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4-0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概括起来很简单,作文就是要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要注意表达的真实、新颖、独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写起作文来说假话、大话,导致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脱离实际,毫无特色和生机。对于农村孩子,有很多条件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他们吃的、穿的、用的、平时看到的、接触到的根本没有城里孩子的时尚、全面,但是农村孩子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让城里孩子无比向往的。广阔、淳朴的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习作水平。
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感性材料是习作的前提。学生的习作兴趣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真正产生。作为农村的孩子,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这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我带着他们走向大自然的途中,有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说:“我闻到了家乡的味道!”这是一种多么真诚的感情啊!走进大自然,同学们尽情地玩着、说笑着,有的奔跑着、追逐着;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用沟边的芦苇心轻巧地吹起悠扬的小调;还有的在田埂上摘茅茅针,不时有孩子兴奋地捧着一大把茅茅针举到老师面前,清脆地叫到:“老师,给!”这情景勾起了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所以有同学回来后写道:“许多同学在田野里疯跑,有的同学去附近的田埂上摘茅茅针乐颠颠地送给老师,看着老师吃得津津有味,好像回忆起了她美好的童年。”孩子的观察力多么敏锐!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利用割草的间隙,常常摘些茅茅针解馋,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玩耍,那是多么幸福的回忆。如今,看到我的学生们快乐着,我也快乐着。孩子们在尽情的玩耍中,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为农村的孩子,很多有趣的生活场景,他们都真正亲身体验过,比如:春天去踏青、采野花,看果园里的桃花、梨花盛开;夏天逮鱼、摸虾、钓黄鳝;秋天摘果子;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大自然赐予的很多知识,书本是无法替代的。当学生有感而发时,思维就没有障碍了,就会文思泉涌,真情实感得到尽情释放。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正是农村孩子的一大优势。
二、乡土文化伴我成长
农村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家乡泗洪素有“中国螃蟹之乡”、“美酒之乡”、“旅游之乡”的美誉。形成了特有的美食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境内文化遗存丰富,给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色彩。抗战时期泗洪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淮北苏皖根据地的党委、行政公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与此,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位革命英烈的英名镌刻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不但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平时,利用班会课给孩子们讲一些抗战中的传奇故事,利用校园的橱窗和班级黑板报宣传英雄的丰功伟绩,并利用清明节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瞻仰革命英雄纪念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和人文历史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近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这些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都是极好的写作源泉。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深化、内化。主动地把这些变为活的形象,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了解地方特产,体验生活
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闹出农作物的生长和时节不符合的笑话:秋天,田野里是金黄的小麦;春天,各种水果成熟了……在无奈的一笑之后,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现在的孩子,再也不是70年代以前的孩子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家庭都使用了现代化耕种、收割,一个家庭的土地劳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根本用不着孩子做帮手,所以很多孩子都缺少生活实践。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收集农村语言,并学以致用。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些农业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通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学生多积累这样的语言,不但有助于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且能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习作作储备。
2.指导写观察日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山芋、花生、玉米、龙虾、银鱼、螃蟹等,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观察什么季节长什么植物,以及农民是怎样辛勤劳作的;到养殖场了解鱼虾、螃蟹的养殖情况;自带花草到班级亲手栽培或在家中让家长指导种植花草树木;自己饲养小动物,每天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成为写作的活水之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劳动和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源泉。”围绕家乡特产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锻炼,真切地去体验生活,了解到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家乡特产的生长规律,以及家乡的人们为此付出的辛劳,从而不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勤劳、朴素的人民的感情,而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创新能力。
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习作练习的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学习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观察、感知更加全面、细腻、敏锐;阅读、分析更加深刻、准确、独到;选材、构思更加新巧、独特、严谨。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概括起来很简单,作文就是要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并要注意表达的真实、新颖、独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写起作文来说假话、大话,导致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脱离实际,毫无特色和生机。对于农村孩子,有很多条件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他们吃的、穿的、用的、平时看到的、接触到的根本没有城里孩子的时尚、全面,但是农村孩子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让城里孩子无比向往的。广阔、淳朴的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习作水平。
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获得感性材料是习作的前提。学生的习作兴趣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真正产生。作为农村的孩子,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这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我带着他们走向大自然的途中,有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说:“我闻到了家乡的味道!”这是一种多么真诚的感情啊!走进大自然,同学们尽情地玩着、说笑着,有的奔跑着、追逐着;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用沟边的芦苇心轻巧地吹起悠扬的小调;还有的在田埂上摘茅茅针,不时有孩子兴奋地捧着一大把茅茅针举到老师面前,清脆地叫到:“老师,给!”这情景勾起了我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所以有同学回来后写道:“许多同学在田野里疯跑,有的同学去附近的田埂上摘茅茅针乐颠颠地送给老师,看着老师吃得津津有味,好像回忆起了她美好的童年。”孩子的观察力多么敏锐!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利用割草的间隙,常常摘些茅茅针解馋,无拘无束地在田野里玩耍,那是多么幸福的回忆。如今,看到我的学生们快乐着,我也快乐着。孩子们在尽情的玩耍中,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为农村的孩子,很多有趣的生活场景,他们都真正亲身体验过,比如:春天去踏青、采野花,看果园里的桃花、梨花盛开;夏天逮鱼、摸虾、钓黄鳝;秋天摘果子;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大自然赐予的很多知识,书本是无法替代的。当学生有感而发时,思维就没有障碍了,就会文思泉涌,真情实感得到尽情释放。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正是农村孩子的一大优势。
二、乡土文化伴我成长
农村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家乡泗洪素有“中国螃蟹之乡”、“美酒之乡”、“旅游之乡”的美誉。形成了特有的美食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境内文化遗存丰富,给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色彩。抗战时期泗洪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淮北苏皖根据地的党委、行政公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与此,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位革命英烈的英名镌刻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些不但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平时,利用班会课给孩子们讲一些抗战中的传奇故事,利用校园的橱窗和班级黑板报宣传英雄的丰功伟绩,并利用清明节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瞻仰革命英雄纪念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和人文历史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近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这些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都是极好的写作源泉。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深化、内化。主动地把这些变为活的形象,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了解地方特产,体验生活
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闹出农作物的生长和时节不符合的笑话:秋天,田野里是金黄的小麦;春天,各种水果成熟了……在无奈的一笑之后,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现在的孩子,再也不是70年代以前的孩子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很多家庭都使用了现代化耕种、收割,一个家庭的土地劳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根本用不着孩子做帮手,所以很多孩子都缺少生活实践。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学生收集农村语言,并学以致用。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些农业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通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学生多积累这样的语言,不但有助于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且能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习作作储备。
2.指导写观察日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山芋、花生、玉米、龙虾、银鱼、螃蟹等,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观察什么季节长什么植物,以及农民是怎样辛勤劳作的;到养殖场了解鱼虾、螃蟹的养殖情况;自带花草到班级亲手栽培或在家中让家长指导种植花草树木;自己饲养小动物,每天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成为写作的活水之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和劳动的结合,就在于干活时思考和思考时干活。”“劳动和智慧的结合是智力情感的首要源泉。”围绕家乡特产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锻炼,真切地去体验生活,了解到这些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家乡特产的生长规律,以及家乡的人们为此付出的辛劳,从而不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勤劳、朴素的人民的感情,而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文创新能力。
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习作练习的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加强,学习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观察、感知更加全面、细腻、敏锐;阅读、分析更加深刻、准确、独到;选材、构思更加新巧、独特、严谨。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