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来美国已经一年多了,我迎来了卡尔顿学院的第二个冬假。步入大二的我不得不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毕业以后继续读研还是直接工作?如果就业的话,在美国又有什么工作适合我?
为期一个半月的冬假,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从学校提供的林林总总100多项实习机会中,对专业领域、工作地点和技能要求进行反复研究,我最终投递了两份精心准备的求职简历。一家是位于芝加哥的心理学工作室,另一家是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学会旗下的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幸运的是,我同时被两家机构录取了。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选择了史密森尼学会的工作。
创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尼学会也称史密森尼博物院,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我去实习的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注重于世界各地民俗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6月的大型民俗文化节是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凝结着数百人长达半年的心血和汗水。
我的资历尚浅,实习时间也短,中心并不要求我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但是为了这次实习,我放弃了回国休息的机会,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辗转多方才安排好每天的食宿、交通,如果不做一点实事怎么甘心呢?在我的主动要求下,平易近人的非裔女导师交给我好几个任务:第一,为她将要出版的关于非裔美国人服饰文化的新书做编辑、校对;第二,研究6月的民俗文化节,搜集各方资料整理成大数据集,重点是西非国家贝宁的文化、音乐、建筑和艺术;第三,为民俗文化节设计一份植物景观墙的方案。此外,我还被邀请参加中心的例会和项目洽谈会,甚至参加了未来史密森尼博物馆馆长的面试工作。
半月一次的例会是中心的传统,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加。一件在例会上发生的小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和其他三位实习生参加的第一个例会,就听到了数据组对去年民俗文化节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一开始很轻松,通过整合文化节手机软件的用户分析和参观者的调查问卷数据,去年参加文化节的人口组成、行为特征、消费情况等一目了然。但到后来,气氛渐渐凝重了起来。数据组发现,由于表演藝术家(尤其是歌唱家们)需要高强度连续工作,身体状态不确定,再加上很多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统筹中容易出差错,表演节目常常临时变动,参观者普遍认为文化节的日程安排更新不够及时,让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负责和艺术家接洽的同事也叫苦不迭: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日程发生变动,就要重新安排摄影、场工、灯光、服装师等,还要寻找替代节目……根本应付不过来嘛。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面面相觑,似乎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事情真的像他们说的一样陷入了困境吗?难道就没有更及时有效的沟通方式吗?我低头思索着,突然听到身边一个女生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大家惊讶地看向她,原来是和我一起来实习的索菲同学。索菲深呼吸了一次,接着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文化节软件里加入实时的日程安排功能呢?刚刚提到了我们部门没有软件开发,手机程序是外包公司写的,可能重新加这个功能要走的流程很烦琐,成本也比较高,但是这个程序哪怕是我所认识的同学、朋友之中,也有很多人完全有能力用几天时间写出来。史密森尼博物馆的名声会对他们的简历有很大帮助,我相信一定有人愿意低酬甚至无偿劳动,但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有这样的需求。”听完她的一席话,很多人露出了沉思的表情,我为索菲的勇气暗暗点赞。也许让我再思考几分钟,也能想到类似的方法。可是我敢说吗?作为刚加入团队的20岁实习生,在百来个职场人面前说那番话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我害怕意见不被人重视,被人反驳或嘲笑。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有时我和别人的差距并不在智力或能力上,而只在那一份勇气。
会议结束,索菲紧握我的手对我耳语:“我感觉自己以后永远不可能成为这里的正式员工了!” 握着她汗涔涔的手,我才明白原来表面镇定自信的她心里其实很慌乱。
时间飞快,转眼到了周末。我曾在和导师闲聊时提到对艺术尤其是金属设计的热情,她便主动邀请我参加Red Dirt艺术工作室的周末会议。本该是一个结交艺术家的好机会,可到了当天,我却打起了退堂鼓——工作室在一个相对落后、不安全的区域,从我的住地出发需要换乘多部地铁,在路上花费近两个小时。可是想到我此行来首都探索的目的,最后还是冒着雨出发了。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艺术家工作室的样子:一扇不起眼的、贴满海报的门,推开却别有洞天,错落有序的一个个小隔间里,摆放着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每一个隔间不过三五平方米,挤满了各式各样的画架、颜料、雕塑、陶瓷,有的隔间甚至还有电锯、电钻等工具,地上散落着各种不知名的材料。鲜明热烈的油画,梦幻清新的水彩,富有张力的木雕,变废为宝的装置艺术,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做成的色彩绚烂的胸针……看着这里的一切,我感到自己仿佛跌进了爱丽丝梦游的那个奇幻树洞。
在我沉醉之时,一位四五十岁的短发女士从二楼走了下来,问明我的来意后,她友好地向我发出了邀请。她一边踩着狭窄简陋的木梯上楼一边介绍自己,她来这个工作室快两年了,专注于雕塑和木工。伴着她隔间里好闻的木屑和泥土味道,我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了一张嵌在工作台里的小学生课桌和一架在二楼平台边缘的手工秋千。她微笑着指了指贴在书桌上的一张金发小男孩的照片对我说:“我儿子放学后就在这里写作业,陪我创作,他常常荡这个秋千。” 我心里有一个地方突然柔软了一下,不禁和她聊开来。我惊讶地得知,这里所有的艺术家竟然都不是职业的,他们都有全职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顾,其中不乏像她一样带幼童的母亲,他们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赶到这里创作。这个工作室是由废弃的消防站改造而来,只要把墙上的卷帘门拉下来,就能变成一面巨大的投影墙,每到周末,艺术家们在自发组织的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艺术感悟。
听着她云淡风轻的叙述,我心底的羞愧突然冒了出来:几个小时以前,我还因为微不足道的困难想着不来这里了,就在这个藏匿于废弃消防站的艺术工作室里,每晚都有热爱艺术的人风雨无阻地赶来创作,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或博物馆馆长,但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学业之余无暇顾及艺术创作,也没精力做博物馆相关的研究。我真的是没时间,没精力吗?我难道会比这些有全职工作的艺术家更辛苦吗?他们一定是在每个筋疲力尽的夜晚和周末鼓起勇气迈出家门的,和他们相比,我只是不够勇敢去面对生活的挑战罢了。一切的“没有”“不能”“太累”其实都是借口,“等我放假有时间了就开始”“等我毕业了就追逐我的梦想”“等我工作了就能创作了”其实都是懦弱,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只要有一腔热血和勇敢的心,又有什么不能克服呢?
我突然想起这样一句话:“最令人害怕的时刻就是你开始之前的那一刻。”我有种顿悟之感,索菲手心冒汗准备发言的那一刻,艺术家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打算去Red Dirt工作室的那一刻,一定也曾纠结过,但只要再勇敢一点点踏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原来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本身。当你行动起来,那些假想的困难可能根本就不是困难了。
为期一个半月的冬假,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开阔视野、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从学校提供的林林总总100多项实习机会中,对专业领域、工作地点和技能要求进行反复研究,我最终投递了两份精心准备的求职简历。一家是位于芝加哥的心理学工作室,另一家是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学会旗下的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幸运的是,我同时被两家机构录取了。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选择了史密森尼学会的工作。
创立于1846年的史密森尼学会也称史密森尼博物院,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我去实习的民俗和文化遗产中心,注重于世界各地民俗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6月的大型民俗文化节是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凝结着数百人长达半年的心血和汗水。
我的资历尚浅,实习时间也短,中心并不要求我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但是为了这次实习,我放弃了回国休息的机会,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辗转多方才安排好每天的食宿、交通,如果不做一点实事怎么甘心呢?在我的主动要求下,平易近人的非裔女导师交给我好几个任务:第一,为她将要出版的关于非裔美国人服饰文化的新书做编辑、校对;第二,研究6月的民俗文化节,搜集各方资料整理成大数据集,重点是西非国家贝宁的文化、音乐、建筑和艺术;第三,为民俗文化节设计一份植物景观墙的方案。此外,我还被邀请参加中心的例会和项目洽谈会,甚至参加了未来史密森尼博物馆馆长的面试工作。
半月一次的例会是中心的传统,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加。一件在例会上发生的小事使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和其他三位实习生参加的第一个例会,就听到了数据组对去年民俗文化节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一开始很轻松,通过整合文化节手机软件的用户分析和参观者的调查问卷数据,去年参加文化节的人口组成、行为特征、消费情况等一目了然。但到后来,气氛渐渐凝重了起来。数据组发现,由于表演藝术家(尤其是歌唱家们)需要高强度连续工作,身体状态不确定,再加上很多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统筹中容易出差错,表演节目常常临时变动,参观者普遍认为文化节的日程安排更新不够及时,让他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负责和艺术家接洽的同事也叫苦不迭: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日程发生变动,就要重新安排摄影、场工、灯光、服装师等,还要寻找替代节目……根本应付不过来嘛。在激烈的讨论后,大家面面相觑,似乎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事情真的像他们说的一样陷入了困境吗?难道就没有更及时有效的沟通方式吗?我低头思索着,突然听到身边一个女生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大家惊讶地看向她,原来是和我一起来实习的索菲同学。索菲深呼吸了一次,接着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文化节软件里加入实时的日程安排功能呢?刚刚提到了我们部门没有软件开发,手机程序是外包公司写的,可能重新加这个功能要走的流程很烦琐,成本也比较高,但是这个程序哪怕是我所认识的同学、朋友之中,也有很多人完全有能力用几天时间写出来。史密森尼博物馆的名声会对他们的简历有很大帮助,我相信一定有人愿意低酬甚至无偿劳动,但他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有这样的需求。”听完她的一席话,很多人露出了沉思的表情,我为索菲的勇气暗暗点赞。也许让我再思考几分钟,也能想到类似的方法。可是我敢说吗?作为刚加入团队的20岁实习生,在百来个职场人面前说那番话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我害怕意见不被人重视,被人反驳或嘲笑。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有时我和别人的差距并不在智力或能力上,而只在那一份勇气。
会议结束,索菲紧握我的手对我耳语:“我感觉自己以后永远不可能成为这里的正式员工了!” 握着她汗涔涔的手,我才明白原来表面镇定自信的她心里其实很慌乱。
时间飞快,转眼到了周末。我曾在和导师闲聊时提到对艺术尤其是金属设计的热情,她便主动邀请我参加Red Dirt艺术工作室的周末会议。本该是一个结交艺术家的好机会,可到了当天,我却打起了退堂鼓——工作室在一个相对落后、不安全的区域,从我的住地出发需要换乘多部地铁,在路上花费近两个小时。可是想到我此行来首都探索的目的,最后还是冒着雨出发了。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艺术家工作室的样子:一扇不起眼的、贴满海报的门,推开却别有洞天,错落有序的一个个小隔间里,摆放着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每一个隔间不过三五平方米,挤满了各式各样的画架、颜料、雕塑、陶瓷,有的隔间甚至还有电锯、电钻等工具,地上散落着各种不知名的材料。鲜明热烈的油画,梦幻清新的水彩,富有张力的木雕,变废为宝的装置艺术,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核磁共振图像做成的色彩绚烂的胸针……看着这里的一切,我感到自己仿佛跌进了爱丽丝梦游的那个奇幻树洞。
在我沉醉之时,一位四五十岁的短发女士从二楼走了下来,问明我的来意后,她友好地向我发出了邀请。她一边踩着狭窄简陋的木梯上楼一边介绍自己,她来这个工作室快两年了,专注于雕塑和木工。伴着她隔间里好闻的木屑和泥土味道,我环顾四周,惊讶地发现了一张嵌在工作台里的小学生课桌和一架在二楼平台边缘的手工秋千。她微笑着指了指贴在书桌上的一张金发小男孩的照片对我说:“我儿子放学后就在这里写作业,陪我创作,他常常荡这个秋千。” 我心里有一个地方突然柔软了一下,不禁和她聊开来。我惊讶地得知,这里所有的艺术家竟然都不是职业的,他们都有全职工作要做,有家庭要照顾,其中不乏像她一样带幼童的母亲,他们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赶到这里创作。这个工作室是由废弃的消防站改造而来,只要把墙上的卷帘门拉下来,就能变成一面巨大的投影墙,每到周末,艺术家们在自发组织的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艺术感悟。
听着她云淡风轻的叙述,我心底的羞愧突然冒了出来:几个小时以前,我还因为微不足道的困难想着不来这里了,就在这个藏匿于废弃消防站的艺术工作室里,每晚都有热爱艺术的人风雨无阻地赶来创作,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或博物馆馆长,但我总是觉得自己在学业之余无暇顾及艺术创作,也没精力做博物馆相关的研究。我真的是没时间,没精力吗?我难道会比这些有全职工作的艺术家更辛苦吗?他们一定是在每个筋疲力尽的夜晚和周末鼓起勇气迈出家门的,和他们相比,我只是不够勇敢去面对生活的挑战罢了。一切的“没有”“不能”“太累”其实都是借口,“等我放假有时间了就开始”“等我毕业了就追逐我的梦想”“等我工作了就能创作了”其实都是懦弱,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只要有一腔热血和勇敢的心,又有什么不能克服呢?
我突然想起这样一句话:“最令人害怕的时刻就是你开始之前的那一刻。”我有种顿悟之感,索菲手心冒汗准备发言的那一刻,艺术家们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打算去Red Dirt工作室的那一刻,一定也曾纠结过,但只要再勇敢一点点踏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原来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本身。当你行动起来,那些假想的困难可能根本就不是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