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要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家长和幼儿园要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幼儿分享行为缺乏的原因分析,探讨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分享意义;原因分析;培养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一块更是提出了具体目标,如“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分享”。
一、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意义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有某种资源,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陕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目前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极易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独占意识膨胀,分享意识淡薄,为其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埋下隐患。在观察中发现,有些幼儿的分享是“劝说型”分享,即虽然这些幼儿在家长、同伴或者教师的劝说下勉强做出了分享行为,但并非自愿的,这种行为被称为“伪分享”。
二、幼儿分享行为缺乏的原因分析
1.独占思维主导、分享意识不足。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经常把家里最好的吃、最想玩的都给予他们,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逐渐产生独自私享思想。
2.家庭环境影响,分享观念落后。幼儿从小在独门独户的商品房里生活,家长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来的分享活动也比较少,孩子从小缺乏分享的观念。另外有些家长也经常告诫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自己的东西要管好这样的观念。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只要自己管好自己,不要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所以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的自然是不会分享的自我行为。
3.生活经验缺乏,分享经历很少。幼儿交往、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都刚刚开始萌发,有些孩子即使愿意跟其他人建立一些友谊,但是因为自己的分享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友好的分享。
三、幼兒分享行为有效培养
1.克服自我中心,树立分享意识。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而教师应用实际的事情让幼儿理解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幼儿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应该尽早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告诉幼儿合作、分享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孩子与同伴进行分享,幼儿园的教、玩具资源是有限的,都需幼儿共同轮流使用,从小事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在集体的活动中资源是共用的,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给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分享的孩子最受欢迎。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给幼儿欣赏一些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2.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乐趣。教师应该多给予幼儿进行分享的机会,如开展玩具交流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带上一个自己会玩的玩具在班级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且介绍具体自己的玩具是怎么玩的。因为人人参与,孩子觉得自己不吃亏,在交流中又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慢慢形成交流分享的习惯。班级内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教孩子一些协作性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玩的人需要合作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一起玩拼图,轮流往拼板版上放拼图块。其他可以一起做的工作还包括:整理玩具、种花、给宠物洗澡等等。在特殊的日子如幼儿生日的时候,带一些糕点和小朋友分享,同一个月生日的小朋友也可以通过互换生日礼物进行分享。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一旦幼儿出现良好的分享行为,成人需要及时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强化,如竖大拇指、摸头、肯定的眼神等肢体或口头语言,以此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肯定。幼儿受到成人肯定的信号后,便会在心理萌发自我奖励倾向,促使其增加分享行为的产生。
3.建立合理规则,恰当合作分享。首先,教育幼儿做到平等分享,幼儿的分享对象往往带有指向性,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分享,而拒绝普通同伴的分享请求。其次,轮流分享也是常见的分享规则,幼儿问难免会由于争夺自己喜爱的事物而产生冲突,教师可以在幼儿问建立“先来后到”的规则,后到的幼儿要与先来的幼儿一起交流,轮流使用某物,这不光培养了幼儿的分享行为,也促进了幼儿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如:引导幼儿将好玩儿的玩具与大家一起玩儿。当幼儿出现玩自己的玩具没劲,产生想玩同伴的玩具的情况时,可适时引导幼儿想玩别人玩具时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让幼儿学会交换玩、轮流玩。同时也要学说一些简单的交往语言,“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吧!”还要和幼儿一起制订一些规则,如未经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时要先商量;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
4.家园配合一致,树立分享榜样。开展分享教育,家园合作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如丁丁不爱交流,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丁丁爱吃苹果,丁丁的爸爸有一天拿出又香又甜的苹果给丁丁吃,并且告诉他这是隔壁星星的爸爸分享的,星星的爸爸可关心丁丁了。并且和丁丁商量,以后我们家有好吃的也要和星星一起分享。过几天星星生日,丁丁爸爸和丁丁一起商量送礼物给星星,丁丁和爸爸经过商量送了星星喜欢的玩具枪,星星可开心了。在大方有礼的父母影响下,幼儿自然模仿,慢慢地丁丁也变得愿意和小朋友分享交流,逐渐培养起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分享是幼儿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能力,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与修养,有利于孩子终身的成长。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细心引导、耐心教育逐渐树立分享的意识、形成分享的行为,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分享品质,才能够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友谊,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满足,为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吴娟)
关键词:分享意义;原因分析;培养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这一块更是提出了具体目标,如“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分享”。
一、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意义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有某种资源,个体亲近群体,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陕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目前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极易对孩子溺爱,导致孩子独占意识膨胀,分享意识淡薄,为其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埋下隐患。在观察中发现,有些幼儿的分享是“劝说型”分享,即虽然这些幼儿在家长、同伴或者教师的劝说下勉强做出了分享行为,但并非自愿的,这种行为被称为“伪分享”。
二、幼儿分享行为缺乏的原因分析
1.独占思维主导、分享意识不足。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经常把家里最好的吃、最想玩的都给予他们,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逐渐产生独自私享思想。
2.家庭环境影响,分享观念落后。幼儿从小在独门独户的商品房里生活,家长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来的分享活动也比较少,孩子从小缺乏分享的观念。另外有些家长也经常告诫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自己的东西要管好这样的观念。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只要自己管好自己,不要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所以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的自然是不会分享的自我行为。
3.生活经验缺乏,分享经历很少。幼儿交往、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都刚刚开始萌发,有些孩子即使愿意跟其他人建立一些友谊,但是因为自己的分享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友好的分享。
三、幼兒分享行为有效培养
1.克服自我中心,树立分享意识。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而教师应用实际的事情让幼儿理解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幼儿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教师应该尽早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告诉幼儿合作、分享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引导孩子与同伴进行分享,幼儿园的教、玩具资源是有限的,都需幼儿共同轮流使用,从小事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在集体的活动中资源是共用的,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给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分享的孩子最受欢迎。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给幼儿欣赏一些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2.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乐趣。教师应该多给予幼儿进行分享的机会,如开展玩具交流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带上一个自己会玩的玩具在班级和小朋友一起玩,并且介绍具体自己的玩具是怎么玩的。因为人人参与,孩子觉得自己不吃亏,在交流中又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慢慢形成交流分享的习惯。班级内可以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教孩子一些协作性游戏,在这些游戏中,玩的人需要合作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一起玩拼图,轮流往拼板版上放拼图块。其他可以一起做的工作还包括:整理玩具、种花、给宠物洗澡等等。在特殊的日子如幼儿生日的时候,带一些糕点和小朋友分享,同一个月生日的小朋友也可以通过互换生日礼物进行分享。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一旦幼儿出现良好的分享行为,成人需要及时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强化,如竖大拇指、摸头、肯定的眼神等肢体或口头语言,以此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肯定。幼儿受到成人肯定的信号后,便会在心理萌发自我奖励倾向,促使其增加分享行为的产生。
3.建立合理规则,恰当合作分享。首先,教育幼儿做到平等分享,幼儿的分享对象往往带有指向性,他们更愿意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分享,而拒绝普通同伴的分享请求。其次,轮流分享也是常见的分享规则,幼儿问难免会由于争夺自己喜爱的事物而产生冲突,教师可以在幼儿问建立“先来后到”的规则,后到的幼儿要与先来的幼儿一起交流,轮流使用某物,这不光培养了幼儿的分享行为,也促进了幼儿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如:引导幼儿将好玩儿的玩具与大家一起玩儿。当幼儿出现玩自己的玩具没劲,产生想玩同伴的玩具的情况时,可适时引导幼儿想玩别人玩具时该怎么说,该怎么做?让幼儿学会交换玩、轮流玩。同时也要学说一些简单的交往语言,“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吧!”还要和幼儿一起制订一些规则,如未经同伴同意,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借玩具时要先商量;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
4.家园配合一致,树立分享榜样。开展分享教育,家园合作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如丁丁不爱交流,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丁丁爱吃苹果,丁丁的爸爸有一天拿出又香又甜的苹果给丁丁吃,并且告诉他这是隔壁星星的爸爸分享的,星星的爸爸可关心丁丁了。并且和丁丁商量,以后我们家有好吃的也要和星星一起分享。过几天星星生日,丁丁爸爸和丁丁一起商量送礼物给星星,丁丁和爸爸经过商量送了星星喜欢的玩具枪,星星可开心了。在大方有礼的父母影响下,幼儿自然模仿,慢慢地丁丁也变得愿意和小朋友分享交流,逐渐培养起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分享是幼儿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能力,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与修养,有利于孩子终身的成长。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细心引导、耐心教育逐渐树立分享的意识、形成分享的行为,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分享品质,才能够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从分享中获得友谊,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满足,为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