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式,如生活实例情境创设、故事情境创设、悬疑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情境创设等方式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教学内容;高中信息技术;情境创设
与其他高中课程相比,信息技术教学脱离了传统的以黑板、粉笔和讲台为主的教学环境,利用计算机进行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建立一种虚拟的情境,使之与教学内容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情境创设
学生最熟悉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学EXCEL表格,教师可以设置一份食物营养套餐表,该表格中列出了不同食物种类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包括中学生每天所应该摄取的营养量。教师提出问题或设定条件,学生需要根据营养摄取量进行相关统计运算,如求和(学习和应用SUM函数)、求平均数(学习和应用AVERAGE函数)、数据排序、数据筛选等。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可以获得数据处理的知识,还能够获得相关的健康饮食知识。
二、故事情境创设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进行讲述,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打盹”“睡觉”等现象。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将相关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转化为生动、精彩、连贯的故事剧,以此向学生传递教学知识。例如,“信息的价值性特征”教学,教师以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为例,来向学生阐述信息的价值特性:伊拉克战争其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信息战。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一家美国公司向美国国防部出售一条仅有8个字的信息,但是要价高达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是一条无聊信息,因而没有购买。据目前可以查到的数据表明,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军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当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美国国防部购买了这条信息,购买费依旧是500万美元。这则信息被弗兰克斯将军看到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能够在开战前就关注这则信,那么整个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肯定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这条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出了购买它所需要的价值。通过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听到了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还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三、悬疑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若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式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例如,教学“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一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立多个开放性较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保留多少年?这种问题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查询问题,或者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组员相互间的分享和借鉴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借这样的教学机会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不一定都是权威的。因此,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利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渠道对问题进行求证。对于不同的探求结果要进行客观的比较,才能得出最为准确的结论。这样既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态度,有助于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
四、实践操作情境创设
对信息技术科目的考查主要通过会考的方式进行。当前时期,信息技术会考甚至是高考都以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教学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如EXCEL、WORD、FRONTPAGE等软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照考试大纲标准,有意识地设置能够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种情境:(1)一篇英文文章里面存在部分拼写错误,该如何进行错误纠正呢?(2)对于一篇文章的修改,选取怎样的修改方式能够既让读者看到修改后的内容又看到修改前的内容呢?利用这几种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对WORD软件中的自动更正、批注、修改等功能进行理解和应用。实践表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总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地创设适用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荣.例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情境的有效创设[J].文理导航(中旬),2012,(05).
[2]贾靖林.巧设情境 拨动学生心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感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
[3]安燕.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13).
[4]张剑江.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A版),2010,(11).
关键词:教学内容;高中信息技术;情境创设
与其他高中课程相比,信息技术教学脱离了传统的以黑板、粉笔和讲台为主的教学环境,利用计算机进行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建立一种虚拟的情境,使之与教学内容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生活情境创设
学生最熟悉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学EXCEL表格,教师可以设置一份食物营养套餐表,该表格中列出了不同食物种类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包括中学生每天所应该摄取的营养量。教师提出问题或设定条件,学生需要根据营养摄取量进行相关统计运算,如求和(学习和应用SUM函数)、求平均数(学习和应用AVERAGE函数)、数据排序、数据筛选等。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可以获得数据处理的知识,还能够获得相关的健康饮食知识。
二、故事情境创设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而且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进行讲述,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打盹”“睡觉”等现象。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将相关的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转化为生动、精彩、连贯的故事剧,以此向学生传递教学知识。例如,“信息的价值性特征”教学,教师以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为例,来向学生阐述信息的价值特性:伊拉克战争其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信息战。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一家美国公司向美国国防部出售一条仅有8个字的信息,但是要价高达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这是一条无聊信息,因而没有购买。据目前可以查到的数据表明,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军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当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美国国防部购买了这条信息,购买费依旧是500万美元。这则信息被弗兰克斯将军看到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能够在开战前就关注这则信,那么整个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肯定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这条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出了购买它所需要的价值。通过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听到了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还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三、悬疑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若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式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例如,教学“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一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立多个开放性较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保留多少年?这种问题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查询问题,或者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组员相互间的分享和借鉴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借这样的教学机会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不一定都是权威的。因此,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利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渠道对问题进行求证。对于不同的探求结果要进行客观的比较,才能得出最为准确的结论。这样既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态度,有助于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
四、实践操作情境创设
对信息技术科目的考查主要通过会考的方式进行。当前时期,信息技术会考甚至是高考都以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教学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如EXCEL、WORD、FRONTPAGE等软件。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照考试大纲标准,有意识地设置能够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种情境:(1)一篇英文文章里面存在部分拼写错误,该如何进行错误纠正呢?(2)对于一篇文章的修改,选取怎样的修改方式能够既让读者看到修改后的内容又看到修改前的内容呢?利用这几种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对WORD软件中的自动更正、批注、修改等功能进行理解和应用。实践表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总之,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地创设适用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荣.例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情境的有效创设[J].文理导航(中旬),2012,(05).
[2]贾靖林.巧设情境 拨动学生心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感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
[3]安燕.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13).
[4]张剑江.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A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