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红袍现妖身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贪官善伪装,江苏省国信集团原董事长王益民也是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包装,他红袍加身,不仅官至正厅级,还戴上了诸如“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省政协委员”、“金融专家”、“客座教授”、“高级顾问”等一顶顶桂冠。然而,剥去红袍,除去桂冠,露出来的却是贪婪嘴脸和无知面目。
  
  “反腐斗士”的真面目
  
  现年54岁的王益民,出生在黄海边一个贫苦的盐民家庭,从小就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愿望:往上爬,当大官。参加工作后,他步步高升,先后任建设银行银川分行副科长,副行长、行长,华夏银行南京分行行长,江苏省丝绸集团董事长,江苏省国信集团董事长。
  在华夏银行南京分行行长的任上干了数年,王益民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应该提拔了。眼瞧着几个不如自己的分行长都升上去了,自己还原地不动,他不由牢骚满腹,怨气冲天。
  2000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益民结识了时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徐国健的儿子徐扬,便像麦芽糖似的粘了上去,并通过徐扬顺利地搭上了徐国健。
  王益民使出浑身解数巴结徐国健,经常往徐家跑,送这送那,从而博得了徐的欢心,进入了他的小圈子。王益民从华夏银行跳槽时,徐国健曾允诺让他到有上百亿元国有资产的省国信集团担任“一把手”,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却进了省丝绸公司。对此,王益民很不满意,但他把埋怨藏在心底,表面上对徐更加热情,并不断加大感情投入。徐国健乔迁新居时,他抓住时机,让别人出钱买了一套2万多元的沙发以自己的名义送上。此外,他还在某宾馆包了一间房,专门陪徐在此吃喝打牌。讨好终得好,一年后,王益民终于如愿。
  调入国信集团不久,王益民得陇望蜀,还想将职务往上升。他仍然把宝押在徐国健身上,在关键时刻,坚决站在徐的一边,以示忠诚。2004年初,省交通厅原厅长章俊元因受贿案发被查,徐国健为掩盖自己与章之间的经济问题,将王益民叫至家中,取出3000美元,要其设法交给章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他二话没说,当即答应,并讨好说:“部长真好,章俊元出事了,还给他钱!”此外,他还为徐国健出谋划策,对抗组织调查,建议徐:“如有人找你的话,你就什么都不要说,到时候我也可以帮着你说话,把事情说圆。”
  随着对章俊元调查的深入,徐扬也被牵了出来,徐国健的情绪非常低落。王益民估计徐国健能“平安过关”,仍继续向他献媚。一天晚上,王益民特地陪心情郁闷的徐国健到玄武湖散步,徐感慨地说:“其他人都不来看我了,只有你老王还想着我,算是知心朋友。”
  2004年6月3日,徐国健的严重经济问题终于暴露,被中央纪委立案调查。靠山倒了,王益民懵了。此时此刻,他想的却不是“知心朋友”徐国健,而是那个垂涎已久的副省级官位。他天真地想,这个时候如果站出来揭发举报徐国健,立下功劳,博得上面的好感,得到认可,升迁说不定还是有希望的。
  “宁可我负人,毋让人负我”,王益民最欣赏曹操的这句名言。为了升官,他顾不得当初对徐国健的“海誓山盟”了,决定“反戈一击”。
  两天后,王益民在转移藏匿好家中的贵重物品后,经人引荐,以反腐斗士的姿态,挟着皮包大摇大摆地来到中央纪委专案组,声称要揭发检举徐国健的问题。
  对王益民与徐国健的关系,专案组早已掌握,他们希望王多谈谈与徐不正常的经济往来。可王却大谈特谈自己在华夏银行的“丰功伟绩”,谈自己如何受到徐国健的“迫害”。
  对王益民的这些“举报”,专案组显然是不满意的,让他先回去考虑考虑,然后再谈。
  本想立功却碰了个钉子,王益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回家后,他唉声叹气,整夜难眠,并在妻子面前流了泪。但他毕竟不甘就此罢休,决定先发制人,赢得主动。
  数日后,当王益民被带到中央纪委专案组时,只见他脸阴得像要下雷雨,将手提包狠狠地往床上一摔,向专案组的同志厉声质问:“你们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一个反腐斗士?对待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他拒不谈实质性的问题,态度极为恶劣。7月中旬,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其恶劣表现,中央纪委决定由江苏省纪委对王益民进行立案调查。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他身上的“脓水”便流了出来。
  
  廉洁,画皮下的贪婪
  
  王益民不仅官迷心窍,对金钱也是情有独钟。
  与一些贪官不同的是,王益民贪钱还要涂脂抹粉打廉政牌。在单位,他讲起廉政来头头是道,并多次标榜:“在廉洁自律方面我是很注意的,大的方面,个人认为还能说得过去。”为了证明自己,还做出了几个动作。在华夏银行时,有一年春节前,一个中层干部为联络感情,悄悄地上门送了2000元“拜年钱”,他迅即将钱交到行办公室,并让人到处宣传。员工因公出差每天有20元的补助,王益民上任后,就将这补贴在处以上干部中取消了,自己带头不拿。他说:“我们出差有人接待,有吃有喝,还拿什么补贴!”这一举动,使人又增加了对他的清廉印象分。
  作足了秀的王益民,在廉洁外衣的掩盖下,频频把黑手伸向金钱。某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君,就是他的一大财源。
  张君的看家本领就是“送”,平时见缝插针送,逢年过节及时送,除了送人民币还有各种高档服饰和名牌手表,把个王益民送得浑身舒坦,批贷款的笔特别流畅,仅数年时间,就批了6000多万元。有了资金滋润,张君企业的蛋糕越做越大,赚了个盆满钵溢。张君发财了,王益民要来摘“桃子”了。“小张啊,没有银行贷款,你能有今天吗?”听话听音,张君心知肚明,准备给王益民送一笔钱表示感谢。王益民想收又不敢收,他觉得时下反腐败风声紧,得想个两全之策。
  王益民先让妻子方淑琴(另案处理)在张君的公司搞假入股,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拿这笔钱。但当张君将21.18万元人民币的“红利”存单送给他时,他又觉得存单银行有据可查,还是不保险,又退给了张。
  张君自然懂得起王的心思。正巧当时王益民的儿子准备赴英国留学,张君顿时来了灵感,何不将这钱换成美元,银行无据可查,王就放心了。
  2000年初的一天,张君将兑换好的2万美元送给了方淑琴,王益民得知后很高兴,对张君说:“很感谢你送的2万美元,等我儿子学成归国后到你的公司帮你的忙,以此来报答你!”
  一开始缩手缩脚,到后来,王益民干脆撕掉面具,对行贿者来者不拒,还赤裸裸地索要。
  南京某裝饰工程公司董事长叶江(化名)原是个小老板,自结识王益民后,凭着善拍会送,也获得了王的青睐,成了圈内人。王益民将银行办公大楼和绝大部分营业网点以及职工宿舍楼的装修工程让其承接,数年间工程总量达3000多万元人民币。叶的腰包很快鼓了起来,“丑小鸭”摇身一变成了“白天鹅”。
  瞧着叶江快速致富,王益民眼红手痒,心想,要不是我,你小子能有今天,得让你多出点血!于是,他把叶江当“取款机”,隔三岔五地拨弄拨弄。
  2000年,王益民的儿子要到英国留学,王想到了叶江。叶江不敢怠慢,很快送来了5万美元。
  让王行长开口要,叶江觉得有点被动了,华夏银行的装修工程多着呢!2001年春节前后,叶江两次摸上王益民的家门,主动送了1.2万美元。2002年8月,王的儿子从英国回来休暑假,叶江特地在某大酒店备下酒席宴请,饭后又不失时机地送上2万美元。
  按说,叶江“回报”王益民的已经不少了,可王意犹未尽。2003年初,他以儿子在英国读书要换学校为借口,又向叶索要了5万美元。
  除了儿子读书,王益民装修房子也要叶江来“出血”。他住房的装潢费和家具家电,又让叶江花去了20多万元人民币。王益民就连自家的水电费也要叶来买单,其贪婪程度可见一斑。
  
  不会讲课的教授
  
  前些年,王益民出了一本书,题为《改革中的沉思》,在介绍自己简历的扉页上,赫然列出了一大堆头衔:“金融学会副理事长”、“经济区高级顾问”,三所大学的“兼职教授”、社会科学院的“兼职研究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等。
  然而,办案人员眼中的王益民,却难与专家教授划上等号。
  一份几百字、千把字的交代材料,常常是错字别字连篇,如将苍蝇的“苍”添了个“虫”旁,和珅写成“和生”,报效祖国写成“报孝祖国”等。他写的材料中还时不时蹦出这样的话:“最最最亲爱的党,请你们一定一定一定要相信我,务必务必务必解救我”。
  在看守所关押期间,当过厅干、又是“教授”的他,居然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室的囚犯大打出手,一点儿斯文也没有了。
  这么个水平素质,王益民是怎么当上专家教授的呢?
  王益民号称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论文40余篇,似乎很有水平,其實他背后另有“捉刀”之人。他在某大学进修时,看中了该校一个研究生文单(化名),毕业后招其到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当秘书,实际上是让其当自己的“写手”。他的专著和论文,基本上都是出自文单之手。他腹中墨水着实有限,虽是挂着教授,却不会讲课。据他自己说,有几次在某大学讲课,讲到后来,学生都走得差不多了。
  王益民不会讲课,不会写书,那会什么呢?他会骂人,会耍威风。
  在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干部职工都领教过王益民的威风,不少人都被他骂过。有个中层干部曾私下自豪地对人说:“我没有挨过王益民的骂!”王听说后,找了个茬子,在电话里将此人骂了几个小时,直到手机电池耗光才罢休。他调离华夏银行时,不少人都庆幸地说:“这下好了,行里最大的‘不良资产’被剥离了。”
  谁知“解放了华夏,却套牢了丝绸”。王益民调到省丝绸公司,第一个挨骂的竟是该公司总经理。
  这位总经理是博士,当厅干近10年。王益民向往的国信集团未去成,却进了丝绸公司,心中很不高兴,迟迟不去报到。时值年初,公司有很多工作要安排,很多事情需要董事长拍板定夺。总经理数次给他打电话,希望早点到任。王益民听了大怒,在电话中对这个总经理破口大骂:“我什么时候来上班,是你管的吗?亏你还是个博士,书读了那么多,这点道理也不懂,我看书都读到猪脑子里去了!”总经理顿时目瞪口呆。
  到丝绸公司报到那天,因上班人多,电梯拥挤,再加上大家也不认识这个新来的董事长,轮到王益民时,电梯已满。为此,他十分不满。“这股风要刹一刹!”王益民到丝绸公司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处以上干部讨论:“如何尊重董事长?”他还亲自在一旁监督讨论情况。
  在丝绸公司,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写信或大会发言称呼王益民时,在“王董事长”前面一定要加上“尊敬的”三个字,否则有你的难堪。就连公司行文,但凡要他签发的,前面一定要写上“尊敬的王董事长”。
  在国信集团时,一次,王益民到外地的一家下属宾馆检查工作,出发前,他让有关人员给宾馆打电话,到达时要组织员工列队欢迎,还要献花。当时宾馆有人透露:“省里某领导也在此住呢。”王益民眼一瞪说:“怕什么!”他要把威风抖足了才过瘾。
  
  佛不护腐 终遭查处
  
  贪官多迷信,王益民也不例外。
  自捞了大量不义之财后,王益民经常提心吊胆,担心有朝一日会东窗事发。为保平安,他时刻祈求神灵保护,做出了许多怪异举动。他在国信集团的办公室,正对着省人民保险公司大楼的尖顶,心中有鬼的他,把这个尖顶看成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把利剑。为了驱邪,他买了不少圆镜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国信大楼的房顶上,据说是用来“照妖”。他的办公桌前,还有一尊孙悟空挥舞金箍棒的塑像,说是要靠其“降妖”。
  章俊元、徐扬受贿案发相继被审查后,王益民胆颤心惊,特地约上张君,开车到山东泰安,搬回几块泰山石,放在家里和办公室内,寓意稳如泰山,为自己壮胆。
  王益民逢年过节都要带着家人前往南京栖霞寺烧香拜佛。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他想作些捐赠,但又舍不得掏钱,便游说张君来做这件事。2003年春天,根据王益民的授意,张君捐了一座价值10万元的佛像。没有过多久,王又让张花20余万元捐了两座大铜像守护山门。然则,神佛不会保佑腐败分子,王益民最终难逃被查处的命运。
  审查期间,王益民心存侥幸,执迷不悟,拒不交待自己的问题。他收买保安,内外串供,在给有关人员的信中发誓:“我现在是死了一条心要同他们斗,去拼,我不怕死!”他抗拒调查,恶毒攻击办案人员,称办案人员是“天下最可恶的人!”他还胡搅蛮缠,出尔反尔,仅给徐国健送沙发问题就先后说了5个版本。
  江苏省纪委、省人民检察院和镇江市人民检察院的办案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掌握了王益民利用职权收受贿赂的大量证据,将其送上被告席。
  2005年9月8日,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益民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王益民利用职务之便,在工程发包和贷款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和索取贿赂计17.2万美元,价值27.57万余元人民币的装潢和家具、家电等物品以及价值8800元港币的手表,共计折合人民币170万元。法院决定以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所得赃款人民币170万元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其他文献
晕厥(Suncope)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身体失控,继而又自行恢复的一组临床表现.典型晕厥发作时间短暂,意识丧失时间很少超过20~30s,否则有抽搐发作可能.部分
进行了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不同用量与常用药剂三唑磷、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比三唑磷、毒死
贪官们有没有不受贿的时候?有。一些贪官在特定场合不仅不收钱,而且拒贿时“声色俱厉”,显得“正气凛然”,这使他们赢得了“清廉”的美名,也为他们披上了遮蔽贪婪真面目的外衣。  “什么人的钱碰都不能碰,什么人的钱可以照单全收;收钱必办事,否则会坏了‘规矩’;办不成时要退钱,否则会坏了‘名声’。”在这些贪官的内心往往盘踞着一种可怕的“另类诚信”准则,他们“信守”这些准则,腐败行为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件简单的民事纠纷,在法官手中却像变戏法似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10年时间里,案子在三级法院来来往往,越审越复杂,越审越糊涂,即使在同一法院也得出不同“版本”的判决。是什么神
哈密地区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目前已发展山杏资源1666.67hm^2,论述了改造1666.67hm^2山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具体改造措施.对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巩固哈密
在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出任吉林省靖宇县县长助理。一时国内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沽名钓誊。有人指责他借祖宗英名要实现个人野心。然而。事实上,他的职
<正> 据报道,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山东、河南等部分受灾滩区,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在走进灾情严重的山东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杨寨村57岁的李凤珍家时,总书记起身察看了李家
目的评价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方法于2011年1月从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中,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00例作为观察组;采
免征“农业税”后,记者在河南农区采访发现,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现象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一些农民说,干部不“催粮要款”后,村里难见干部人影,有事也找不到人。  专家指出,乡镇纷纷上项目、铺摊子不仅会引发新一轮的“圈地风”,也与集约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不符。    “不招商引资,乡镇就没有发展前途了”    在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政府
本刊第4期刊登了《干部年龄与个人政治前景的对话》的专题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来函就此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本刊编辑部特编发两封来函。为进一步加强编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