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靠什么?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传承第一靠人。19世纪末到现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使得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传播,可以很快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总觉得,视频只能听到声音、看到动作,而感受不到讲话人的情感。文化传承是要用“情”的,中华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许有人会说,有书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等等?读的人真懂了吗?而且书上记载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丢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传承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时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传承文化的管道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社区。犹太人一千多年没有祖国,公元一世纪,最后一个犹太王国被灭,直到1948年才恢复以色列国。但是,它没过多少年就成为中东乃至世界的强国,靠的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因此,今天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电子媒体而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作用。一个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时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赶快去救老人,那么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孩子能铭记一辈子。这就是传承!
   学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该如何定位?作为学界的一员,我自己是这样定位的:第一是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不能丢失;第二是旅游团的导游,要清楚宝库里每个景点的路线、来龙去脉、文化内涵等;第三是宾馆的morningcall(叫早服务),社会大众沉浸在名利场上太久了,在孔方兄的孔里睡过头了,神经麻痹了,需要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第四是努力成为民族走到岔路口时为民族指路的思想者和建言者。当然,学者们也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论中把真理向前推进。做一个民族在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建言者,比任何光环都要明亮!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中,孔子、孟子均生于乱世,但他们思考的都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路。明朝中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光明。因此,我们学者不仅要做看门人、导游和morningcall,更要成为祖国和民族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和建言者。
   文化传承第二靠“话”。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里的“话”,不是术语,而是言语。要靠“话”去启发渴望了解文化、改变家风的人。我们的“话”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就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包括汉语都不太通的少数民族,能够一听就懂,一懂就记住,一记住就做。不如此,我们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却不到十分之一。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來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我们今天要不要在语言上有所创造?当然也需要有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经过语言的转化普及到民众中。但是,我希望学者今后说话不要越说越玄,越说越难,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话最浅出,但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而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淀在内心中最深刻的东西。因此,老百姓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更是我们的老师。
  (选自《北京日报》2016年11月21日,有删改)
  【核心要点】
   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地延续下去、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顺应时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征、优点的同时,突破自身局限、扬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文化传承是要用“情”的,中华民族的教育也重在“情”。
其他文献
1981年,25岁的张英善主动向林场提出承包育林,一口气就包了50多亩地。为了种好树,张英善每天凌晨2点多就扛着树苗进山,山路崎岖,最远要走近2个小时;为了抢时间,他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天,馒头就点水就是全天伙食;春天林区湿度大,一天下来,衣服就没有干的时候……   种树是个纯手工活儿,最遭罪的还是他那双手。“一天得种1000多棵树。”一天种1000多棵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张英善的双手要在土里反复插上
期刊
文化传承可以很“潮”很时尚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动画: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唱着Rap,玩着自拍,用微信、QQ等与后宫和大臣联络……大家已经习惯了故宫的守正出奇,所以这么“潮”的创意让一众网友直呼“萌化了”。600岁的故宫,正在与互联网亲密接触,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萌化了”,是网友对此认同和接受的表达词。故宫的文化传播创意虽然稚气,虽然天真,但却充满了干净纯粹的无畏和无惧,用互联网网住
期刊
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21~30岁的年轻人在“当前获得体验”一项得分最高,在“未来获得预期”一项同样位居前列。报告澄清了社会对青年的一些误读,也显示出中国青年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积极心态。  获得感主要指民众在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之后的认知体验。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获得感早已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涉及教育
期刊
近日,某知名医学科普平台发布号称“全网最强辟谣101条”的帖子,对社会上常见的约100条关于医疗养生方面的谣言进行了逐项辟谣。这样对“养生帖”大规模辟谣,確实算是“强音”,该帖也因此广为传播,有报道还称“网友将最强辟谣101条分享到家庭群被踢出群聊”。只是多数人没料到,这个辟谣帖很快就遭到了质疑。某知名论坛上有人对该辟谣帖“反辟谣”,列出其中十处“误区”并进行“纠错”。双方观点对垒,引发众多网友的
期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21.49%,整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重分别为13.97%、2.50%和5.02%。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重金属点位超标率,是指21.49%的监测点存在超标,严格来说,它不能简单等同于污染面积达到21.49%。   这个污染程度在國际上处于中等水平,没必要
期刊
前不久,阿里和腾讯先后宣布打造“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系统,包括2.0版本的“ET医疗大脑”和“救命的AI”。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智能诊所等也备受关注。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结合医疗场景的需求,利用深度学习和算法将海量的数据模块化,迅速演算出量化结果,使疾病诊断更加精准,能够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减少误诊、漏诊。不久的將来,患者用上可穿戴设备,在家打开人工
期刊
雪洋洋洒洒,潇潇洒洒,飘下来,落在天地之间,落在这个村庄。雪显示着天的慷慨和大气。村庄沉浸在雪的世界,先是茫然,再慢慢变得安静,最后瘦小了。风被山梁遮挡,不可名状的细微的声音被雪浥住,小河潺潺的流水声音被覆盖。雪给这个村庄带来更深邃的宁静。雪,让人影从山梁上的小路退出,回到家园;让小鸟从天空退出,回到暖巢;让牲口从外圈里退出,回到内圈。雪让宁静从人的头发渗到肌肤,从肌肤渗到骨肉,再到心灵的深处;让
期刊
【导语】   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所見比比皆是,但是在日复一日中,这些日常所见的美常常被我们忽略,今天,我们和蔡雨玲、胡宝林两位作家一起,重新了解这些日常所见,感受其蕴含的不寻常的、独特的美和含义。   有四个年轻的旅行者,分别叫做“每个人”“某个人”“任何人”和“没有人”。他们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神奇的仙果。   “每个人”心智平平,他希望更加聪明;“某个人”双目失明,希望重见光明;“任何人”有点瘸跛
期刊
阅读指要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或者环境的某一特征、某一局部、某一“细枝末节”所作的细致、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因其“细”“末”,在文中所占比重不大,自然是描写的辅助手段,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一篇作品的成败。”确实,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特征、表现生活环境以及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篇文章只有具备
期刊
从母亲手上接过绣花针,到拜师学艺,再到创新突破,一路走来,姚建萍不断追求自己的刺绣艺术理想,其间收获很多,也放弃了很多,转眼间已过了40个年头。姚建萍在苏绣上有如今的成就,離不开妈妈的引导与支持——“妈妈是我第一个偶像,也是我第一个老师,她不仅传授我刺绣基本功,还教我踏实做人、静心做事,让我一生难忘,受益无穷。”   40年来,兴趣变成了使命,苏绣融入了生活,姚建萍也从一名普通的绣娘成长为一位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