演角色。1930年他主演百老汇舞台剧《最后的里程》,获较大成功,遂引起好莱坞著名导演约翰·福特的注意,并因其举荐而登上银幕。然因他短粗的体型、凸凹不平的面孔使他只能扮演歹徒、恶棍之类的角色。直到1936年,他主演W·S·范戴克导演的《旧金山》(San Francisco),饰片中精力充沛、男性魅力十足的美国牧师,才获得普遍赞誉,并首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屈赛也因之成为好莱坞当红影星。次年,他主演影片《船长的勇气》(又译《怒海余生》,Captains Courageous,维克多·弗莱明,1937),饰聪明颖悟、勇敢无私的葡萄牙渔民曼诺尔,以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具体丰富的形体动作将这一角色塑造得真实感人,令人钦佩,从而获得该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登上影帝宝座。1938年,屈赛在诺尔曼·陶罗格导演的一部传记体影片《孤儿乐园》(又译《男孩城》Boys' Town)中饰演身体强壮、心地善良、性格爽直的弗拉纳根神父——建立了一个失足少年的小天地“孤儿乐园”,这里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人人受到平等的待遇——将这一不畏艰辛、极富自我牺牲精神的神父形象塑造得令人信服和景仰,遂在观众的欢呼声中蝉联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美国学院史上第一位连续两年获奥斯卡该项奖的男演员。屈赛主演的重要影片还有《受到诽谤的女人》(1936)、《他们给了他一枝枪》(1937)、《大城市》(1937)、《时装模特儿》(1938)、《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又译《化身博士》,1940)、《穷乡僻壤》(1942)、《火焰看护人》(1942)、《联邦一州》(1948)、《我的儿子爱德华》(1949)、《马莱亚》(1950)、《帕特和迈克》(1952)、《被折断的长矛》(1954)、《山峦》(1956)、《最后的欢呼》(1958)、《疯狂的世界》(1963)等。
屈赛擅长扮演坚韧、顽强、正直、富有幽默感的“硬汉”角色。他打破了相貌不扬对角色的限制,在俊男靓女走俏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成功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他表演幽默自然、少言多行,富于男性魅力。为此,他赢得“演员中的演员”的美誉。
屈赛是电影史上少有的对表演事业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明星。自1930年从影到1967年辞世的37年间,他在通过扮演牧师或主人公的朋友等角色确立自我影坛地位后,便一直孤傲地屹立于美国影坛,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1967年,67岁高龄的屈赛抱病与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一起出演《猜猜谁来赴晚宴》,仍一丝不苟地扮演了白人父亲一角。然影片拍完十天后,屈赛这位为美国乃至世界影坛瞩目的“超级明星”便被病魔夺取了生命,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和千千万万钟爱他的电影观众。1971年,加森·卡宁撰写并出版了《屈赛与赫本》一书,表达了对屈赛这位影坛巨星的怀念和景仰。
五、令人入迷的费雯·丽
当1967年7月8日英国电影女演员费雯·丽(Vivien Leigh)离开人世时,当晚伦敦所有剧院都熄灭舞台脚灯一分钟,演员和观众一起默哀,悼念这位曾经璀璨的明星。费雯·丽1913年11月5日生于印度大吉岭附近的一个英国家庭。在一生不足三十年的从影岁月里,她主演的影片不超过二十部,然其中就有两部(《飘》《魂断蓝桥》)可列为世界最著名的影片之中,且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
费雯·丽原名费雯·玛丽·哈特莱。她在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期间,参加过戏剧演出。1934年,她正式进入影坛,演出《向上》。与丈夫劳伦斯·奥立弗合演《英伦战火》(1937)后随其到好莱坞,被邀饰演根据玛格丽特·米切尔关于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南方的故事改编的、片长三个半小时的豪华历史巨片《飘》(又译《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维克多·弗莱明,1939)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她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研究人物的外形、表情和内心世界,既赋予其鲜明的个性,又尽力展示其精神衰败的过程:对个人爱情、富有与地位的疯狂追逐反使内心增长冷酷的情感。由于她善于捕捉人物的细微情感及其精彩超人的演技,郝思嘉的形象被活生生置于观众面前,受到了热烈赞赏。乔治·萨杜尔也不得不承认:影片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它的演员克拉克·盖博,费雯·丽和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德”[7]。她由此捧回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39年12月15日,该片首映时,美国亚特兰大数十万市民排着长龙,争睹其迷人的风采。1940年,费雯·丽在《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茂文·勒鲁瓦)一片中饰一芭蕾舞演员后沦为妓女的玛拉又颇为成功,尽管她因想让自己的丈夫奥立弗代替罗勃特·泰勒出演男主人公英军上尉巴罗宁未遂而不喜欢此片,然该片客观上大大巩固了她的明星地位。从此,费雯·丽成为轰动型的女星。1951年她出演以美国新奥尔良为背景,改编自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话剧的影片《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伊利亚·卡赞)的女主人公布兰奇·杜·博依斯,她以深刻的心理体验和高超的演技,把布兰奇这个昔日富贵美丽今已破落早衰但又不肯正视自我生活的神经质女人塑造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入迷,佳评如潮。费雯·丽也让人瞩目,被誉为“好莱坞一流明星”,因而第二次登上奥斯卡后座。亦因在片中的表演,英国电影学院、纽约电影评论学会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员奖。费雯·丽另外主演的影片还有《留英外史》(1938)、《二十一天》(又译《鸳鸯劫》,1938)、《汉密尔顿夫人》(又译《忠魂鹃血》,1941)、《璇宫艳后》(1945)、《安娜·卡列尼娜》(1948)、《愚人船》(1965)等。
费雯·丽以演多情女子著称,表演真实,感情真挚,气质迷人,具有强烈的情感魅力。因而她饰演的形象能长时间为观众欣赏、玩味,历久不衰。
费雯·丽虽去世多年,但仍在观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989年12月15日《飄》首映50周年纪念日之时,亚特兰大市民仍举办许多庆祝活动来追思怀念这位一代影坛巨星,热情不减当年。然而不只是亚特兰大市民,几乎全球观众对她都难以忘怀。日本此时还特别出版发行一本特刊专辑以庆祝。费雯·丽若地下有知,也该欣慰九泉了!
六、英雄俊伟的贾利·古柏
美国电影演员贾利·古柏(Gary Cooper)1901年生于蒙大拿州海伦娜一法官家庭。1961年5月31日拍完《第六年的疑案》后不久因患癌症去世。在一生三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他演出近百部影片,五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第兹先生进城》(1936)、《约克中士》(1941)、《美国人的荣誉》(又译《国族之光》,1942)、《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1943)、《正午》(1952),两次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为万千观众所喜爱,甚而成为他们崇拜的英雄偶像。
古柏原名弗兰克·古柏,格林尼尔学院毕业后,做过导游,画过漫画。1925年,他来到好莱坞,登上银幕,然只是在一些西部片中担任临时演员。直到次年才得以主演《芭芭拉·沃思的胜利》一片。1936年,古柏在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曾三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执导的《第兹先生进城》(又译《富贵浮云》,Mr Deeds Goes to Town)中饰演纯朴善良的喜欢吹土巴号的青年朗非罗·第兹,获得了较大成功。
用导演的话说:“如果说谁应该获奖的话,那么古柏和里斯金是当之无愧的”(罗伯特·里斯金为本片编剧)。他扮演的第兹虽然“憨直得有些令人发笑”,但却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自豪感的人。古柏因在片中的出色表演而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却因此走上好莱坞红星之路。1941年,古柏主演《约克中士》(又译《神枪手》,Sergeant York,霍华德·霍克斯),饰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提升为中士的阿尔文·约克——曾单枪匹马俘虏一个营的德国兵。因将这一淳朴忠实、足智多谋、勇敢善战的军人形象塑造得英雄可敬,他受到观众的普遍赞誉,甚至成为当时美国人心目中崇拜的军人偶像,并由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纽约电影评论奖。十一年后,古柏又在“心理”西部片的开创之作,美国电影史上四部西部片经典之一——其他三部为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译《驿车》,1939)、霍华德·霍克斯的《红河》(1948)、乔治·史蒂文斯的《原野奇侠》(又译《沙恩》,1953)——被弗兰克·毕佛称之为“寓言故事片”[8]的《正午》(又译《龙城歼霸战》,High Noon,弗莱德·齐纳曼,1952)中,成功饰演了西部草原海德莱镇为正义而战的警长威尔·东恩——无人帮助的警长孤身击毙四名歹徒后与新婚妻子艾米(格雷丝·凯利饰)一同离去,将这位言语不多、行动敏捷、胆识过人的西部孤胆英雄塑造得个性突出、血肉丰满。古柏则因之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古柏演出的重要影片还有《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1932)、《今天我们活着》(1933)、《从今以后》(1934)、《一个孟加拉骑兵的故事》(又译《战地英魂》,1935)、《牛郎与女士》(1938)、《西部人》(又译《草莽英雄》,1940)、《西北骑警队》(1940)、《会见约翰·窦》(1941)、《瓦塞尔大夫的故事》(1944)、《琼斯来了》(1945)、《不可征服的人》(1947)、《辉煌的一页》(1950)、《明星的上升》(1951)、《重返乐园》(1953)、《午恋》(1957)、《绞刑树》(1959)、《玛丽·迪尔号遇难记》(1959)等。
古柏由于高大英俊、说话简洁有力、脸上常挂着羞涩的微笑,从而形成以迟缓的形体动作、略带拘谨的面部表情、言少而又具威严感等为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因而极擅扮演西部片中的英雄(惩恶扬善的警长、劫富济贫的侠士等)。也正因古柏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爱憎分明、坚决果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他受到美国乃至世界观众的喜爱,甚而成为世界各地观众心目中的重行轻言、有着强健体魄的美国人的象征。
古柏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电影事业。1960年4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的杰出贡献——“因其难忘的银幕形象和世界公认他个人对电影事业所作的贡献”,授予他奥斯卡特别荣誉奖,然此时的古柏已卧病在床。他最好的朋友、著名电影演员詹姆斯·斯图尔特受委托代他接受了这尊金像。
七、一帆风顺的英格丽·褒曼
瑞典籍美国电影女演员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年8月29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83年8月29日逝世于伦敦寓所。其一生五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一帆风顺,成就斐然,六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1943)、《煤气灯下》(1944)、《圣·玛丽的钟声》(1945)、《圣女贞德》(1948)、《真假公主》(1956)、《秋天奏鸣曲》 (美/挪,1978),两次登上后座,一次捧取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一如她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所说:“她一直是那么了不起,不管作为演员,还是作为一个人,她都是天才。”
褒曼自小对戏剧、舞蹈有浓厚的兴趣。1939年她考入直属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的女子艺术学校,学戏剧、电影表演和舞蹈。时隔不到一年,她便跃身成为瑞典影坛新星,先后在《修道士桥的问题》(1934)、《妇女面部》(1938)等片中饰演角色。1939年她应邀赴美在好莱坞影片《插曲》中出演一位年轻女钢琴家获得成功,声誉鹤起。然使她跻身好莱坞明星行列的还是《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Casablanca,迈克尔·寇蒂斯,1943)一片。其中她扮演美丽、忧伤又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女主公依尔莎,甚为出色。尽管未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其表演则赢得了万千洋溢罗曼蒂克的心。1944年,褒曼主演的根据帕特里克·汉密尔顿的心理悬念剧《天使街》改编的《煤气灯下》(Caslight,乔治·顾克),把维多利亚时代美丽的少女宝拉惊恐、怀疑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神灵活现,塑造得极为成功,从而首度封后。50 年代,褒曼为探索爱情和事业上的新境,一度离开丈夫和好莱坞,渡洋赴意大利与著名新现实主义电影大师罗西里尼结合,演了一些影片,如《欧洲51年》(1952)、《意大利游记》(1954)、《艾伦娜和他的男人们》(1956)等。1956年,褒曼重返好莱坞主演《真假公主》(又译《阿娜丝塔茜娅》,Anastasia,阿纳托尔·利特瓦克),饰被人选中的假充的沙皇之女阿娜丝塔茜娅。这一患健忘症的避难者形象被其塑造得真实而有深度,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使千千万万观众为之激动。她因此再次封后。褒曼还演出了重要影片《天堂的愤怒》(1941)、《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又译《化身博士》,1941)、《爱德华大夫》(又译《神魂颠倒》,1945)、《声名狼藉》(又译《美人计》,1946)、《凯旋门》(1948)、《摩竭星下》(又译《历劫佳人》,英,1949)、《轻率的举动》(英/意,1958)、《再次告别》(美/法,1961)、《访问》(德/法/意/美,1964)、《时间问题》(美/意,1976)等。
褒曼长于扮演真诚、忠实、理想的女性角色,表演自然、细腻、流畅,富于极强的想象力。因为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美好形象,她在广大观众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聲誉。
褒曼晚年不幸身患癌症,但她一边勇敢地与病魔斗争,一边仍坚持参加电视连续剧的演出,并出版自传。对死,她看得很淡。用伊莎贝拉·罗塞里尼的话说:“在死神面前,妈妈始终泰然处之,镇定自若。”褒曼用行动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被广大观众世代缅怀、景仰。
八、善良贤淑的奥丽维娅·德·哈维兰
美国著名的女影星琼·芳登的姐姐奥丽维娅·德·哈维兰(Olivia De Havilland),并不逊色于妹妹。在三十余年的从影岁月中,她演出了近五十部影片,四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芳华虚度》(1941)、《风流种子》(1946)、《蛇穴》(1948)、《女继承人》(1949),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两次获纽约影评人奖。
哈维兰1916年7月1日生于日本东京,父母离异后随母亲和妹妹移居美国。1933年,哈维兰在大学校园演出舞台剧《仲夏夜之梦》时,为著名德国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看中,被邀于同名影片中饰演女主人公赫米亚获得成功,从而成为初涉银海的新星。此后她与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签约,演出了多部影片。1939年,她在影片《飘》(又译《乱世佳人》)中饰演身体纤弱、温柔贤惠、令人同情的南方少女梅兰妮赢得好评,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从而进入好莱坞红星行列。两年后因在《芳华虚度》(又译《阻止黎明》,1941)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女教师而被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则大大巩固了她的这一地位。1946年,哈维兰在米切尔·莱森导演的影片《风流种子》(又译《各得其所》,To Each His Own)中出演一个不曾出嫁的母亲,一改过去天真少妇的形象,以精湛的演技将这一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令人同情。由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子之情的温馨,她受到观众的一致喝彩,并因之捧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三年后,她在威廉·惠勒执导的影片《女继承人》(又译《断肠花》,The Heiress,1949)中扮演一个被人追求又被无情抛弃的富豪独生之女凯瑟琳·斯洛珀。她以高超的演技(警觉的表情、机敏的眼神等)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个相貌平平、胆怯害羞的女主人公塑造得悲恻感人,使人难以忘怀——沉浸于幻想,她全神贯注,爱得发狂;面对长期轻视自己的父亲,她刻薄、狠毒;对待那个口是心非的求婚者莫里斯·汤森(蒙哥马利·克里夫特饰)七年后再次登门时,她像猫逮耗子似地捉弄他。正因如此,哈维兰再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哈维兰演出的重要影片还有《安东尼·阿德弗斯》(又译《风流世家》,1936)、《轻骑兵出击》(又译《英烈传》,1936)、《侠盗罗宾汉》(1938)、《道奇城》(1939)、《姊妹花》(1945)、《并非生人》(1955)、《花中的人》(1964)、《冒险家》(1970)等。
哈维兰娇弱、美丽,具有较高的表演天赋。她擅长塑造温柔、恬静、善良、勇敢的女性形象,表演投入、真实,令人愉快和信服,因而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为众多影迷所拥戴。
1960年,哈维兰出版了半自传性著作《每个法国人有一个》。晚年,她依然注意保持形体的美,常参加体育锻炼。虽已年事七十有多,但看起来仍很丰满,富有魅力,隐约还有《乱世佳人》中那个美丽的梅兰妮的影子。后来,她参加拍摄由安东尼·安诸斯和简·西蒙主演的描写温莎公爵的系列片,饰公爵的姨母,仍受到不少好评。在出演影片《第五个步兵》(1979)之后,哈维兰基本退出影坛,后移居巴黎,过着深居简出的平静生活。
注释:
[1][3][8] [美]弗兰克·毕佛:《电影术语词典》,童锦荣、黄庆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第257页、第273页。
[2][4][5][7]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第248页、第300页、第310页。
[6] [德]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来)》第三卷(下),郑再新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节选自峻冰《电影的论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本版发表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