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世界范围内,将人体与自然相结合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不在少数,而芬兰裔美国摄影师阿诺便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基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创作之路,一走便是45年。
撇开繁复的定义和专业名词,阿诺·拉菲尔·闵奇恩(Arno Rafael Minkkinen)的作品带给每个观看者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扭曲的肢体和空间、自然纠缠在一起,充满美感的同时,也庄重得让人敬畏。他的足迹遍及了世界各地的森林、湖泊、沙漠以及无数的历史名城,并以其旷日持久的、史诗般的孤寂之旅,在影像中凝聚了人类灵魂与自然交流间最初的信奉。
“自拍,这样就不会有人受伤害”
第一次看到阿诺的作品,你肯定会被他作品里充满仪式感的肢体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所吸引。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并没有任何形式的修饰,它们都是镜头前那一幕的真实反映。对于这些用黑白胶片拍摄的照片,阿诺绝不会在相机或者暗房里对它们再做修饰或更改。所以,阿诺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纪实摄影师”。“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衣衫。并且,我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帮肋我取景。否则,我的作品就不完全靠我自己了。”这就如同是一个他和自己签订的契约般,有一种不甘于平凡的创作热情。
然而,任何契约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对于阿诺而言也是如此,他的拍摄总是充满冒险的。“自拍,这样就不会有人受伤害。”这是阿诺的信条之一,为了让模特免除危险,更多的时候,他都是自己独自完成拍摄。正如在挪威的悬崖边拍摄时,寒风呼啸而过,阿诺整个身体的支撑点就只有那几个脚趾头。只要稍微一分心,他就随时可能坠入深渊。在他看来,这是对于精神的洗礼,但他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模特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不光是把自己当做拍摄对象,他希望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定义,放入到宇宙中,这是一个关于人和宇宙相融合的主题。“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去对待地球,那么这个星球就会更美好。”
用自己的身体不断去挑战,这是他创造的新模式。如果让模特去做这些动作,他们很难做得出来,而且这也太难为他们了。很多时候,阿诺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他非常享受那种站在相机前却不知道会拍下什么画面的感觉,他一辈子都在追寻这样的未知,这也是他认为摄影非常有趣的所在。
从广告文案到摄影师的转变
“你脑海中的一切,都可以在相机中实现。”是阿诺在广告公司上作时,为美能达相机所写的义案。这句话不仅是他选择摄影师这个身份的主要原因,用来诠释他的作品也再贴切不过。我们在阿诺作品中看到的一切,都是他脑海里画面的直接映射,他把对于自己的过去、自己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理解,用一种富有张力的视觉化符号展示在每一个人面前,这一点或多或少地让人有一种东方禅意的感觉,他的作品也因此带有了浓浓的仪式感。
阿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在1971年,26岁的他打算参加一些摄影师的工作坊,希望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拍摄水平。当时刚看到课程名单的他并不认识任何一位导师,于是他便找到这些导师的画册,戴着手套一本一本地翻阅。其中,让他最受触动的便是著名纪实摄影师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那张愤怒小男孩的街头肖像,
在挪威的悬崖边拍摄时,寒风呼啸而过,阿诺整个身体的支撑点就只有那几个脚趾头。只要他一分心,就随时可能坠入深渊。这让阿诺回想起6岁时跟着父母一起移民到美国那个自卑而胆怯的自己。而当他报名参加阿勃丝的工作坊之后不久,便传来了阿勃丝自杀的消息。
于是,阿诺不得不转而参加了人体摄影师约翰·本森(John Benson)的课程,这看似遗憾的转折,却让阿诺走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不过,当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阿诺所拍的照片还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马和田野。约翰失望地对阿诺说:“你可能不太适合摄影这个工作,如果你拍的是这些的话,那就不用来了,回到你的广告公司去吧,别再来学摄影了。”
但阿诺并没有就此气馁,他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拍好。在为期5天的工作坊中,约翰让他回去休息了一天。阿诺在这段时间到野外去走了走,并机缘巧合地发现了一面镜子。第二天,阿诺便带着他的相机回到镜子跟前,脱掉自己的衣服,对着镜子拍摄了一张自拍照。这是因为阿诺原本想上阿勃丝的工作坊,其实是希望她能为自己拍摄一张肖像,拍出那个自卑的自己,但这个愿望却已经无法实现了。当时阿诺就想,为什么他不可以自己去完成这个愿望呢?于是,他便以他认为的“阿勃丝的角度”为自己拍了一张照。自此开始,阿诺真正地开始了长达45年的摄影之路。
就像一条路的分岔路口,你们之间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会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
在作品中找寻童年缺失的母爱
作为一名芬兰裔美国人,阿诺的父亲是一名芬兰的外交官,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非常漂亮的护士。遗憾的是,阿诺和他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这可能是因为他母亲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兔唇儿的事实。甚至直到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对阿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心结。
曾经想成为一名作家的他以自己和母亲的故事作为蓝本,写了一部小说。芬兰的电影协会看中了他的故事,并邀请他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久前,这部未完成的电影在美国林肯中心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映,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接下来,阿诺也会继续完成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关于谅解的故事。
人到中年时,阿诺也突然发现他的很多感受都是从他母亲那里得来的,因为她并不是很爱阿诺。在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也不知道他的风格会是这样的。但是当他回顾自己作品的时候,却发现他的作品深受了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尤其是他后期拍摄的和不同女性一起的作品,也是在表达一种爱,表现出他自己对母性关怀的需求。
纵观阿诺45年的摄影生涯,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摄影风格和方式。他在50岁的时候开车自驾,在美国一路向西,去持续拍摄人的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也是一种永恒的表现。除了这些在大自然中的孤独自拍以及和女性模特的合影以外,阿诺在他所住过的酒店里也拍摄了一系列作品,这是他对当下现实社会环境的思考。而他最近在自己工作室边的小湖里拍摄的新作品,则是更为个人的、想往他内心深处走的作品。
尽管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中带有不少他的导师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影子,阿诺也承认自己深受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摄影师所影响。但是,他却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说,你的作品和某个摄影师的作品很相似,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并且可能会停止拍摄这些东西。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你需要继续拍摄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们的不同,就像一条路的分岔路口一样,你们之间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会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
撇开繁复的定义和专业名词,阿诺·拉菲尔·闵奇恩(Arno Rafael Minkkinen)的作品带给每个观看者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扭曲的肢体和空间、自然纠缠在一起,充满美感的同时,也庄重得让人敬畏。他的足迹遍及了世界各地的森林、湖泊、沙漠以及无数的历史名城,并以其旷日持久的、史诗般的孤寂之旅,在影像中凝聚了人类灵魂与自然交流间最初的信奉。
“自拍,这样就不会有人受伤害”
第一次看到阿诺的作品,你肯定会被他作品里充满仪式感的肢体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所吸引。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并没有任何形式的修饰,它们都是镜头前那一幕的真实反映。对于这些用黑白胶片拍摄的照片,阿诺绝不会在相机或者暗房里对它们再做修饰或更改。所以,阿诺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名“纪实摄影师”。“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衣衫。并且,我也不需要任何人来帮肋我取景。否则,我的作品就不完全靠我自己了。”这就如同是一个他和自己签订的契约般,有一种不甘于平凡的创作热情。
然而,任何契约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对于阿诺而言也是如此,他的拍摄总是充满冒险的。“自拍,这样就不会有人受伤害。”这是阿诺的信条之一,为了让模特免除危险,更多的时候,他都是自己独自完成拍摄。正如在挪威的悬崖边拍摄时,寒风呼啸而过,阿诺整个身体的支撑点就只有那几个脚趾头。只要稍微一分心,他就随时可能坠入深渊。在他看来,这是对于精神的洗礼,但他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模特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不光是把自己当做拍摄对象,他希望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定义,放入到宇宙中,这是一个关于人和宇宙相融合的主题。“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去对待地球,那么这个星球就会更美好。”
用自己的身体不断去挑战,这是他创造的新模式。如果让模特去做这些动作,他们很难做得出来,而且这也太难为他们了。很多时候,阿诺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他非常享受那种站在相机前却不知道会拍下什么画面的感觉,他一辈子都在追寻这样的未知,这也是他认为摄影非常有趣的所在。
从广告文案到摄影师的转变
“你脑海中的一切,都可以在相机中实现。”是阿诺在广告公司上作时,为美能达相机所写的义案。这句话不仅是他选择摄影师这个身份的主要原因,用来诠释他的作品也再贴切不过。我们在阿诺作品中看到的一切,都是他脑海里画面的直接映射,他把对于自己的过去、自己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理解,用一种富有张力的视觉化符号展示在每一个人面前,这一点或多或少地让人有一种东方禅意的感觉,他的作品也因此带有了浓浓的仪式感。
阿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在1971年,26岁的他打算参加一些摄影师的工作坊,希望借此来提升自己的拍摄水平。当时刚看到课程名单的他并不认识任何一位导师,于是他便找到这些导师的画册,戴着手套一本一本地翻阅。其中,让他最受触动的便是著名纪实摄影师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那张愤怒小男孩的街头肖像,
在挪威的悬崖边拍摄时,寒风呼啸而过,阿诺整个身体的支撑点就只有那几个脚趾头。只要他一分心,就随时可能坠入深渊。这让阿诺回想起6岁时跟着父母一起移民到美国那个自卑而胆怯的自己。而当他报名参加阿勃丝的工作坊之后不久,便传来了阿勃丝自杀的消息。
于是,阿诺不得不转而参加了人体摄影师约翰·本森(John Benson)的课程,这看似遗憾的转折,却让阿诺走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不过,当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阿诺所拍的照片还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马和田野。约翰失望地对阿诺说:“你可能不太适合摄影这个工作,如果你拍的是这些的话,那就不用来了,回到你的广告公司去吧,别再来学摄影了。”
但阿诺并没有就此气馁,他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拍好。在为期5天的工作坊中,约翰让他回去休息了一天。阿诺在这段时间到野外去走了走,并机缘巧合地发现了一面镜子。第二天,阿诺便带着他的相机回到镜子跟前,脱掉自己的衣服,对着镜子拍摄了一张自拍照。这是因为阿诺原本想上阿勃丝的工作坊,其实是希望她能为自己拍摄一张肖像,拍出那个自卑的自己,但这个愿望却已经无法实现了。当时阿诺就想,为什么他不可以自己去完成这个愿望呢?于是,他便以他认为的“阿勃丝的角度”为自己拍了一张照。自此开始,阿诺真正地开始了长达45年的摄影之路。
就像一条路的分岔路口,你们之间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会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
在作品中找寻童年缺失的母爱
作为一名芬兰裔美国人,阿诺的父亲是一名芬兰的外交官,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非常漂亮的护士。遗憾的是,阿诺和他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这可能是因为他母亲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兔唇儿的事实。甚至直到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对阿诺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心结。
曾经想成为一名作家的他以自己和母亲的故事作为蓝本,写了一部小说。芬兰的电影协会看中了他的故事,并邀请他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不久前,这部未完成的电影在美国林肯中心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映,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接下来,阿诺也会继续完成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关于谅解的故事。
人到中年时,阿诺也突然发现他的很多感受都是从他母亲那里得来的,因为她并不是很爱阿诺。在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有多大,也不知道他的风格会是这样的。但是当他回顾自己作品的时候,却发现他的作品深受了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尤其是他后期拍摄的和不同女性一起的作品,也是在表达一种爱,表现出他自己对母性关怀的需求。
纵观阿诺45年的摄影生涯,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摄影风格和方式。他在50岁的时候开车自驾,在美国一路向西,去持续拍摄人的身体与自然的关系。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也是一种永恒的表现。除了这些在大自然中的孤独自拍以及和女性模特的合影以外,阿诺在他所住过的酒店里也拍摄了一系列作品,这是他对当下现实社会环境的思考。而他最近在自己工作室边的小湖里拍摄的新作品,则是更为个人的、想往他内心深处走的作品。
尽管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中带有不少他的导师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影子,阿诺也承认自己深受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摄影师所影响。但是,他却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说,你的作品和某个摄影师的作品很相似,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并且可能会停止拍摄这些东西。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你需要继续拍摄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们的不同,就像一条路的分岔路口一样,你们之间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最终,你会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