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升学率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有的人把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对升学率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不少人半推半就,暗中在追求升学率却又不愿明言承认,唯恐背上一个应试教育的名声。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否追求升学率呢?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能否辩证统一起来呢?笔者将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
  
  一、追求升学率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提出“追求升学率”的命题似乎是不合时宜、相悖于素质教育的,我却不以为然。这是因为:
  1.追求升学率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中的客观存在
  尽管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快速发展,但直到今天,我们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0%,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一些发达国家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目前有的国家已经达到80%以上)。这样一个悬殊很大的比例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现状,而这种状况由于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所决定,还要在我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适龄人口继续深造的强烈愿望与我国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其求学需要的突出矛盾,而矛盾的聚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这就使得追求升学率成为我国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客观存在。此外,我国历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2.追求升学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十分严重,似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头了,从而造成了高级专门人才过剩。实际上,我国现有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之间差距仍然很大,许多用人单位依然被人才匮乏所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不完善、社会就业渠道不畅通、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综合原因所造成的,所谓“人才过剩”只是假象。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问题,多次强调:我们当前最缺的不是资金、设备,而是人才。而人才数量与需求量这种供求矛盾的聚焦点反映在中等教育上,仍是升学率。这就要求中等教育为高等教育输送大量的合格新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追求升学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3.追求升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来说,学校不会有太大的升学压力。但在义务教育之后的阶段,学校担负着双重的任务: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又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由此来看,升学原本就是中等教育的任务之一。自然,追求升学率也就成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换言之,学校若以追求升学率为着力点,全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可以在大大提高升学率的同时,也为那些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基础,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劳动后备军。
  
  二、追求升学率的两种价值取向
  
  追求升学率面临着两种价值取向,即,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全面追求→素质教育。
  1.片面追求升学率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之一,它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应试教育。其主要表现:一是只面向少数所谓的“优等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甚至放弃对所谓“差等生”的教育,结果导致少数学生为升学而拼命苦读,大多数学生因感到升学无望而丧失信心,个别学生干脆辍学回家。二是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而且即便抓智育也是片面地抓,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只重视招生考试科目的教学而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三是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学习和校外活动,因而导致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个性受压抑、身体遭摧残。由此可以看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是应试教育,这种选择贻害无穷,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加以制止。
  2.全面追求升学率
  全面追求升学率突出的是“全面性”。全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必然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并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素质教育。其主要表现: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和训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三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为只有主动发展,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尤其是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个性发挥、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他自己”。由此可以看出,全面追求升学率选择的价值取向是素质教育,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选择。
  
  三、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辩证统一
  
  近20多年来,我国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普遍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追求升学率引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从而实现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辩证统一。
  1.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评估对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是明显的。当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遏制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意将升学率从办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删去,我则不以为然。我认为,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固然是错误的,但把升学率排除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之外也同样是不对的。追求升学率既然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中的客观存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又是我国中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之一,那么为何不能把升学率作为评估办学水平高低的依据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追求升学率是建立在少数人片面追求的应试教育上,还是建立在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上。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将追求升学率引导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样,既能保证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又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实现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2.改革并完善考试制度
  有的学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由而取消考试,我认为这是可笑之举,是做表面文章。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考试这个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把学校引入应试教育轨道的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我们把考试这个手段当成了目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完善考试制度,科学、合理地运用考试这一手段。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国家选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其功大无比众所周知。但由于高考制度自身的问题,它也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因此对高考制度的指责声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撰文要“炮轰高考制度”。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高考制度而不能根本否定它。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支撑点”,对高考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使高考发挥好“指挥棒”作用,促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学校教育将追求升学率与实施素质教育辩证统一起来,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3.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在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缺乏指导学生应试的技巧,“苦干”多于“巧干”,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没有大面积地提高升学率。所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地提高升学率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强化师德修养。俗话说“勤能补拙”,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努力进取,千方百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担当起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大面积提高升学率的职业责任。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若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教学技巧,教学中就能厚积薄发、举重若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学工作就会变得得心应手,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何愁不能提高升学率呢?
  4.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升学率的关键所在。
  学习负担是个相对的概念,同样的活动及活动量,学生感受并不相同,有的认为负担过重,有的则感觉轻松,这是何故?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有了“我想学”的内在需求,同样的学习任务,其感觉到的“负担”就会大不一样。
  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也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
  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很重要。学习品质是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范化的学习模式,它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促进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学习方法是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技巧是学习过程中综合、巧妙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手段等的能力,一旦形成熟练的学习技巧,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总之,有了优良的学习品质,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习负担必然会大大减轻。
  教育部门已在全国树立了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示范学校,这些学校无一例外升学率都很高。他们在追求升学率的同时也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升学率,真正实现了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其经验值得借鉴。
  (责 编 辛 欣)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分裂四元数矩阵的实表示方法以及分裂四元数矩阵方程AX~-XB=C解的问题,给出解的存在性并得到解析解,最后给出了求解的代数方法.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各版本、各册中都编排一些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有的甚至以主题单元板块的形式出现。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等。这些课文有经典名著的节选,有千古传诵的故事,有个性鲜明的剧本……尽管体裁不同,但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触摸历史的脉搏,去领略古代或近代神州大地的历史知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阅读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如何把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转化为自身教学的实际行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此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重谈此话题,未免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在当今高考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应对高考的砝码。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几点尝试。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对于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中历史课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教材处处都体现着新课标的精神:从教材的图文并茂和提示语的第一人称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不拘一格的课后习题中可以感受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从对阅读课外书的引导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大语文观……让我们以三年级上册的新课文为例,一起走近新课标,品味新意。  一、图文并茂,以“我”为主——孩子们自己的书  翻开课本,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每一
有个小男孩一时高兴,居然把他的小狗“欢欢”带进一家严禁宠物入内的少年宫。小男孩一边走一边和“欢欢”说着话,一点也不知道这个规矩。当他走到三楼时,突然看到墙上“严禁宠物入内”的警示标语,他很着急。怎么办?他紧紧地搂住“欢欢”蹲在地上。这时迎面走来了少年宫的保安,小男孩低头等着“狂风暴雨”。不料,保安叔叔不但没有训斥他,反而笑着看了看他怀里的小狗,温和地问:“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男孩低声
1978年7月4日,邓小平对一封来自中原大地高校的来信作出重要批示,史称“七四”批示。这一批示的来龙去脉如何,又对河南特别是河南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一封河南高校来信,邓小平“七四”批示表达重视之情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对于这一年,人们比较多的是关注这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就教育界而言,四五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为教育的彻底解除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单一模式的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的视听及触觉等都有效地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较,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上正处于发展期,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对概念性知
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已进入全民参保时代,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现状、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