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黑色扁平塑胶的革命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黑胶唱片就被判了死刑,有了CD和后来的数字下载,黑胶唱片早已过时。但我们大错特错了。2012年,它是音乐的灵魂。
  折点出现在2007年,从设立了“唱片店日”开始。起初,这是个由少数美国唱片店雇员发起的小型活动,后来发展成一项全球性大事件,刺激了数以百计的黑胶唱片特别版本一次性发行—都是是黑胶收藏者喜欢的全新的、从未面世的尖货。那种古老的、无人问津的、在“乐施会”卖1英镑5张的黑胶单曲唱片摇身一变,变成了今天的艺术收藏品,变成了一种值得你珍爱的东西,就算你从来没有真正拿出来听过。同一个7月里,Rough Trade唱片店在伦敦东区的潮流聚集地Brick Lane开业了。主流唱片店大势已去,维京唱片城已经不在了。而这个典型的独立公司却推出了英国最大的独立唱片零售店,其中黑胶占很大的比重。一群全新的听众已经培养出一种对于装在高级纸板封套里的黑色扁平塑胶的品位,虽然过程缓慢,但是确定无疑。他们不是过去那种会把唱片按字母顺序摆放的老收藏家,他们是有见地的年轻人。黑胶这回卷土重来了。
  然后Radiohead来了。他们2007年的专辑“In Rainbows”开创了“随意付钱”模式的样板,改变了游戏规则。但除此之外,还推出了一个非常传统的、近乎过时的、反时代的举措—出售专辑的“discbox”特别版,内装两张沉甸甸的45转12英寸黑胶唱片,售价40英镑。Radiohead卖掉了大约10万套“discbox”,估计利润率有50%。黑胶不像CD,没有人真心热爱过CD这种格式,而黑胶意味着传统、品质、独特性和对音乐的信仰。黑胶是有灵魂的。当然还有Jack White—千禧年以来距今最近的黑胶唱片守护神。无论是The White Stripes还是White自己的Third Man唱片厂牌都义无反顾地为黑胶唱片摇旗呐喊。2005年,The White Stripes开始贩售一种Triple Inchophone唱机,只能用于播放特制的3英寸单曲碟,价格为120美元。2010年,White 为The Raconteurs乐队发明了13英寸LP黑胶,而他的Dead Weather乐队发行了一张“三层式”的单曲唱片:一张12英寸的唱片里面包着一张7英寸的唱片,想要听7英寸的唱片必须把它从12英寸的唱片里取出来。今年他还发行了一张3转的单曲唱片,以及一张12英寸唱片,碟片中心盛有蓝色液体,会随着唱片的旋转而流动。对于White来说,每次发行的都不仅仅是黑胶唱片,而是全新形式的黑胶唱片。没过多久,大唱片公司就意识到黑胶所蕴含的一种浪漫因素是下载永远无法企及的,也是CD从来不曾拥有的。这就导致了超豪华限量版黑胶唱片的出现,并且挂着令人泪奔的价签。The Pet Shop Boys 2009年的“Yes”专辑同步发行了300套由专业制造厂商The Vinyl Factory制造的限量版套装。每套定价300英镑,里面的11首歌分别被压制成11张唱盘,套装的封面上“点缀”着一片如假包换的金箔叶子。它目前在网上的售价是1200~3000英镑。黑胶唱片已经不再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小玩意儿了,现在它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品投资。
  由于黑胶突然间重新被人追捧,它便成了高价再版产品的默认格式。2008年The Smith的单曲制成了7英寸的套装,而去年重做母带处理的专辑(包括黑胶和CD)以套装的形式出售,限量3000套,每套整整250英镑。Paul McCartney、The Rolling Stones和Pink Floyd也纷纷推出黑胶豪华版,那花费比你亲赴他们的演唱会还要昂贵,而且似乎没有人介意。就算黑胶唱片已然复苏,但仍然仅占英国唱片销售总量的不到百分之一。但这种人人以为已经作古的形式却收获了众多知音。下载是一种便利,CD抢占了拥挤的书架空间,而黑胶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黑胶是有生命的。
  那么是谁在买黑胶唱片?为什么他们乐意花一大笔钱去买12英寸的聚氯乙烯唱片而不是CD,尽管价钱10倍于CD?关于黑胶唱片的买主有许多迷思—他们恐惧未来,不厌其烦地沉迷于抽象的音频术语,比如“温暖”,想要倒退回一个就连CD都没有出现的时代—这些普遍的老生常谈确实到现在还站得住脚。“90%是男性。”Phil Barton承认这一事实。他是伦敦的Sister Ray唱片店、布赖顿的Rounder唱片公司以及克劳利的Mo’s Music & Media的老板。“但是女顾客越来越多了,因为现在店里的环境对她们来说更舒适了。”
  通过对邮购顾客和到店顾客的观察,南威尔士新港的专门零售商和黑胶唱片发行厂牌Diverse Vinyl的老板Paul Hawkins支持这一说法。他坦言:“我们的邮购名单上有2000名顾客,如果其中有100人是女性,我绝对会大吃一惊的。”他认为欣赏音乐是一回事,但收藏音乐一直是男人的追求。果不其然,黑胶唱片的新市场里大部分是摇滚和舞曲,但某些流行艺人的传统黑胶LP唱片也能卖得动,尽管一部分人是为了怀旧和收藏。今年,Madonna在华纳Sire时期的所有专辑再版发行了黑胶唱片(为了配合她离开那个厂牌之后的第一张专辑“MDNA”的发行),取得了显著的成功。“Madonna的歌迷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忠实,而且喜欢收藏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华纳音乐子厂牌Rhino UK的总经理Dan Chalmers说。一些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购买黑胶唱片,是因为觉得这样做很酷,而真正的黑胶信徒却是非常非常严肃的。他们狂热地赞颂这种格式之美,对封套上的细节设计格外注意,而且黑胶的音质听起来比压缩的、机械感的320kbps MP3或数字流更有深度、更丰满、更“真实”,这一事实令他们沉醉。因为实实在在的黑胶革命性音质就是一切,就像虔诚的CAMRA(争取散装啤酒运动)会员会在乎他们喝的啤酒中的水来自哪里一样。
  但这一切与音乐无关,这一点使黑胶唱片的复兴与之前的数字时代颇为不同。比如图片、封套上的文字、莫名其妙从未在数字音乐中出现过的制作人、混音师、词曲作者的名字、标签的颜色……是这些使音乐变成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经验。还有就是,你不得不起身把唱片翻过来,老式的LP唱片或单曲唱片需要你盯着它。就像慢食一样,黑胶也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容不得妥协或是匆忙。这些对于新一代支持黑胶的艺术家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黑胶唱片还很普遍呢。”Supergrass的前主唱Gaz Coombes说。对于他来说,黑胶是他的唱片收藏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自己的音乐不发行传统的黑胶就会觉得不对劲了。“我买的大多数The Smith的唱片都是黑胶。”他解释道,“它们都有那么好看的封面,就连唱片上的引出槽都有文字信息……我们也这么干过,在Supergrass的唱片里。”跟拥有一堆CD不同的是,收藏黑胶唱片是标记和记录人生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是个音乐人,你也会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能给你的记忆排序之外,黑胶唱片真的如它的发烧友所标榜的那么“温暖”和“真实”吗?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舍音质求便利(兜里能装1万首歌,如果你不介意它们压成单薄的128kbps的MP3格式),但真正的黑胶狂人需要更加“丰满”的音质,必须接近艺术家所想要表现的音质。他们得到了吗?得到了,也没得到。
  “事实上最终的混音版本必须掌握一种平衡,以适用于所有的格式—CD、黑胶或是数字产品。”Gaz Coombes说。“你必须明白一件事,歌是要被下载的。我不能让它的高频听起来太尖利。对于我的专辑,我没有特意为黑胶做什么,但同样的,也没有侧重于MP3。”喜爱黑胶的音乐人可能有一点自欺欺人,以为他们的作品会通过高端定制的音箱播放出来,但事实上是从公车后座的小小智能手机里传出的经过野蛮压缩的MP3。但这并没有抑制黑胶唱片市场的发展,它的复苏挑战了所有的传统逻辑。黑胶单曲的价格是同等下载单曲的七八倍,而标准LP唱片的价格是CD或iTunes下载的四五倍。这一切的推动力都归功于一个人数不多但非常忠实的高消费群体,他们对花钱买这种格式没有任何疑虑,因为这种格式可以维护他们追求音质和浪漫的那份尊严。而且,作为一种预料之外的副产品,黑胶可以帮助小唱片店维持生计。“我们在黑胶上赚的钱比CD多,因为利润更高些。” Sister Ray唱片的Phil Barton说。新压的专辑可以卖30到35英镑,而某些为收藏家和发烧友市场设计的定制版本可以卖到70英镑。“我们当然不会囤这种货,但我们可以为想要的人去找。”Barton说,“这些人不想要那种在商店的货架上放了很久、已经放旧了的黑胶,他们想要绝对没人动过的。这是个非常小众的市场,但很有影响力。”
  而且黑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格式。大部分新的黑胶唱片发行时,都附带一个免费的MP3下载码,甚至附带一张CD。黑胶爱好者并不反对数字音乐,他们只是喜欢有所选择。上班的路上可以听iPhone里的音乐,但是在家里,用着价格不菲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他们愿意回到有着温暖琥珀色光芒的黑胶唱片的怀抱,享受那种仪式—把它从封套中拿出来,仔细欣赏美术设计,放下唱针,听着唱片劈啪作响,把它翻到另一面—当然也享受声音带来的那份体验。
  纵然充满了诗情画意,但不要奢望黑胶能够担当挽救音乐工业的千古重任。CD仍然占英国专辑总销售量的76.1%,唱片公司的总收入从2003年的12亿英镑下降到去年的7.95亿英镑。区区黑胶唱片是永远无法弥补这种差额的。举个例子,如果Radiohead在2000年发行一张新专辑,Sister Ray会进2000张CD和200张LP黑胶,卖一个月。如果Radiohead在今天发行一张新专辑,唱片店仍然会进200张LP黑胶,但只能进100张CD了。“我们失掉了1900张CD的销售量,但是能保持住黑胶的销售量。” Barton说。“我们不得不提供更多种多样的产品以弥补已经存在的差额。”而且就算唱片店每张唱片的LP卖得比CD多,销售量还是在急剧下滑。“永远不可能代替1900张CD的销量了。”他说。
  黑胶的复兴过程中还出现了另一种产品:极其昂贵的7英寸黑胶。传统意义上的单曲唱片是为了促进专辑销售而削价出售的产品—所以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有99便士的单曲唱片在出售。自从音乐产业经济发生了残酷的结构调整,单曲唱片不得不自负盈亏,甚至卖到六七英镑一张。可喜的是,如今的单曲唱片通常都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曲目和精美插页。“当你把单曲唱片设计成一种独立销售的产品时,必须想办法让它物有所值。” Diverse Vinyl的Paul Hawkins说。
  虽然像唱片店日这样的活动能让7英寸唱片备受瞩目,但是给唱片店销售带来最大影响的还是LP唱片。据英国官方排行榜公司统计,去年英国一共卖出了12万张7英寸唱片,6.3万张12英寸唱片—但LP卖出了34万张。独立唱片店占英国黑胶唱片销售量的95%,而高街唱片店也不甘示弱,HMV如今也囤了不少黑胶唱片。但不要觉得7英寸的前途一片光明。“它也到了穷途末路了,” Sister Ray的Barton悲哀地说。“也就还有几年的活头儿了。”
  真的吗?唱片店日人为地抬高了7英寸唱片的销售量,某些大牌艺人也把它当做打榜策略的一部分—但它毕竟不能像CD那样能全年无休地发行,而且大多数音乐都不会制作成7英寸唱片的。它的销售量从2005年的将将过100万张下滑到了去年的12.3万张。如果连那些多年坚持销售7英寸黑胶的专门零售店都失去了信心,那么它的前途确实渺茫了。
  看起来我们正在经历7英寸唱片最后的辉煌,它或许是摇滚乐最具图腾色彩的工艺品了。压制一张黑胶单曲唱片的成本颇高,但它的绝对稀缺性又使它的风险小于CD,大量CD在货架上积满尘土后,被送去回收再造。“人们现在压制单曲唱片的数量少多了,他们知道能卖得掉多少,”Barton解释道,“而且他们能收取足够的利润。”
  唱片公司,尤其是大唱片公司,曾经在2004年iTunes出现的同时放弃了黑胶唱片,现在也开始意识到黑胶的商业价值和新的市场影响力。“如果你想被人看做一个很酷的艺术家,就发行黑胶唱片吧。”Barton说。唱片公司有点自相矛盾,他们应付顾客需求的手段既谨慎又敏锐。当唱片公司推出新人的时候,他们几乎是义不容辞地要发行黑胶唱片,以制造轰动效应。“而给一支新晋的小乐队出一张7英寸唱片作为招揽生意的小把戏是很件容易的事情。这可能就是黑胶的未来—只能是锦上添花,但永远不能成为中流砥柱。”
  那么我们究竟该不该爱黑胶呢?它是不是环境的害虫,应该扔进历史的回收垃圾桶?尽管音乐工业的环境机构Julie’s Bicycle曾经强调任何实体格式都非常不环保,Music Tank的一篇新报道却指出数码音乐也不怎么环保,(那些需要更新换代的电话和不可回收的电脑,以及无线信号污染都算上)。真实情况是,黑胶不是黑色扁平塑胶圣人,但它的后来者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还没有灵魂。
  “黑胶并不想跟每个人做朋友,或者跟陌生人分享。” Rough Trade连锁店的老板之一Stephen Godfroy说道。他暗示真正的黑胶狂人的选择几乎是政治和美学兼顾的。“黑胶是独立的,它注重音质和外观,它不想被任何粗鄙之人亵渎。这种气质跟精神自由的年轻一代不谋而合。它是为那些能躲避现代技术‘子弹’的猛攻、有力量抬起唱针的人准备的。”
  英国单曲排行榜存在了60年—和女王在位的时间一样长。有一件事既迷人又辛酸—它见证了无数新格式的出现和消亡—八轨磁带、单曲卡带、单曲CD、超级音频光盘、影音双面碟、USB—而黑胶唱片依然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就像音频格式中的老政治家,它从不让粉丝失望,只是让他们投入更多的爱,更确定他们的信仰。它从未放弃,也从未屈服。现在它回来了。这能让你想起谁么?
其他文献
两年前,“剪刀姐妹”(Scissor Sisters)的第三张专辑《Night Work》刚刚出炉,主唱Jake Shears把唱片拿给Pet Shop Boys的Neil Tennant听,这位“宠物店老男孩”告诉他:早在“剪刀姐妹”发行第一张专辑时,他就已经预计到乐队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剪刀姐妹”的音乐的确出众,但他们也的确赶上了好时候。进入新千年后,也许是由于“一切带电”的风格融合已无
期刊
1958年,美国整体经济状况有点儿不好。在商业方面,涌现出一个砂糖品牌,叫做Sweet n’Low ,这个品牌正是瞄准了健康低糖的市场,用一个非常直接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品牌。娱乐界有一件大事,就是“猫王”暂别乐坛,去军队服兵役了。还有两个娱乐界的人物出生了,一个是麦当娜,另一个就是迈克尔·杰克逊。  王硕:其实对于音乐界来讲,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没有发生在某个明星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个叫做RCA的唱片公司
期刊
古怪流行乐首席代表以不变应万变  Madness Oui Oui Si Si Ja Ja Da Da  DaCOOKING VINYL,2012年  虽然Madness的单曲“House Of Fun”登上英国歌曲排行榜榜首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儿了,但是在英国女王钻石庆典音乐会和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表演,让他们的经典之作再次风光了一把。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过去的恩怨也已尘埃落定,他们迎来了丰收的季
期刊
North Hills  LOOSE,6月4日  其实这张专辑早在2009年就在美国发行了,本月将在英国首发。《North Hills》是洛杉矶美式民谣摇滚四人组Dawes的首张专辑,2011年他们还发过一张《Nothing Is Wrong》。由于长期与包括James Taylor、Benmont Tench和Chris Robertson在内的诸多老派乡村乐手演奏巡演,这两张专辑都透着浓浓的复
期刊
Here We Are  KITSUN?,5月28日  其实看看制作人名单,就能猜出《Here We Are》是什么样子:Citizens!乐队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是Franz Ferdinand的主唱Alex Kapranos,因此他延续了自己熟悉的路数,将这支伦敦潮男乐队搞成了又一个Franz Ferdinand,玩着舞曲风浓重的流行摇滚。光曲风像也就算了,甚至连歌词都颇有Franz Ferdin
期刊
“来吧。”汪峰坐在沙发上,身子往后一靠,示意我可以开始采访了。  这是汪峰的地盘。今年5月,汪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名字再简单不过,就叫“汪峰工作室”。房间不大不小,汪峰出版的唱片和获得的奖杯摆满了整整一面陈列墙。七八名员工正在电脑前忙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5分钟前,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电梯间传出,员工们都挺直了腰板,光听声音就知道老板来了。汪峰戴着他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没有竖起鸡冠头,却戴了一顶
期刊
Some Night  FUELED BY RAMEN,2月14日  纽约三人乐队Fun.将卡巴莱歌舞剧与学院摇滚相结合。这促使这支三人乐队登上美国单曲榜的榜首—得益于最近备受追捧的美国音乐喜剧电视节目《Glee》采用了他们的歌曲。然而,除了由Janelle Monae协助演唱的金曲“We Are Young”拥有捶打心脏的震撼和征服整个露天运动场的宏大气魄,其他歌曲显得出奇地平淡无味:如“Car
期刊
树音乐,5月15日  关于CNdY的唱声有两点想说,其一是这令我穿越到“麦田守望者”肖玮唱“在路上”的嗓音,那副真挚、柔弱,捧着理想光辉的嗓音。这当然跟CNdY的唱是南辕北辙的,不过我禁不住假设,如果退掉做作的科技感和机械感,退掉像“街区”这首歌里面黑色浓稠的演唱效果,退掉沉默青年的拘谨气,我想他的声音可能会像肖玮那样好听。这张专辑能让人记住的是它的直接,一股脱缰野马般想把人脑炸开的热量,采样在里
期刊
当Hot Chip以2004年的《Coming On Strong》开始崭露头角时,歌词里有诸如“开着我的法国标致汽车,喷射出Yo La Tengo”之类的玩笑。博学的歌词以及与黑人音乐的相似和多变,都显示出这帮聪明小子正在对他们所喜欢的音乐进行不遗余力的膜拜。  他们2006年那支突破性的单曲“Over And Over”,充满了简单重复所带来的无厘头乐趣。就像20年前的Scritti Poli
期刊
Streets In The Sky  COOKING VINYL,5月21日  距离The Enemy的榜首专辑《We'll Live and Die in These Towns》发行已经有5年的时间,Tom Clarke的乐队已从当年的朋克小兵变成了今天的音乐节老手。不出意料,虽然依然充满阶级斗争的怒火,但曾经的怒目圆睁已经转向了更为精致的大气磅礴。《Streets In The Sky》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