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感悟力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感悟力”就是获得感悟的能力。感,即是感知,感受。悟,即是领悟,顿悟。“感悟”最主要强调的是“自悟、顿悟”。“感悟”一词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一直强调的领悟、顿悟相通的。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说法,便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学习者通过对情感、事物、行为的内省体察而有所感触,从而悟出某种可以言说或不能言说的情感、思想、知识等。
  二、培养感悟力的重要意义
  感悟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威廉·福克纳说过:“写作需要独特的感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优秀的表现力。”感悟力的核心是“自悟”。也就是说,作文讲究自悟,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能得之心而寓之笔也。因此,培养感悟力的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
  1.培养感悟力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应该“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些都对感悟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培养感悟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无论如何挖空心思找最适合学生的话题来让他们写作,学生都总是咬破笔端无写处,而随笔和书信之类却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了某些感悟,于是就有了倾吐的欲望和冲动,是他们的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作文最主要的不是生活贫乏,而是对生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力。
  3.培养感悟力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生总是通过感性认识获取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有所领悟,可见感性形象在学生思维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语文教师应该遵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多提供给学生感性的积累,逐步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从而达到培养感悟力的目的。
  三、培养感悟力的策略
  1.开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真诚而自然地表达情感
  作文要有个性,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自信性,就是能不受人惑,有自己的真正见解。只有自信的人才会有真知灼见,才会不受他人的迷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悟。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一阶段是心理变化、情感变化最大的一个年龄段,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他们会为一次表扬而欣喜若狂,会为一次失败而自卑、愤怒,会为一个笑容而感到安慰,会为一次批语而痛哭流涕,也会为一次成功而踌躇满志。正因为这样,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围绕这一中心,笔者作了许多作文教学设计。例如,引用一位作家的话:“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优点,而是因为他的特点。”引导学生写《我很丑,可是我很善良》这样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克服自卑感,逐渐正确认识、把握与有意识地发展自我的特点,并向他人和社会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为学生提供感悟的外部条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就会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作文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选择,没有生活谈作文,岂不是空谈。作文的根本应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现实性、丰富性、深刻性,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原味,感受生活的原色。但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没有时间亲近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关注生活,帮助他们撷取写作素材,为他们的感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当然,为学生提供感悟的外部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春天来了,可以启发学生:你看到小草在向你微笑了吗?你听到春姑娘的脚步声了吗?你感觉到春风拂过脸颊的亲切了吗?要求学生把对春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开运动会了,班级没有取得好成绩,同学们都很沮丧,让他们把心中的郁闷用笔说出来。有什么好书,推荐给学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有意义的电视节目要求学生观看。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有的学生甚至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有什么想法或看到什么就随手记录下来,因为感悟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样一篇篇优秀的随感就诞生了。
  3.加强“童心”教育,使学生乐于“自悟”
  “童心”的本质之一是爱心。“爱”是一个人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作文中,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事实上,许多学生终日埋头苦学,忽视了生活的精彩,感受不到生活的趣味,于是渐渐地封闭自己,漠视生活,在他们看来,生活是枯燥的,社会是灰暗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作文,让他们的作文灵动而充满生气,岂不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这一问题,刘芳杨先生说:“写作教学要解决的似乎是‘如何写’,但对学生来说,‘写什么’是‘如何写’的灵魂和核心、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体现,从‘写什么’的角度去解决‘如何写’才是抓中了要害。”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爱”字,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好奇也是“童心”的本质,它能引导人们打破旧的模式,另辟蹊径,或在已知中发现未知。好奇心又执拗地维护着自己的感知的“自主权”,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既不驯服地就范于他人的见闻,更不迷信、屈从于他人的见识。好奇心又是宽广的,它有效地超脱着功利主义的限制与干扰。宽广的好奇心恰如一个阔大而奇妙的“磁场”,对大自然的一声一息,人世间的一颦一笑,无不迸发浓厚的兴趣,无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活泼而宽广的好奇心。
  4.弘扬高尚的人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法国文艺评论家布丰曾说过:“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灵魂的回音。”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作文作为人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更要以人为本。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文章的思想、趣味水准。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修养和优雅的审美情趣,在感知社会时才能分清真假美丑,才能悟到冷暖炎凉、悲欢离合,文章才会闪烁真善美的光辉。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做人的启示和进行无声的诱导,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修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其次,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他们的思想修养。在这方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岳飞的《满江红》让人激情满怀,产生为祖国奋斗献身的热情;朱自清的《背影》令人泪流满面,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是深沉而宽广的;雨果的《悲惨世界》使人愤愤不平,在同情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让人体会了人世的辛酸。
  5.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感悟力的关键环节
  如果说感知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那么思考则是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对生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
  作文中的感悟仅停留在感觉体验上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些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要发掘未被发现的东西,就必须思考。面对“松树”,人们一般由它的生长年限之长想到人的长寿(寿比南山不老松),而孔子却由它的耐寒不凋想到人的气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陶渊明由它的生于岩穴想到人的孤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铸由它的“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想到共产主义风格。由此可见,作文成功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文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培养学生感悟力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爱思、多思、善思、深思,逐步养成逢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
  6.勤于笔耕,让感悟力在不断的实践历练中得以提升
  朱光潜先生说:“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幅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可以说,感悟就像天上的流星雨一样来去匆匆,稍纵即逝。要捕捉它,就要在心灵的田园勤奋笔耕,不教一个感悟错过。或是从大自然的一片叶、一根草、一块石、一只飞蛾去感悟;或是在平凡生活中的一次偶遇、一句关怀、一回演说去感悟。不要轻易放过那些美好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最初最真最美的感悟,引导学生的笔不要停留,让学生的感悟化作一首诗,一篇小说,一篇散文。天长日久,未来的作家,未来的诗人,就在这里诞生了。因为成功只会青睐于那些笔耕不辍的人。
  在培养感悟力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反思其生活,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教师所要做的主要是激活学生思维、情感,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正如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中心是学习者,是活生生的人,教育必须从学习者本人出发。语言规范、作文技巧固然是要讲的,但这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个性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作文本人的思考,其它一切都将毫无意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总之,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中学生缺乏感悟力是很难在作文上有起色和突破的。感悟是情感体验,也是理性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培养感悟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习作能力。
  
  
其他文献
一  案例一:有一位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起早摸黑,所教的科目在整个年级数一数二,可是他所带的班级总体平均分在整个年级却是倒数,为什么呢?因他挤占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激起其他任课教师的怨言。  案例二:心理学教师上完一节心理课之后,交给该班班主任一张问卷调查表,问卷的题目是:我们班的老师。调查结果:全班47人,“我最喜欢的老师”一项,选班主任的有45人;“我最认真听的课”一项,选班主任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