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多角度的教学评价,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并关注教学细节,捕捉并利用教学细节,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至关重要。重视教学细节,把握教学细节,更是锤炼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追求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
预设细节,构建扎实课堂
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是一堂课出彩的地方。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刻的感悟和把握,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中有两个知识点,学生的理解是有难度的:一个是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理解,一个是怎样从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中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点。针对这样的分析,我就特别注重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当学生通过折、量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通过对长度相等的两条边的位置的观察,知道了是面对面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就是“对边相等”。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很快地理解了长方形边的特点。正方形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方形的基础上的,通过把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点。由于有了前面的研究经验,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一下子知道了正方形边的特点。但是如果通过对折的话,那要一步步进行了。第一步:上下对折,证明上下两条边相等;第二部左右对折,证明左右两条边相等。很多学生觉得这样两折就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了。我没有让学生糊弄过去,而是很清晰地提出:“怎样才能证明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呢?”一个细致地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最重要环节上来。学生通过动手、讨论发现了只要通过对角线对折的方法就能证明正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也就说明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这样教学层层相扣,不放松任何一步,扎扎实实地研究学习,不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研究是需要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这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内在美”。
捕捉细节,构建生成课堂
教学中,常有预料之外的情景出现,教师如能捕捉好就是很好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学生一个不经意的问题,甚至一个不解的皱眉、一道困惑的眼光,哪怕是很自然的一句插嘴,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形,教师如能加以捕捉、利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就是学生的两句不经意的插嘴,赋予了数学课堂“生命”。24时记时法这个内容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运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明白了一天的24时,是从凌晨0点到中午12点,时针正好走了一圈,(用蓝色的表示)接着从中午12点开始,到晚上的12点,时针又走了一圈。(用红色的表示)所以一天时针走了2圈,正好是24小时。在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认识的时候,出现了两个8时,这时候,有个孩子就问了:“钟面上都表示8点,为什么一个用8:00表示,另一个用20:00表示?”这个问题正好是我下面要加以巩固的内容,于是我借着这位同学的思考,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上午的8时是没有经过中午12:00,在第一圈的位置所以是8:00;另一个晚上8时是已经过了中午12:00,在第二圈的位置所以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8个小时,用20:00来表示。接着,学生根据板书进行比较分析的后,认识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最大区别就是普通记时法要说明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而24时记时法是不用说明的。这时,有一个学生不以为然地说:“24时记时法是不用说明的。”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问:“为什么24时计时法不用说明呢?”“用24时计时法计时时,如果比12时大,说明过了中午12点,时在第二圈了,那就说明是在下午或者是晚上了。如果比12小,说明没有过中午12点,它还在第一圈,就是几点。”学生清晰的发言,说明了她对知识的理解很到位。也很感谢她的一句很“认真”的插嘴,让全体同学对两种计时法有了一个全面的比较和认识。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自由思维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挖掘细节,构建活力课堂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例如我在教学运用商不变规律笔算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以学生已经掌握好的原来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的基础上,迁移着探究笔算除法的方法。当教师出示:78400÷140=( )
预设细节,构建扎实课堂
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是一堂课出彩的地方。而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需要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刻的感悟和把握,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中有两个知识点,学生的理解是有难度的:一个是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理解,一个是怎样从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中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点。针对这样的分析,我就特别注重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当学生通过折、量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通过对长度相等的两条边的位置的观察,知道了是面对面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就是“对边相等”。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很快地理解了长方形边的特点。正方形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方形的基础上的,通过把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的特点。由于有了前面的研究经验,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一下子知道了正方形边的特点。但是如果通过对折的话,那要一步步进行了。第一步:上下对折,证明上下两条边相等;第二部左右对折,证明左右两条边相等。很多学生觉得这样两折就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了。我没有让学生糊弄过去,而是很清晰地提出:“怎样才能证明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呢?”一个细致地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最重要环节上来。学生通过动手、讨论发现了只要通过对角线对折的方法就能证明正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和左右两条边是相等的,也就说明了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等的。这样教学层层相扣,不放松任何一步,扎扎实实地研究学习,不仅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研究是需要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这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内在美”。
捕捉细节,构建生成课堂
教学中,常有预料之外的情景出现,教师如能捕捉好就是很好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学生一个不经意的问题,甚至一个不解的皱眉、一道困惑的眼光,哪怕是很自然的一句插嘴,都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形,教师如能加以捕捉、利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就是学生的两句不经意的插嘴,赋予了数学课堂“生命”。24时记时法这个内容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运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明白了一天的24时,是从凌晨0点到中午12点,时针正好走了一圈,(用蓝色的表示)接着从中午12点开始,到晚上的12点,时针又走了一圈。(用红色的表示)所以一天时针走了2圈,正好是24小时。在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认识的时候,出现了两个8时,这时候,有个孩子就问了:“钟面上都表示8点,为什么一个用8:00表示,另一个用20:00表示?”这个问题正好是我下面要加以巩固的内容,于是我借着这位同学的思考,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了上午的8时是没有经过中午12:00,在第一圈的位置所以是8:00;另一个晚上8时是已经过了中午12:00,在第二圈的位置所以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8个小时,用20:00来表示。接着,学生根据板书进行比较分析的后,认识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最大区别就是普通记时法要说明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而24时记时法是不用说明的。这时,有一个学生不以为然地说:“24时记时法是不用说明的。”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问:“为什么24时计时法不用说明呢?”“用24时计时法计时时,如果比12时大,说明过了中午12点,时在第二圈了,那就说明是在下午或者是晚上了。如果比12小,说明没有过中午12点,它还在第一圈,就是几点。”学生清晰的发言,说明了她对知识的理解很到位。也很感谢她的一句很“认真”的插嘴,让全体同学对两种计时法有了一个全面的比较和认识。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自由思维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挖掘细节,构建活力课堂
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例如我在教学运用商不变规律笔算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以学生已经掌握好的原来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的基础上,迁移着探究笔算除法的方法。当教师出示:78400÷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