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史诗大片《孔子》热映,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史和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电影《孔子》自从开拍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影迷的关注,也因为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和文化意义而被国内外的媒体广泛关注。电影《孔子》自上映以来,在电影市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效益有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和电影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1]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对外交流中跨文化传播十分频繁,中国的电影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中国电影发展的契合点,在对外交流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走出国门,被更多的国外友人所熟知,让国外的影迷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一、 电影《孔子》
  2010年,由胡玫导演,周润发主演的贺岁电影《孔子》公映,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孔子51岁到73岁周游列国的生活历程,并挑选了这样一段具有代表性、戏剧性的历史事迹进行改编。在整部影片中讲述了孔子仕途的变化过程,在孔子的前期有入仕的渴望,直到孔子在51岁凭着自己的能力担任鲁国的大司寇,自此孔子在鲁国实施他的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孔子在鲁定公统治时期得到了重用,并且在齐国的盛会中控制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致使齐景公不得不放弃了争夺鲁国城池的欲望,孔子也因此而成为鲁国的代国相。但在执政期间,孔子救下了季桓子陪葬的家奴而与三桓政权之间矛盾重重,当时鲁国就就由三桓政权控制,因此孔子在鲁国的治国之法受到三桓政权的阻碍,从而断送了孔子的仕途。[2]而后孔子带着自己的主要弟子颜回、子路等周游列国,在卫国得到卫灵公的赏识,但未被重用后孔子又带着自己的弟子继续周游列国。在电影中,孔子一直生活在四处漂泊的生活中,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儒家的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视角进行阐释,并且使得这部电影作品具有文化和社会传播价值。[3]
  二、 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异质性
  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尽管以画面和影像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人加深对电影的理解,但与文化传播相同,其重要的突出特点是传播方与接受方实现对文化的共享性。文化共享性是人们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个客观的可以拥有共同的见解和编码。而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来自不同的两个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拥有着不同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符号系统等,会出现很大的差别。[4]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国家在自身的地域下形成本民族或者本地域特有的文化内容和特色,形成自身的精神文化气质。传播学研究表明,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具有共通的符号、经验以及传播的媒介等要素。共通的符号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这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5]共通的经验范围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习惯等,只有保障这些,才能够在对外的文化交流中实现跨文化传播。
  三、 电影《孔子》的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的传播体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国文化身居全球文化的中心,在对外交流中急于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扩张,因此弱势文化就被这种强势文化的洪流所淹没,无法把自身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电影置身于世界跨文化传播的洪流中,电影艺术并不是单纯以艺术的方式出现,社会存在的方式决定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多重属性。电影作为一种影像语言,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它以媒介的方式传播着国家的文化和形象。电影《孔子》不仅仅是一部让人们记住故事情节的电影,而是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一个关于中国精神的和文化内涵的印象。电影的多重属性奠定了人们对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认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也有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并且作为民族文化输出的主力军,往往以中国式大片的形式实现自身的文化传播目标。电影《孔子》改变了人们的审美疲劳。中国的电影凭借着传统文化可以在世界银幕上站住脚,一定要走文化输出这样的线路。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全世界各国华人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国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国际上的文化节,以孔子命名的文化盛典等,都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使得人们在参与文化盛典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丰富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并且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电影《孔子》的出现,更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代表人物的伟大形象。
  (一)电影《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礼”的诠释
  礼自周代以来都被尊奉为治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电影中孔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对礼的尊崇和重视。影片中使用镜头语言诠释了礼的意义和内涵。影片中孔子进行了三次正式的跪拜大礼,尤其是孔子在晚年回国的时候行的跪拜大礼进行了细致的表演。在电影的结尾,陆龟迎回了已近晚年的孔子,当时孔子到达路过的城门时行使了周朝古礼中的跪拜之礼,十分隆重和严肃,表现出对礼的尊崇和敬重。在这一场景中,使用了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彰显孔子的跪拜之礼,虽然孔子时时注重礼,但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在特写镜头下的孔子内心十分的澎湃激动,喜极而泣,并且呼喊了一声他牵挂的母国,这一声感慨不仅体现出孔子对自己母国的思念之情,更加彰显了孔子对礼的崇尚之情。在回国之后拜见鲁国公时再一次行使了跪拜大礼。而电影中多处使用特写镜头的形式表现了孔子对礼的尊崇,并且细致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中礼的内涵的精髓。孔子认为的礼来自于人心中的审视情感和真挚的美德,内心真诚才是礼的体现。
  (二)电影《孔子》对儒家文化“义”的诠释
  电影《孔子》无论是在影片的开头还是结尾,都体现同样一个相似的场景:孔子手中拿着一个竹简坐在台阶上仰望着远方,好像是在思考着自己的一生。在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春秋时期,孔子推行的治国思想得不到国君的认可,他所尊崇的治国理想变得太过于理想化。虽然孔子认为自己的治国理想在这种战火连天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但孔子一生还是坚持自己的治国理想,并且为了理想不断努力。在电影《孔子》中,将孔子的这种义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义是孔子伸张大义,有着天下的胸怀和高风亮节的情操。为了推行自己的礼义,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奔走列国,在途中风餐露宿,尽管其中艰难重重,但孔子却能毅然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通过弹琴来抚慰自己。电影中孔子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圣人,但在电影中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常常怀才不遇,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不被理解,直到孔子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的气节被世人所敬佩,也让人们通过电影认识到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三)电影《孔子》中对“仁”的诠释
  仁,作为孔子一生奉行的核心理念,在鲁国刚刚上任的孔子虽然仕途上刚刚起步,但却一直推崇着仁的核心和理念,但当时的鲁国被三桓政权所掌控,孔子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并且与三桓政权所推崇的霸权相互违背。[6]孔子的仁提倡对百姓爱戴,用仁爱治理国家,但是三桓政权却欺瞒百姓,横行霸道,在政治中主张使用活人陪葬。孔子大力反对这样的主张,并且救下了三桓政权企图要陪葬的一个家奴。电影中的孔子孤身奋战三桓政党,以其仁爱的形象不顾个人的生死直言进谏,将孔子仁爱之心展示得淋漓尽致。电影中还通过孔子生活的细节来展现孔子的仁爱之心。无论事大事小,孔子都奉行仁爱之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仁爱之心帮助身边的弱小势力。在对待人上,他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在电影《孔子》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以仁爱之心推崇政治理想抱负的圣人形象,并且为了推崇自己的政治抱负试图给百姓营造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但在当时春秋战国的纷乱时期,这样的仁爱之心也就化为虚影。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子路问孔子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回答他要做一个老人和朋友信任放心的人,对晚辈关爱的人,这一细节也向观众展示了孔子对仁爱的推崇以及对仁爱的具体要求。
  四、 电影《孔子》的文化解构与重建
  电影《孔子》作为我国拍摄的民族题材的电影,在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将民族化作为对抗全球化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是本土电影民族身份的重构。但如果中国的电影只是一味的流于这样的形式,只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边缘化的处境,因此在电影的发展中要寻求民族化和国家化之间衔接的有利契机,实现民族文化在电影文本中的构建。电影《孔子》着重突出民族元素,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语言以及人们所熟知的《论语》在电影中彰显东方的智慧,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深刻的内涵。但电影没有拘泥于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历史作为基础,对历史中孔子形象作出了现代的诠释,体现出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影片通过对圣人孔子一生对自身治国理想的追寻,历经磨难仍旧不悔的精神向世人宣扬,弘扬东方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智慧,启迪当前社会中的浮躁现象,启迪那些迷失了自身信仰的当代人。在影片中还穿插着孔子舌战群儒、子见南子等故事情节,将孔子圣人的形象生动的体现出来,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孔子形象。因此,电影《孔子》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和解读,更加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跨文化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要将故事、情节和任务等要素作为基本的叙事焦点,以人物的情怀为起点,将本土文化与国家化的文化相互对接,进行文化的解析和重构,展现人物的艺术魅力,实现我国电影向世界舞台的迈进。
  参考文献:
  [1]郭阳.从《幽兰操》谈《孔子》——在凡人与圣人之间,在被理解与被误解之间[J].电影评介,2012(5):53-54.
  [2]朱天纬.理想 灵魂——赵季平电影《孔子》音乐评析[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5):25-27.
  [3]闫颖.电影《孔子》影视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和模式设计[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1):115-119.
  [4]高建坤.电影字幕中的文化凝缩语翻译策略探究——以《孔子》为个案[J].电影评介,2011(18):53-55.
  [5]王朋.一个电视剧导演的电影悲剧——评电影《孔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4):74-77.
  [6]赵普光.电影《孔子》与儒家文化传统的重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41-45.
其他文献
[摘要]在缺失对白这一元素的默片时代,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艺术魅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审美倾向,当时的电影在画面构图、镜头连接、以及音效配乐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爱森斯坦和卓别林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不同的美学观点,爱森斯坦和俄国的蒙太奇学派,通过镜头之间的组接和切换来展现电影的意义,而卓别林更注重镜头内部的探索。他们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对后来电影导演的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这些默片时代的电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红色影片的出现,为我国文化增添了新内容,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它弘扬与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借鉴与汲取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使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有了新的依托。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之一,是中国美好未来的重要的建设者与主力军。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使红色影片大举进入校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
动画电影是以夸张和幻想为主要创意构想与表现技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美感载体通常置于炫酷元素背后的艺术设计之中,天马行空的绝佳创意构思与创新思维,更需要炫酷元素的强有力的支撑,所幸动画电影中从来都不缺少炫酷元素,轻松欢乐、黑色幽默、恐怖怪诞、温情热血等几乎所有的动画电影基调都需要以其中的炫酷元素作为依托,炫酷元素中亦包含了荒诞、丑角、反讽、幽默等诸多动画电影中的调味剂,炫酷元素事实上已经成为最基本的
2012年上映的由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合拍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又译《布列斯特要塞》一片,亚历山大·科特执导,安德烈·马斯连基主演)无疑是近几年来反映二战影片的杰作。本片上映之后,获得了如潮的赞誉,电影网站上的评分达到了8.4分,是最近十年来俄语电影中评分最高的影片之一。  该片故事情节很简单,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苏军,面对十倍德军的突然进攻,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
[摘要] 电影《一次别离》朴素地对整个伊朗社会进行了一次白描,反映了一个家庭平凡的生活,然而在这个平凡的生活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思所想所困扰的问题跟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人民一样,这个平凡的故事背后带有普泛化的意义,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生存 多重困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24  《一次别离》无疑是一
[摘要] 图书营销活动是现代图书生产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关系着图书能否通过交换而到达消费者手中,关系着图书作为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签售作为图书营销推广活动的一种,不但能提高图书的影响力,而且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是图书营销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营销方式。  [关键词] 签售 图书营销 《穿火车》  现代社会中,图书不仅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工具而具有社会价值,更是一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文化商品。出版者
2014年10月北京青春树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发布消息称,《魁拔4》将无限期延后,这一举动,引起网友的热议。《魁拔》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高口碑、高制作水准、非低龄化的中国系列动画电影,它被认为是国产动画的“翻身之作”。虽然在2011年《魁拔》第一部以惨淡票房收尾,但却在网络上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奠定了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在随后上映的两部《魁拔之大战元泱界》和《魁拔之战神崛起》中票房更以翻倍的速度增长。
【作者简介】  张一新,女,山西阳泉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哲学研究。  由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是当今华语电影票房过十亿的现象级影片,虽然票房数字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影片艺术上的成功,但当这一数字达到一定几何级数时,影片在文化层面的特质便能反映一定的规律性了。由于电影的题材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属于经典改编类的影视作品,本文主要探讨片中的主要人物形
1934年6月14日,联华影业公司的配音片《渔光曲》首映后,连续放映84天,打破了此前由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出品的有声片《姊妹花》创造的国产影片连续放映60多天的最高票房记录。[1]以今天的技术标准而言,《姊妹花》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而现今观众可以看到的配音片《渔光曲》,其音响效果,尤其是音乐和画质,则远远不能与之相比②。但《渔光曲》在历史语境和文本研究中的双重标准意义和评判价值,值得注
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日本和俄罗斯分别于1991年、2007年对其进行了翻拍,2014年,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是对其所进行的第三次改编,同样也是一次本土化语境下的成功再创作。  《十二公民》自完成以来,斩获了罗马电影节最高荣誉——马可·奥雷利奥奖、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