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乌镇)西栅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5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去过一个地方,留下的不单单是它的风景,还有一份心情,乌镇西栅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走进乌镇西栅,更像走进一幅水墨画,无论是驻住停留又或是穿街走巷都是那么的自然,古朴,典雅,漫步在这里很容易让人忘却时间的存在,又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一段古老的岁月中。
  在去乌镇的路上,一直想象着它的样子———那里的房子是建在水上的吗,那里的人外出都是坐船吗,那里的女子都面如芙蓉、声如莺啼吗?小桥、流水、人家,会是多美的画面啊……
  老天爷似乎特地要我感受夜晚中的乌镇水乡,当我们从杭州乘高铁来到嘉兴南站,再转乘的士赶往乌镇,由于途中塞车,当我们赶到乌镇已是傍晚。华灯初上,乌镇西栅在彩灯的映射下,显现出与白日截然不同的气氛。如果白天的乌镇给带给人们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情感受,那么夜晚的乌镇会带给你迥然不同的风情,人们常说的“宿在乌镇,枕水江南”就从一个侧面解读了乌镇夜色的美妙。
  匆忙吃过晚饭,我们乘坐摆渡,船儿悠悠的划到对岸的景区,夜晚的西栅灯火阑珊,酒吧、咖啡厅、小巷,人来人往,歌舞厅内已经是人声鼎沸,张扬着这个小镇浓浓的现代气息。沿街是一排排旧式小楼,楼高均为两层,一样的木制廊柱,一样的靠窗的绣花窗格,一样的临水翘檐,就连那装点门面的门板,也都是旧式装卸式的厚木板。小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走过这些喧闹的场所,来到桥上,只见一座座木楼内灯火通明,河面上映衬着灯火琉璃。河中上偶尔有一两条乌篷船穿行而过,载着欣赏夜景的游人。指点风景处,已是笑意盈满。那份满足、那份惬意已经写在了脸上,悦在心中!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宛如回到了当年的秦淮河上,仿佛看到了秦淮八艳在展示着自己才情之时,又流淌着辛酸的泪水……很多民宿的门前都有指示灯,民宿01,民宿02,民宿03……应该有上百户民宿,进去一问,价钱还挺吓人,要500元一间。如果想体会江南水乡的那种临河的感觉,也可以考虑,不过能想象到里边简单摆设的古老房间和家具,还是觉得挺贵,因为它仅仅是临河而已。
  这里有很多家传统手工作坊,糕点作坊、湖笔作坊、布鞋作坊等,但晚上只有少数几家在营业,我们在狭窄幽深的巷子里来回转悠,转到一家卖糕点的店铺,捧着那热乎乎色、香、味诱人的小糕点,我尝了好几块,挺香、挺谗人。
  有了矛盾,才有现代的乌镇,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明建学社,清立书院,成就几代鸿儒。正所谓江南多才子,乌镇属最多”出产诗文鸿儒的乌镇,再加上现代文学巨匠矛盾的苦心经营,使诸多文人墨客以及像《林家铺子》这样的名著名剧迭出,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茅盾故居的清雅,记载着一代文人的精髓。乌镇的邮局更是透着怀旧的味道;乌镇的桐油伞散发着香气,记录着历史和文明;林家铺子里各色印花旗袍的雅致、大染房里那印染花布的田园风情、木楼上临街一隅的守望、乌篷船上的一路风光、霓虹灯下的咖啡馆和酒吧、不夜城的歌声、小桥流水的叮咚、老楼几百年心酸的历史、橘子红了无奈的悲情、都在这个小镇静静地诉说着古镇的曾经。《似水年华》的上映,更让人们怀念那份久远的真情……
  第二天天蒙蒙亮,就早早的起床准备去看看水乡的晨景。此时,乌镇的人们迎着朝霞灵巧的卸下一张一张厚实的门板,依次靠墙码放,然后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流连于老屋之间,徘徊于巷陌之中,乌镇一改昨日的朦胧,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清晰,阳光下,水珠在柳叶、屋檐间闪烁着,晶莹、透亮,让整个乌镇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立在精致而又苍老的石桥上,闭上双眼,凝听流水的声音,只觉岁月静好,天长地远。悠扬的歌声从远处小船上传来,船娘立在船头,穿着江南特有的蓝底白碎花布衣,手里划着浆,悠闲自在地由远至近。柳树随着微风摇摆着,晶莹的水珠洒在船边的水中,溅出细小水花随即又拍打着船身。船儿激出的涟漪渐渐淡去,最后消失在桥墩边,自己也消失在桥洞里,歌声随即变得飘飘渺渺……
  如今,乌镇西栅已不单单是西栅人的西栅了,西栅已经属于整个人类,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街上游人如织,悠闲地穿行在西栅的大街小巷谈古论今,穿行于西栅流淌了几千年的水面上指手画脚,享受着西栅带给我们的厚重历史和悠悠风情,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到来也正是对西栅迷人沉静的最好的最新的诠释吧。
  要走了,回眸望去,船儿依旧在水中荡漾,柳树仍旧随风摇摆,白云从古镇上空飘过,人们在青石巷道、古老石桥上来来往往,还有哪两位在乌镇农行对出桥头忙碌指挥交通的女交警,仿佛我從未来到这里,不曾打扰过这个小镇。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乌镇西栅,历经6000多年沧桑,不愧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被称为中国江南的封面。走进乌镇西栅,你便走进了一部历史的画卷!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庚子年在我的人生中,有些事情或许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十多年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的一篇文章被《山西画报·经典晋城》配图刊发。今年,看过几个老师的书籍之后,写了几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通过朋友的帮忙在几个平台推出,引起了一些反响。为表答谢之意,托朋友邀大家一聚。期间有幸结识了几位新朋友,没想到的是,与我相邻而坐的朋友竟然是《山西画报》晋城记者站现任站长李鹏飞先生。由此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十
期刊
倘若生活如网,被一切琐碎与繁褥所包围络织,那将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网的密度,广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冲破,也不强求任何人都将其冲破,只是在追求自由的人们眼里,有了网的存在,当被其笼罩着的时候,总会有一股劲想要突围。  也许因为身在其中,尚能获得某种力量保护而感到幸运,但是过于密织的生活,难免觉得像困在囚笼里,久而久之,视觉,听觉,嗅觉以及一切本来熟悉的事物就都变得陌生了。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绪和观念上,
期刊
乍然间看这文章题目,谁不先入为主地认为笔者就是诗人呢?而这不算意外,毕竟一切追求诗意生活的个人都值得尊重,他有他欣赏美的眼光,有他向善向爱的心,也有理想中的诗,自然就可以以诗人来自诩哩。何况生活中随处都有诗,触目所见,耳闻之音,心感之事,只要用心去体会,那就成诗。  因而对于再平常不过的行路,或者说散步,都可以用“漫步”来代替,并付诸诗的美称。其中,行路当然是最直接的行为表述,期间难免给人以单调的
期刊
往年藤县的春天,天气暖和,周边成千上万亩摇曳着的油菜花更是迷人。今年,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冬雨袭击了这片油菜花田,正如这一场悄无声息的疫情战。然而,藤县那成千上万亩的油菜花还在顽强生长,等待天气回暖绽放,那一定是未来战役胜利的时刻……  天阴水漫延,一场不浪漫的相逢  藤县公安局的警花李警官在雨中伫立着,和同事在高速路口处排查车辆,旁边的医护人员仔细掂量着她就已经知道,她已经睡眠不足导致脸上开始泛起了
期刊
那年年休,你独自踏上旅途,走向远方。掌着方向盘,听着轻音乐。一路上,不时超越别的车子,也不断被别的车子超越,你不在意。前方,蓝天白云不断延伸,天大地大,你似乎是唯一。这时,你似乎更能直面内心直达本质。你享受这样的感觉。前方路牌上,一个古村落———勾蓝瑶寨跳入了眼帘。你犹豫了两秒,就向着古村落而去。是否既定行程,何需介怀?既定之外,常有意外之喜。果然,古村落晚上的文艺表演刷新了你的眼界。谁能想到呢?
期刊
古诗有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近端午,不禁想起我家乡的一个特别节日———鱼生节。  我的家乡新庆镇,位于藤县与平南县交界处。本来名声不显,皆因有了这鱼生节,新庆鱼生渐渐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佳肴。鱼生节其实属于端午节的衍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五月初一,比端午节早几天。我的家乡人习惯在这一天于家里祭祀祖先供奉神祗,祭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就是鱼生。  在很久以前,整鱼生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鱼生节,首先要
期刊
记得以前在乡镇工作时,有一次,我和几名同事去化解一起群体纠纷,那是两个姓氏的人争夺一座祖坟的权属。双方都言之凿凿地主张权属,指责对方侵占自己的祖坟,但都拿不出明确的证据。照道理说,两个不同的姓氏争夺同一座祖坟,必定有一方搞错了。如果不是蓄意为之,这事要弄清楚并不太难。问题是当时正值清明时节,我们刚刚收到村里报来这个纠纷的讯息,便是一起群体性事件了,根本来不及调查。  唯有马上赶去现场。  我们到达
期刊
在藤县南部翠绿的群山当中有一个叫做同心的小镇,它安稳地生长在山青水美、淡薄宁静之中,就象一幅淡淡的丹青水墨,透着晶莹清脆的乡梦和庄周梦蝶般的典雅,在舒闲式微的岁月氲氤里宠辱不惊地缓缓流淌,散发着它独有芬芳的魅力,漫过山山水水,惊艳了华年。  一  同心镇的山是聪灵剔透而又饱含慧智的。  同心镇面积139.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6%,是一座十足的天然绿色屏障。同心的
期刊
一  对于荔枝村的走访,是和藤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黄子光先生一起的。这位可敬的老先生,从领导的位子退休下来后,十几年里一直坚守着他的文化情怀,在搜集、整理和挖掘藤县历史文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关于荔枝村的很多历史资料,便是由他及夫人卓兰荪女士一起挖掘整理出来的。  荔枝村在更早之前,被称为荔枝垌。它是那种南方常见的小村庄,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了漂亮的钢筋水泥楼房,楼房前后有果树,有小块的菜地,间或,
期刊
随着父亲节一天天靠近,我的心情越来越惶恐,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地避开和父亲字眼有关的一切事物和节日,以为不提不看不想就可以忘记,心就不会痛。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写一写我那忠厚淳朴的父亲,胸口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闷得喘不过气来。  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十二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在记忆中已经变得模糊,想要记住却好像又已经遺忘,再怎么努力想去抓住,都是徒劳无功。父亲在记忆中已是渐行渐远,真怕有一天会消失不见了。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