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NO3--N还原作用不明显;锌-硫酸亚铁还原能力相对较强,但不完全,加100和250 mg/kg NO3--N标准溶液,回收率只有71.3%和70.9%.以锌-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检测同样表明锌-硫酸亚铁只能还原部分NO3--N,两种设施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率分别为6
【机 构】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江苏省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5;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NO3--N还原作用不明显;锌-硫酸亚铁还原能力相对较强,但不完全,加100和250 mg/kg NO3--N标准溶液,回收率只有71.3%和70.9%.以锌-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检测同样表明锌-硫酸亚铁只能还原部分NO3--N,两种设施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率分别为63.5%和64.8%.建议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用不加还原剂测得的碱解氮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NO3--N之和表示,可有效解决碱解扩散法测定过程中使用的还原剂对NO3--N还原不完全的问题.
其他文献
选用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与旱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汛期小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中雨、大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南部地区,暴雨、大暴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部地区,而特大暴雨日数的大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临高、昌江一带;小雨、中雨、大暴雨日数月变化为单峰结构,大雨、暴雨、特大暴雨日数呈现出双峰结构;暴雨和特大暴雨日数的变化呈明显的增多趋势,且暴雨日数在2005年前后出现增多的突变;各
为了探究近10年福州发展对城市热环境产生的影响,利用Landsat TM/OLI/TIRS卫星影像资料开展福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福州市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0年福州市城市热岛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上街镇等区域扩大明显.城市热岛强度统计显示,强热岛和较强热岛面积均有扩大,弱热岛面积有所减小.
基于2014-2018年关中区域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5个主要城市6种大气污染物(PM10、PM2.5、SO2、CO、NO2、O3)的逐日平均质量浓度和气象探空资料,分析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重污染过程持续性特征及逆温发生频率.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大气污染超标日达31%以上,西安最多为47%,其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高于气态污染物,盆地底部西安、咸阳的年均颗粒物质量浓度较盆地边沿的铜川高10~15 μg/m3;首要污染物在冬季以PM2.5为主,频率达84%以上,夏季以O3为主;与北京、上海和
利用陕西省94个气象站198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全省风蚀气候因子指数,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空间插值、敏感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演变特征及其对风速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1981-2020年平均风蚀气候侵蚀力为3.18,侵蚀力较小,年际变化显著,但变化趋势不明显;风蚀气候侵蚀力在20世纪90年代最强,2010年代最弱;其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小.(2)风蚀气候侵蚀力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较弱,仅有10%左右的地区风蚀气候侵蚀
利用陕西逐24 h降水站点实况资料,ECMWF、NCEP和CMA-GFS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中央气象台预报订正系统(SCMOC)产品、陕西动态交叉最优要素预报(DCOEF)产品等,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全流程检验程序库Meteva,综合评估各模式在陕西汛期4次暴雨过程中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当暴雨过程以连续系统性降水为主时,各模式预报准确率整体较高,但对突发性、局地分散性短时强降水,均表现为预报能力不足.总体上,以中央气象台SCMOC产品和陕西智能网格预报DCOEF产品表现较佳,欧洲中心ECMWF次之.随着预报时
利用2011-2020年5-9月新乡市国家级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观测数据,对新乡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过程发生前的环境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市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与局地地形关系密切,短时强降水频次和极值雨强均呈现由西至东递减的趋势.短时强降水频次年变化差异显著,多的年份可达52次,少的年份仅3次,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最大,极值雨强、短时强降水日数的年、月变化趋势与短时强降水频次一致;短时强降水频次最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但极值雨强易出现在凌晨.新乡市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
应用野外调查结果建立室内物理模型,模拟亚高山草甸土在降雨条件下的浅层溜滑破坏过程,研究水力效应下的亚高山草甸土溜滑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当水头高度调整到4 cm时,42 s后坡脚孔隙水压力达到峰值0.372 kPa,此时坡脚土压力也达到峰值4.63 kPa,试验土体开始发生溜滑破坏;当水头高度调整到临界高度时,不断增加的动水压力是导致亚高山草甸土溜滑破坏的主因.通过揭示水力效应下的溜滑破坏机理,可为建立亚高山草甸土溜滑破坏的稳定性预测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利用1953-2020年华山气象站逐年、月、日和小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山大风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华山每个月都有大风出现,7-9月出现次数较少,8月最少,平均7.1 d;春季3-5月是华山大风的高发期,4月增至最多,平均12.6 d;大风强度春季最大,月平均最大风速和月平均极大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大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傍晚(20时前后)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多,早晨(08时前后)出现大风的次数最少.华山6级以上风以6~7级
天气雷达主要用于探测降水的演变过程,但它也可监测爆炸事件的回波.为研究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爆炸燃烧事件的回波特征和散射机理,利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西南部的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塘沽发生的重大爆炸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爆炸前期和后期,回波的形成机理分别为粒子散射和湍流衍射;爆炸具有区别于气象回波的孤立回波特征,回波呈水平尺度较小、突然出现且强度较大的特点;回波的生消演变与爆炸情况相吻合,在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图上有蘑菇云特征.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回波资料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资
以陕西省99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和1台测风塔作为检验站点,评估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业务系统(CLDAS)的10 m风产品在陕西省的质量.结果表明:CLDAS 10 m风速产品能够较好地反映陕西省风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陕西大部分地区风速的准确率为55%~75%、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8 m/s,风向的准确率为30%~75%;实况风速越大,CLDAS风速的质量越差.偏弱率是影响CLDAS风速质量的主要因子,当实况风速在8级以上时,CLDAS风速的偏弱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