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言意关系的再思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创世纪》第11章巴别之塔的传说众所周知,耶和华虽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但他没有想到语言不通并没有成为人类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千百年来人类真正为之困惑的却是语言自身的问题——言与意的统一与矛盾。对此,我们想就这一问题从信息论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一二。
  
  一、对“言”与“意”的说明
  
  论言与意的关系,首先应明确“言”和“意”的内涵。那么“言”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尽相同的解释。金景芳认为,“言”是言语;翰林德认为,“言”是言辞、概念,在古典美学中引申为艺术语言;陈延嘉等编写的《实用文言词典》认为“言”指话语、言论。根据本文的论题,我们把“言”总结为语言符号系统。
  “意”又指什么?金景芳认为,“意”是思想;翰林德认为,“意”本指情感、思想,在古典美学中引申为审美心理感受;陈良运认为,“意”的概念最早就是以“心”的形态出现的,言“心”即言“意”。后来,“意”的内涵逐渐丰富,增加了“情”“志”“理”等多项内容。总结以上观点,“意”即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思想和情感,我们认为应对“意”在更广的意义上理解,即指人类的精神和意识所构成的内部世界。所以“言”与“意”的关系即语言符号系统和人类精神意识或内部世界的关系。
  
  二、言能达意
  
  言意关系包含多个侧面,言能否达意、能否尽意?我们觉得首先应提到的是言能达意。语言符号系统能反映人的精神意识,早在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就是不争的经验事实。但语言符号系统为何能够载荷精神意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一问题将越来越引人注目。
  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是一种表征性的东西而非实体,它显著的特征是可以从被表征的对象(信源)中分离出来载荷于叫做载体的他物上,并可以从一种载体转录于另一种载体,最终信宿从载体中提取或解读出来,达到改变信宿的目的,或者存储于信宿的特殊部位以备后用。存在三类信息载体,即物质实体、物质波动信号和语言文字等人造符号。现实世界存在的信息大体可以分为意识信息和非意识信息两种。在人的大脑之外进行的一切客观过程的信息属于非意识信息,是通过载体或信宿的变化来记录、表示的。而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信息,不论是情感、形象或概念、判断,除了反映性,已失去了一切物质属性,无法像非意识信息那样通过外部物质实体来记录、固定,即无法直接表示和固定在外部物质实体或波动信号上。
  语言符号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人类祖先早在创造出语言之前就已具备了在大脑中运用生化状态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能力,但这只是人脑的内部码,只有靠表情、动作等外化以互相交流,直至创制了语言符号系统,才有质的改变。人造符号这种载体仍然属于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可感知性(可听可视),可固定在前两种载体上,由人的外部器官去感知和操作。这些符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物质属性已被削弱到最低程度,以致质量这个最基本的物质属性对符号这种物质形式已经毫无意义。这使得符号具有其他各种物质载体形式没有的抽象性、虚拟性,从而获得表意性,通过适当约定,可以赋予它以意义,借以表达头脑中的情绪感受、形象概念等东西。符号可以固定在别的物质实体或波动信号上,通过对符号的传送、存储、加工而对它所包含的抽象内容进行传送、存储、加工,从而把有关信息从符号中提取出来。作为特殊物质形式的人造符号的唯一功能是具有表意性,可以表达人类精神意识中那些可用语言表达的部分,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言能达意。
  值得指出的是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只从表达的角度,不考虑大脑运思的需要,是片面的。当思维仅仅以大脑的生化状态编码表达意识时,它还只能禁锢于头脑中,思维仍是难以捉摸,极易消失的。大脑内部的思维运动需要外化为某种可操作性的东西,让眼、耳等感官和口、手等行为器官能参与其间,以使不可捉摸的意识活动可视化、可听化。实现意识外化的主要手段就是运用语言符号系统。语言把头脑中的思考活动表达出来,再用文字或符号记录下来,再通过感觉器官反馈回大脑,重新激发思维活动,进行加工、修正、补充、提高,形成头脑运思、口手表达、耳眼反馈的循环往复的信息活动,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深度。思维者自己运思的通畅,思维者与他人交流的通畅都离不开语言符号系统。因而靠“言”把意识从内部转移到外部,这一变革的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在人类意识中,运用语词可以表达的意义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之分。言内之意是指语词本身所牵涉的意义,是该词语所代表、所确指的一般含义,也就是言下之意,是词语的表层意义。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语言的价值是由观念、意义与语音、形状的结合产生的,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语言本身具有自由组合的性质,所以那些使用语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观念意义来决定所陈述内容的语音形式和逻辑关系结构。如果表达言内之意,则言能尽意,即语言符号可以清楚表达其本身所蕴含的一般的普泛的意义,即索绪尔语言学中所谓语言的“所指”,这是语言的意义指向层面,它与语言的声音意向层面即索绪尔语言学中所谓语言的“能指”是对应的。索绪尔说:“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由此可见语言是有时间性的,语言是在一定时间里展开的单向度的指义符号,因为声音的发出是必须有一定过程的,即使是其书面形式也必须有观看和理解的过程。正是因为有这个过程才让我们能够有时间来理解和把握语言本身所蕴涵的意思,也是说语言“所指”意义的表达是依靠语言“能指”在时间向度上的展开来实现的。所以这种“能指”所对应的“所指”含义只能是在时间向度上的单一含义,也就是语言本身所能表达出的基本含义——当然这是就语言的言内意义而言的。
  
  三、言不尽意
  
  言能达意并不代表言能尽意。欧阳建的“言能尽意”说有很大的片面性:得于“心”的“理”的确“非言不畅”,但不等于说一切“理”都可以借助语言达到通畅。
  (一)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语言反映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所导致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在本质上去把握外部世界,我们所表达的是内部世界的东西。人的内部世界由三部分构成:1、大脑的固有信息(内部世界的原始信息);2、外部世界的移入内容;3、以已有材料为基础形成的新信息。这三部分在大脑内又分属不同的部分,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作为能表达的内容,就是可以编码的内容,它可以借助语言、手势等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所以“言能尽意”;而作为不可表达的内容,人类也早有意识,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说:“确实有不能讲述的东西,这是自己表明出来的,这就是神秘的东西。” 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哲学思想中,更是坦率地承认,有许多事物是不可言说的,是神秘的,因而在某种特定场合,“沉默”甚至是一种真正的理解和表达。的确,人类的感知和情绪是在实践中直接产生的,有的可能是清晰可辨的,但更多的却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由一定的词汇、语法等组成,具有其局限性和相对稳定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语言注定是言不尽意的。
  (二)即使是能表达的内容,从我们使用的主要工具——语言符号本身的局限性这个角度考虑,也造成了“言不尽意”。语言符号系统与大脑的神经网络系统的“码符”所表示的意识系统之间远非一一对应。即使是最善于运用语言的人,也只是把大脑中以生化状态编码的信息的一部分用语言表达出来。具体说,这种局限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看:
  1.“言”离散而“意”连续。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大脑思维意识活动产生的信息是由连续生化信号载荷的,语言符号却是离散的编码符号,用语言表达意识,就是把连续的意识状态离散化;用离散的编码符号表达连续的信息,这意味着大量的信息被压缩掉,那些被离散化过程处理掉的意识信息,就包含着言不尽意的那类东西。
  2.“言”有限而“意”无限。无论口头言说还是形诸文字,表达者给出的都是十分有限的符号集,即使皇皇巨著也是文字的有限集合。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识,意味着大量的意识信息不能表达出来,即“言有尽而意无穷”。
  3.“言”线性而“意”非线性, “言”静态而“意”动态。索绪尔指出:语言是声音(能指)与意义(所指)的结合,而声音(能指)的极重要特征就是线条性,即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依次出现,在一个向度上绵延,不能在多维的空间铺展。
  由于语言的线性特征,就导致了这样一种事实的出现,即人们在“共时”条件下进行或把握某种事物或活动,如果用语言呈现就会经历一种“历时”的变形。譬如,一场足球赛中一个精彩的射门场面,如果我们现场观看的话,那么某射门的霎那所发生的全部动作与场景可以一览无余,而要用语言把这一场面内化到大脑中的意识活动再现出来,则要变成线性的一一描述,完整的、立体的画面被分解开了。又如,说评书想要“花开两朵”,语言却迫使他“各表一枝”。“语言就像一块‘模板’,迫使被陈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式样变成一种线性的序列。”这种线性的序列“不是世界的真实,而只是语言的真实”。所以语言的线条性特征决定了它显示的事物只是历时的、单面的,不可能共时地再现大脑对立体、多维世界所反映的意识内容。
  另外,意识活动过程又是动态的,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固化的静态结构。因此意识活动的大量动态信息无法表达于静态的语言文字集合中。
  欧阳建在论证他的“言尽意论”时写道:“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吾故以为尽矣。”他的误解在于,“形存影附”不等于形与影一一对应,从形到影的变换把大量信息过滤、压缩掉了。从“苟其不二”不能推出“言无不尽”。如陆机所言:“图形于影,未见纤丽之容。”
  总之,我们既承认言能达意,又承认存在言不尽意的情形,至于哪些意能够言达,哪些意不能言达,虽然在人类精神意识的图示中很明确,但现实中还是难有确定的界线。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与不可名之名,都是模糊概念,有很大的伸缩性,同时主体的修为和主观努力也至关重要。
  因而,就上所述,言意之间的统一与矛盾的关系并不简单,我们认为,统一是语言达意功能的基础,而矛盾又使言不尽意成为必然。正是由于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才使语言既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能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景芳等.周易全解[M].吉林大学出版社.
  [2]翰林德.境生象外[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5.
  [3]陈延嘉等.实用文言词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苗东升.信息载体初探[J].系统辩证学报,2002,(4).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艺术[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7]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商务印书馆,2003.
  
  (宋晓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以无机盐为前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nO2粉体.用TG-DTA,XRD,SEM等对SnO2粉末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法经500 ℃热处理得到的SnO2超细粉具有良好的四方结构,粒径分
合成了7个新的含安替比林基的芳甲酰基(芳氧乙酰基)硫脲类化合物,用1H 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生物活性待测.
传统理论多从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
中国和韩国是邻近的国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韩国曾在很长时期内,以汉语词汇作为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成语作为韩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深深打上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烙印,韩汉成语也因
讨论了一类延迟量为有界变量的非线性变延迟微分方程初值问题,得到了带线性插值的Runge-Kutta方法的渐近稳定性结果.即如果Runge-Kutta方法(A,b,c)是(k,l)一代数稳定的且k<1,那么带
提出"多脏器损伤及串珠样骨折"的概念,将为这一严重复合伤建立细致周全的急诊抢救意识,以提高其存活率.对10年内救治成功的此类患者6例,进行随访及分析,结果得到6例病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