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以研究生态问题的解决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经济学日渐涌入人们的视野。自生态经济学诞生后,对它的定义及相关范畴的界定就纷繁复杂。当然,这与生态经济学产生历史的短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使用方法的多元化等密不可分。文章在梳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及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辨析它与传统经济学间的差异,着重对生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以期对生态经济学做一较完整的述论。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7-029-02
生态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现实中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由此而来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从其名称便可看出,它不是自成一派,而是诞生于经济学中。不言而喻的是,生态经济学并不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简单拼接,而是依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对传统经济学进行重大变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开放式的、复杂的生态问题,且又是新兴起的理论,所以国内外学界对它的内涵等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总的来看,在国内学术界,通常把生态经济学理解为是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型学问。然而,在国际上,生态经济学则是要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重建有关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规模的新的总体性发展理论与行动原则,因此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本文立足于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显著区别,对其进行了简单梳理,以期为那些想要了解生态经济学的“局外人”提供指引。
一、产生缘起
生态经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亚当·斯密以前,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且经常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如古希腊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多限于家庭和城邦)或经济活动的某一个环节(如重商主义者对经济生活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贸易的环节),所以就没有系统的经济学。当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后,他用“看不见的手”第一次成功概括了经济系统的整体性,这直接促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建立。由此至生态经济学产生时,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历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个阶段,目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为核心的当代的西方经济学。纵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除古典经济学比较重视资源的稀缺程度(尤其是土地的稀缺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外,其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及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却出现了转向,他们关注的是在既定的资源稀缺或资源数量条件下,如何配置资源以使其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他们认为,由于市场及技术的日益发达可以避免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所以人类可以“毫无压力”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性环境公害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逐渐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传统经济理念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弊端。直到以肯尼斯·博尔丁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现”了生态经济系统,促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经济系统”延展至“生态制约下的经济系统”,经济学也就由传统经济学过渡到了生态经济学阶段。
具体看来,20世纪60年代,以Kenneth Boulding的《飞船地球》和Herman Daly的《稳态经济》等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强有力地对传统的无节制的增长观点提出了挑战,被普遍认为是生态经济学的萌芽。其中,肯尼斯·博尔丁在1966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中,通过“太空人经济”的隐喻深刻批判了工业时代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对未来生态经济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作了精辟和独到的分析。此后,围绕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有关全球经济前景的争论。受此影响,赫尔曼·戴利于1974年提出了稳态经济思想。其后,各种有关生态经济问题的论著不断涌现,生态经济学随之发展起来。至2004年Herman E. Daly 和Joshua Farley合著的《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的出版,几乎代表了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最高水平。该书尝试着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学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问题做出新的表述,虽然缺陷在所难免,但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
二、内涵界定
由各种文献可知,针对生态经济学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但综合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方经济学家的界定,另一类则是经济学之外的其他学派对它的定义。虽然前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后者中某些代表性人物的观点也不容忽视。
(一)西方经济学者眼中的生态经济学
1.在生态经济学产生初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科斯坦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们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均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斯坦扎等人一方面重申“生态经济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明确地把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科学与管理”。其后,他在《生态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的论文集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这样,有关生态经济学的“可持续性论”的界定是就占据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二)西方经济学之外的学者眼中的生态经济学
其他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北美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柏克特对生态经济学的评述。与主流经济学家相反,柏克特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界定,而是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首次综合性的评价。在柏克特看来,生态经济学应当是这样的:首先,生态经济学是多样化的,具有多学科性。它的题材是动态的、协同进化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运用经济分析的工具融合了物理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地质学)中的一些要素。其次,生态经济学具有实现所承诺的方法论的多元化的强烈意向。经济——生态系统的纯粹复杂性决定了所提供的多种方法需与其所提出的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相关;同时,各种不同的范式必须在生态经济学的“元范式”的范围内相互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合作。最后,鉴于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挑战,生态经济学必须具有历史的开放性,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必须接受经济政策领域及体制变革领域内的一些新视角和可能性。它必须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跨学科视角来生成各种制度上所需要的补救措施,从而为由人与自然间的生态系统而引起的多样的生态价值观提供发展的空间,而不是教条式的执拗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模式。
三、主要内容
由于生态经济学不是突兀的理论创新,而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是“另类的经济学”,所以,本文立足于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差异而对其主要理论观点做一陈述。
1.研究基点的差异。如何界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已成为划分传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思想的基本标志。由于传统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脱离生态系统的、纯粹有关市场价格和价值的学问,所以它把经济系统看作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的孤立系统。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经济学,却从热力学定律的角度重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它认识到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开放子系统。就像戴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经济是生态的一个物理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不能超越它置身于其中的母系统的规模而发展。”所以,在生态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具有生态极限性及一定的生态成本。
2.研究模式——资源稀缺模式的差异。由上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问题引出的是关于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何者稀缺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分歧所在。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而自然资本则相反,因而他们在其所构造的生产函数中直接忽略了自然资本,因为自然资本在他们眼中等同于自然资源,所以他们坚持的是人造资本的稀缺模式。这种观点在过去漫长的工业革命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持续,全球意义上的自然资本及其服务的短缺却日益凸显。在生态经济学家看来,这就是经济系统在它的物质维度上是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开放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相对于外部生态系统而言变得日益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剩下的自然资本相对于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稀缺,从而就改变了以前的资本稀缺模式,转为自然资本的稀缺模式。
3.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差异。在前面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家和生态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一般而言,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戴利所说的资本存量的不减少(Daly,1994,1996)。维持资本存量不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存量之和在其总价值可加总的情况下保持不变。二是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的存量分别保持不变,其价值的加总只能在每种资本内部进行,不允许在两者之间对其价值加总。传统经济学主张的是第一种范式,他们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在此情形下,即使自然资本存量缩水,但经济仍能继续无限期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弱可持续性范式(“索洛-哈特维克可持续性”范式)。生态经济学主张的是第二种范式,即它们并不完全是替代关系, 自然资本中的某些关键部分不能被替代——这就是所谓的关键自然资本。所以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是互补关系,这被称为强可持续性范式。自这两种范式产生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爭议,但二者仍平分秋色,谁都无法强有力地驳倒对方。
四、评价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与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扬弃密不可分。虽然发展至今,生态经济学已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采用或借鉴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如仍立足于传统经济学模型来表达自身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经济学也是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自生态经济学产生至今,国内外各个学派都对它进行了研究,赞成之声不少,批判的也不乏众多。我们知道,经得住多深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誉,所以,生态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12SSSJ99]
参考文献:
[1] aul Burkett. Marxism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oward a Red and Green Political Economy.BRILL LEIDEN BOSTON,2006
[2] [美]肯尼斯·博尔丁.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
[3] [美]赫尔曼·戴利.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方时姣.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9(3)
[5] 诸大建.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6)
[6] 朱洪革,蒋敏元.国外自然资本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
[7] 赵成美.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挑战与取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00)
(责编:贾伟)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7-029-02
生态经济学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现实中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及由此而来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从其名称便可看出,它不是自成一派,而是诞生于经济学中。不言而喻的是,生态经济学并不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简单拼接,而是依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对传统经济学进行重大变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主流经济学的扬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开放式的、复杂的生态问题,且又是新兴起的理论,所以国内外学界对它的内涵等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总的来看,在国内学术界,通常把生态经济学理解为是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应用型学问。然而,在国际上,生态经济学则是要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重建有关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规模的新的总体性发展理论与行动原则,因此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本文立足于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显著区别,对其进行了简单梳理,以期为那些想要了解生态经济学的“局外人”提供指引。
一、产生缘起
生态经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亚当·斯密以前,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且经常局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如古希腊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多限于家庭和城邦)或经济活动的某一个环节(如重商主义者对经济生活的理解更多地集中于贸易的环节),所以就没有系统的经济学。当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后,他用“看不见的手”第一次成功概括了经济系统的整体性,这直接促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建立。由此至生态经济学产生时,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历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个阶段,目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新古典经济学思想为核心的当代的西方经济学。纵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除古典经济学比较重视资源的稀缺程度(尤其是土地的稀缺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外,其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及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却出现了转向,他们关注的是在既定的资源稀缺或资源数量条件下,如何配置资源以使其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他们认为,由于市场及技术的日益发达可以避免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所以人类可以“毫无压力”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上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性环境公害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逐渐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经济活动的外部环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传统经济理念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弊端。直到以肯尼斯·博尔丁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发现”了生态经济系统,促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单纯的“经济系统”延展至“生态制约下的经济系统”,经济学也就由传统经济学过渡到了生态经济学阶段。
具体看来,20世纪60年代,以Kenneth Boulding的《飞船地球》和Herman Daly的《稳态经济》等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强有力地对传统的无节制的增长观点提出了挑战,被普遍认为是生态经济学的萌芽。其中,肯尼斯·博尔丁在1966年发表的奠基性论文《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中,通过“太空人经济”的隐喻深刻批判了工业时代的经济运行模式,并对未来生态经济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作了精辟和独到的分析。此后,围绕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有关全球经济前景的争论。受此影响,赫尔曼·戴利于1974年提出了稳态经济思想。其后,各种有关生态经济问题的论著不断涌现,生态经济学随之发展起来。至2004年Herman E. Daly 和Joshua Farley合著的《Ecological Economic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的出版,几乎代表了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最高水平。该书尝试着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学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问题做出新的表述,虽然缺陷在所难免,但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
二、内涵界定
由各种文献可知,针对生态经济学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但综合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西方经济学家的界定,另一类则是经济学之外的其他学派对它的定义。虽然前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后者中某些代表性人物的观点也不容忽视。
(一)西方经济学者眼中的生态经济学
1.在生态经济学产生初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20世紀80年代,以科斯坦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家们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均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斯坦扎等人一方面重申“生态经济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明确地把生态经济学定义为“可持续性的科学与管理”。其后,他在《生态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的论文集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这样,有关生态经济学的“可持续性论”的界定是就占据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的主导地位。 (二)西方经济学之外的学者眼中的生态经济学
其他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北美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柏克特对生态经济学的评述。与主流经济学家相反,柏克特并没有对其进行具体的界定,而是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对生态经济学进行了首次综合性的评价。在柏克特看来,生态经济学应当是这样的:首先,生态经济学是多样化的,具有多学科性。它的题材是动态的、协同进化的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运用经济分析的工具融合了物理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地质学)中的一些要素。其次,生态经济学具有实现所承诺的方法论的多元化的强烈意向。经济——生态系统的纯粹复杂性决定了所提供的多种方法需与其所提出的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相关;同时,各种不同的范式必须在生态经济学的“元范式”的范围内相互进行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合作。最后,鉴于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挑战,生态经济学必须具有历史的开放性,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必须接受经济政策领域及体制变革领域内的一些新视角和可能性。它必须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跨学科视角来生成各种制度上所需要的补救措施,从而为由人与自然间的生态系统而引起的多样的生态价值观提供发展的空间,而不是教条式的执拗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模式。
三、主要内容
由于生态经济学不是突兀的理论创新,而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是“另类的经济学”,所以,本文立足于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差异而对其主要理论观点做一陈述。
1.研究基点的差异。如何界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已成为划分传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思想的基本标志。由于传统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脱离生态系统的、纯粹有关市场价格和价值的学问,所以它把经济系统看作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的孤立系统。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经济学,却从热力学定律的角度重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它认识到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开放子系统。就像戴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经济是生态的一个物理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不能超越它置身于其中的母系统的规模而发展。”所以,在生态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增长的物质规模具有生态极限性及一定的生态成本。
2.研究模式——资源稀缺模式的差异。由上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关系问题引出的是关于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何者稀缺的问题,这也是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根本分歧所在。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而自然资本则相反,因而他们在其所构造的生产函数中直接忽略了自然资本,因为自然资本在他们眼中等同于自然资源,所以他们坚持的是人造资本的稀缺模式。这种观点在过去漫长的工业革命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持续,全球意义上的自然资本及其服务的短缺却日益凸显。在生态经济学家看来,这就是经济系统在它的物质维度上是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开放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相对于外部生态系统而言变得日益庞大,在某种程度上,剩下的自然资本相对于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稀缺,从而就改变了以前的资本稀缺模式,转为自然资本的稀缺模式。
3.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差异。在前面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家和生态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一般而言,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戴利所说的资本存量的不减少(Daly,1994,1996)。维持资本存量不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存量之和在其总价值可加总的情况下保持不变。二是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的存量分别保持不变,其价值的加总只能在每种资本内部进行,不允许在两者之间对其价值加总。传统经济学主张的是第一种范式,他们认为,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在此情形下,即使自然资本存量缩水,但经济仍能继续无限期的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弱可持续性范式(“索洛-哈特维克可持续性”范式)。生态经济学主张的是第二种范式,即它们并不完全是替代关系, 自然资本中的某些关键部分不能被替代——这就是所谓的关键自然资本。所以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是互补关系,这被称为强可持续性范式。自这两种范式产生以来,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爭议,但二者仍平分秋色,谁都无法强有力地驳倒对方。
四、评价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与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扬弃密不可分。虽然发展至今,生态经济学已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仍然采用或借鉴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如仍立足于传统经济学模型来表达自身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经济学也是传统经济学发展的新阶段。自生态经济学产生至今,国内外各个学派都对它进行了研究,赞成之声不少,批判的也不乏众多。我们知道,经得住多深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誉,所以,生态经济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12SSSJ99]
参考文献:
[1] aul Burkett. Marxism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Toward a Red and Green Political Economy.BRILL LEIDEN BOSTON,2006
[2] [美]肯尼斯·博尔丁.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
[3] [美]赫尔曼·戴利.诸大建,胡圣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方时姣.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9(3)
[5] 诸大建.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6)
[6] 朱洪革,蒋敏元.国外自然资本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
[7] 赵成美.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挑战与取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