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病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修正不切实际的生活信念,接受我们无法掌控的噩运,从而放弃毫无必要的自我苛责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科普作者
女儿感冒了,姥姥教育她说:“你看!都是因为平时你不好好喝水,才会生病。”让孩子多喝水很重要,但是没必要把“喝水”和“生病”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每天多喝水就可以不生病。
姥姥其实也是一片苦心,拿生病这件事作为契机,让孩子重视。她不需要科学研究来证明,这次感冒确实是因为喝水少导致的。假如女儿最近挑食,那么,姥姥的理论完全可以变成:“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才会生病。”所以她的关注点不在于查明病因,而在于“借题发挥”。反正孩子没办法分辨,就利用这个机会,夹带点大人的私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它的用处。
然而,这样的话说多了,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个理念:“只要我做得够好,就可以不用生病了。”换言之就是:“如果我生病了,就说明我哪里做得还不对。”这种理念,是把不可控的事情看成了可控,是一种错觉。万一有一天孩子发现:“我什么都做对了,为什么还会生病?”要怎么回答?真相是:“人就是会生病,再怎么防也防不住。”
如果孩子有一天能发现这个真相,是幸运的事。更多的孩子会不断地找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理由,维持着这个错觉。对于生病这件事,我们总是可以找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好好吃饭啦,睡觉太晚啦,平时不爱运动啦……实在不行,中医里还有一个词,叫做“风”,这个词特别好用。“昨天玩出一身汗,着了风!现在生病了吧!”风在哪里呢,谁也看不见,但昨天那身汗总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吧。所以,不能再贪玩了!
不光是生病,只要肯开动脑筋,千千万万的不如意事都可以找到哪里“做得不够好”。一开始是父母替孩子找,等到孩子长大了,形成了习惯,他们就会自己找。我在清华大学作心理咨询,来的都是全国第一流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几乎从没有在学习成绩上落后过,来到清华之后,很多学生却排到中游甚至垫底。他们怎么解释这件事呢?无一例外地自责:“都怪我上课走神!”“我的斗志松懈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没有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归因为:“我尽力了,但我上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我就是没办法再拿第一。”假如他们能这样想,这些失败也就不值得郁闷了。
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当了父母,可能会把这样的理念传给下一代。这时候,他们要做的就不只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他们看了育儿书,如履薄冰,悉心照料……他们已经尽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每个动作都无可指摘。然而孩子还是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还是难以避免。这一来责任就只好转移到孩子身上:“都是因为你不听话。”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病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它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修正不切实际的生活信念,接受我们无法掌控的噩运,从而放弃毫无必要的自我苛责。常常会有身患绝症的病人,却在心灵层面获得解脱,升华生命的故事。然而我们太恐惧生病了,所以我们坚持说:“只要做得够好,就可以不生病。”这只不过是用一种虚幻的自我欺骗,来换取短期的掌控感。
心理的疾病尤其容易变成指责。当我们告知学生家长,他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之后,他们都会不能置信地问:“他怎么会得抑郁症?孩子一直那么优秀,我们也没有给过他什么压力……你给我们一个说法!到底抑郁的原因在哪里?”有时候他们甚至愤怒地想:一定是你们学校做了什么错事,不然为什么说不出原因!
我们没法说出原因,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研究本身就没有探明病因。孩子做得很好,家长做得很好,校方也做得很好,也没有天灾人祸发生——即使这些条件全都满足,仍然不能保证一个孩子不抑郁。有时候就是看不到原因,“人有旦夕祸福”,怎么办呢?那么,就干脆生拉硬拽。最近股市暴跌,阴谋论一下子甚嚣尘上,这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简单的解释,需要有一个人犯错(或使坏)。 “必须有人负责!”这样想会让人好过一些,起码不用接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地让人无力。
孩子走路摔跤,疼得哭了。大人表达心疼的方式,就是去找“原因”,好像这样下次就不会摔了。其实,是大人的心没那么疼了,孩子的伤口却还是疼的。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科普作者
女儿感冒了,姥姥教育她说:“你看!都是因为平时你不好好喝水,才会生病。”让孩子多喝水很重要,但是没必要把“喝水”和“生病”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每天多喝水就可以不生病。
姥姥其实也是一片苦心,拿生病这件事作为契机,让孩子重视。她不需要科学研究来证明,这次感冒确实是因为喝水少导致的。假如女儿最近挑食,那么,姥姥的理论完全可以变成:“不爱吃蔬菜的孩子才会生病。”所以她的关注点不在于查明病因,而在于“借题发挥”。反正孩子没办法分辨,就利用这个机会,夹带点大人的私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它的用处。
然而,这样的话说多了,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个理念:“只要我做得够好,就可以不用生病了。”换言之就是:“如果我生病了,就说明我哪里做得还不对。”这种理念,是把不可控的事情看成了可控,是一种错觉。万一有一天孩子发现:“我什么都做对了,为什么还会生病?”要怎么回答?真相是:“人就是会生病,再怎么防也防不住。”
如果孩子有一天能发现这个真相,是幸运的事。更多的孩子会不断地找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理由,维持着这个错觉。对于生病这件事,我们总是可以找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好好吃饭啦,睡觉太晚啦,平时不爱运动啦……实在不行,中医里还有一个词,叫做“风”,这个词特别好用。“昨天玩出一身汗,着了风!现在生病了吧!”风在哪里呢,谁也看不见,但昨天那身汗总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吧。所以,不能再贪玩了!
不光是生病,只要肯开动脑筋,千千万万的不如意事都可以找到哪里“做得不够好”。一开始是父母替孩子找,等到孩子长大了,形成了习惯,他们就会自己找。我在清华大学作心理咨询,来的都是全国第一流的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几乎从没有在学习成绩上落后过,来到清华之后,很多学生却排到中游甚至垫底。他们怎么解释这件事呢?无一例外地自责:“都怪我上课走神!”“我的斗志松懈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没有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归因为:“我尽力了,但我上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我就是没办法再拿第一。”假如他们能这样想,这些失败也就不值得郁闷了。
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当了父母,可能会把这样的理念传给下一代。这时候,他们要做的就不只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他们看了育儿书,如履薄冰,悉心照料……他们已经尽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每个动作都无可指摘。然而孩子还是会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还是难以避免。这一来责任就只好转移到孩子身上:“都是因为你不听话。”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病本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它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到命运的无常,修正不切实际的生活信念,接受我们无法掌控的噩运,从而放弃毫无必要的自我苛责。常常会有身患绝症的病人,却在心灵层面获得解脱,升华生命的故事。然而我们太恐惧生病了,所以我们坚持说:“只要做得够好,就可以不生病。”这只不过是用一种虚幻的自我欺骗,来换取短期的掌控感。
心理的疾病尤其容易变成指责。当我们告知学生家长,他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之后,他们都会不能置信地问:“他怎么会得抑郁症?孩子一直那么优秀,我们也没有给过他什么压力……你给我们一个说法!到底抑郁的原因在哪里?”有时候他们甚至愤怒地想:一定是你们学校做了什么错事,不然为什么说不出原因!
我们没法说出原因,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研究本身就没有探明病因。孩子做得很好,家长做得很好,校方也做得很好,也没有天灾人祸发生——即使这些条件全都满足,仍然不能保证一个孩子不抑郁。有时候就是看不到原因,“人有旦夕祸福”,怎么办呢?那么,就干脆生拉硬拽。最近股市暴跌,阴谋论一下子甚嚣尘上,这是因为人们需要一个简单的解释,需要有一个人犯错(或使坏)。 “必须有人负责!”这样想会让人好过一些,起码不用接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地让人无力。
孩子走路摔跤,疼得哭了。大人表达心疼的方式,就是去找“原因”,好像这样下次就不会摔了。其实,是大人的心没那么疼了,孩子的伤口却还是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