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观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5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择业观与大学生择业观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分解其各组成元素。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对择业观的理论研究成果,全方位地总结出大学生择业观的现有理论基础。
  关键词:择业观;大学生择业观;理论综述
  一、择业观与大学生择业观
  (一)择业观
  “择业观”一般指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学者们对于“择业观”的具体定义方式有所不同。
  在“择业观”概念的研究中,常见的角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学者们从这一角度对择业观下的定义为“建立在人生观形成基础之上的多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① 。它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其二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由于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因此,把职业作为人们对事物之意义的评价对象来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职业能否满足的需用要进行认识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② 。也有人认为:“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职业价值观’,也称择业观,是人们对待择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③ 。
  (二)大学生择业观
  所谓“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含义为: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④ 。大学生择业观既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并且还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
  从主体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应包括在校的所有大学生;从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从内容来讲,“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
  李荣华(2005)等相关研究中,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对择业的认知、择业途径、择业价值取向五个方面。
  择业理想,是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对自己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
  择业动机,是个体的成就动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择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择业认知,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
  择业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择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与选择,包括互联网、报刊杂志、社会职介机构、校园招聘等。
  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之重视程度的反映,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择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择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是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先导。其中,擇业动机是大学生择业观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同的择业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择业目标、不同的择业认知、不同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择业动机和其他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制约影响。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研究
  关于职业选择的理论主要有威廉姆逊的“特性-因素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金兹伯格的“发展理论”、罗依的“需要理论”、戈萨德的“社会学理论”,以及克朗伯兹的“行为理论”等,上述的各种理论都强调了个体职业心理和职业选择的某些方面。职业选择理论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波士顿职业指导局弗兰克·帕森斯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创始人。1909年,他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指导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也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之一。特质-因素理论强调心理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匹配作用,认为职业选择就是使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相匹配。
  这一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为“特性-因素理论”,后来由著名职业咨询专家威廉姆逊(E.GWinamson)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定型。1953年,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帕 (Super)以生命周期为背景来考察职业发展,提出了“职业选择发展模型”。它将生命周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为此阶段、衰退阶段,将个人职业选择纳入到整个人生发展的高度进行考察。1959年,霍兰德创立了“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的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在工作中的体现和延伸,即人们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会在工作选择中体现出来。
  60年代后期,施加(Segai)、纳奇曼(Naehnnn)、鲍丁(Bordin)等人对大量的职场人员进行研究,发现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心理动力论。罗依则在适应需要论中强调家庭教育方式对人选择职业的影响。金兹伯格认为,影响职业选择过程的因素是价值、心理特征、环境、教育成就和机会,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起着决定作用,从而提出了发展理论则。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不断增加。从事择业观问题的研究学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高等院校及各类研究机构中从事两课教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二是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前者大多拥有比较深厚的政治学或教育学理论修养,后者的优势则在于从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关于大学生择业观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这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根本因素。刘淑艳,吴倬(2007)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利益意识、平等,公正和法制意識,自主、自立意识,发展意识以及自由意识都有所增强。刘淑艳,吴倬(2007)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成长上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家庭价值观以及个体价值观等也被看作是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徐平,2006)。
  第二,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研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黄炜,刘伟(2010)认为,正确的择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前提;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发展关键。
  第三,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分析。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既具有传统的择业意识,又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张音(2011)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并将其概括为以下方面:就业思想日趋成熟,择业观念更加实际;部分学生择业期望过高,功利主义倾向突出;部分学生择业准备不足,投机心理强烈;职业定位灵活化,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第四,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研究。研究者认为,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择业观念、社会环境、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共同推进。高校的择业教育尤其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认为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关键(黄炜,刘伟,2010;张音,2011)。刘淑艳,吴倬(2007)指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是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的教育。择业观教育应该遵循以知识教育为依托, 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这一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并应该实现理论教育和健康心理、人格教育的结合。
  注释:
  ①罗晓路,金东贤,戴斌荣.择业的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9.
  ②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34.
  ③凌文较.我国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社会心理学研究,1997,(2)
  ④李荣华. 大学生择业观理论探讨[M].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05(6),34.
其他文献
摘要: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必要从促学模式、教学目标设置、实践教学、校企(校)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  1引言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对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它渗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造成了熬夜、久坐的不良习惯,因此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体育教育就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絮乱、熬夜玩游戏、不锻炼等提供了良好的改良措施。因此,体育教育的培养是对于大学生健康本质的重视,在加强运动的同时,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技术培养、体育能力培养也是对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能力培养  引言:  随着大学生的物质水平
期刊
摘要:相较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民族多元化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重要特点之一。特别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日趋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各所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加大民族团结工作以及相应活动的开展力度,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育人价值。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各民族学生间交流、交往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的具体策略,希望理论
期刊
摘要:新生研讨课作为针对新生的课程,具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认可并采用。本文对高校新生研讨课的功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新生研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新生研讨课是高校里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是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小班化引导课程。新生研讨课起源于美国,并已经实践了120余年;波士顿大学首开新生研讨课,重
期刊
摘要: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作为时代优秀青年云集之地,学生党支部吸纳了高校中最优秀的、最革命的份子,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现实却是目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没有应该焕发的时代朝气,这一情况有时代环境的原因,有支部工作人员配备、资金配备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管理不善的人为因素,应当把党支部也作为一个管理学上研究的组织看待,以管理学视角去解析如何更好的管理好这个组织,更好的调动起这
期刊
摘要:韩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社会发展为导向,贯彻“教育先行”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根本目的,以“学分制”的实施为制度基础,实践教学方面采用校内三个课堂实践环节与校外两种社会实践相结合的“3+2”模式来管理学生学习效果,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3+2”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求高校做好校内三个课堂实践环节,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海内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语言内容,质朴动人、鉴古察今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富有个人魅力和中国特色的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建构具有鲜明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向心力,针对性和可信度,吸引和吸引话语权。继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语言艺术;高校;思
期刊
摘要:理工类为主的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在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和专业艺术院校和师范类大学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故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曲目选择等方面,理工类为主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该遵循其实际特点而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本文笔者根据长期一线声乐教学实践,针对理工类高校声乐学生的现状和解决措施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为理工类大学的声乐教师及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理工类地方高校
期刊
Abstract: Lexical polysemy is a very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Over the years, many linguistics of different schools try to explain the polysemy phenomenon from different angle of view, but they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