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届中南地区及港澳皮肤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皮肤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5年38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发育不良性痣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1例临床表现为色素性损害的手术标本行H-E染色,结合临床指标及评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皮损直径≥5 mm者8例,多发性损害者7例,边界模糊者4例,外形不规则者6例,痣表面色素不匀者4例,基底色红者6例.光镜下:交界痣3例,复合痣8例.发育不良性痣较为特异的组织学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雀斑样增生,痣细胞巢增生紊乱倾向于形成"桥型"融合.表皮下方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了以各种不同组织器官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早期胎传梅毒儿.1997年以来,我们共诊治了具有骨损害的早期胎传梅毒儿12例,现对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期刊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体液和细胞免疫紊乱[1].研究表明调节活化和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介素8(IL-8)等趋化因子在银屑病患者局部皮损表达明显增强,它们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
期刊
患者男,5岁.出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潮红,满月时全身皮肤粗糙,伴明显角化鳞屑,未出现水疱.四肢、躯干、头皮广泛过度角化,呈灰褐色,至10个月时,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连续数年症状不能控制,全身皮损增厚、变硬,生殖器及周围表面也呈明显过度角化。
期刊
患者女,28岁,以双小腿、双足背灰褐色疣状增殖性斑块半年,加重1个月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背开始起丘疹,伴瘙痒、水疱、脓疱,并逐渐波及双小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治疗40余天,具体用药不详.丘疹、水疱、脓疱逐渐减少,但在原发皮损上逐渐形成肥厚性斑块,好转出院。
期刊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现阶段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注射、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硅凝胶外用、压迫疗法、干扰素注射等.由于单一疗法的复发率较高,故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的联合治疗,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瘢痕疙瘩的复发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患者和医生的一个难题.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我们收治了25例患者,共51处瘢痕疙瘩皮损,采用手术方法切除瘢痕疙瘩、术中即时注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