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语文考试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而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落脚点刚好也是在语言文字理解运用上,二者高度契合。真正的生成语文教学不是玩花样、图热闹,所以,生成语文教学紧扣课标,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语文课程意识,将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政治、历史课。对生成语文教学误解的教师往往只看表面而断章取义,认为生成就是课堂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方歇,最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其实热闹只是生成语文教学的表象,深层里有学生充分预学在支持,以个人独立思考为前提,以学生“愤悱”状态为推进依据。有了以上三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不是为热闹而热闹,热闹就是一种有表达交流的欲望、冲动、激情的体现。
为了防止生成漫无边际,在将“生成”和“语文”搭配时,我更愿意把这样的组合理解为动宾关系。生成什么,生成语文,而不是其它内容。在李仁甫老师《直面“非语文问题”》一文中,专门讨论了如果学生生成非语文问题怎么办。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种操作方式能保证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阶段。同样的主题,别人这样写,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我会怎样写?在哪里我可以超越作者?②凡事就怕认真,当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时,探究自我深度。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能结合文中语段来分析吗?③通过词语、段落、故事替换法、增减法、对比法、求异法等多法并用,在深度探究中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④咬文嚼字、定点钻深、回归语境,从内容倒逼学生回归语言形式。
试想,我们在生成语文课堂上,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一总纲进行训练,其实也就抓住了核心,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本上保持一致,考试成绩在大方向上自然有了保证。
第二,生成语文教学并不排斥知识点、考点,相反会通过互联和聚焦这两大有力“武器”,对知识点、考点进行强化和提升。从学生侧的角度看,开放思考、广泛交流,能起到更好的强化作用,这也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而言,强化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同是一节课,同样的知识点考点,如果注重强化次数攀升的课堂,学生掌握下来效果就好,效率就高。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如果我们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无法应对考试,怎么办?就在强化次数上下功夫。而生成教学提倡学生思考有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交流的欲望,张三和李四的观点不一样,你这样想多却另外想,在差异中有碰撞、有交流,有赞同有批判,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强化。
再往深处思考,其实生成语文教学首先要思考的是生成什么?生成也有强烈的目的性,语文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应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才是怎样生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平时注重往往以下方面生成:①在要求师生素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训练文本猜读的思维能力;②训练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课内到课外、熟悉到陌生的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③阅卷要求采点给分,应试时分点答题,平时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多向度、多角度的思维能力;④解读文学类文本,调整审美角度,培养解读文本时情感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的思维习惯,等等。
第三,生成课堂上的启动模式选择要求符合文体、文章特征,突出“这一篇”的作用,对学生独立解读文章有较大帮助,同时对学生作文有比较大的启发。
当下语文教学,文体特征模糊,不管什么文体都用同一方法,同一步骤来教学的情况比较突出。几乎是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文体对教学,即学生读——解决生字词——分段落讲解——概括写作特点——归纳课文主题——布置作业。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文体不明,所以非常有必要再提依文而教。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每一次生成课堂的启动模式都能突出文体特征,那么学生自然有区分文体的意识。体现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根据文体特征不同,自然会依据文体特征进行答题。比如,为了让学生读懂“诗家语”,在诗歌教学中,借用“诗家语”的以下特点来生成:①把诗人当“疯子”来看,比常人多一颗敏感的心——多愁善感、万物有情;②把诗人当“女人”看,表达大多委婉含蓄——口是心非、言此意彼;③诗歌语言跳跃性,把意象连成意境——转化为动感画、微电影;④要求读者还愿情境,还原古代农耕生活下的场景,不要以今代古——把自己放进去。
平时紧扣文本特征来生成,那么考场上,学生自然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于是答题的术语、概念、对不同文本分析的思维频道自然会有严格的区分。
第四,互联的四个方向——点、面、内、外,能够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课堂互联,再教会学生自己互联,往往能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融会贯通,这是保证好成绩的大前提。
互联的作用一是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网络;三是锻炼思维,增强领悟能力。有了这些好处,何愁语文成绩不理想?笔者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其实和笔者教会学生运用互联思维有很大关系。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独立答题,没有自我互联的习惯和能力,面对陌生的文本,陌生的题目,如何应对?有了互联思维自然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化繁难为简单,化课外为课内,化非语文为语文,未知为已知,化综合为分解,化隐性为显性……
运用互联策略贵在教会学生从陌生中找到熟悉,从熟悉中找到陌生,培养学生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繁难化简,谨小慎微的答题习惯。
因为考试是综合能力的检验,没有互联思维的考生,往往顾此失彼。当考生在互联思维的帮助下,知识与能力形成合力,答题的准确性自然会更高。互联让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考生思维通过互联策略可以有效激活,那么应试也就是各级各类知识,通过语文能力發生互联的大比拼。
第五,聚焦的三种方式:语言运用(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思维训练(如联想、想象、类比)、情境虚拟(如表演、游戏)。这是对重难点学习最好的强化,有了正确方向的强化,形成语文能力就不是难事,聚焦其实就是“定点打铁”“百炼成钢”,集中火力攻破重难点和关键环节。有了聚焦环节作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升,由土豆变为炸薯条,黄豆变豆浆。那么,考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且聚焦环节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负担不重,学生最欢迎这样的语文课堂。不懂得聚焦的教师没有规划性,没有重难点,没有课程意识,师生天天都累却也天天原地踏步。有聚焦意识的老师才有目标意识,才有方向性、前瞻性。 教师长期运用聚焦策略,学生受教师影响,也会逐步形成聚焦思维,面对千头万绪的学习,漫无边际的知识点、考点,学生懂得了聚焦,也就是有了目标意识,在学习中去总结发现学习的纲,抓住纲要,舍弃枝枝蔓蔓的内容,由散点、散乱式学习,变为提纲挈领式学习,效果不言自明。
第六,生成语文教学理念中的规约、童心观点,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较有指导意义,就现在而言,师生关系好的班级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也会相对更好一些。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比如“凶狠”“强势”的老师教学成绩会好一些,但随着整个社会民主、平等、法制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严师”越来越讨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越来越被社会接受。所以,那些师生关系好,亦师亦友的老师所教学生成绩会越来越来好。再看规约,其平等的双向性,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再到能动学习,容易达成班级的共同目标。从应试角度讲,班级统一的目标,我班必胜的士气非常重要,这样即使个别厌学学生也会受大环境的感染,而有所改变。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进而喜欢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要能进入学生频道和学生对话,童心最重要,拥有童心的老师容易和学生沟通,容易读懂学生。
规约、童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生成课堂,具有管理价值,有人际关系学的意义。
第七,生成语文教学不是每一节课都用,但理念可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不排斥串讲、强压强灌的方式方法。比如,毕业班有时候只有串讲、强压强灌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生成语文教学与应试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高中三年。生成语文教学更适合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而高三的应试性强,有时会排斥生成语文教学。高三这个特殊的年级应试性强而生成性弱一点,在当下的应试主义环境里无可厚非。
任何一种理念、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以包打天下。为了应试,需要综合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在毕业班备考过程中,作为教师,只能是哪种理念、方法符合我的期望值就采用哪种方法。我们要承认没有哪一种教学理念可以涵盖一切,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包打天下,每多学一种教学方法就多了一套教学的工具,从做事的角度讲,工具越多,做起来越方便顺利,效果也会越好,试想只给你一把螺丝刀,你如何修车?但给足你修车用的所有工具,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说生成语文教学也是工具之一,并非万能,因为世间不可能有“万能钥匙”。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新范式的尝试,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能够大有作为,而在高三这种尝试往往受到应试的考验,这是正常的。
第八,考试语文毕竟与课堂语文、生活语文有差异,考试让知识带上了技巧,生成语文教学研究者同时最好也是应试教育研究者。只有这样生成语文教学才有存在的空间。作为生成语文教学实践者,应该是表面上不注重应试,实际上却以另一种更精妙的方式教应试。当我们真正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时,我们其实已经在教应试。教应试,与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相辅相承。最怕的就是“歪嘴和尚”把语文经念歪了,人为的把生成教学与应试看成水火不容的事。
太极的精妙是阴阳相生相克,化钢为柔。生成语文教学和应试不也存在太极的精妙吗?
生成理论,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讓学生情不自禁学语文,比起那些强硬灌输式,师生快乐自在过程,也在结果,学生理想的分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认为生成语文不能解决应试问题的教师,应该是不得其道。一项教学理论,它的价值在于既能让人脚踏实地,又能让人仰望星空。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生成语文的学习不局限于应试,更在于语文学习的久远。
[作者通联:云南大理州弥渡一中]
为了防止生成漫无边际,在将“生成”和“语文”搭配时,我更愿意把这样的组合理解为动宾关系。生成什么,生成语文,而不是其它内容。在李仁甫老师《直面“非语文问题”》一文中,专门讨论了如果学生生成非语文问题怎么办。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种操作方式能保证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阶段。同样的主题,别人这样写,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我会怎样写?在哪里我可以超越作者?②凡事就怕认真,当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时,探究自我深度。比如,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能结合文中语段来分析吗?③通过词语、段落、故事替换法、增减法、对比法、求异法等多法并用,在深度探究中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④咬文嚼字、定点钻深、回归语境,从内容倒逼学生回归语言形式。
试想,我们在生成语文课堂上,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一总纲进行训练,其实也就抓住了核心,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本上保持一致,考试成绩在大方向上自然有了保证。
第二,生成语文教学并不排斥知识点、考点,相反会通过互联和聚焦这两大有力“武器”,对知识点、考点进行强化和提升。从学生侧的角度看,开放思考、广泛交流,能起到更好的强化作用,这也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
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而言,强化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同是一节课,同样的知识点考点,如果注重强化次数攀升的课堂,学生掌握下来效果就好,效率就高。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许多知识点,如果我们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无法应对考试,怎么办?就在强化次数上下功夫。而生成教学提倡学生思考有差异,有了差异,就有了交流的欲望,张三和李四的观点不一样,你这样想多却另外想,在差异中有碰撞、有交流,有赞同有批判,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强化。
再往深处思考,其实生成语文教学首先要思考的是生成什么?生成也有强烈的目的性,语文课堂生成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应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才是怎样生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平时注重往往以下方面生成:①在要求师生素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训练文本猜读的思维能力;②训练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课内到课外、熟悉到陌生的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③阅卷要求采点给分,应试时分点答题,平时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多向度、多角度的思维能力;④解读文学类文本,调整审美角度,培养解读文本时情感价值大于实用价值的思维习惯,等等。
第三,生成课堂上的启动模式选择要求符合文体、文章特征,突出“这一篇”的作用,对学生独立解读文章有较大帮助,同时对学生作文有比较大的启发。
当下语文教学,文体特征模糊,不管什么文体都用同一方法,同一步骤来教学的情况比较突出。几乎是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文体对教学,即学生读——解决生字词——分段落讲解——概括写作特点——归纳课文主题——布置作业。长此以往,学生自然文体不明,所以非常有必要再提依文而教。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每一次生成课堂的启动模式都能突出文体特征,那么学生自然有区分文体的意识。体现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学生根据文体特征不同,自然会依据文体特征进行答题。比如,为了让学生读懂“诗家语”,在诗歌教学中,借用“诗家语”的以下特点来生成:①把诗人当“疯子”来看,比常人多一颗敏感的心——多愁善感、万物有情;②把诗人当“女人”看,表达大多委婉含蓄——口是心非、言此意彼;③诗歌语言跳跃性,把意象连成意境——转化为动感画、微电影;④要求读者还愿情境,还原古代农耕生活下的场景,不要以今代古——把自己放进去。
平时紧扣文本特征来生成,那么考场上,学生自然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于是答题的术语、概念、对不同文本分析的思维频道自然会有严格的区分。
第四,互联的四个方向——点、面、内、外,能够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课堂互联,再教会学生自己互联,往往能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融会贯通,这是保证好成绩的大前提。
互联的作用一是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二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网络;三是锻炼思维,增强领悟能力。有了这些好处,何愁语文成绩不理想?笔者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其实和笔者教会学生运用互联思维有很大关系。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独立答题,没有自我互联的习惯和能力,面对陌生的文本,陌生的题目,如何应对?有了互联思维自然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化繁难为简单,化课外为课内,化非语文为语文,未知为已知,化综合为分解,化隐性为显性……
运用互联策略贵在教会学生从陌生中找到熟悉,从熟悉中找到陌生,培养学生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繁难化简,谨小慎微的答题习惯。
因为考试是综合能力的检验,没有互联思维的考生,往往顾此失彼。当考生在互联思维的帮助下,知识与能力形成合力,答题的准确性自然会更高。互联让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考生思维通过互联策略可以有效激活,那么应试也就是各级各类知识,通过语文能力發生互联的大比拼。
第五,聚焦的三种方式:语言运用(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思维训练(如联想、想象、类比)、情境虚拟(如表演、游戏)。这是对重难点学习最好的强化,有了正确方向的强化,形成语文能力就不是难事,聚焦其实就是“定点打铁”“百炼成钢”,集中火力攻破重难点和关键环节。有了聚焦环节作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升,由土豆变为炸薯条,黄豆变豆浆。那么,考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且聚焦环节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负担不重,学生最欢迎这样的语文课堂。不懂得聚焦的教师没有规划性,没有重难点,没有课程意识,师生天天都累却也天天原地踏步。有聚焦意识的老师才有目标意识,才有方向性、前瞻性。 教师长期运用聚焦策略,学生受教师影响,也会逐步形成聚焦思维,面对千头万绪的学习,漫无边际的知识点、考点,学生懂得了聚焦,也就是有了目标意识,在学习中去总结发现学习的纲,抓住纲要,舍弃枝枝蔓蔓的内容,由散点、散乱式学习,变为提纲挈领式学习,效果不言自明。
第六,生成语文教学理念中的规约、童心观点,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较有指导意义,就现在而言,师生关系好的班级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也会相对更好一些。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比如“凶狠”“强势”的老师教学成绩会好一些,但随着整个社会民主、平等、法制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严师”越来越讨厌。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越来越被社会接受。所以,那些师生关系好,亦师亦友的老师所教学生成绩会越来越来好。再看规约,其平等的双向性,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再到能动学习,容易达成班级的共同目标。从应试角度讲,班级统一的目标,我班必胜的士气非常重要,这样即使个别厌学学生也会受大环境的感染,而有所改变。教师要让学生接受自己,进而喜欢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要能进入学生频道和学生对话,童心最重要,拥有童心的老师容易和学生沟通,容易读懂学生。
规约、童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生成课堂,具有管理价值,有人际关系学的意义。
第七,生成语文教学不是每一节课都用,但理念可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不排斥串讲、强压强灌的方式方法。比如,毕业班有时候只有串讲、强压强灌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生成语文教学与应试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高中三年。生成语文教学更适合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而高三的应试性强,有时会排斥生成语文教学。高三这个特殊的年级应试性强而生成性弱一点,在当下的应试主义环境里无可厚非。
任何一种理念、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不可以包打天下。为了应试,需要综合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在毕业班备考过程中,作为教师,只能是哪种理念、方法符合我的期望值就采用哪种方法。我们要承认没有哪一种教学理念可以涵盖一切,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包打天下,每多学一种教学方法就多了一套教学的工具,从做事的角度讲,工具越多,做起来越方便顺利,效果也会越好,试想只给你一把螺丝刀,你如何修车?但给足你修车用的所有工具,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说生成语文教学也是工具之一,并非万能,因为世间不可能有“万能钥匙”。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新范式的尝试,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能够大有作为,而在高三这种尝试往往受到应试的考验,这是正常的。
第八,考试语文毕竟与课堂语文、生活语文有差异,考试让知识带上了技巧,生成语文教学研究者同时最好也是应试教育研究者。只有这样生成语文教学才有存在的空间。作为生成语文教学实践者,应该是表面上不注重应试,实际上却以另一种更精妙的方式教应试。当我们真正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时,我们其实已经在教应试。教应试,与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相辅相承。最怕的就是“歪嘴和尚”把语文经念歪了,人为的把生成教学与应试看成水火不容的事。
太极的精妙是阴阳相生相克,化钢为柔。生成语文教学和应试不也存在太极的精妙吗?
生成理论,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讓学生情不自禁学语文,比起那些强硬灌输式,师生快乐自在过程,也在结果,学生理想的分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认为生成语文不能解决应试问题的教师,应该是不得其道。一项教学理论,它的价值在于既能让人脚踏实地,又能让人仰望星空。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生成语文的学习不局限于应试,更在于语文学习的久远。
[作者通联:云南大理州弥渡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