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新的发展机遇期。回顾2013年,职业院校在响应时代的呼唤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在学校管理和技能人才培养上又做了哪些耕耘,有哪些收获?哪些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红火热闹的表象下,在硕果累累的成绩面前,我们需要一些冷思考。千秋业根据网络信息、文献研究,并结合自身为职业院校提供管理和人才培养咨询中的深度思考,试做一些梳理和分析,供职教同仁参考。
2013年,在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示范校建设,今年正值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总结验收,也是第二、三批示范校建设年。
在首批276所中职示范校建设中,每所示范校都有3~5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1~3个特色建设项目。
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中,一般包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实训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般包括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则包括了组织、制度、基地的建设和合作项目的拓展等内容。
特色建设项目的内容有:学生德育与学生管理(60所学校)、综合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培养(15所)、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11所)、实训基地建设(23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55所)、资源库与数字化校园建设(105所)、学校文化建设(49所)、内部管理机制改革(33所)、办学模式改革(21所)等。
我们以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为主线,结合第二、三批示范校,以及非示范校的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筛选出2013年职业院校管理与教育实践十大关键词,即: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学生教育管理、评价模式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学模式改革。
R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事实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无法直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示范校建设的中心任务无疑是围绕这两个方面的改革进行的,虽然改革的程度、所取得的成效差异很大,但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状况,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置,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一基本思路和方向却是一致的。
由于课程体系改革难度比较大,许多学校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施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一是许多学校对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存有不少盲区和困惑,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有些学校宁愿做假文章也没有勇气推动真正的改革,其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扭曲了教师和管理者的价值观,令人惋惜。二是改革的过程中违反了一些基本规律。有的学校行业与企业需求调研走过场,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提炼方法不科学,课程方案缺乏企业专家验证,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试验周期,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从一些公布的课改成果可以看出,有的学校只是将传统的课程体系冠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之名。
改革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比如教师参与改革的意愿和动力、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教师的实践经历和教学积累,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等,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应作为基础条件加以优先解决,有些学校之所以走得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X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依托校企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因此,校企合作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础、途径、手段。
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总结出各式各样的模式和经验。但是,也有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是花架子,甚至是纸上谈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资源的共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这些关键环节上,企业极少参与,没有在学生的培养上真正发挥作用。
J 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无疑是政府和学校关注的一个焦点,除了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有行业和各省市、学校层面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最高级别的当属世界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技能鉴定评价模式,它检验的应该是学校的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但在当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为竞赛而竞赛、为训练而训练的现象尤为突出。不少学校把取得大赛名次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证据,而训练过程却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偏离了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一些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选拔苗子,在专门的班级,使用专门的设备,由专门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在这样的备赛氛围下,却并没有为我们在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我们对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背后的教育办学理念、日常的教育训练方式,乃至训练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组织形式,都应该深刻反思了。
X 学生教育管理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特色项目主要集中在学生德育、职场德育特色、德育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教育,也包括文化育人模式、国学教育、自主德育、校企一体化下的德育工作创新,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德育学分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职级制的引入,德育工作体系、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平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设等方面。
如果再做适当的延伸,还可以包括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通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生涯规划、职场成功训练、就业指导,乃至于引入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创业创新园(基地)、学生职业素质发展平台、通用能力测评体系等等。
从千秋业多年的咨询实践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外部的——学生和社会的挑战,往往让学校和老师束手无策,很多学校无奈之下的简单举措就是看紧学生、贴身管理,保证不出事,而在学生的成长方面鲜有大的作为。来自内部的挑战——主要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功能、作用和有效途径的认识难以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并形成共识,全员育人的氛围难以真正形成,从而限制了学生教育管理在“立德树人”上应有作用的发挥。
P 评价模式改革
职业院校评价模式落后于社会现实、落后于国际标准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学校改革的思路大多倾向于采用多主体、多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但是学生评价改革才刚刚起步,鲜有可以示范、借鉴的成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8~2009年,北京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和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在我国开启了“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先河。人社部委托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研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也于年初顺利结题。这些研究对职业院校评价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作用。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第三方评价的出现,最终将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上)
(作者为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红火热闹的表象下,在硕果累累的成绩面前,我们需要一些冷思考。千秋业根据网络信息、文献研究,并结合自身为职业院校提供管理和人才培养咨询中的深度思考,试做一些梳理和分析,供职教同仁参考。
2013年,在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示范校建设,今年正值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总结验收,也是第二、三批示范校建设年。
在首批276所中职示范校建设中,每所示范校都有3~5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1~3个特色建设项目。
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中,一般包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实训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内容;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般包括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则包括了组织、制度、基地的建设和合作项目的拓展等内容。
特色建设项目的内容有:学生德育与学生管理(60所学校)、综合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培养(15所)、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11所)、实训基地建设(23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55所)、资源库与数字化校园建设(105所)、学校文化建设(49所)、内部管理机制改革(33所)、办学模式改革(21所)等。
我们以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为主线,结合第二、三批示范校,以及非示范校的学校管理与教育实践,筛选出2013年职业院校管理与教育实践十大关键词,即: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学生教育管理、评价模式改革、学校文化建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学模式改革。
R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事实证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尤其是无法直接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示范校建设的中心任务无疑是围绕这两个方面的改革进行的,虽然改革的程度、所取得的成效差异很大,但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状况,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置,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一基本思路和方向却是一致的。
由于课程体系改革难度比较大,许多学校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施过程中的方法指导,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一是许多学校对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存有不少盲区和困惑,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甚至有些学校宁愿做假文章也没有勇气推动真正的改革,其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扭曲了教师和管理者的价值观,令人惋惜。二是改革的过程中违反了一些基本规律。有的学校行业与企业需求调研走过场,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与提炼方法不科学,课程方案缺乏企业专家验证,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试验周期,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质量。从一些公布的课改成果可以看出,有的学校只是将传统的课程体系冠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之名。
改革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比如教师参与改革的意愿和动力、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教师的实践经历和教学积累,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等,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应作为基础条件加以优先解决,有些学校之所以走得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X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必须依托校企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因此,校企合作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础、途径、手段。
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创新,总结出各式各样的模式和经验。但是,也有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是花架子,甚至是纸上谈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过程的实施、培养资源的共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这些关键环节上,企业极少参与,没有在学生的培养上真正发挥作用。
J 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无疑是政府和学校关注的一个焦点,除了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还有行业和各省市、学校层面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最高级别的当属世界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技能鉴定评价模式,它检验的应该是学校的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但在当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为竞赛而竞赛、为训练而训练的现象尤为突出。不少学校把取得大赛名次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证据,而训练过程却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偏离了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一些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就选拔苗子,在专门的班级,使用专门的设备,由专门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在这样的备赛氛围下,却并没有为我们在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我们对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背后的教育办学理念、日常的教育训练方式,乃至训练的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组织形式,都应该深刻反思了。
X 学生教育管理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特色项目主要集中在学生德育、职场德育特色、德育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教育,也包括文化育人模式、国学教育、自主德育、校企一体化下的德育工作创新,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德育学分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职级制的引入,德育工作体系、准军事化管理、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平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建设等方面。
如果再做适当的延伸,还可以包括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通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生涯规划、职场成功训练、就业指导,乃至于引入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创业创新园(基地)、学生职业素质发展平台、通用能力测评体系等等。
从千秋业多年的咨询实践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外部的——学生和社会的挑战,往往让学校和老师束手无策,很多学校无奈之下的简单举措就是看紧学生、贴身管理,保证不出事,而在学生的成长方面鲜有大的作为。来自内部的挑战——主要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功能、作用和有效途径的认识难以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并形成共识,全员育人的氛围难以真正形成,从而限制了学生教育管理在“立德树人”上应有作用的发挥。
P 评价模式改革
职业院校评价模式落后于社会现实、落后于国际标准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学校改革的思路大多倾向于采用多主体、多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但是学生评价改革才刚刚起步,鲜有可以示范、借鉴的成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8~2009年,北京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和德国不莱梅大学合作,在我国开启了“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先河。人社部委托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研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评价研究——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实证研究也于年初顺利结题。这些研究对职业院校评价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作用。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第三方评价的出现,最终将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上)
(作者为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