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县级电教部门在制片工作上恰恰总面对“无米之炊”——缺钱、缺人、缺资源甚至缺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部分县级单位制作能力受限、潜力释放不足、作品反响一般。解决困难非一朝一夕,可基层对党教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口味越来越刁却是近在眼前的事实。该怎么办?只有转变制片思路、尝试侧翼突破,以“土味小事”为原料、“时代技术”为调料、“优势兵力”为掌勺,努力烩出思想精深、群众喜爱的乡土作品。
党员电教片更多的是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选择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为创作素材,有助于消除影片与观众之间的隔阂,清除观众对影片内涵的认知障碍。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层单位创作、制片的难度。
善说百姓话,让观众看得懂。党员群众收看电教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与老百姓交流,就要讲老百姓的话,带点“土味”,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也更容易让群众理解和接受语言背后的含义。我们东台电教制作的《党建大篷车》系列,就是地方农民宣传队用快板、歌舞、戏曲等形式创作的文艺作品。农民演员讲着农村土话、唱着农家小事,观众喜欢看、看得懂,有的群众自己听了两遍都能跟着唱出来,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多拍身边事,让观众感触深。百姓事普通平凡,很多都是些家长里短。拍给百姓看的影片想要既“接地气”、又有新意,就需要沉下身去挖掘基层党员群众一言一行中所蕴含的朴素情感、思想和追求。在镜头上,要有生活,朴素真实,充分反映带有人情味的细节;在结构上,可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穿插来丰富影片内容和层次;在画面背景中,还要充分发掘并融入本土元素,以增强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影片具备更强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村医贺星龙》中有一个片段讲贺星龙因为着急去给20公里外的一个孩子看病,把摩托车开得过快,结果翻在了路边。周围黄土枯藤尽显苍凉,贺星龙的满身伤口和眼里噙着的泪花,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他的艰辛不易以及这份坚守所蕴含的力量。这组画面如果不是沉下身去用心挖掘,是拍不到的,利用其他手段补拍或再现,就难以获得这种多层次的感染力。
讲清先进性,让观众学得来。在讲述先进人物典型,尤其是基层人物典型的电教片中,不仅要依靠宣传成绩来触动人,也要依靠人物的成长过程来感染人。受时代发展影响,基层电教制片时长被大幅压缩,为树立起主人公先进形象,通常采取简化奋斗历程、突出业绩成果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最小的成本树立起人物形象,彰显出最鲜明的主题;不足之处在于,对多数普通基层党员群众指导作用不强,因为他们受自身条件限制,在观看影片后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甚至去故事发生地调研的可能性很小,学不来。在影片中适当扩大人物成长历程尤其是关键节点的行为细节的讲述比例,讲透成绩取得的发展经过,有利于降低基层普通党员群众的学习成本,更好地发挥电教片的教育引导作用,提高观众从看到学再到用的转化率。
即使常见的食材,只要创新烹饪方法,也能减少食客的厌腻感。电教制片也是如此,要善于从时代中汲取营养,敢用、善用当下新潮的思想和技术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影片表现力和吸引力。
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地方电教品牌,形成特色IP,有利于放大地方电教片的辐射维度,避免出现单部影片“风靡一时”而后续乏力的情况,从而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不同受众分类,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增强电教片在细分受众中以及关注度不高的电教片在社会公众中的竞争力;有利于解决小典型挖掘难的问题,聚合同一主题不同形式或同一形式不同主题的微短片,形成远超短片本身的巨大能量。在多年的制片实践中,我们逐步打造出东台“梦系列”电教品牌,并发展出《党建大篷车》《周宇直播间》两个微党课系列品牌,在全省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善用新表现形式。当下,移动互联网与阅读碎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成為越来越重要的流量终端。锁定了流量,就意味着拥有了影响力。为移动设备量身定制,便成为内容提供方争夺流量的重要手段。电教片制作可尝试利用快闪、 H5、一分钟微电影、微视频甚至表情包等适合移动终端传播、契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式,借助抖音、头条、社交网络等热门信息集散平台,提高电教片的传播和利用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大的影响。去年我们尝试制作了《不忘初心》H5版,用快闪H5的形式讲述共产党员的初心故事,在江苏省微视频征集活动的网络评选环节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反响热烈。
融合自媒体优势。只要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和传播者。这为电教片的制作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用一部具有流行传播特质的电教精品,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播、再创造的热情,走由社会关注度聚合成高层影响力的逆传导路径,实现电教片扩大影响、深化教育的双重目的。去年抖音流行的“炫富摔”就值得我们思考,它通过推出蕴含主流思想的流行文化产品,形成了全民模仿再创作新热潮,实现了主流价值对青年群体的“无感”渗透。
优质的电教片,必然意味着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优质资源的持续保障;创新创特,也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多数基层单位所掌握的资源并不十分充分,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集中力量、主攻重点。倘若稀释自身本就有限的资源,分散发力,虽是样样都有,却可能样样不精,得不偿失。
制片任务有重点。有一定制作能力的基层单位一般都有自身擅长的电教片类型和内容挖掘领域,能做到门门精通、件件精品的相对较少。可尝试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各县市分工协同,集中精力主攻一到两个方向,打造精品,助力实现更高目标。去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了首批20家党员电教制片重点县(市、区),我们东台也位列其中。20家单位既按照自身定位持续发展,又相互学习、彼此协同,服务于全省重点制片工作,制造出了显著的聚合效应。
资金投入不分散。社会的进步使党员群众对高质量电教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高投入。目前,各地对电教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扣除必需的设备与网络维护经费后,多数基层单位可用于电教制片的经费仍相对有限。有些地方在电教片制作中,出于高水准追求,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更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投入门槛。因此,资金集中投放,就成为“精品”要求下的合理选择。
人员配置要协调。促进电教制片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这个关键因素上。人员配置的协调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要注重平衡年龄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有计划引进新人应对科室人员流动,确保全员战斗力;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年轻人,增强电教制片对年轻群体需求的敏锐嗅觉;保障对人员业务培训的持续投入,让电教制片思路和技能始终保持在较高层次。外部则要注重调度好地方电视台、省市专家、民间团体、制作公司等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内外兼修,持续提升党员电教制片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委组织部)
地里选材,做好吃的“菜”
党员电教片更多的是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选择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为创作素材,有助于消除影片与观众之间的隔阂,清除观众对影片内涵的认知障碍。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层单位创作、制片的难度。
善说百姓话,让观众看得懂。党员群众收看电教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与老百姓交流,就要讲老百姓的话,带点“土味”,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也更容易让群众理解和接受语言背后的含义。我们东台电教制作的《党建大篷车》系列,就是地方农民宣传队用快板、歌舞、戏曲等形式创作的文艺作品。农民演员讲着农村土话、唱着农家小事,观众喜欢看、看得懂,有的群众自己听了两遍都能跟着唱出来,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多拍身边事,让观众感触深。百姓事普通平凡,很多都是些家长里短。拍给百姓看的影片想要既“接地气”、又有新意,就需要沉下身去挖掘基层党员群众一言一行中所蕴含的朴素情感、思想和追求。在镜头上,要有生活,朴素真实,充分反映带有人情味的细节;在结构上,可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穿插来丰富影片内容和层次;在画面背景中,还要充分发掘并融入本土元素,以增强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影片具备更强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村医贺星龙》中有一个片段讲贺星龙因为着急去给20公里外的一个孩子看病,把摩托车开得过快,结果翻在了路边。周围黄土枯藤尽显苍凉,贺星龙的满身伤口和眼里噙着的泪花,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他的艰辛不易以及这份坚守所蕴含的力量。这组画面如果不是沉下身去用心挖掘,是拍不到的,利用其他手段补拍或再现,就难以获得这种多层次的感染力。
讲清先进性,让观众学得来。在讲述先进人物典型,尤其是基层人物典型的电教片中,不仅要依靠宣传成绩来触动人,也要依靠人物的成长过程来感染人。受时代发展影响,基层电教制片时长被大幅压缩,为树立起主人公先进形象,通常采取简化奋斗历程、突出业绩成果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最小的成本树立起人物形象,彰显出最鲜明的主题;不足之处在于,对多数普通基层党员群众指导作用不强,因为他们受自身条件限制,在观看影片后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甚至去故事发生地调研的可能性很小,学不来。在影片中适当扩大人物成长历程尤其是关键节点的行为细节的讲述比例,讲透成绩取得的发展经过,有利于降低基层普通党员群众的学习成本,更好地发挥电教片的教育引导作用,提高观众从看到学再到用的转化率。
新法制作,做好看的“菜”
即使常见的食材,只要创新烹饪方法,也能减少食客的厌腻感。电教制片也是如此,要善于从时代中汲取营养,敢用、善用当下新潮的思想和技术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影片表现力和吸引力。
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地方电教品牌,形成特色IP,有利于放大地方电教片的辐射维度,避免出现单部影片“风靡一时”而后续乏力的情况,从而形成持续的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不同受众分类,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增强电教片在细分受众中以及关注度不高的电教片在社会公众中的竞争力;有利于解决小典型挖掘难的问题,聚合同一主题不同形式或同一形式不同主题的微短片,形成远超短片本身的巨大能量。在多年的制片实践中,我们逐步打造出东台“梦系列”电教品牌,并发展出《党建大篷车》《周宇直播间》两个微党课系列品牌,在全省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善用新表现形式。当下,移动互联网与阅读碎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成為越来越重要的流量终端。锁定了流量,就意味着拥有了影响力。为移动设备量身定制,便成为内容提供方争夺流量的重要手段。电教片制作可尝试利用快闪、 H5、一分钟微电影、微视频甚至表情包等适合移动终端传播、契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式,借助抖音、头条、社交网络等热门信息集散平台,提高电教片的传播和利用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大的影响。去年我们尝试制作了《不忘初心》H5版,用快闪H5的形式讲述共产党员的初心故事,在江苏省微视频征集活动的网络评选环节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反响热烈。
融合自媒体优势。只要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和传播者。这为电教片的制作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用一部具有流行传播特质的电教精品,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播、再创造的热情,走由社会关注度聚合成高层影响力的逆传导路径,实现电教片扩大影响、深化教育的双重目的。去年抖音流行的“炫富摔”就值得我们思考,它通过推出蕴含主流思想的流行文化产品,形成了全民模仿再创作新热潮,实现了主流价值对青年群体的“无感”渗透。
聚合优势,做精致的“菜”
优质的电教片,必然意味着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等优质资源的持续保障;创新创特,也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多数基层单位所掌握的资源并不十分充分,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集中力量、主攻重点。倘若稀释自身本就有限的资源,分散发力,虽是样样都有,却可能样样不精,得不偿失。
制片任务有重点。有一定制作能力的基层单位一般都有自身擅长的电教片类型和内容挖掘领域,能做到门门精通、件件精品的相对较少。可尝试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各县市分工协同,集中精力主攻一到两个方向,打造精品,助力实现更高目标。去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了首批20家党员电教制片重点县(市、区),我们东台也位列其中。20家单位既按照自身定位持续发展,又相互学习、彼此协同,服务于全省重点制片工作,制造出了显著的聚合效应。
资金投入不分散。社会的进步使党员群众对高质量电教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高投入。目前,各地对电教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扣除必需的设备与网络维护经费后,多数基层单位可用于电教制片的经费仍相对有限。有些地方在电教片制作中,出于高水准追求,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更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投入门槛。因此,资金集中投放,就成为“精品”要求下的合理选择。
人员配置要协调。促进电教制片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这个关键因素上。人员配置的协调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要注重平衡年龄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有计划引进新人应对科室人员流动,确保全员战斗力;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年轻人,增强电教制片对年轻群体需求的敏锐嗅觉;保障对人员业务培训的持续投入,让电教制片思路和技能始终保持在较高层次。外部则要注重调度好地方电视台、省市专家、民间团体、制作公司等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内外兼修,持续提升党员电教制片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