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通过历史课来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流行于很多发达国家,我国也逐渐加入其中。历史课在培养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中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初期阶段,由于任职教师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历史学联系的甚少,历史学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因而一直以来被忽略。本文针对上述现象,分析探讨了历史教育对培养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 公民意识 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公民的意识教育,树立公民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建国以来公民意识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因此成为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新亮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的政治意义。
一、公民意识绪论
公民意识表现为人们作为“公民”对国家政治、法律等一系列活动主体的心理认同与自觉,又表现为保障与权利。它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一种民众意识,具体表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尊严、有自由权利和价值的人,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不受侵犯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社会责任感。
二、国家暂未设立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的“现代公民”概念,是我国公民教育思想的先河。中国最早的公民读本是上海书社1913年翻译的《美国公民学》,1923年熊子容编写的《公民教育》,是我国发行最早的公民教材。新中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公民教育,一场场政治运动如暴风狂雨,从而扼杀了公民意识的萌芽,只有顺从才能存活。在1997年,李慎之指出公民意识是中西方的最大差距。在公民教育中断若干年后,2001年中央颁发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教育从此进入了官方语汇。2004年,郑州大学成立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是第一个公民教育基地。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公民读本》。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上述一系列事实都可以说明国家对公民教育的注重,因此,我们在施教时应该适时的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阶段正是16~19岁的“准公民”特殊时期,所以高中时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因此历史学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任重道远。
三、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渠道
我们应该摒弃公民教育就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历史老师对历史教学与公民教育联系的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学以其丰富的素材资源、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经验,占据了人文社科的核心课程位置。高中历史课应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还指出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教导学生对“臣民”和“公民”加以区分。由此可见,历史课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很多国家力图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各种形态以及不同阶段人类发展的特征,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培养公民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均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所以社会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教育如果总是以灌输知识的传统方式去教导学生,它将失去教育的意义,而历史也将会失去生命力。所以,历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公民。
四、历史学中有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公民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学内容贯穿古今,涉及各个领域,对培养公民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以历史为教育契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公民意识。教师应合理开展历史活动来丰富公民教育内容,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历史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历史人物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古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陈词,今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奔放豪迈。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学生可以更加明确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历史中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人类文明,例如古希腊民主制度。“公民”一词最早源于希腊,古希腊采取全民直接选举,即主权在民。近代西方的公民概念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意识,公民权是指受到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巅峰,源于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所以公民意识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从另一方面来讲,雅典文明的兴盛源于公民的辩论和自由讲学,辩论和自由讲学,包括政府发放的各种津贴,促使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文化素养,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城邦管理。
当前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秩序错乱现象,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热点的结合,引导学生的理解有序参与的概念。例如“网络问政”,公民群体通过网络对社会现象进行揭发,由此形成了大势汹涌的民众呼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网民们从曾经的娱乐、恶搞,转向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一跃成为参与最热情的群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实行代议制民主。如果公民从小就能正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比如自由发言,讨论互动等,就可以为他们将来在基层民主生活中敢于表达、理性参与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历史学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尊心。体会落后挨打、反抗探索的艰辛历程,青少年才能更好的肩负民族光复大任。结合当今时事,认清国际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与曲折,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以中国历史的学习为基础,不断开拓视野,了解各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培养多元价值精神。
结论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依赖于基础教育水平。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实现其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世界观,发挥其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培养公民的人文素养,迎战新时代,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冲破历史知识传统的模式,将其定义为提高公民素质的非专业教育,公民意识培养应该逐步走进高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婕.论高中历史教育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0(5).
[2]陈紫微.如何在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J].实践讲堂,2012(12).
[关键词]:历史教育 公民意识 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公民的意识教育,树立公民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建国以来公民意识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因此成为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新亮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的政治意义。
一、公民意识绪论
公民意识表现为人们作为“公民”对国家政治、法律等一系列活动主体的心理认同与自觉,又表现为保障与权利。它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一种民众意识,具体表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尊严、有自由权利和价值的人,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不受侵犯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社会责任感。
二、国家暂未设立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的“现代公民”概念,是我国公民教育思想的先河。中国最早的公民读本是上海书社1913年翻译的《美国公民学》,1923年熊子容编写的《公民教育》,是我国发行最早的公民教材。新中国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公民教育,一场场政治运动如暴风狂雨,从而扼杀了公民意识的萌芽,只有顺从才能存活。在1997年,李慎之指出公民意识是中西方的最大差距。在公民教育中断若干年后,2001年中央颁发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教育从此进入了官方语汇。2004年,郑州大学成立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是第一个公民教育基地。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公民读本》。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上述一系列事实都可以说明国家对公民教育的注重,因此,我们在施教时应该适时的进行公民教育。
高中阶段正是16~19岁的“准公民”特殊时期,所以高中时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因此历史学在培养公民意识方面任重道远。
三、历史教育是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渠道
我们应该摒弃公民教育就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历史老师对历史教学与公民教育联系的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公民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学以其丰富的素材资源、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经验,占据了人文社科的核心课程位置。高中历史课应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还指出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教导学生对“臣民”和“公民”加以区分。由此可见,历史课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很多国家力图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社会和历史的各种形态以及不同阶段人类发展的特征,把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培养公民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均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所以社会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历史教育如果总是以灌输知识的传统方式去教导学生,它将失去教育的意义,而历史也将会失去生命力。所以,历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合格公民。
四、历史学中有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公民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学内容贯穿古今,涉及各个领域,对培养公民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以历史为教育契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公民意识。教师应合理开展历史活动来丰富公民教育内容,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历史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历史人物的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古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陈词,今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奔放豪迈。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学生可以更加明确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历史中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人类文明,例如古希腊民主制度。“公民”一词最早源于希腊,古希腊采取全民直接选举,即主权在民。近代西方的公民概念源于古希腊的民主意识,公民权是指受到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巅峰,源于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所以公民意识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从另一方面来讲,雅典文明的兴盛源于公民的辩论和自由讲学,辩论和自由讲学,包括政府发放的各种津贴,促使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文化素养,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城邦管理。
当前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秩序错乱现象,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重课堂内容与现实热点的结合,引导学生的理解有序参与的概念。例如“网络问政”,公民群体通过网络对社会现象进行揭发,由此形成了大势汹涌的民众呼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网民们从曾经的娱乐、恶搞,转向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一跃成为参与最热情的群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实行代议制民主。如果公民从小就能正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民主参与能力,比如自由发言,讨论互动等,就可以为他们将来在基层民主生活中敢于表达、理性参与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历史学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还可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尊心。体会落后挨打、反抗探索的艰辛历程,青少年才能更好的肩负民族光复大任。结合当今时事,认清国际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与曲折,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以中国历史的学习为基础,不断开拓视野,了解各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培养多元价值精神。
结论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依赖于基础教育水平。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实现其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世界观,发挥其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培养公民的人文素养,迎战新时代,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冲破历史知识传统的模式,将其定义为提高公民素质的非专业教育,公民意识培养应该逐步走进高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婕.论高中历史教育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0(5).
[2]陈紫微.如何在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J].实践讲堂,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