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尼·莫尼森以深厚的非洲民族文化为基点,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采用独特的“莫式写法”展现她独具匠心的构思和主题,其中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采用倒叙、重复以及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叙述黑人遭受的痛苦经历,并加入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淡化黑人在现实的非人遭遇。本文旨在以《最蓝的眼睛》、《柏油娃娃》和《爵士乐》为例对莫尼森小说中的叙述特点进行详尽的阐述,从而为了读者欣赏她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托尼·莫尼森;叙事特点;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9-02
莫尼森作品中展现出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眼花缭乱又令人心酸不已的黑人悲惨遭遇画面,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又饱经沧桑的黑人代表人物,都表明了她对黑人民族百年历史的严肃思考和深深的爱,她用细腻的构思、独特的手法勾勒出了黑人民族文化未来的前行轮廓。
在美国黑人的民间文化里,讲故事一直是抚慰黑人心灵创伤的重要手段。莫尼森小说中的叙事方法往往一反叙事连贯性的常态,以省略的、跳跃的以及支离破碎的叙事为特征,采用倒叙、重复以及多维度叙事等手段,并借鉴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辅助非洲民间传说与神话来渲染背景气氛,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莫式叙事法。
一、多角度叙事法
托尼·莫尼森作品中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以省略式的、倒叙型的、重复以及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叙述黑人遭受的痛苦经历。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遭遇主要由其好友克劳迪亚讲述,但是由于莫尼森摘选了美国人广为熟知的小学课本中的一段,并使克劳迪亚通过种植万寿菊将自然界四季的循环与佩科拉的悲剧相结合,进而表达对佩科拉的无限同情之情,使克劳迪亚的叙述呈非连续性。可以说整部小说由三条叙述主线组成:小学课本,四季的循环以及克劳迪亚的叙述。小说主体部分从“秋天”开始,以四季为副标题展开故事。莫尼森首先在故事开始时用小学课本中的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座漂亮的白绿相间的房子里住着爸爸、妈妈、迪克以及简,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接着她去掉了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并将所有的字母连接在一起,使得读者费番周折才领悟原来这是同一段文字。然后莫尼森在她改造过的小学课文之后描述了佩科拉的家庭状况:废弃的杂货店改造成的破旧房屋、不负责任的父母以及充满敌意的伙伴。至此莫尼森的用意昭然若揭:小学课文中所描绘的与黑人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对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但是正是这种广外流传的浪漫的、神话式的家庭生活对黑人小孩儿的幼小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相信别的孩子幸福是因为他们有着白皮肤、金黄色头发和蓝眼睛。因此,黑人越是过着贫困卑微的生活,就越是期盼能够拥有主流文化所界定为美与幸福的东西。通过重复使用小学课文,莫尼森将西方主流文化与非洲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暴露无疑。小说中克劳迪亚的叙述与四季的循环紧密相连,她对佩科拉悲剧的解释是通过对四季循环的顿悟来完成的。小说打破了春夏秋冬的循环规律,采用倒叙的手法,从1941年秋天佩科拉生下与他父亲的死婴讲起,跳跃回春天佩科拉被其父亲强奸,最后又回到秋天佩科拉走向精神崩溃,形成一种圆圈式的叙述结构,暗示佩科拉的故事不会像正常的四季循环规律那样从幼稚走向成熟。她的一生只能从被人冷落最后精神崩溃。小学课文里所描绘的幸福生活与佩科拉一家的生活经历形成鲜明对比,而对四季循环的理解不过是小说叙述者对所发生的悲剧的接受方式。
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莫尼森的《柏油娃娃》则成功地借鉴了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用黑人民间传说和神话渲染气氛,形成独具一格的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是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现实与幻想相结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常常运用怪诞的、幻想的手法,在作品中出现神奇的人物、鬼怪、巫术、种种幻景和超自然的现象。莫尼森认为黑人痛苦的经历无法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叙事手段描述,而必须借助神话、民间故事、梦幻以及象征手段淡化黑人遭受的非人待遇。《柏油娃娃》就充分结合了非洲民间关于柏油娃娃的传说。小说中的人物山、沃勒润、杰德茵与民间传说中的兔子、狐狸、柏油娃娃相重叠。糖商沃勒润资助黑人女孩儿杰德茵接受教育,使她完全被白人同化,山作为非洲文化的继承者在遇到杰德茵后坠入爱河。杰德茵要山和她一起去纽约寻求个人的发展,而山却无法忘记养育他的黑人群体。两人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而随后在骑士岛上的梦魇则暗示了白人主流文化与黑人的传统观念在女主角杰德茵内心的矛盾,从而使得小说中的种种魔幻现实主义因素为小说人物怎样面临和应对异化这一主题提供了充分的服务。
三、用音乐“说话”
《爵士乐》是莫尼森作品中叙述方法最具创造性地一部。它按照爵士乐的章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过半百的乔发现了与他相恋的年方十八的多卡丝移情别恋后开枪将她打死,乔的妻子维奥利特大闹多卡丝的葬礼,但后来由于维奥利特主动拜访多卡丝的姨妈和好友费丽丝而改变了对多卡丝的态度,最后终于与乔重修旧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但这个叙述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小说人物的一位熟人。乔、多卡丝、费丽丝等人物都成了叙述者,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组成一个“爵士乐队”共同谱写了这个故事。乔、多卡丝、费丽丝等人的独白被直接引用,形成各相对独立的叙述片段,类似于爵士乐中的独奏。整部作品犹如一曲动听的爵士乐,扣人心弦。另外,这部小说的叙事仍然没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而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跳跃,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回忆、独白中展开延伸,莫尼森用极具新意的叙述手法成功地探索了克服种族歧视的途径。
由此可见,非洲的民间文化的叙事方法与西方主流文化的手法完全不同。黑人对故事叙述不是为了引导故事走向圆满,而是在描述人生中的种种磨难使黑人群体成员最后领悟并紧密团结在一起。托尼·莫尼森也对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做出了严肃的思考,用她手中之笔、心中所感勾画出了一个个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的人物和故事。她认为正是因为美国黑人经历和生活的特殊性,必然导致他们对世界的领悟和表述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性正好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特色所在,也是黑人民族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和民族意识的契机。
美国非裔黑人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在黑人民族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让黑人文化在美洲大陆上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民族之花。莫尼森的小说作品是有声的。非洲在场、欧洲白人在场与美洲新世界在场是莫尼森笔下人物跨文化交流的开放式平台,也同时是非裔美国人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和民族意识的强大熔炉。
参考文献:
\[1\]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荆兴梅,刘剑锋.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J\].当代外国文学,2011,(1).
\[3\]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罗虹,张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5\]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关键词:托尼·莫尼森;叙事特点;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69-02
莫尼森作品中展现出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眼花缭乱又令人心酸不已的黑人悲惨遭遇画面,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又饱经沧桑的黑人代表人物,都表明了她对黑人民族百年历史的严肃思考和深深的爱,她用细腻的构思、独特的手法勾勒出了黑人民族文化未来的前行轮廓。
在美国黑人的民间文化里,讲故事一直是抚慰黑人心灵创伤的重要手段。莫尼森小说中的叙事方法往往一反叙事连贯性的常态,以省略的、跳跃的以及支离破碎的叙事为特征,采用倒叙、重复以及多维度叙事等手段,并借鉴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辅助非洲民间传说与神话来渲染背景气氛,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莫式叙事法。
一、多角度叙事法
托尼·莫尼森作品中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以省略式的、倒叙型的、重复以及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叙述黑人遭受的痛苦经历。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遭遇主要由其好友克劳迪亚讲述,但是由于莫尼森摘选了美国人广为熟知的小学课本中的一段,并使克劳迪亚通过种植万寿菊将自然界四季的循环与佩科拉的悲剧相结合,进而表达对佩科拉的无限同情之情,使克劳迪亚的叙述呈非连续性。可以说整部小说由三条叙述主线组成:小学课本,四季的循环以及克劳迪亚的叙述。小说主体部分从“秋天”开始,以四季为副标题展开故事。莫尼森首先在故事开始时用小学课本中的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座漂亮的白绿相间的房子里住着爸爸、妈妈、迪克以及简,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接着她去掉了这段文字的标点符号,并将所有的字母连接在一起,使得读者费番周折才领悟原来这是同一段文字。然后莫尼森在她改造过的小学课文之后描述了佩科拉的家庭状况:废弃的杂货店改造成的破旧房屋、不负责任的父母以及充满敌意的伙伴。至此莫尼森的用意昭然若揭:小学课文中所描绘的与黑人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对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但是正是这种广外流传的浪漫的、神话式的家庭生活对黑人小孩儿的幼小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相信别的孩子幸福是因为他们有着白皮肤、金黄色头发和蓝眼睛。因此,黑人越是过着贫困卑微的生活,就越是期盼能够拥有主流文化所界定为美与幸福的东西。通过重复使用小学课文,莫尼森将西方主流文化与非洲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暴露无疑。小说中克劳迪亚的叙述与四季的循环紧密相连,她对佩科拉悲剧的解释是通过对四季循环的顿悟来完成的。小说打破了春夏秋冬的循环规律,采用倒叙的手法,从1941年秋天佩科拉生下与他父亲的死婴讲起,跳跃回春天佩科拉被其父亲强奸,最后又回到秋天佩科拉走向精神崩溃,形成一种圆圈式的叙述结构,暗示佩科拉的故事不会像正常的四季循环规律那样从幼稚走向成熟。她的一生只能从被人冷落最后精神崩溃。小学课文里所描绘的幸福生活与佩科拉一家的生活经历形成鲜明对比,而对四季循环的理解不过是小说叙述者对所发生的悲剧的接受方式。
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莫尼森的《柏油娃娃》则成功地借鉴了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用黑人民间传说和神话渲染气氛,形成独具一格的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是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现实与幻想相结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色。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常常运用怪诞的、幻想的手法,在作品中出现神奇的人物、鬼怪、巫术、种种幻景和超自然的现象。莫尼森认为黑人痛苦的经历无法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叙事手段描述,而必须借助神话、民间故事、梦幻以及象征手段淡化黑人遭受的非人待遇。《柏油娃娃》就充分结合了非洲民间关于柏油娃娃的传说。小说中的人物山、沃勒润、杰德茵与民间传说中的兔子、狐狸、柏油娃娃相重叠。糖商沃勒润资助黑人女孩儿杰德茵接受教育,使她完全被白人同化,山作为非洲文化的继承者在遇到杰德茵后坠入爱河。杰德茵要山和她一起去纽约寻求个人的发展,而山却无法忘记养育他的黑人群体。两人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而随后在骑士岛上的梦魇则暗示了白人主流文化与黑人的传统观念在女主角杰德茵内心的矛盾,从而使得小说中的种种魔幻现实主义因素为小说人物怎样面临和应对异化这一主题提供了充分的服务。
三、用音乐“说话”
《爵士乐》是莫尼森作品中叙述方法最具创造性地一部。它按照爵士乐的章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过半百的乔发现了与他相恋的年方十八的多卡丝移情别恋后开枪将她打死,乔的妻子维奥利特大闹多卡丝的葬礼,但后来由于维奥利特主动拜访多卡丝的姨妈和好友费丽丝而改变了对多卡丝的态度,最后终于与乔重修旧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但这个叙述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小说人物的一位熟人。乔、多卡丝、费丽丝等人物都成了叙述者,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组成一个“爵士乐队”共同谱写了这个故事。乔、多卡丝、费丽丝等人的独白被直接引用,形成各相对独立的叙述片段,类似于爵士乐中的独奏。整部作品犹如一曲动听的爵士乐,扣人心弦。另外,这部小说的叙事仍然没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讲述,而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跳跃,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回忆、独白中展开延伸,莫尼森用极具新意的叙述手法成功地探索了克服种族歧视的途径。
由此可见,非洲的民间文化的叙事方法与西方主流文化的手法完全不同。黑人对故事叙述不是为了引导故事走向圆满,而是在描述人生中的种种磨难使黑人群体成员最后领悟并紧密团结在一起。托尼·莫尼森也对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做出了严肃的思考,用她手中之笔、心中所感勾画出了一个个动人心弦又发人深省的人物和故事。她认为正是因为美国黑人经历和生活的特殊性,必然导致他们对世界的领悟和表述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性正好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特色所在,也是黑人民族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和民族意识的契机。
美国非裔黑人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在黑人民族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而让黑人文化在美洲大陆上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民族之花。莫尼森的小说作品是有声的。非洲在场、欧洲白人在场与美洲新世界在场是莫尼森笔下人物跨文化交流的开放式平台,也同时是非裔美国人重新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和民族意识的强大熔炉。
参考文献:
\[1\]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荆兴梅,刘剑锋.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J\].当代外国文学,2011,(1).
\[3\]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罗虹,张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5\]毛信德.美国黑人文学的巨星——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