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先生近10年来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改革的呐喊,就是《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一书最新的亮点。他在《南方周末》发表的《中国教改十意见书》振聋发聩;他在清华校庆期间让清华反思的呼吁,值得当前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深思;他在南方科大遭遇“严冬”的时候给朱清时校长鼓劲加油……“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这是先生比较喜欢的诗句,也是他一生教改精神的写照。“逆耳忠言”的背后,实际上饱含了先生对中国教育的一腔热忱和揪心之痛。
除了对教育的最新思考外,我建议先生增补他对易中天、野夫等学生的体贴和关照。因为这恰恰能反映一个为师者的情怀。因为对先生教改精神的敬仰和“留在武大”的知遇之恩,易中天尊称先生为“永远的校长”。在今年易老师16卷本文集首发式上,易老师特地把先生从武汉请到北京作为他文集出版的见证人之一。先生到北京后,邀我一同前往,我也因此谋面先生,并与易老师一见。先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西装革履,满头银发,尽管得过中风,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没有这个年纪的老态。易老师也很热情。当我提出请他为先生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易老师当即应承下来。这就是本书的序言。尽管易老师现在名满天下,但学生为先生写序,在常人看来是有点不合常理,但这,恰恰能体现先生与易老师之间非同一般的师生情缘。
野夫是自由作家和诗人。他的泣血之作《江山的母亲》和在北影礼堂为四川罗江地震募捐的义举,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粗犷血性而又情感细腻的土家汉子。他就是因先生的插班生制度而成为武大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成员,在因朋友诬陷入狱时得到先生的保护。他在《大德无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这是野夫的质问,也是我们的呐喊!
此外,书中增补了先生花甲之年之后,对人生的反复体味和思考。这些文字,除了先生修身养性的人生感悟,还观照了当下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先生现在还住在武大校园里,想必很多年轻的后生已经不知道他了吧。但我想说,从教改实验的拓荒者,到今天高教改革的呐喊人,刘道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武大这片热土。武大,也因为有了先生,将会绽放出更多的光彩;也因为有了先生“杜鹃啼血”般的呐喊,中国教育才将会在“创造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
除了对教育的最新思考外,我建议先生增补他对易中天、野夫等学生的体贴和关照。因为这恰恰能反映一个为师者的情怀。因为对先生教改精神的敬仰和“留在武大”的知遇之恩,易中天尊称先生为“永远的校长”。在今年易老师16卷本文集首发式上,易老师特地把先生从武汉请到北京作为他文集出版的见证人之一。先生到北京后,邀我一同前往,我也因此谋面先生,并与易老师一见。先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西装革履,满头银发,尽管得过中风,但是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丝毫没有这个年纪的老态。易老师也很热情。当我提出请他为先生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易老师当即应承下来。这就是本书的序言。尽管易老师现在名满天下,但学生为先生写序,在常人看来是有点不合常理,但这,恰恰能体现先生与易老师之间非同一般的师生情缘。
野夫是自由作家和诗人。他的泣血之作《江山的母亲》和在北影礼堂为四川罗江地震募捐的义举,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粗犷血性而又情感细腻的土家汉子。他就是因先生的插班生制度而成为武大中文系第二届作家班成员,在因朋友诬陷入狱时得到先生的保护。他在《大德无言》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竟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当世校长,几人能够?”这是野夫的质问,也是我们的呐喊!
此外,书中增补了先生花甲之年之后,对人生的反复体味和思考。这些文字,除了先生修身养性的人生感悟,还观照了当下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先生现在还住在武大校园里,想必很多年轻的后生已经不知道他了吧。但我想说,从教改实验的拓荒者,到今天高教改革的呐喊人,刘道玉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武大这片热土。武大,也因为有了先生,将会绽放出更多的光彩;也因为有了先生“杜鹃啼血”般的呐喊,中国教育才将会在“创造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