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彰显城市品质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lol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营商环境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优化营商环境,不应仅局限于“办事速度快一点、服务态度好一点”的浅层,而应更加突出有利于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优越气候、和谐人文”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就泰州市而言,不应单纯与其他城市比“块头”、比区位、比基础设施,而应比治理体系、比综合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错位竞争,打造城市品质优势,走泰州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探索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泰州市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但总体向好趋势已初步形成。在2019年中国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行榜中,泰州位列第18名。2020年,泰州因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而被国务院表彰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
  紧贴资源禀赋,精准招商,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兴化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的省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拥有五得利、安井等一批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五得利落户主要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红小麦资源和便利的水运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与运输成本。五得利落户开发区后,园区有针对性地招引安井、伽力森等食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了旺盛的原材料需求。同时,以安井为代表的一批食品深加工企业的落户投产,带动了大殖水产、李工机械、佳隆、味多宝一批食品原材料、食品机械、调味品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园区已集聚粮食加工、脱水蔬菜、食品(调味品)等健康食品生产企业120多家。园区的食品加工企业既消化了兴化市的农产品,又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同时,企业产品在泰州地区有较好的市场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良性产业生态。实践证明,只有依托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招商,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才能逐步建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具有“洼地效应”的营商环境,让项目“引得来”。
  紧盯企业需求,靶向引商,促进产业链式发展。泰兴经济开发区紧扣产业链缺失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靶向引商,定向招引上下游相关产业项目,发展功能性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化学品,通过加强原料保障补链、横向拓展强链、精深加工延链,不断向高端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领域转型。化工产业精细化率达到50%,产业关联度达到65%,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氯碱、烯烃产业链。龙头企业新浦化学落户园区后,投资额从1200万美元增资到15亿美元,为打造氯碱、烯烃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上游原料。新浦化学生产的乙烯,大部分供给园区金燕、阿贝尔等企业;生产的丙烯,主要供给园区红宝丽、三蝶等企业。在实现产业链整合的同时降低了化学品运输的风险和成本,提升了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园区在产业链关键产品、配套和服务方面形成了难以复制和超越的优势,园区发展由“找项目”进入“选项目”的高级阶段。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招引项目,才能提高产业关联度,从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葡萄串效应”的营商环境,让项目“留得住”。
  紧跟优势项目,以商聚商,不断打造地标产业。泰州港经济开发区拥有万向精工、鹏翎胶管、张弛轮毂等46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已形成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全市共174家)。长城汽车整车项目落户园区,带来了光大汽车、森度智能等一批配套项目,不仅带动了园区原有企业的增资扩产,而且形成了企业持续跟进投资、项目集聚、相继落户的良性循环。兴化市致力打造“中国调味品之乡”,引来特味浓、格林生物等调味品企业落户,调味品项目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高度的产业集聚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吸引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催生出鲜明的“二期现象”。如五得利落户兴化后,先后两次追加投资共计12亿元。在三期工程实施后,成为全集团19个子公司中生产能力最大的一个。实践证明,高度的产业集聚也是发展优势。只有围绕本地主导产業做文章,“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才能不断壮大集聚规模,形成具有“磁场效应”的营商环境,让项目“不想走”。
  紧扣产业发展,护航安商,营造亲清营商环境。产业园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产业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泰州市各园区通过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跑腿帮办、跟踪协调,“包办墙外事、帮办墙内事”,努力打造安商亲商的环境。一是加强政策研究。泰州港经济开发区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对接,抢在政策收紧前取得整车项目落地的关键批件,为招引长城汽车整车项目赢得了关键性优势。二是打造要素平台。园区与有关部门和高校合作,打造科研和检验检测平台,把检验机构建在产业链上、建在产业集聚区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零距离”技术保障。泰兴经济开发区与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组建江苏泰兴新材料研究院,与泰兴市市场监管局合作在园区设立国家级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分中心;高港区人民政府与吉林大学在泰州港经济开发区共建吉林大学(泰州)汽车动力传动研究院。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善政务服务、科研创新、检验检测服务等软环境,用部门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发展指数”,才能坚定企业的投资信心,形成具有马太效应的营商环境,让项目“走不掉”。
  二、泰州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泰州市在2019年中国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18名,但横向看,同处苏中的南通市位列第2名,而毗邻的盐城市位列第14名。这说明泰州营商环境虽有很大提升,但与兄弟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较多短板、较大提升空间。透过数据和现象看本质,根子还在城市整体品质还不够高上。
  “天时”方面。一是挡不住“虹吸效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泰州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先进制造业发达地区如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地凭借自身优势,将更加有效地吸纳一江之隔的泰州地区的资源要素,短时间内极易造成泰州资金、人口、产业等发展要素的流失。近年来,泰州不少项目得而复失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接不住“溢出效应”。目前,泰州市仅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缺乏大的项目布局,经济发展品质不够高,与产业空间“聚而合”、产业链条“特而强”、产业禀赋“新而优”的目标相距甚远,对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溢出资源承接力不强,深度参与分工合作的能力不强。三是经不住“群狼竞争”。目前泰州正面临着“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少”的局面,处于同一产业梯度的南通、嘉兴、台州、湖州等市正形成“群狼竞争”的局面,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员,在宏观政策和发展大势上,泰州与周边地区相比并没有太多独特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   “地利”方面。一是地理位置有缺陷。泰州地处江苏的几何中心,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东西两端强,江南江北差异大。位于“腰部”位置的泰州,由于跨江阻隔和快速通道少,难以主动接受苏南辐射,恰恰又处于“断裂带”上,存在空心化、边缘化的风险。二是基础设施有短板。泰州虽有较为便捷的空中、公路和水上交通优势,但至今尚未开通高铁,是江苏目前唯一没有高铁或在建高铁的地级市,由此导致泰州“襟东带西、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不能充分体现。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被调侃为“加强版县城”。重大功能设施不够齐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不足,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品质有待提高。三是产业发展有弱项。泰州产城融合度不高,产业园区普遍存在“重产业、轻城市”的问题,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分割,开放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机制体制缺乏活力,公共资源综合配套水平较低,园区对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较弱。产业链偏短,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缺少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品牌企业。如该市船舶产业产值已占全国的20%左右,但相关配套产品产值仅占全国的10%左右,且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此外,知识产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在全省排名不高,发明专利授权率偏低。
  “人和”方面。在‘人’这个发展最核心的资源要素上,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泰州常住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企业普遍面临招聘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难的困境,超过40%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普遍缺乏熟练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如海陵区某企业急需气体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只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但一年多仍未招聘到合适人选;再如某防水材料企业因缺少员工,4条生产线只能运转3条。员工流失率高,用工成本持续攀升。在全市192家制造业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中,“劳动力成本高”排在首位。在区域文化培育方面,“小农意识、码头文化、少爷作风”等还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得过且过,不能正确认识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这些都反映出泰州文化品质格调不高的问题。此外,观念僵化导致审批手续繁琐复杂、时间较长,也是新办企业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如在化工项目环评、安评等方面审批时间过长,部分项目2—3年还不能投产开工,导致错过项目投资的黄金期,严重影响企业投资意向,甚至让企业错失了最佳发展期。
  三、优化泰州营商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既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品质是最根本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选择。营造优越气候,让发展更具“天时”;厚植肥沃土壤,让发展更有“地利”;涵养和谐人文,让发展更有“人和”。
  坚持软硬兼施,提升城市品质“含金量”。营商环境既包括经济发展质态、产业集聚度、上下游资源要素配套度等硬环境,也包括公共服务、市民素质等软环境。这些都是城市品质的集中体现,并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一方面,做强城市,让城市“名片”更具成色。推进品质城市建设,让高水平的城市品质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紧盯提升城市品质,对标找差、扬长补短。建议对照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城市品牌研究院提出的《长三角城市品质指数評价研究报告》,巩固泰州优势特色,补齐补强短板弱项,推动城市品质整体提升。以深化《关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品质泰州的意见》《关于标准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为抓手,将建设更高水平的品质泰州纳入“十四五”规划,实现个人、城市与社会相结合,质量、文化与品牌相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相结合,让品质成为泰州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做强产业,让特色产业更有优势。通过厚植、深耕、翻新、涵养经济土壤,促进营商提优、质量提升、减负提效、产业提级,打造经济繁荣、活力迸发的“硬核泰州”,让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成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定海神针”。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头部企业,通过技术、标准、质量输出将配套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放大集群创新的“雨林效应”,加强横向关联企业和纵向上下游企业的招引培育,巩固并放大产业集群优势。二是发挥园区主阵地作用。加快推动开发园区发展转型,以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能力,突出服务平台建设,以提升园区品质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生态高地。三是发挥市场要素作用。积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通过改善市场服务环境,把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企业的好措施、好做法固化并形成长效机制,让战时的“绿色通道”成为平时的“正常通道”。
  坚持标本兼治,提升公共服务“政能量”。治标,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让市场主体感知发展环境的变化,形成富有泰州特色的营商环境新特征。治本,就是要注重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诚信精神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治标治本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实现“1+1>2”的效果。一方面,坚持标准引领,让政务环境更为优越。抓住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机遇,构建高质量政务、法治和监管环境,让高标准政务服务成为泰州营商环境的“硬核实力”。深入贯彻落实《泰州市标准化条例》,促进标准化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治理延伸,以政务服务标准化推进简政放权。注重效率优先,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抓好“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提速。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业务融合集成和数据融合提速。抓住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窗口期,推进知识产权质押、专利综合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为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推进检验检测与主导产业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质检中心、药品进口口岸检验所,筹建医药健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特殊食品检验中心,推进“泰检易”公共服务平台扩容提质,为产业强市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积极争取设立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公平竞争、注重权益保护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人文气质,让文明养成更加自觉。积极打造既独具魅力又多样包容的区域特色文化,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让高品格的泰州精神成为优化泰州营商环境的“源头活水”。一是培育文明风尚。贯彻落实《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实施“泰有礼”全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二是丰富文化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作,积极开展惠民文艺演出,着力扩大“文化惠民券”受益面。弘扬“祥泰之州、品质为尚”城市质量精神,继续开展“品质家庭”“泰州名企”“泰州名品”“泰州名匠”等评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坚持品质兼容,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营商环境是城市品质的直接体现,城市品质是营商环境的根本所在。二者互为促进、互为目标,有品有质、宜商宜居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归宿。一方面,要坚持富民优先,让就业更加充分。突出富民为本,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全力推进创业就业,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多渠道创业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注重智力生产,加快构建面向城乡居民的“卓越教育”体系,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层次。优化人才环境,加大科创中心、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人才培养、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多维度人才教育机制,建设投资友好型、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另一方面,要突出全面小康,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全面小康、品质生活”为核心,打造生态、人文、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等级,建强城市“硬核”、建优支撑“三极”、建好特色“三城”,让“高富美”的生活质量成为优化泰州营商环境的“加分项”。构建幸福体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推进社会服务、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配套环境建设,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和专科联盟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空间、焕发活力、增添魅力,将泰州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作者系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一门传统的语言文化学科,在学科教学中,语文一直受到关注。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还能提高整体成绩。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怎样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呢?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092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历史受到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为了传承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相关部门倡导学校应重视历史教学工作,并极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在下文中,笔者将以高中历史为例,浅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益处及其具体运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 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与度 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
【摘 要】在高中阶段,学好物理不仅能促使学生提高整体成绩,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很多教师都会不断探寻优良的教学法。在下文中,笔者将重点论述讨论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 讨论教学法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
交通运输是决定城市区位特征的重要因素,随着高铁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的加快推进,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影响的研究逐漸成为热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长三角地区高铁路网密度居全国之首。对于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南京而言,研究“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高铁网络建设重点,及其对长三角地理空间格局、南京市地理区位尤其是对南京市区域内产业分布及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
所谓的高效课堂,其实就是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中生物
摘 要: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30,60,90,120 mmol·L-1)的混合盐碱(NaCl与 Na2CO3等摩尔混合)溶液对矮牵牛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牵牛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及胚根长均随盐碱溶液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活力指数和胚芽长下降幅度最大,说明混合盐碱胁迫抑制矮牵牛种子的萌发,活力指数和胚芽长是敏感指标;根据各指标回归线性方程的综合分析
【摘 要】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教师要树立反思教学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够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同时,及时进行教学改进,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实施更加全面的指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以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为例,先对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反思意义、问题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为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意义
【摘 要】高中历史基于历史学科特性,对学生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对教学进行创新就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举措。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094   历史是不断前进、不断更迭的,这样的学科特性更加
【摘 要】为了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对地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的构建,使相关的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到位,落实得更加具体,增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以及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本文中将以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思想的培养策略为主题,展开相应地探索,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更好地在教学中布局工作。  【关键词】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习惯、打下物理知识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去吸引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关注,让他们都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