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应试教育阶段的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范畴内。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转变作业设计观,遵循正确的原则创新地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其设计的原则和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要求我们以新的理念和原则指导我们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
1 转变作业设计观
在应试教育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重复套用的“题海训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业观呢?
1.1 变学生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
知识巩固型作业设计是学生在一节课或者是一单元学习之后针对知识点设计的简单的题目,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和理解,可是这样的作业也是最枯燥、乏味的。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链。
1.2 单一性作业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作业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个方案设计或者一件产品。传统的作业是学生完成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地完成,这样的作业已经失去其价值,完全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此,为了弥补其不足,在布置作业时,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作业形式还可以让多种形式并存。
2 作业设计原则
在以上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层次性原则
长期以来,数学作业大多是统一的内容’同样的作业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成绩优异、差的学生,又要照顾中间这一群体,采取作业分层设计,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一是基本训练题, 旨在巩固新知;二是变式训练题,旨在培养灵活运用能力;三是推广运用题,旨在培养类比迁移能力。通过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跨越更高的层次。
2.2 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练习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学生易产生枯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学生积极去体验、创新,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从单一走向开放,设计出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不同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作业练习,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提供开放、灵活、多变的生活情境,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后,设计一个购物活动,要求每位小顾客带20元钱在超市里买东西,把20元钱用完,说说你的购物方案。这样开放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得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找到最佳解决的方法。
3 作业设计要点
课外作业,不仅仅要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成为学生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笔者认为课外作业需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关注思维过程,适度倡导开放,进而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 回归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也同样离不开生活。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你调查菜市场鱼、肉、虾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现在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一荤两素各1千克,你能根据你调查的菜的价格,帮小明妈妈设计不同的购菜方案吗?
3.2 注重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使他们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3.3 强调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于这一思考,课外作业设计中突出问题意识,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其设计的原则和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要求我们以新的理念和原则指导我们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
1 转变作业设计观
在应试教育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重复套用的“题海训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业观呢?
1.1 变学生被动作业为主动作业
知识巩固型作业设计是学生在一节课或者是一单元学习之后针对知识点设计的简单的题目,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和理解,可是这样的作业也是最枯燥、乏味的。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链。
1.2 单一性作业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作业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个方案设计或者一件产品。传统的作业是学生完成类似于例题的习题,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地完成,这样的作业已经失去其价值,完全成为考试的附庸,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为此,为了弥补其不足,在布置作业时,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作业形式还可以让多种形式并存。
2 作业设计原则
在以上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层次性原则
长期以来,数学作业大多是统一的内容’同样的作业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成绩优异、差的学生,又要照顾中间这一群体,采取作业分层设计,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一是基本训练题, 旨在巩固新知;二是变式训练题,旨在培养灵活运用能力;三是推广运用题,旨在培养类比迁移能力。通过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跨越更高的层次。
2.2 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作业练习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学生易产生枯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学生积极去体验、创新,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从单一走向开放,设计出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题目,让不同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作业练习,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提供开放、灵活、多变的生活情境,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后,设计一个购物活动,要求每位小顾客带20元钱在超市里买东西,把20元钱用完,说说你的购物方案。这样开放的作业能让学生对所获得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找到最佳解决的方法。
3 作业设计要点
课外作业,不仅仅要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成为学生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笔者认为课外作业需适度回归生活,关注动手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关注思维过程,适度倡导开放,进而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1 回归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也同样离不开生活。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后,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你调查菜市场鱼、肉、虾以及部分蔬菜的价格。现在小明妈妈带了20元钱买一荤两素各1千克,你能根据你调查的菜的价格,帮小明妈妈设计不同的购菜方案吗?
3.2 注重动手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使他们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3.3 强调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基于这一思考,课外作业设计中突出问题意识,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