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五三”项目模式探索“五有”体育课程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課程更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本文依据“泰勒原理”和斯基尔贝克课程理论,通过“儿童体适能”项目开发与实践研究,提出“五五三”项目模式,即五个开发流程、五条构建途径、三种评价保障,并探索出“五有”体育课程,即“有特色、有活力、有情怀、有标准、有竞争”,全面展现了“儿童体适能”项目的开展。
  关键词:儿童体适能;课程理论;开发;实践
  一、“儿童体适能”项目开发的背景
  (一)家长对“儿童体育”的重视有“高度”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将体育、健康放在儿童发展的首要位置,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身体发育都离不开体育运动。目前,儿童体育偏向于生活化和静态化,幼儿园运动场地偏少,体育活动单一,儿童运动量不足,从事儿童体育培训的社会机构正处起步阶段,商场里的儿童运动娱乐场所缺乏教育理念,以单次体验式活动为主。北京睿艺创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表明,89.34%的受访家长有为孩子选报体育培训项目的意愿,超过84.4%的家长选择在0~7岁给孩子报体育课程。家长对孩子幼年时期规划越来越重视,对体育的需求量很大。
  (二)社会对“体育项目”的认识有“温度”
  通过近十年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兴趣班大数据分析得知(见下页图1),从2014年开始,每年体育类项目的学生人数增长率均高于其他兴趣培训项目平均增长率,同时学生人数占比增大,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兴趣班的选择开始向体育倾斜。
  由此推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家长不仅对体育的认识已发生转变,而且相比其他学科,家长对体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体育培训及活动的“量”与“质”都在升温,这对校外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多年精心打造体育类项目,力争为同行提供专业标准,从而促进校外体育事业的发展。根据浙江省校外教育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中心体育类场地多和师资强的优势,中心一直推进体育类项目的建设,提出“全生命周期”体育育人模式,并坚持“课程+主题活动”与“课程+阵地活动”相结合。中心选择儿童体育作为研发切入口,打造“儿童体适能”项目,使之成为中心体育类项目建设的开端。
  (三)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研究有“深度”
  项目开发的重中之重是课程建设,为建设高质量的儿童体适能课程,中心成立了课程研发团队和实施团队(即一线教师),两个团队既相互联系又分工明确。其中,研发团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课程建设的全程,研发团队都在努力寻找相关理论作为指导。
  研发团队首先参照了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然后以“泰勒原理”为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并遵循了英国著名学者斯基尔贝克提出的“情景模式”典型可操作性程序即校本课程开发程序。[1]斯基尔贝克明确划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和详细的步骤,包括分析情景、制定目标、编制方案、解释与实施、追踪与重建等五大步骤。[2]此外,研发团队还结合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主要包括设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以上述理论为支撑,儿童体适能课程具有一定理论深度。
  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外教育诸多课程建设与实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泰勒和斯基尔贝克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和部分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研发团队提出了“五五三”项目模式,即五个开发流程、五个教学载体、三种评价保障,并倡导“五有”体育课程,即“有特色、有活力、有情怀、有标准、有竞争”。“五五三”项目模式有力地回答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第一,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二、五流程:切脉研准“儿童体适能”项目开发
  “儿童体适能”项目可谓“四位一体”,即以立足一门课程、依托一个场馆、精选一些活动、培养一批师资等为一体。从课程的角度看,它是一项综合性体育启蒙课程;从活动的角度看,它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教育。根据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步骤,研发团队梳理了“五个流程”:为项目定位寻找方向、提炼理念、确立课程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
  (一)寻找“儿童体适能”项目方向
  以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收集五个方面的文献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一是儿童综合教育文献,以蒙台梭利著作《蒙台梭利敏感期早教手册》和《0~6岁运动系统训练全书》为代表,旨在梳理清楚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情况;二是儿童运动技能教育文献,以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日本的《0~6岁运动及娱乐指导百科》和《幼儿基本体操》为代表,旨在明确幼儿阶段儿童生长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三是儿童生理与身体机能文献,以潘少川主编的《实用小儿骨科学》和Felix Bronner[美]编著的《人体骨骼发育学》为代表,旨在认识幼儿阶段人体骨骼发育情况及身体技能;四是儿童心理与健康文献,以《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代表,教育者唯有走进教育对象的世界,教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五是儿童游戏类文献,以劳伦斯尔科恩的《游戏力》和《体育游戏百科》为代表,玩是孩子的天性,体育课就是让孩子释放天性,游戏是体育课的催化剂。一名只会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师,谈不上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五个方面的文献让研发团队和实施团队更懂教育的真谛。
  (二)提炼“儿童体适能”项目理念
  以兴趣为导向、以游戏为驱动、以技能为实施载体,体育重在通过技能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研发团队提炼出项目促进儿童发展的“四维”运动核心素养:
  知识:我们所知所探索的体育世界,规则、方法、欣赏、习惯;   技能:我们获得和运用的动作技能,翻滚、攀爬、奔跑、跳跃;
  态度:我们学习怎样做人融入世界,勇气、自信、快乐、合作;
  能力:我们学习怎样反思改进方法,观察、判断、迁移、创造。
  (三)制定“儿童体适能”课程总目标
  “儿童体适能”项目面向3至6岁儿童,根据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关系,遵守儿童身体发展及运动教学的规律,从而突出课程目标的科学性。结合文献研究,研发团队通过“设想→实践→反思→完善→再实践”,反复论证制定出课程总目标(见下页表1)。课程主要由外核和内源两部分组成,外核指外在表现,主要由三大主线组成,分别是动作发展、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内源指课程的趣味性,主要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比赛竞争、挑战进取、规则意识等多种方式。立足“四维”运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齐发展。
  (四)选择“儿童体适能”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首先,确定运动基本元素:运动方式(爬、走、跑、跳、投、攀、举)、运动方向(前、后、左、右)、运动中心(上、中、下)、运动平面(水平、上坡、下坡)、运动路线(直线、N形、M形、S形、O形)、运动强度(强、中、弱)和运动频率(快、中、慢)。其次,注重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重在提升儿童综合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再次,落实技能结构,主要包括身体移动技能(行走、奔跑、跨越、蹦跳、爬行、翻滚)、物体操作技能(抓握、拿捏、拍击、传接、抛投、蹬踢)、身体平衡技能(转动、伸展、弯曲、直立、落地、支撑)等三部分。
  (五)确定“儿童体适能”教学方法
  3~6周岁的儿童无法理解专业术语,无法接受单一技能练习,尚未养成集体学习习惯。家长对儿童运动也知之甚少。为了让儿童和家长认识体适能,上好体适能,悟懂体适能,研发团队要求一线教师掌握儿童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例如“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避免单一的技能性传授。一线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室环境和教学器材等,预设好教学情景,并适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线教师应形象生动地示范专业动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儿童学习,让儿童切实“玩中学、学中乐”。
  三、五途径:多样态构建“儿童体适能”教学载体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以及“课程即活动”等理论。因此“儿童体适能”项目的课程建设,不再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而是更多依据“新三中心论”,充分彰显以儿童为中心。同时,课程强调自主参与兴趣培训活动、阵地开放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三者相结合,构建了自主体验活动、组班学习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课程还通过“阵地开放活动”“流动少年宫”“周三‘趣’运动”“线上自主选课”和“体育竞赛育人”等五条途径来构建系统教学载体。
  (一)阵地开放活动——自主探索式活动有特色
  自主运动,不止于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促发思考。依托汇集多种体操器械、蹦床公园、拓展活动、彩虹跑道、异形软垫等于一体的2000平方米儿童运动馆,自主探索式的亲子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类活动帮助儿童探秘运动的乐趣、发展交流合作能力、养成安全运动意识。这类活动还让儿童和家长明白了“怎么玩”“玩什么”“要什么”和“哪不足”等问题。全年近16万人次参与该项活动,参与活动的儿童,其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家长也有机会了解科学锻炼需要正确的方法。
  (二)“流动少年宫”——走进幼儿园活动有活力
  构建校内外融合新课程样态,宫校合作,彰显课程活力。“流动少年宫”体育专场活动将优质体育资源带到幼儿园,为幼儿园师生带去体适能教具、课程和活动方案,这不仅提高了幼儿园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同时通过可持续开展的运动方案,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类活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难的现状,也加强了中心教师与各个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2019年走進幼儿园活动累计开展七场,惠及近千名师生,活动成效显著。这一新型体育项目被更多幼儿园师生接受,也提升了社会对“儿童体适能”的认知。
  (三)周三“趣”运动——预约体验式活动有情怀
  有情怀是为了让更多人体验,体验是为了更好的认知。“趣”运动活动于每周三17:00-18:00在儿童运动馆举行,全年可开展40场。这类活动主要面向对体适能感兴趣的儿童及其家长。通过微信、电话和现场预约的方式“零门槛”参加。通过参与,儿童和家长了解了体适能,还学习了如何科学锻炼、如何激发运动兴趣、如何使用各类器械进行有趣又有益的体育锻炼。这类活动的师资以世界体操冠军和操类体育教师为主,坚持公益性的“零门槛”,借助明星效应,确保活动质量。
  (四)线上自主选课——集体组班式活动有标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是最有力的行动。在兴趣的驱动下,家长参照标准在网上为儿童选择适龄的班级进行学习。作为运动启蒙教育,年龄段越小、年龄跨度越大,儿童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越显著,因此课程设立以半岁或一岁为入学标准。组班形式有6人、10人和16人班三种,上课时间段分布在周一至周日,单次课教学时长为60分钟和90分钟两种。课程实施根据教学计划,14次课为一个学期,实行标准的学期制度。
  (五)体育竞赛育人——搭建大赛平台有竞争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争,人格的魅力彰显于赛场。儿童在体适能课程中所学到的运动技能,不仅能够促进个人运动能力的发展,还能运用于体育竞赛中。通过竞赛,儿童可以横向与同龄人比较,找到差距;还能够纵向与过去的自己比较,看到成长。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可以吸引千人参与的两大竞赛,分别是杭州市“伢儿爬行大赛”和杭州市儿童“吉尼斯挑战赛”。前者面向8个月至36个月的儿童,开展爬行比赛。根据月龄,爬行路线设置为多条不同难度的障碍赛道。后者面向3至8周岁儿童,比赛项目包括立定跳远、障碍跳、平衡木、10米折返跑、20米竞速跑等。竞赛体验让参赛的儿童深刻体会到体育竞赛不仅是身体机能的比拼,还是规则意识、竞赛风格和交际能力的提升与强化,这是磨炼人格魅力的契机。   四、三评价:全面保障“儿童体适能”教学质量
  为做好“儿童体适能”项目教学质量的评估,研发团队通过调查学生的参与度、家长的满意度、教师的执行力、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了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科学的学生运动成长评价,从而有效地追踪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了行业导向新标准。
  (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1.以“点赞贴”为载体,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点赞贴”成为教学实时评价的重要手段。在课程实践的初期,一线教师只从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改进,一线教师的关注点转变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考虑到学生在能力、条件等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一线教师需要进行精准评价,重点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外显的学习结果。围绕发展核心素养,以“点赞贴”为激励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及过程等方面实施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努力以评价促改变,引导学生争做身心健康好儿童,让教学事半功倍。
  2.以“五项全能测试”为方法,记录学生运动发展轨迹。
  “五项全能测试”成为课程阶段性成长评价。学生在每个学期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必须接受“五项全能测试”,以此建立运动成长电子档案。“五项全能”指:20米快速跑、10米×2折返跑、连续跳跃障碍、立定跳远和走平衡木。测试成绩作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依据,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己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自己在同龄人运动水平的位置。一线教师会根据成绩评选“五项全能”运动小健儿,通过激发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微信课堂”为抓手,互动反馈,构建家庭运动氛围。
  “微信课堂”是日常教学跨时空的延伸,也成为促进家庭运动习惯养成的过程性评价。一线教师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将教学视频上传至学生家长的微信群,引导学生带动家长开展日常运动,鼓励家长分享运动视频和运动心得,并进行互动点评。积极分享的家长会被授予“运动达人”称号,优秀的运动视频还可以被选为教学示范片,这样有效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库。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形成了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运动正能量,进而养成了家庭运动的好习惯。
  (二)对教师实施课程的执行力评价
  项目的发展主要依靠强大的师资力量,因此建立完善的师资评价机制尤为关键。中心对一线教师的评价,首先,从评价分类上,评价教师的教学执行力,既有过程性考核,也有结果性考核。其次,从评价主体上,责任教师、教学主管或受托第三方,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考核。第三,从评价内容上,教学规范落实、教学研究开展、学生留生率、家长满意率等,都是考核一线教师的必要内容。这些内容将汇总为一线教师的学期绩效考核,成为评选“优秀教学奖”的重要参考。
  未来,中心将对一线教师推出个性化评价,如“最受欢迎奖”“最具潜力奖”和“最佳课堂奖”等,一方面进一步确保课程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鼓励一线教师成长,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努力的方向。
  (三)为行业提供标准的导向性评价
  分析2019年两场竞赛的成绩(见下页表2),参加体适能课程的学生,其各项运动成绩不仅高于国家标准,同时优秀率远高于未参加体适能课程的学生。学生成绩可实时对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健康评定对照表》和《杭州幼儿体适能健康评定对照表》。上述三份文件都涉及了3~6周岁儿童五项运动能力测试标准,它们为学生在各阶段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对照,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同龄人中的位置,同时便于一线教师为学生开出《儿童运动处方》。
  表2数据得出,1组成绩优秀率和合格率明显优于2组,因此参加体适能课程的学生综合运动能力更为突出。
  五、四个一:聚焦检验“儿童体适能”实施成效
  校外教育是培训项目、课程和活动的孵化中心,越来越多的校外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这三大领域开展研发工作。通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对未来的预判,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科学地规划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具前瞻性的培训项目、课程和活动。“儿童体适能”项目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校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而言,是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同时也坚定了大家的信心。为检验项目的成效,课程研发团队坚持使用问卷调查、课程评估、学生运动能力测试、对比分析和项目发展的大数据,全方位进行了反馈和反思。“儿童体适能”项目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体育教学模式转型、家长教育理念升级、公众教育认知更新、行业标准体系建立。
  (一)一种模式让体育课成为新时尚,项目将课程、活动融会贯通,学生真正受益
  “儿童体适能”项目坚持“课程+主题活动”和“课程+阵地活动”的新模式,让参加学习的儿童从小在运动中获得自信、快乐、体能、力量与健康。为检验课程推进的成效,研发团队对511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07份)。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家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且61.64%的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运动不受天气影响。满意度调查(见表3)显示满意率达99.71%,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对项目的认可。每学期测试显示,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同比高于普通学生(未参与该课程儿童),且各项数据优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标准。
  (二)一批家长将儿童体育推向新热点,点燃疫情背景下国人对健康的热情
  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体育锻炼的关注,都被唤醒,全社会深刻领会到“健康中国”的战略意义。只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一定的健身知识,疫情来袭,宅家照样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这样就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抵抗疾病,适应外界环境。
  参与儿童体适能课程的一线教师和家长都具备带娃宅家运动的能力,并踊跃通过微信和抖音进行分享,从而激发更多家庭开展运动、树立运动促健康的意识。从小进行科学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对儿童体育的重视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一个项目触动社会对“儿童体育”的新认识,教育观念的转变让育儿更科学
  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身体、智能、心理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而优质的儿童体育正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块专业的儿童运动场地,已经成为家长选择儿童体育的首要条件。2019年儿童运动馆接待16万人次开展自主锻炼、开设兴趣班447个,满足了5336名儿童的体育学习(见图2)。当年,杭州电视台、钱江晚报和每日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心儿童运动馆,一度掀起了“儿童体育热”,促使更多家长认识到儿童体育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至今“儿童体适能课程”和“儿童运动馆”仍然热度不减。该项目不仅走进中心的各个分部,同时还被推广到多个青少年宫、学校和幼儿园。
  (四)一項探索引发行业对“体育类项目”的新发展,为儿童体能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大数据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外教育,规范课程建设是重要举措。“儿童体适能”项目的成功经验,一是建立项目开发标准,依托“五五三”项目模式,探索“五有”体育课程,为体育类项目开发提供了标准。依据这套标准,通过五年的发展,实现一个点向多个点的辐射,开班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时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二是探索项目教师培养标准,依托平台优势自主培养师资力量,至今研发团队举办八期“儿童体适能教师培训班”和六期“浙江省拓展性课程师资培训班——幼儿园体育活动编排与实施”,受训人员达到五百余人。三是制定地区性儿童体能标准,五年近万名学生的数据,为建设地方性行业标准、为政府及研究部门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顾岩冰.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7-336.
  [3]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36(7):29-33.
  [5] 李民.小场地也能“大作为”——例谈“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家,2016(18):30-31.
  [6] 董翠花,郑继超,刘超.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落实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的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1-8.
  [7] 季浏,马德浩.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03):3-1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校正Q-T间期(QTc)在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Ewing法对14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并据此分为CAN组及非CAN组,比较两组间QTc的差异,同时分析QTc与CAN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AN组的QTc[(429±22)ms]与非CAN组[(397±14)ms]相比显著延长,且QTc与CAN病变程度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经X线的输卵管介入疏通术治疗近端堵塞的不孕症患者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不孕症患者17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98例,行X线介入输卵管再通术;B组76例,行宫、腹腔镜联合导丝治疗。结果 A组成功率为88.8%,B组成功率为88.2%,对174例患者随访2年。A、B两组受孕者分别为46、32例,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X线的输卵管介入复通术整个操作过程痛苦小,微创
期刊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就已经对糖尿病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糖尿病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在我国的流行已经到了迅猛阶段。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就此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国内分泌领域的知名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引起小儿食源过敏性皮疹的食物,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120例食源过敏性皮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致敏食物的种类。结果食源过敏性皮疹类型以麻疹型、荨麻疹型为主(66.7%)。致敏的食物以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症为主,占70.8%,麦胶类占7.5%,柑桔水果类占6.7%。轻型过敏106例,重型14例。结论 引起食源过敏的主要致敏食物的排序已发生了变化,食物类(以牛奶、蛋白及乳糖不耐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联合碘油CT在肝硬化结节性质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发现异常回声结节病例的CTAP、CTHA及碘油CT(Lp-CT)图像,并与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直径为2.1-3.0cm、1.1-2.0cm、≤1.0cm的病灶,多期增强CT检出率分别为94.4%、75.0%和41.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外衡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经治疗均痊愈。结论脾破裂为常见的腹部损伤,脾损伤需要手术治疗时应根据病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尽量保留器官的功能,但首要的是抢救生命。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01(2009)15—253—02
期刊
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有效血容量减少和循环功能不全的急危重症,必须早期、及时进行诊断,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然而由于其发病急、病因复杂,不宜搬动,使检查受限等原因,给早期诊断造成困难,易导致误诊。现选择我院急诊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9例休克病例,分析其诊断经过并报道如下。
期刊
摘 要: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将战略思维应用到博物馆发展规划中能有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北京汽车博物馆基于战略思维,利用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SWOT态势分析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从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级构建了战略布局,制定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规划指标,并将规划细化到18项重大任务和3个重大工程,让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期刊
摘 要:将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引入营地教育教学中,是加快信息化时代营地教育变革的创新尝试,为营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从入营前教学、营地中教学、营地教学后三个方面探讨了微课在营地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微课在营地教育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确保营地教育的高效性与体验性、助力教师关注育人过程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微课;营地教育;校外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eAg表达与HBV混合感染中前C/C基因启动子cp变异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前C/cp基因,以PUC18为载体构建质粒,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后用DNAStar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9例患者体内共构建356份HBV-前C/cp质粒;测序结果显示同一患者体内均存在多种变异形式的HBV-前C/cp基因,HBeAg阳性患者体内多为野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