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87-02
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改,从哪里着手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编写教案的方式必须改,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目前,有的学校用固有的标准定期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评比,有的甚至将教师撰写教案与年度考核、评优挂钩。这些学校对教师写教案要求过细过死。如对教案编写的格式、数量、外观有严格要求,表面追求环节的完美、数量的多少、书写的工整等。有些教师的教案基本上是从参考或备课手册上抄下来的,平淡无奇、不鲜活又不符合当时当地情况,尤其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抄写教案纯属无用功,既劳民又伤财。造成上述教师编写教案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管理者的误导,追求形式,浪费时间。
长期以来,各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写教案要求过细过死,导致广大教师在制度约束下,陷入“教案八股”的编写之中。据我学区的教师备课情况调整结果表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或者叫抄教案,应付主管部门检查。
2.视野狭窄,缺少创新。
除了管理上的误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相当多教师备课,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课程标准,一本教学参考书。有的学校教师甚至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其他什么也没有各种教学资料奇缺,学科专业杂志基本没有看见过。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或很少。而业务钻研不够,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導致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教案编写在“惜时增效、减负增效”大目标下如何体现“动、乐、爱、创”这一教学特点呢?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教师思路上、观念上必须有突破与创新,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部分教师在课改当中教案没有创新,还未能跳出“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尺度的旧的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不如说是教育思想陈腐,教学观念落后。因此,可以说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
2.由静态向动态备课转变。
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教师控制的。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是可控制的。它是静态的、单一的、细致的、单向的,每一个环节,活动内容、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进行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定教”。像裁剪师为每个人“量体定衣”一样。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学习需求,教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自学)——解决问题(质疑)——开发新问题(引导)——解决新问题(训练)”循环中进行的。唯其如此,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设计,只能做轮廓上的描述,应为学生留下更多空间,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具体地说,新课程教案设计,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比较粗线条的第一次设计,而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教学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则应随机应变,随时调整教案,进行二次设计。
3.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教案,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自钻研教材,选择自己熟悉的教法。十几年、几十年备课上课全凭自己经验,这是一种老牛拉磨式的循环。如今新课程实施,备课应是开放式,备课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备课不仅备课内还要备课外:不仅备教材还要备教材之外,如: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等,另外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新闻、学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如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也不再是文化的孤岛,新课程的优化整合要求广大教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与真实的外界生活接近,与学生、家长、社会实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实施中将各学科组教师整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备课组,先集体学习,统一认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再根据教材单元组合将藏语文知识点渗透于各单元中。在这个工程中,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确定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作业难易度。确立了这些后备课组将整个备课任务公布出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挑选一个单元备课任务,认真准备,这样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一可减轻教师备课工作量,二可发挥个人专长,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落实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以及知识拓展迁移,作业练习等。在教学目标中,按照学生不同基础设计不同教学目标。因此,备课既是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怎样改,从哪里着手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编写教案的方式必须改,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目前,有的学校用固有的标准定期对教师教案进行检查,评比,有的甚至将教师撰写教案与年度考核、评优挂钩。这些学校对教师写教案要求过细过死。如对教案编写的格式、数量、外观有严格要求,表面追求环节的完美、数量的多少、书写的工整等。有些教师的教案基本上是从参考或备课手册上抄下来的,平淡无奇、不鲜活又不符合当时当地情况,尤其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抄写教案纯属无用功,既劳民又伤财。造成上述教师编写教案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管理者的误导,追求形式,浪费时间。
长期以来,各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编写教案要求过细过死,导致广大教师在制度约束下,陷入“教案八股”的编写之中。据我学区的教师备课情况调整结果表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或者叫抄教案,应付主管部门检查。
2.视野狭窄,缺少创新。
除了管理上的误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相当多教师备课,尤其农村中小学教师,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课程标准,一本教学参考书。有的学校教师甚至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其他什么也没有各种教学资料奇缺,学科专业杂志基本没有看见过。外出学习的机会没有或很少。而业务钻研不够,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導致缺少创新能力。
目前教案编写在“惜时增效、减负增效”大目标下如何体现“动、乐、爱、创”这一教学特点呢?
1.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教师思路上、观念上必须有突破与创新,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部分教师在课改当中教案没有创新,还未能跳出“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的思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尺度的旧的模式,与其说是方法技巧的落后。不如说是教育思想陈腐,教学观念落后。因此,可以说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
2.由静态向动态备课转变。
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教师控制的。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是可控制的。它是静态的、单一的、细致的、单向的,每一个环节,活动内容、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进行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定教”。像裁剪师为每个人“量体定衣”一样。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学习需求,教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自学)——解决问题(质疑)——开发新问题(引导)——解决新问题(训练)”循环中进行的。唯其如此,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设计,只能做轮廓上的描述,应为学生留下更多空间,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具体地说,新课程教案设计,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比较粗线条的第一次设计,而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及教学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则应随机应变,随时调整教案,进行二次设计。
3.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教案,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自钻研教材,选择自己熟悉的教法。十几年、几十年备课上课全凭自己经验,这是一种老牛拉磨式的循环。如今新课程实施,备课应是开放式,备课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备课不仅备课内还要备课外:不仅备教材还要备教材之外,如: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等,另外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新闻、学生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如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也不再是文化的孤岛,新课程的优化整合要求广大教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与真实的外界生活接近,与学生、家长、社会实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实施中将各学科组教师整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备课组,先集体学习,统一认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再根据教材单元组合将藏语文知识点渗透于各单元中。在这个工程中,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确定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作业难易度。确立了这些后备课组将整个备课任务公布出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挑选一个单元备课任务,认真准备,这样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一可减轻教师备课工作量,二可发挥个人专长,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落实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以及知识拓展迁移,作业练习等。在教学目标中,按照学生不同基础设计不同教学目标。因此,备课既是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