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果园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有一片面积可观的果园,是他这些年来的尽心竭力的心血。我不曾留心过果园的面积数字,印象中,我家的房前屋后甚至西门外都被茂盛的果树环绕着。
  父亲想要拥有一片自己的果园的愿望由来已久,他喜欢农村的清净,也享受亲手培育出自己成果的那份骄傲。在我十一岁那年,父亲同母亲商量着,动用了十多年来他和母亲市集奔走攒下的积蓄,在村外的养殖区建起了房子。后来听母亲讲,原本的计划是要用那笔积蓄在城区开店用的,但是考虑到父亲的愿望,母亲还是妥协了。
  房子很大,也很长,一砖一瓦堆砌起了别人家蔬菜大棚的长度,上梁那天,梁上的瓦匠大叔们扬着果糖,父亲满面笑容地招待着前来祝贺的宾客。建成后的房子有红色的屋顶,南向是清澈见底的湍湍溪水,隔过溪水便是农田,也是后来父亲果园的一部分。那时,房前屋后都还是一片荒芜,有些清晨和傍晚,我喜欢爬到高高的平房上远眺周边,清晨的空气鲜活地吸入体内,带着丝丝温凉,东南方向的村尽头会有大如车盖的一轮红日缓缓升起,整个乡村与山野弥漫在一片晨起的雾气之中。傍晚的时候,一览无余的乡村被缭绕的袅袅炊烟弥漫,西边的招虎山脉会有落日的余晖并着若隐若现渐起的月轮缓缓没入山间。
  果树的栽培是一件让人颇费心思的活计,在它们成熟结果之前,父亲用房子三分之二的空间养殖起蛋鸡,并在偌大的院子里建起一座育雏室,期间间或去奔走几个大规模的集市,以此补贴家用。那时,我已升入初中,每周回家都只是见到父亲母亲忙碌的身影,后来转学后变成每月一回家,见到的依然是他们不分日夜的忙碌。常常是凌晨一二点钟,他们互相交接班,在鸡舍有鸡鸣的时候出去查看,最忙的时候父母房间的灯光几乎一夜通明。我伴着粉粮机器轰隆隆的噪音勉强睡去,又在他们起床交接班或者查看鸡舍时醒来,一夜反复到天明。
  直至如今我依然无法想象父亲和母亲是如何撑过那几年的艰辛的,那也是我不愿再去回味的日子。那时我常常希望他们能专门找出时间陪陪我,但始终没能如愿,我曾经为此闷闷不乐许久。
  有一回,大概是快到中考,我回家后,父亲整整一个上午没有出去,我们坐在北方特有的火炕上,偶尔找点话题破除一点尴尬的气氛,我问父亲不需要忙吗?他说:“今天没有什么事,你妈自己就照应得来了。”那时我便觉得不太对劲,果然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太想念我了,那天上午搁置了许多事情专为陪我。
  再后来,是有一年国庆回家,门口的芙蓉已经长得很高,不长的枝干上搭着一个父亲随手放的黑色轮胎,晨雾还未散尽,秋风裹着寒气渗入校服。我拎着书包和行李饥肠辘辘地出现在家里的餐桌旁时,父亲正在吃一个干硬的玉米饼。木质餐桌上一只用了多年的锅篓盛着地瓜、芋头和玉米饼,桌子中央是一碗热了不知几遍的虾酱,然后两双筷子两个人,组成了一顿早餐的所有内容。
  母亲见我回家,特别开心,问我吃过早饭没有,那时我已经把行李放在厨房,迫不及待地拿了筷子要到餐桌填一下肚子,然而见到早餐的那一瞬间,我拿筷子的那只手便僵在了半空中,为了不让父母多心,我尽量克制自己表现得一如往常,一边接过母亲不知何时为我剥好的芋头往嘴里塞,一边与父亲谈谈学校里的情况。母亲还是察觉到了我的心情,满心歉疚地说:“不知道你今天放假,也没能做点好吃的等你,我知道你吃不下这些,早餐就先凑合一下,午餐妈妈给做好吃的哦!”
  我尽量坦然地笑着想说没关系很好吃,可是看看满桌的食物,话到嘴边,眼神与母亲交汇的刹那,母亲像是提前揭穿了我想说的谎言,哈哈笑了,我也不好意思地随着母亲笑了,坦然地说还是等午餐吧!
  直到如今,同母亲提起这一场,她依然会哈哈大笑,说:“其实我和你爸就爱吃那些,只是不巧被你看到,搞得好像很寒酸一样,其实不是的。”但是那一天,我撑着笑容回到房间,一关门,眼泪就下来了,想起每次回家母亲大鱼大肉地忙活每一顿饭菜,只为了胃口只有半碗米饭的我。想起从前有一回离家时,因为对一个亲友生气,决心饿着肚子也不吃一口母亲从清晨便开始忙碌做成的“满汉全席”。那次临行,母亲哭了,她央求我吃一点,哪怕就吃一口也行。记忆里我最终受不住母亲的央求,甩着脸色气愤地塞了两只饺子在小小的嘴巴里,嚼不下去,又急着走,母亲立在一旁,眼泪就默默流下来……而直至那一天,我才真正看到父亲母亲的生活状态,在众人羡慕我可以付着昂贵的学费就读私立中学的背后,父亲母亲所承受的生活。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曾拒绝母亲的饭菜。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之后,父亲的果园终于有了希望。那时,鸡蛋的市场一直都不景气,父亲同母亲在市区盘下一间店面,继续做着生意。闲暇的时候,父亲便回家照顾果园,素来不喜读书的父亲开始为了果园看一点相关的农书,请教有经验的师傅,参摩长势好的果树,一点一点摸索着,打点着巍巍可观的一大片果园。他向来如此,决心做什么事,总要一步到位,所以从一开始,我家周围就布满了苹果树苗。然而果园后来的打理事实上是闲暇时间做不完的,父亲便又开始了在家中与店里两边奔波的辛劳日子。大伯有一回赞叹父亲,说他闲不住,实在太能做事,换别人可怎么能承受得住!我听了之后心里却有些酸涩。
  我想起高考那年,有一回父亲送我回校,途中去买牛奶,父亲一直记得我那时很喜欢喝M牌子的纯牛奶,然而很巧当时店里没有,父亲问我能不能换一种,让我挑一箱,他去结账。我看了看标价,提了一箱其他牌子的牛奶,父亲见了,问我说:“你不是说这种牛奶不够浓吗?我也不会看,你看看拿一箱好的啊,不要担心钱!”我在心里回转了一遍价格,说这已经是这里面我最愛喝的了。回到车上后,父亲和我闲谈,想缓和一下我备考的压力,后来就提到营养上,我至今都记得他一脸严肃地一边手握方向盘,一边把脸稍稍侧向我这边,对我说:“我希望也可以让你拥有最好的,咱们不要去攀比,但在营养上不要节省,别人喝什么样的牛奶,如果对你的身体有好处,我和你妈也希望可以有能力让你喝到……”为了实现这个希望,父亲的确太“闲不住”,他太辛苦、太坚强地撑起我们的家。
  父亲为之“闲不住”的果园里全是苹果树,大面积的红富士中父亲也打点着几棵叫“嘎啦”的品种。果树的栽培让父亲操碎了心,但他依然乐此不疲。记得到后来,眼看别人家同样树龄的果树都开始结果子了,父亲的果园里仍旧风平浪静,父亲便开始更加辛勤地为果园奔忙,然而事实上也只有等待,众人也都说长势正常。又过一年,父亲的果园里终于开始零星地挂起了果子,父亲很高兴,我仿佛又看到盖房上梁那日他的满面春风。父亲把果园里第一批苹果送给亲朋好友们尝鲜之后,特意为我留了几个等我回家。咬一口苹果,清脆的香甜让我想起父亲母亲的日日夜夜,眼眶突然又酸涩起来……
  这几年来,每当我假期回去,总会见一些有果树种植经验的爷爷或者大伯到我家喝口茶,去果园看看。听着大家的溢美之词和父亲面容上舒展开来的皱纹,我和母亲默默地在心中为他鼓掌,父亲和他的果园已然成为我们一家人的荣耀。
  生活的艰辛磨不平世事的坎坷,风雨流离之中,我渐渐看清楚生活的面孔,它是父亲额上的沟壑、母亲眼角的皱纹,它承载着父亲的果园与希望,散发着父亲手捧的果香,它有最慈祥的面容,它在人生困苦的时光中让我们学会彼此珍惜,在病痛的折磨中让我体味到生命的珍贵与厚重,我们终于彼此抱紧,心心相印,在偶尔腥风血雨的生活中永葆对生命的热爱。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其他文献
12月13日早起,在网上看报纸的新闻,有一则的标题是“89岁余光中不敌降温住院疗养”。看完简短的内文,我马上致电高雄余府,余太太接听。她说余先生目前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意识不清,四个女儿中三个不在高雄的,都从外地回来照顾。余太太的语气如常平静,说当下有事处理,请我等她来电再告知情况。  今年6月我曾和家人专程到高雄探望先生和夫人,10月我个人赴高雄参加诗人的庆生会和“余光中书写香港时期”纪录片发布
奇人辈出——书前短语  小说《俗世奇人》已经写了两本,缘何又写?因为这两本书为吾乡之奇人搭了一个台。再有奇人冒出,自然一个个蹦上来。都想在台上演一演自己得意的故事。这些人物个个标新立异,又执意太强,叫我不好谢绝。只好上来一个写一个,不觉间又是十八篇,于是有了这本《俗世奇人之三》。  天津这地方自有特别之处,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者,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到《芳华》出版为止已有22部,我以为《小姨多鹤》是她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根据原著所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是我所看过的上佳剧作。  战争几乎与人类历史相伴而来,文艺作品中的战争题材,常常把批判的笔锋指向侵略者。然而侵略者一方也有无辜者、受害者。尤其是侵略者战败以后,那些普通的小人物、老百姓,他们承受的痛苦与不幸往往被人遗忘了。就选材而言,《小姨多鹤》的题材极有难度,写战败
草 篇  《说文》里说大草不生,艸,春草之貌,簇集,而芽出,渐至葳蕤,复至夏而荣,而至秋者,皆殒不存,复为枯槁,不复生,故名不生。古人以草泛指民间,故以草莱指布衣百姓,蒿莱阡陌,指故里乡间。总之,草从来就是与城市相仳离的一种植物,低微而广泛,缕而不绝,燔而继发,凡春秋之间,草生焉。  闽省地处东南海陬,地偏遐荒,从来不与中原王土有过近的往来,直到唐宋之后,才有庠序黉门,有了师教之便,出了士子,才有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00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
穿进淑女鞋,脚拇指抵住鞋尖,无法舒服地平展,只能微微弓起,像练功时脚趾抓地,只为了减少压迫。算来,我的确从很久以前便被迫练习一种功法,练习如何在有限的鞋子空间,挤进自己过大的脚。  这条街,我进出一家又一家的鞋店,自动门开开关关,心的温度也冷冷热热,从刚开始欢欢喜喜到后来垂头败兴。喜欢的鞋款都没有我的尺寸,退而求其次,勉强接受商家所建议的,我知道那通常是不太好销售的款式,也许是鲜艳而花俏,像个初次
第一次的茉莉  呵,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  我仿佛记得我第一次双手满捧着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的时候。  我喜爱那日光,那天空,那绿色的大地;  我听见那河水淙淙的流声,在黑漆的午夜里传过来;秋天的夕阳,在荒原上大路转角处迎我,如新妇揭起她的面纱迎接她的爱人。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我生平有过许多快活的日子,在节日宴会的晚上,我曾跟着说笑话的
一到冬天我就忧愁洗头发这件事,长头发麻烦,人又懒。  还好是住在郊区,洗发价格便宜,我随便选了住处附近的一家理发店,一名绿头发的小弟帮我洗头。我没戴眼镜,也没注意理发师的样貌,管是谁,洗干净就好。  很多人都希望理发师工作时能闭嘴,但还好这名小弟不会刻意推荐理发产品,而总是聊他作为“坏孩子”的人生,哈哈,那我是很有兴趣的。洗过几次以后,我才对这个小弟做了一番观察。他很瘦小,个子不高,厚重的蓝色的刘
“玉姐,老麦克死了,你知道吗?”新宇说。  我和老邻居新宇在市中心的韩国烤肉店里不期而遇,这是我们两个人彼此买房搬家以后的第一次见面。  “什么?你说什么?他怎么死了呢?!”我万分吃惊。  老麦克是一个七十多岁的意大利后裔,从未结过婚,无儿无女。那时他就住在我家的对面。  老麦克有好几任女朋友,我最后见到老麦克的时候是一个晴朗的九月,那天我搬家。老麦克在他老乡的肉食店里,拿回来几斤意大利香肠,和意
在香港很少听到“乡愁”,“返乡下”倒是听得多。香港以外,几乎整个中国内地都属于北方,这也是我来香港之后才知道的。  余光中在《登楼赋》中写自己旅美的体验:“你踏着纽约的地,呼吸着纽约的空气,对自己说,哪,这是世界上最贵的地面,最最繁华的尘埃……纽约有成千的高架桥、水桥和陆桥,但没有一座能沟通相隔数寸的两个寂寞。”香港地贵桥多,比纽约还好的是,这里是华人社会,而且往内地交通畅达,仅仅只需两三小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