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重新编程:开拓再生医学新天地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18日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了本年度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十大科学进展之首。之所以把细胞重新编程列为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之冠,是因为这一方式开辟了再生医学的新天地,研究人员可以绕过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论而直接让细胞重新编程,成为各种类型的干细胞,并可以生长为各种组织和器官,为再生医学奠定物质基础。
  
  细胞重新编程的历史
  
  细胞重新编程指的是分化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被逆转后恢复到全能分化的状态,或者形成胚胎干细胞系,或者进一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而在此之前的一项研究已经提示了这个领域的重大进展,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又称干细胞样细胞),该研究曾被评为2007年十大科学进展的第二项。
  2007年11月20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詹姆斯·汤姆森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成果,他们都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向人体皮肤细胞中植入4个基因(Oct4、Sox2、c-myc、K1f4),通过基因重新编码,使皮肤细胞具备胚胎干细胞的功能。而被改造过的细胞被称作“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在把人的皮肤干细胞通过基因重新编程改造成干细胞之前,研究人员已经在小鼠身上获得了成功。2006年,山中伸弥等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了一个能避开人体胚胎干细胞伦理限制而获得干细胞的方法。他们将4个基因导入在培养皿中生长的小鼠尾部细胞,得到了外表和功能与胚胎干细胞极其相似的新细胞,这就是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现在,研究人员通过插入4种基因,以回拨细胞发育时钟的方法,使细胞成为可以再分化生长的干细胞。而且,研究人员可以从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皮肤细胞,将其重新编程为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在实验室里能生长并分裂,这既可以让研究人员理解疾病的过程,也是干细胞利用的新途径,因而在未来可以用患者自身细胞治疗疾病。
  在此之前的两个进展引人注目。一是研究人员用基因技术彻底去除了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原始胚胎状态,然后重新生长成不同的细胞。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细胞再编程,让成年细胞重新回到胚胎状态,然后可以发育成各种所需的组织和器官。
  另一种方法更为先进。研究人员用活鼠做试验,让细胞直接从一种成体细胞变成另一种成体细胞,打破了细胞单向发育的规则。这种方法的先进之处在于直接,省去了让细胞重新编程变为干细胞的过程。
  
  很多细胞都可以重新编程
  
  2008年细胞重新编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对人类一种顽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的探索。美国哈佛大学的艾根研究小组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从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病人的皮肤中提取了致病细胞,对其进行基因改造,然后将改造后的细胞注入患者的大脑中,结果令人鼓舞。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正常工作。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又称路葛雷克氏症(俗称渐冻症),是一种运动神经细胞受损的疾病,患病后肌肉会逐渐萎缩,进而全身瘫痪并死于呼吸衰竭。研究人员是从两位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姐妹身上提取的细胞,她们一人为83岁,另一人是82岁。由于这一疾病的遗传性,姐妹俩的祖先中有2%的人患有此种疾病。
  研究人员从这两位老人身上提取皮肤细胞后,加入4种基因将这些细胞转变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人员用这4种基因来重新设定细胞程序,使其演变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状态的基因,这是细胞重新编程的第一步。然后,研究人员将来自其中一名病人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沉浸在多种信号分子中,设法使这些细胞成为看上去像是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而运动神经元就是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中遭损害的细胞。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制造在遗传上与病人相匹配的健康细胞,并取代病变的细胞,这样不会产生排异反应。但是,在将这种方法安全地用于人身上之前,仍然有重大的障碍需要克服。而且,在实施中也可能有麻烦,例如,通过重新编程的细胞变成干细胞后是否会难以控制其生长。如果不能控制,就容易诱发癌症。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乔治·戴利等人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创立了20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它们代表的是10种疾病,包括腺苷脱氨酶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Ⅲ型戈谢病、杜兴氏肌肉萎缩症、贝克肌肉萎缩症、唐氏综合征、帕金森病、青少年糖尿病、舒-戴二氏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莱施-奈恩二氏综合征(携带者)。
  对这些疾病建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干细胞样细胞)也是利用细胞重新编程的方法,而这是建立疾病干细胞样细胞库的开始,有助于研究多种疾病。同时,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承诺将免费向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疾病干细胞样细胞系资源。让一种细胞转化成另一种细胞
  进一步的研究还获得了细胞重新编程以获取干细胞的新认识,即再编程的目标并不一定要回到胚胎状态,而是可以让细胞直接变成另一种新的成体细胞。这就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实现不同种类成体细胞之间的直接转化,也因此,这代表了再生医学的更为直接和先进的方向。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周桥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道格拉斯·梅尔顿研究小组通过注射冷冻的普通腺病毒,把3种基因(Ngn3、Pdx1、Mafa)送入体内缺乏胰岛B细胞的病鼠胰腺内,结果鼠的胰腺内大约20%的外分泌细胞转化成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增加,分泌的胰岛素相应增多,病鼠体内过高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病情便减轻。
  腺病毒携带的3种基因具备将普通细胞转化成胰岛B细胞的功能。胰岛B细胞数量稀少,如果受到破坏,就会引发I型糖尿病。而外分秘细胞在胰腺中较常见,大约占胰腺的95%。
  不过,尽管腺病毒作为载体比较安全,但研究人员还是希望找到避免使用病毒的方法,不把3种基因注入人体中,否则风险较大,也因此会招致美国相关管理部门的反对。
  利用细胞重新编程获得干细胞还有其他多种方法。例如,把胰腺中的成熟的胰腺细胞(又称外分泌细胞)再编程为胰岛B细胞,也可以采用引进4种基因的方法。美国麻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研究所和再生医学中心的马塞厄斯·斯达特费尔德研究小组用这样的方法也成功地让小鼠的胰腺外分泌细胞转化成胰岛B细胞。
  这种情况对旧有的医学现象和理论是一种颠覆,因为在生物体内,分化了的细胞几乎从来不改变发展方向,比如从肌细胞变成肺细胞。然而,这种细胞的直接再编程对治疗某些疾病来说比采用多能干细胞更简单、更安全。这项技术也许能使科学家 们加快在实验室培养所需的细胞类型,用确定的因子把培养的一种细胞变成另一种细胞。安全的担忧和改进技术
  但是,细胞重新编程既然是改变细胞的一种方式,这也意味着会永久改变细胞DNA,造成安全隐患。因为,把外源性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组中可能会改变现有的基因,例如防癌基因,导致细胞容易形成肿瘤。尽管插入的基因在重新编程结束后自动关闭,让细胞自身的基因接管,但研究人员仍然担心插入的基因会再激活或者对细胞产生其他微妙的影响。
  例如,引进4种基因(Oct4、Sox2、c-myc、K1f4)进行细胞重新编程的方法需要用4个独立的病毒,每个病毒对应1个重组基因,才能将基因转移到细胞的DNA中。而这些病毒可能会把这4个基因植入到细胞DNA中的任何部位,因此有可能引发致癌基因的表达,引起癌症。
  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多种方法。例如,美国怀特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尝试将4个重组基因串联起来,用一种病毒把它们植入成年实验鼠和人类细胞的基因组,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表达所有4种重组基因,从而启动细胞重新编程。而这种在基因重组过程中把所需病毒的数目从4个减少到1个的方法能极大地简化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生成,同时也增加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日本的研究人员也发现,一种称为质粒的DNA环状体也可以将启动细胞重新编程的基因载入细胞。另外,腺病毒也是基因工程中常见的一种载体病毒,该病毒导致常见的感冒,但并不将自己插入细胞的基因组中。腺病毒的功能是,能长时间地表达插入的外源性基因,将细胞重新编程。但是随着细胞分裂,病毒被稀释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使重新编程后的细胞内原来的基因组保持不变。
  但是这些比较安全的插入外源性基因以启动细胞重新编程的方法在效率上似乎又较低。这也逼迫研究人员探索既安全又有效率的方法。如今,在大多数实验中,1万个细胞中能被成功重新编程的细胞少于1个。不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西班牙的两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叫做角质细胞的皮肤细胞特别容易重新编程。研究人员能把大约1%的角质细胞重新编程,整个过程只要10天,而其他细胞则需要好几个星期。毛囊是角质细胞的一个丰富来源,研究人员称,他们从人头上拔下的一根头发的细胞中获得了个性化的细胞系。而从头发获得细胞比切下一块皮肤要容易得多。
  最后的情况是,既然研究人员绕过胚胎干细胞而用多种方法获得各种干细胞,但现阶段还只是在实验室中可以让干细胞转变成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例如让干细胞转变成有心博的心脏细胞。然而,这些细胞是否能融入病人的组织并替代或修复患病的细胞和组织,仍有很多技术和难关需要攻克。(文章代码:0203)
  
  责任编辑 张 田
其他文献
▲联合国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动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  ▲人口增长和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经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以水资源为例,目前全球至少有11亿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26亿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数据,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人均耕地
世界上最坚强的生物是哪一种?  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得的航天实验数据表明,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这种虫子居然可以在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10天,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可以在此等恶劣条件下存活的动物。    水熊虫的惊险太空之旅    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光子M3(Fofito
“啤酒肚”不是喝出来的    德国和瑞典研究人员发现,喝啤酒虽然会使人变胖,但不会直接导致“啤酒肚”的产生。相比而言,基因更能决定人体的发胖部位。研究人员对受测者进行了长达8年半的跟踪,并综合疾病、更年期、节食和吸烟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男性每天喝1升啤酒,腰围增长的几率比很少喝酒的人增加17%,但与此同时体重和臀围也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啤酒对腰围没有特别影响。喝啤酒似乎更容易导致的是全身发胖。
生活中人们的常识是,农贸市场的果蔬便宜一些,也新鲜一些,但是质量不一定有保证,比如农药的残余量就不好确定,有可能残余量很大,对健康会造成危害。而且即使发现有问题,由于农贸市场没有固定的摊位和购物发票,也难以认定和获得赔偿。  在超市中买果蔬尽管贵一些,质量和卫生却可以得到保证。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找到卖主进行索赔。然而,这样的常识现在遭到了颠覆。  國际绿色和平组织最近发布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进
每一种宗教都有独特的信仰对象。一般说来,这些神灵既与基本教义相联系,又长期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佛、罗汉和菩萨,构成了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在这些信仰对象身上,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信众新创造的内容。    佛信仰    对佛的崇拜,经过了从一佛到多佛的演变过程。自释迦牟尼创教到大乘佛教兴起的五六百年间,释迦牟尼始终被认为是唯一现存的佛。这种信仰本质上是与教主崇拜相联系的一佛信仰。  在部派
“似曾相识”的科学解释    我们有时会碰到一种奇怪的现象——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经过一个地方,好像曾经来过:遇见一个人,好像从前见过:眼前发生的一件事,似乎从前经历过,每个细节都熟悉无比,甚至可以预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是什么。但是,实际上,这一切都不可能经历过。半个多世纪以前,医学界认为只有癫痫病病人因为脑部问题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曾经历过。  我们为何会“似曾相识”
让盲人重见天日既是一项高难的医术,又是医学造福于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失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此治疗也有各种方法。例如因白内障而致的失明既可以用药物,也可以用手术治疗,但以后者的疗效为好。  但是,今天的另一项治疗失明的技术却为更多的盲人带来了希望。研究人员对小鼠的一项研究证明,用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移植进成年盲鼠眼中,可以让盲鼠重见天日。这意味着对人使用这一技术已近在眼前。更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结果
击剑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现代奥运会上就设有男子花剑、佩剑等比赛。  早在远古时代,剑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进行搏斗所使用的工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剑由最初的石制、骨制发展到青铜制、铁制,最后到钢制,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动物世界的“剑客”们拥有的也是千锤百炼的利剑——它们头上的角以及其他衍生物。只不过它们的利剑并非用炉火锤炼,而是在长期的残酷
锑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为6.68克/厘米3,熔点630.5℃。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51,原子量是121.75。锑的拉丁名称为Stibium,化学符号sb即由此而来,它的英文名称为Antimony。据说在古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僧侣中,曾经有许多人患上癞病,他们服用了一种含锑的矿物,即辉锑矿来治疗。但事与愿违,服用这种矿物的僧侣不但没有恢复健康,病情反而恶化,不少人甚至因此死亡。这样,锑的矿物就
佛教典籍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经”。“佛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佛教的所有典籍,包括经、律、论“三藏”以及各种佛教著述,我国古代称为“众经”、“一切经”,现在常用的名称是“大藏经”。二是特指“三藏”中的“经藏”部分,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所说,并为后代记录整理的所有经典。这些经典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形式开头,表明经典内容是亲自听闻的佛语言。  佛教典籍按文字划分,有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等。其中的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