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65例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分为缝合锚钉组(采用suture-anchor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螺钉固定组(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前韧带)。缝合锚钉组17例,男7例,女10例;左11例,右6例;年龄(43.76±15.83)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7例。螺钉固定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左34例,右14例;年龄(39.90±13.57)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3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

结果

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8±4.46)个月,术后12~1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123.71±41.36)min和(25.17±16.29)次,缝合锚钉组分别为(99.94±24.16)min和(16.26±10.5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8,2.175;P=0.045,0.033)。术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和后间距分别为(3.15±1.35)mm和(6.48±1.43)mm,缝合锚钉组分别为(2.06±1.47)mm和(6.76±1.78)mm,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8,P=0.002),下胫腓联合切迹后间距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701,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固定组16.67%(8/48),缝合锚钉组5.88%(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258)。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良率,16周时螺钉固定组91.67%(44/48),缝合锚钉组88.24%(15/17);末次随访时螺钉固定组95.83%(46/48),缝合锚钉组94.12%(16/17),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与螺钉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相比,缝合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社区≥65岁老年人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2019年4-7月在浙江省义乌市参加健康体检的≥65岁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采用通用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共纳入3 169名≥65岁老年人,高血压总体患病率为50.8%。睡眠质量很差者、睡眠时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来源凋亡囊泡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极化状态的影响及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诱导的促炎状态巨噬细胞的调控,为牙周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使用Operetta CLS高内涵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TS)诱导的
目的与非醒后脑卒中在"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对比,评估醒后脑卒中患者在多模式CT"组织窗"指导下进行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非醒后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指导下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醒后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多模式CT检查,采用Mistar软件重建CT灌注成像(CTP)图像,判断患
目的探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颈部肌肉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与头前伸姿势及颈部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康复科的145例TMD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2例,年龄为28(9)岁。评估所有患者的头前伸角度、颈部特定肌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IFDVT)的治疗曾以单纯抗凝为主,但有30%~50%的患者会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导管接触性溶栓、经皮机械血栓清除等血栓清除技术可有效清除血栓,弥补了单纯抗凝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相关证据仍不足。其他方法如滤器植入和压力治疗的效果亦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总结了急性IFDVT的治疗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云南省西南部地区恙虫病流行的影响与滞后效应,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保山、临沧、德宏地区恙虫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共报告恙虫病19 975例;周平均气温、周平均相对湿度与恙虫病发病风险均呈J形曲线,周平均气温>23 ℃、周
期刊