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成立初期,新疆产业结构低下,195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26.2︰19.5,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6.89︰6.11︰7。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8︰45.1︰37.1,基本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初具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同时,带动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为49.35︰14.7︰36.13。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紧抓产业援疆机遇,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2012年非石油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石油工业,石油行业“一业独大”的格局发生改变,非石油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占比达到53.8%,比2009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带动下,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发展迅猛,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业增势强劲,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撑新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42.4︰41,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5.38︰15.97︰38.65。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在新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测算,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96%以上。改革开放后,新疆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201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比2009年高10个百分点。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使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被打破和改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疆涌现出一大批如特变电工、天山纺织、八一钢铁、新农开发、天彩科技、新天国际、库尔勒香梨、国际实业、美克股份、纵横股份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
——城乡差别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治区成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全区只有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哈密等少数城市,而且城乡差别很大,整个农村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全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由1955年的15.1︰84.9演变为2014年的46.07︰53.93;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由82.2︰17.8演变为57.4︰42.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3.2︰1缩小至2014年的2.60︰1,在西部12省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
进入21世纪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起步,有力地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的发展。201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创造生产总值6386.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8.9%;2003—201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全区平均增速(10.9%)2.0个百分点,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要推动力。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和自治区把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南疆三地州经济增速由2009年的10.5%提高到2013年的14.8%,有效促进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投资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步伐持续加快。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元,达到10185亿元,比1955年增长3886倍。特别是在援疆和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的推动下,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9年6.1︰45.8︰48.1调整为2014年的4.7︰53.7︰41.6。消费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201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0亿元,比2009年增长93.6%,年均增长14.1%。居民消费层次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等消费发展,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供稿)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成立初期,新疆产业结构低下,195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26.2︰19.5,是典型的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6.89︰6.11︰7。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8︰45.1︰37.1,基本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初具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同时,带动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为49.35︰14.7︰36.13。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紧抓产业援疆机遇,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努力推进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2012年非石油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石油工业,石油行业“一业独大”的格局发生改变,非石油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占比达到53.8%,比2009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带动下,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特别是金融保险业发展迅猛,交通运输和仓储物流业增势强劲,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撑新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42.4︰41,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5.38︰15.97︰38.65。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在新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测算,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96%以上。改革开放后,新疆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201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比2009年高10个百分点。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使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被打破和改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疆涌现出一大批如特变电工、天山纺织、八一钢铁、新农开发、天彩科技、新天国际、库尔勒香梨、国际实业、美克股份、纵横股份等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
——城乡差别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治区成立之初,经济十分落后,全区只有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哈密等少数城市,而且城乡差别很大,整个农村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乡居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乡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全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由1955年的15.1︰84.9演变为2014年的46.07︰53.93;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由82.2︰17.8演变为57.4︰42.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9年的3.2︰1缩小至2014年的2.60︰1,在西部12省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
进入21世纪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起步,有力地带动和辐射全疆经济的发展。201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创造生产总值6386.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8.9%;2003—201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全区平均增速(10.9%)2.0个百分点,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要推动力。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和自治区把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南疆三地州经济增速由2009年的10.5%提高到2013年的14.8%,有效促进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在新疆经济发展中,投资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步伐持续加快。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元,达到10185亿元,比1955年增长3886倍。特别是在援疆和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的推动下,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9年6.1︰45.8︰48.1调整为2014年的4.7︰53.7︰41.6。消费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201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0亿元,比2009年增长93.6%,年均增长14.1%。居民消费层次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保健等消费发展,消费需求趋向多元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