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地理教学是开展生命教学的核心学科,它切实地将自然科学同人文科学结合在一起,同时自身具有的丰富的生命教学素材使得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对生命的认知,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學习观念,真正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地理素材;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253-01
一、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认识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转性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进而珍惜人类的共同生存环境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通过体验生存和生活进而达到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领会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的每种行为几乎都与地理环境有关。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应用地理素材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认识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逆转性,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通过自然灾害的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要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逆、不可换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会使生命受到伤害。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大,仅汶川大地震就夺去几万人的生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
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在遭受无数的创伤后,日本人非常重视地震知识的教育,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十分熟悉防震和抗震知识。例如,在印度洋海啸肆虐前,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就是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海啸知识,及时提醒家人及其他游客,使近百名的游客从死亡线上奔了回来,她用知识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其他的生命。
(二)通过理解人地协调,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我国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南极空洞、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造成,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老师还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敬畏生命的教育要求学生对所有的生命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避免伤害生命,要救助生命。在学习“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时,补充介绍不法之徒对藏羚羊的残酷猎杀和保护藏羚羊的影片《可可西里》;介绍在修筑青藏铁路时,为了尽量减少对藏羚羊生存环境的破坏,克服更大困难,架起路桥,形成生命的通道。
三、通过体验自然之美,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山河,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美,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接触大自然,认识绿色、感受绿色。置身于大自然当中,面对高山峻岭、江河奔腾、潮起潮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登长城、游故宫、直面孔府孔庙、穿梭锦绣中华,能感受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伟大。不胜枚举的良好素材孕育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创造生命之价值。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教育则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课题《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关键词 地理素材;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253-01
一、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认识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转性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进而珍惜人类的共同生存环境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体验,通过体验生存和生活进而达到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领会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的每种行为几乎都与地理环境有关。而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应用地理素材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认识生命的脆弱性和不可逆转性,学会珍惜和保护生命
通过自然灾害的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逃生的本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要教育学生,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逆、不可换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生命,保护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会使生命受到伤害。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大,仅汶川大地震就夺去几万人的生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创伤。
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在遭受无数的创伤后,日本人非常重视地震知识的教育,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十分熟悉防震和抗震知识。例如,在印度洋海啸肆虐前,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就是利用在学校学习的海啸知识,及时提醒家人及其他游客,使近百名的游客从死亡线上奔了回来,她用知识保护了自己,保护了其他的生命。
(二)通过理解人地协调,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我国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水体和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南极空洞、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所造成,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老师还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责任。每年的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告诉学生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最终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敬畏生命的教育要求学生对所有的生命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避免伤害生命,要救助生命。在学习“青藏高原”、“青藏铁路”时,补充介绍不法之徒对藏羚羊的残酷猎杀和保护藏羚羊的影片《可可西里》;介绍在修筑青藏铁路时,为了尽量减少对藏羚羊生存环境的破坏,克服更大困难,架起路桥,形成生命的通道。
三、通过体验自然之美,真诚欣赏和热爱生命
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山河,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美,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接触大自然,认识绿色、感受绿色。置身于大自然当中,面对高山峻岭、江河奔腾、潮起潮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登长城、游故宫、直面孔府孔庙、穿梭锦绣中华,能感受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伟大。不胜枚举的良好素材孕育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创造生命之价值。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教育则是张扬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引领着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课题《中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