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2.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征
  3.在创作中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认真复习第四单元,完成表格空白处
  A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B运用多种修辞手法;C调动多种感官;D动静结合;E虚实结合,进行联想;F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G点面结合。
  2 自学内容一:赏析片段,慧眼识珠
  片段:踏入南山竹海大门,我穿过竹林,只见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林间满是清新的空气,碧绿的翠竹层层叠叠,直冲云霄,像严阵以待的战士,时刻准备着。漫步其中,昨夜的雨在竹叶上留下点点晶莹的水珠,衬着竹叶越发青得逼你的眼。鸟儿鸣声清脆,泥土的清香,竹子的淡雅之香,沁入心脾。此时真有“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之感。
  我欣赏这段文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
  赏析语段,可以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3 自学内容二:完善片段 锦上添花
  沿着岸边的树林,我来到一片小湖。湖面平静,清风吹来,泛起涟漪。湖水清澈,塔影倒映在湖面,与湖中的怪岩相映成趣。这画面真是美丽极了。
  要求:
  a.在语段中添加2-3种表现手法,力求生动形象。
  b.突出景物特点,融情于景。
  4 自学内容三: 创作片段 妙笔生花
  根据画面,任选一幅,进行片段创作。
  要求:
  a.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b.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
  一、关注起点,尊重学情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如果让我说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教学时预先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学过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来估计学情,而往往导致偏差。这节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回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学习,完成表格。通过复习表格,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二、剖析例文,提取方法
  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生活中,哪些材料是有价值的呢?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让学生赏析学生写景的优美片段,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围绕中心,真实而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一节课的内容有限的,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教学时,我关注现场,先写后教,根据学生的练笔确定了教学内容,选材具体、典型、新颖。这样,针对性也就强了。
  三、下水示范,做出样子
  叶圣陶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是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就是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真正领略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啊!因此,我在课上也经常下水作文。比如在“完善片段,锦上添花”这一环节,我就和学生一起修改作文,让学生讨论,学生印象也就深刻了。
  四、巩固习得,牛刀小试
  没有写作训练的课堂不是生态课堂。成功的作文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在对学生写作指导时,我给出了学生熟悉的两幅画面,让他们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点,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与景。学生交流下来,这几点做得的确不错,可见他们学得也实在。
  当然,教学没有完美的一面,它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如对学生现场作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课堂上教学机智还有待增强。带着种种遗憾,我且思且行。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而制造业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控技术的产生及应用。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数控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现阶段的数控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的全面成长,积极应用了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同时还不能够减少由于经验不足和操作不够熟练而给仪器带来的损害。这样一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文章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谈论了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的可行性与优势;简单阐述了遥感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