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母亲姓胡,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最小,俊俏美丽,取名胡美葵。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省略了她名字中的“美”字,直呼“胡葵”。从豆蔻到耄耋,母亲从不在乎名字里有没有“美”字,却矢志不渝地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
八十岁学书法
母亲和父亲属于盲婚哑嫁,幸而一生恩爱。其实,母亲本要嫁给自己的表哥,她的姨妈是一家藤器铺的老板娘,也喜欢母亲的美,欲娶她为儿媳,却因母亲不识字而作罢。作为农家妇,母亲并没觉得不识字是什么短处,倒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她才觉得“不识字多吃亏”,十分羡慕读过书的人,以至晚年常梦见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
我家里订了多种报刊。这些报刊,也渐渐引起母亲的兴趣。我和妻子、儿女都成了母亲识文断字的老师,见谁问谁,不厌其烦。她常常今天问了,明天又忘了,母亲毫不气馁地再问,再记,直到记住为止。她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大清早就坐在客厅,一字一字地读,一来二去,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看到母亲学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教母亲写字,想必她会更开心。于是,我把妈妈请到我练书法的案台前,向她介绍纸墨笔砚,教她练书法。
母亲童心未泯,以往我练书法时,她常走过去东摸摸西看看,让她亲自动手,她信心十足、兴趣盎然,并不觉得是一件难事。我当过老师,自然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母亲心灵手巧,稍加引导,就水到渠成。
如此这般,母子俩经常同时站立在练书法的桌子前,母亲一笔一画地书写,我一招一式地点评。母亲写毕,全家大小齐声赞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母亲突然开起我们的玩笑:“那你们要常常看妈的作品,好把眼睛‘刮’得漂亮点。”
时间长了,有人前来求字,母亲有求必应,大笔一挥,写出最拿手的三个大字:“东莞好”。
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東莞有一个风俗,孩子出生第一百天,父母要为孩子做“百日”庆典,预祝孩子年高百岁。这一天,母亲会为婴儿喂咸食物,称为“食味”;外婆需要送外孙“百岁牌”。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七十多年,母亲一直都在做“百岁牌”。细数下来,母亲的孙子外孙共有二十多个。每逢某个孙子百日的时候,她都会赠送自己亲手做的“百岁牌”。
现在母亲虽然已经85岁了,但是她空暇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做“百岁牌”。母亲的房间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块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碎布,并剪裁成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这些碎布料有的是邻居家给的,也有的是我开着车逐家制衣厂寻找的。
现在越来越少人懂得如何制作“百岁牌”,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民间制作技巧或许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母亲作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已经开始努力将自己制作“百岁牌”的技艺传授给晚辈。我的儿媳妇正在向祖母学习制作“百岁牌”的技艺,母亲十分开心,非常耐心地讲授制作步骤,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母亲一直与我住在城区,制作“百岁牌”之余,她还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回乡下,看看村里的朋友,去田里种种蔬菜,生活非常开心。我常常说要用车送她回去,母亲都说:“不好,自己会做、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不用麻烦别人。”
母亲对于我们而言,像一部励志剧,有的精彩,有的辛苦。她也像电视剧里永不言败的主角那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责编:孙展)
八十岁学书法
母亲和父亲属于盲婚哑嫁,幸而一生恩爱。其实,母亲本要嫁给自己的表哥,她的姨妈是一家藤器铺的老板娘,也喜欢母亲的美,欲娶她为儿媳,却因母亲不识字而作罢。作为农家妇,母亲并没觉得不识字是什么短处,倒是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她才觉得“不识字多吃亏”,十分羡慕读过书的人,以至晚年常梦见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
我家里订了多种报刊。这些报刊,也渐渐引起母亲的兴趣。我和妻子、儿女都成了母亲识文断字的老师,见谁问谁,不厌其烦。她常常今天问了,明天又忘了,母亲毫不气馁地再问,再记,直到记住为止。她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大清早就坐在客厅,一字一字地读,一来二去,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看到母亲学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教母亲写字,想必她会更开心。于是,我把妈妈请到我练书法的案台前,向她介绍纸墨笔砚,教她练书法。
母亲童心未泯,以往我练书法时,她常走过去东摸摸西看看,让她亲自动手,她信心十足、兴趣盎然,并不觉得是一件难事。我当过老师,自然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母亲心灵手巧,稍加引导,就水到渠成。
如此这般,母子俩经常同时站立在练书法的桌子前,母亲一笔一画地书写,我一招一式地点评。母亲写毕,全家大小齐声赞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母亲突然开起我们的玩笑:“那你们要常常看妈的作品,好把眼睛‘刮’得漂亮点。”
时间长了,有人前来求字,母亲有求必应,大笔一挥,写出最拿手的三个大字:“东莞好”。
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東莞有一个风俗,孩子出生第一百天,父母要为孩子做“百日”庆典,预祝孩子年高百岁。这一天,母亲会为婴儿喂咸食物,称为“食味”;外婆需要送外孙“百岁牌”。从十几岁开始到现在七十多年,母亲一直都在做“百岁牌”。细数下来,母亲的孙子外孙共有二十多个。每逢某个孙子百日的时候,她都会赠送自己亲手做的“百岁牌”。
现在母亲虽然已经85岁了,但是她空暇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做“百岁牌”。母亲的房间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块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碎布,并剪裁成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这些碎布料有的是邻居家给的,也有的是我开着车逐家制衣厂寻找的。
现在越来越少人懂得如何制作“百岁牌”,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民间制作技巧或许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母亲作为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已经开始努力将自己制作“百岁牌”的技艺传授给晚辈。我的儿媳妇正在向祖母学习制作“百岁牌”的技艺,母亲十分开心,非常耐心地讲授制作步骤,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母亲一直与我住在城区,制作“百岁牌”之余,她还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回乡下,看看村里的朋友,去田里种种蔬菜,生活非常开心。我常常说要用车送她回去,母亲都说:“不好,自己会做、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不用麻烦别人。”
母亲对于我们而言,像一部励志剧,有的精彩,有的辛苦。她也像电视剧里永不言败的主角那样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