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这种青花三足炉图录不多,只搜集到3件。但据耿宝昌主编的《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一书说:“此种大炉在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一般用于较为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见该书第230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大炉有可能渐渐多起来。另外,图3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古陶瓷界尚有争议。所以,对永乐和宣德时期的这种大炉作一比较还是有必要的。
据上述该书说,图2青花炉与青海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相近似(见第56页)。永乐和宣德时期这种三足炉,造型、风格相近,都是圆口方唇,短颈鼓腹,3个兽足,2个向上的朝天戟耳。但仔细观察,除纹饰外,器型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1 大小不同。图1和图2的高分别为60厘米、57.9厘米,口径分别为39厘米、37.8厘米;图3高为31.7厘米,口径20.2厘米。永乐的比宣德的大许多。
2 双戟耳不同。永乐的向上向外撇度大,曲线弧度大,与口沿不连结,双耳根部与炉腹的连结板是长方形;宣德的向上向外撇度小,与口沿连结,双耳根部与炉腹的连结板为穿孔爬虫形。
3 炉颈不同。图1和图2炉颈有鼓钉,图3没有。图1和图2的炉颈比图3明显短,据测算,图1的颈长是炉高的0.16,图2是0.14,而图3是0.17。
4 炉腹的大小和形态不同。与炉口相比,图1和图2的炉腹比图3的明显小。据测算,图1的炉腹是口径的1.23倍,图2是1.24倍,而图3是1.30倍。炉腹的形态,图1和图2是鼓腹,腹表圆平,图3则是多面体。
5 炉足不同。据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说,宣德三足炉支脚的特征是足尖微翘,看图3的确如此,图1和图2似是脚平齐落地。
也许图3的青花色调泛灰,与元青花相近,也许图3胎体有元青花常有的裂痕,不少古陶瓷专著把它定为元代的,如马希桂的《中国青花瓷》,孔六庆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张海国和万千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上述同仁对图3的断代不会是妄猜臆测,肯定有自己的根据。不过我们认为,对一件瓷品的断代,最好有断代的标准器(出土器,带年款的,流传有序的)作参照,若没有断代标准器作参照,就要看对断代有重要作用的胎质、器型、工艺、纹饰等。
从胎质看,元代的胎质要比宣德的杂质多且粗,胎足处理不够精细,常有切削痕,釉斑或施釉不到底,看不出图3有这些特点。从器型看,元代有元钧三足炉,与图3类型相同,但双耳向上是直的,炉腹瘦,炉足不施釉。古文献和古陶瓷专著多不载有元青花三足炉,认为有者又多以图3为例。从纹饰看,图3几乎不可能是元代的。
图3的主纹饰是松竹梅石。笔者对元、洪武、永乐、宣德的这种纹饰作过统计、归纳、比较。将松竹梅石画在一起的这种纹饰,在所能找到的元代35个和宣德36个器物中,元代一个也没有,宣德有7个。再者,元代松树上的松针体都画成扇面样的侧形叶;竹都画成不露枝干或很短,大小竹叶向上,长满枝干,有的像小灌木,有的像草;梅花的画法是先勾边,后填色;石多画成一块石头向上耸起,上画呈“品”字形的三块大石头,不画石孔。宣德的松针体都画成圆形的正面形叶;竹枝多长而有节,五或六个叶片一组,呈放射状;梅花多不明显勾边,有的画成白纹;石多画成“山”、“出”、“工”字形。
由此看来,图3不可能是元代的。也许会有人说,永乐和宣德的松竹梅纹少有区别,那么图3是否可能是永乐的?不可能。一是永乐的三足炉其纹饰、器型如图1和2;二是未见永乐有松竹梅石画在一起的纹饰;三是永乐纹饰中没有图3那种“工”字形石纹者。
据上述该书说,图2青花炉与青海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相近似(见第56页)。永乐和宣德时期这种三足炉,造型、风格相近,都是圆口方唇,短颈鼓腹,3个兽足,2个向上的朝天戟耳。但仔细观察,除纹饰外,器型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1 大小不同。图1和图2的高分别为60厘米、57.9厘米,口径分别为39厘米、37.8厘米;图3高为31.7厘米,口径20.2厘米。永乐的比宣德的大许多。
2 双戟耳不同。永乐的向上向外撇度大,曲线弧度大,与口沿不连结,双耳根部与炉腹的连结板是长方形;宣德的向上向外撇度小,与口沿连结,双耳根部与炉腹的连结板为穿孔爬虫形。
3 炉颈不同。图1和图2炉颈有鼓钉,图3没有。图1和图2的炉颈比图3明显短,据测算,图1的颈长是炉高的0.16,图2是0.14,而图3是0.17。
4 炉腹的大小和形态不同。与炉口相比,图1和图2的炉腹比图3的明显小。据测算,图1的炉腹是口径的1.23倍,图2是1.24倍,而图3是1.30倍。炉腹的形态,图1和图2是鼓腹,腹表圆平,图3则是多面体。
5 炉足不同。据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说,宣德三足炉支脚的特征是足尖微翘,看图3的确如此,图1和图2似是脚平齐落地。
也许图3的青花色调泛灰,与元青花相近,也许图3胎体有元青花常有的裂痕,不少古陶瓷专著把它定为元代的,如马希桂的《中国青花瓷》,孔六庆的《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张海国和万千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上述同仁对图3的断代不会是妄猜臆测,肯定有自己的根据。不过我们认为,对一件瓷品的断代,最好有断代的标准器(出土器,带年款的,流传有序的)作参照,若没有断代标准器作参照,就要看对断代有重要作用的胎质、器型、工艺、纹饰等。
从胎质看,元代的胎质要比宣德的杂质多且粗,胎足处理不够精细,常有切削痕,釉斑或施釉不到底,看不出图3有这些特点。从器型看,元代有元钧三足炉,与图3类型相同,但双耳向上是直的,炉腹瘦,炉足不施釉。古文献和古陶瓷专著多不载有元青花三足炉,认为有者又多以图3为例。从纹饰看,图3几乎不可能是元代的。
图3的主纹饰是松竹梅石。笔者对元、洪武、永乐、宣德的这种纹饰作过统计、归纳、比较。将松竹梅石画在一起的这种纹饰,在所能找到的元代35个和宣德36个器物中,元代一个也没有,宣德有7个。再者,元代松树上的松针体都画成扇面样的侧形叶;竹都画成不露枝干或很短,大小竹叶向上,长满枝干,有的像小灌木,有的像草;梅花的画法是先勾边,后填色;石多画成一块石头向上耸起,上画呈“品”字形的三块大石头,不画石孔。宣德的松针体都画成圆形的正面形叶;竹枝多长而有节,五或六个叶片一组,呈放射状;梅花多不明显勾边,有的画成白纹;石多画成“山”、“出”、“工”字形。
由此看来,图3不可能是元代的。也许会有人说,永乐和宣德的松竹梅纹少有区别,那么图3是否可能是永乐的?不可能。一是永乐的三足炉其纹饰、器型如图1和2;二是未见永乐有松竹梅石画在一起的纹饰;三是永乐纹饰中没有图3那种“工”字形石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